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

东宫,弘德殿内,一场殿议正在展开,氛围不佳,让人倍感压抑,所议者,无疑是当下朝廷最为人瞩目的“二十八臣案”。

从“薛氏蒙冤灭门案”,到“张尽节案”,从“倒王案”到“废置皇城司议”,不过十余日间,洛阳朝廷这场风波是愈演愈烈,事态不断升级,到如今,又冒出个“二十八臣案”。

因联名上奏惩治王继恩而被刘皇帝下狱的,加上张逊、吕蒙正,一共二十八人,第二日“二十八臣”这个称呼便不胫而走,坊间也有呼之为“二十八贤臣”、“二十八君子”的。

一时间,张、吕等人成为了反抗小人当道、维护国法正义的贤良君子,二十八人名声也更加响亮,不少人在自发宣扬他们的“故事”,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成为了市井之间的谈料。

当然,这背后也免不了一些人的暗中推动,想要把此事影响进一步扩大,要让刘皇帝感受到下面的汹汹民意,也让老皇帝开开眼,群情不可逆,众意不可违。

然而,这样的行为,在老皇帝眼中是什么,逼宫!如此情势,哪怕就在十年前,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刘皇帝看来,这就是一群不甘寂寞、居心叵测的官僚,图谋不轨,欺负他年老昏花,想要籍此同他扳扳手腕!

以刘皇帝如今的心态,面对这样的情形,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绝无半点后退之可能,此番倘若让步了,那今后便只能一退再退,在这种原则性的问题上,对那群官僚是不能有丝毫妥协的,否则后患无穷。

君权与臣权,从来都是相爱相杀,此起彼伏。到此为止,刘皇帝则更加确信他此前的猜忌,这群官僚,根本目的就是自己,就是想要限制皇权,约束他的权力。

而老皇帝已经不像从前,他是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权力的眷恋与掌控欲,谁想要在这方面动歪脑筋,那只会迎来他严厉打击,那蒋穆之死,就是个警告。

只不过,一些人并没有太当回事,或者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得据理同刘皇帝挣扎一二,妄图用政治规则以内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如今的老皇帝,哪里还是讲道理的人,此事在他心中,只剩下猜疑、忌惮与愤怒,只剩下那些失去理性的诛心之问。

如果说一开始,刘皇帝还没有开杀戒的打算,那么当“二十八臣”的名声传到他耳朵里后,那杀意几乎要沸腾了。包括对张逊、吕蒙正二人,也是如此,甭管此前有多欣赏与看重,在一个独夫的心中,都是微不足道的。

实事求是地说,不管是杀将穆,还是将张、吕等人下狱,刘皇帝这种种行为,对朝廷体制的伤害都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刘皇帝在掘他几十年建立的那套充满理性、相对追求公平的制度。

可以想见,当皇帝自己都不在乎规矩的时候,对国家朝廷、对江山社稷,会造成怎样恶劣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不会如烈火浇油那般爆裂,但其深远沉重是难以计量的。

建立一套制度与规矩已经不容易,使之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则更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想要动摇其根基,或许只需要老皇帝一个极限心理状态下的任性就可以了

对于这些,太子刘旸也是一直关注着的,也为之大感忧虑。大汉能有今日,实在不容易,那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方才成就的气象。刘旸也实在不愿意刘皇帝因一时之怒,而影响到朝廷大局,坏了制度,毁了声名,寒了人心。

事实上,此前对吕、张等人的行为,刘旸同样也只是谨慎地表示关注,不支持,也不反对,准备观时待变。只是,这局面的变动,有些过于迅速,让刘旸都有些应接不暇,何况他人。

刘旸对王继恩并没有太大意见,这个老太监,奸是奸,能是能,虽无多少操守,但对皇家也是真忠,对自己也一向恭敬,办差很少打折扣,若论做事能力,胜过朝廷绝大多数的官僚。

而撇开王继恩不谈,皇城司这些年的行事作风,以及造成的各种乱象与恶端,刘旸心中当然是有看法,嘴上不提,不代表心中不想。

当然,更重要的,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审视,刘旸明显感受到了由于皇城司猖獗的这些年,而造成的勋贵、官僚对其的愤怒。

从统治安全、人心安定来说,勋贵与官僚,这两大大汉的精英统治阶层,需要安抚,可以对王继恩与皇城司采取一定措施。

但是,刘旸可不是刘晖,他对皇城司的认识可要深刻得多,即便要对皇城司进行整饬,也是要在保证其稳定战斗力的前提下,目的也是让其更好地为皇帝、为天家服务。

作为嗣君,取缔皇城司,除非他脑子瘫了,才会支持这样愚蠢的建议。皇城、武德这两大特务组织,武德司势力影响范围要更广阔,但皇城司对皇帝驾驭群臣的作用却更大,因为其职责是监察京畿舆情及内外臣子。

倘若没有皇城司,老皇帝如何能安居紫微城?还不知会被下面的臣子欺瞒成什么样子!基于这样的认识,就算刘旸今后登基了,对皇城司也是要用的,怎能可能自毁耳目,自断爪牙?

因此,刘旸如今的心态是很有些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张、吕等大臣掀起这场风波感到恼火,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刘皇帝对他们采取过激的措施,那样于国无利。

但眼下的局面,已经尬住了,处在一种危险的边缘,一旦老皇帝恶从胆边生,诏令一下,那就无可挽回了。而如此劝说,如何让此次风波缓和平息,让这场争端尽可能地平稳着陆,却有些考验刘旸了。

久思不得其法,遂召集僚属,采问对策,然而,这干僚属,能跟上他思路,能体会他心思的,几乎没有。一个个的,明明是太子的家臣,但屁股也歪到张、吕等人那儿去了。

看着那一个个义正辞严、真切动情的劝阻,刘旸没来由地感到嫌恶,这一干属官,经过他的调教,用来做事那是问题不大的,但要咨议大事,却还欠缺不少。

自从慕容德丰等太子旧臣外放之后,刘旸身边剩下的,也只有大小猫三两只了。当然,这不代表太子势力凋零,只是将其影响隐藏到相对不易察觉的深处。

事实上,以刘旸这三十年积累的实力,也用不着太多人来帮他摇旗呐喊,那样只会招仇恨。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刘旸若真想搞出些什么大动作,那也是能给大汉朝廷掀起一场滔天巨浪。

一道太子手谕,可以支使起天下绝大多数的官僚,乃至是一部分军队,这都是一个聪明的太子用三十年时间形成的威望。与刘皇帝正面对抗,大概率扛不住君父带来的忠孝大义,刘旸也不是刘皇帝能随意拿捏的。

而越是如此,刘旸越是谨慎,三十多年的太子,确实当得太久了,也太辛苦了,但三十多年都等了,也不怕再多等两年。

而刘皇帝的身体

思绪回来,一干东宫僚属还在议论着,兀自讲什么二十八臣,忠正贤良,气节感人,需要为说情求恕,若是被处死了,则是朝廷莫大的损失

听到这些,刘旸便不觉厌烦,忍不住敲击了下身前的铜案,太子的威严还是很足了,弘德殿内迅速安静了下来。

看着这一干人等,刘旸冷淡地说道:“陛下还未有处置意旨降下,你们在慌什么,急什么?”

面对太子殿下如此质问,属官们的情绪立刻降温了,好几人脸色甚至臊得通红,毕竟刘旸语气中的嘲弄太明显了。

“殿下息怒,是臣等操切了!”

而刘旸也没有再听这些人罗唣的想法了,毕竟一点建设性的意见都听不到,沉吟几许,冲众人摆了摆手:“今日就议到这儿,你们都退下吧!”

见其状,众臣不敢多嘴,纷纷行礼告退,甭管太子殿下接不接受,他们的想法已经陈述了,已足表忠心。

“徐士廉留一下!”余光观察着众臣,刘旸忽然唤道。

徐士廉,就是十六年前敲登闻鼓告御状的那名士子,因最终查实李昉并无徇私,最后的处置中,徐士廉被发配丰州。

在丰州,一待就是十年,塞北苦寒,人生昏暗无比,毫无前途希望可言。转机发生在榆林大叛乱之时,丰州虽然在榆林道最北端,且隔着荒漠与大河,但依旧受到了影响。

曾有叛匪袭扰,州内惶恐,危急之时,就是徐士廉与同为沦落人的徐铉纠集了一批乡勇,协助守城,击退来犯之贼匪,并且在后来击破北遁之李继迁军的过程中,丰州官兵也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也正是因为在李继迁之乱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徐士廉彻底洗去了身上的劣迹,得到了朝廷的表彰,甚至再度进入了刘皇帝的视野,很是赞赏了一番。

理由也很简单,被作为一个被流放边陲十年的士子,受尽了苦楚,人生长时间处于晦暗之中,前途渺茫,事急之时,仍旧坚定地站在朝廷这边,竭忠尽诚,。论迹不论心,就冲这实实在在的表现,徐士廉便该被树立为忠良典型。

也活该其被提拔,先从一个流放士子直接拔为丰州司马,很快又被调至京中任御史,后又升任工部主事,直到被太子看中,调到东宫担任右庶之,一直到现在。

徐士廉的仕途际遇,可谓是精彩纷呈,但其间的坎坷曲折、辛酸苦楚,却也非常人所能承受。如今,已然成为太子刘旸的家臣,前途不可限量,一定程度上,徐士廉甚至得感激那十年的磨砺。

相比之下,当初那个被告的进士武济川,才学确实不错,但这十六七年下来,也仍旧老老实实地在集贤殿编书,毫无前景可言。

对徐士廉,刘旸还是比较欣赏的,这毕竟是个经历过考验的人才。看着不卑不亢的徐士廉,刘旸轻声问道:“适才议论,人人都发表见解,唯有你始终缄默,一言未发!此番风波闹得这般大,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

闻问,徐士廉沉默了下,而后拱手向刘旸拜道:“臣心中有话,但恐所言不中殿下之意,乃至冒犯了殿下!”

听其言,刘旸自然更感兴趣了,手一伸:“你且讲来听听!”

停顿了下,徐士廉郑重地说道:“恕臣轻狂,这满殿庸臣,无一人是为殿下计算,也无一人谈及此事要害!

以臣愚见,殿下为今之计,绝非轻涉此事,上表求情,而当保持沉默,不予表态,即便要有所作为,也该是进表章,坚定支持陛下之任何决议,绝无其他选择!

相比朝廷这场风波,不管是西北弊政整饬,还是全国税改,皆更为重要,也是殿下真正该做的!”

“你是要我充耳不闻,独善其身?”刘旸闻言,面无异状,只是稍加思量后,缓缓道:“张、吕等人,乃是朝廷重臣,若坐视其受难,那对朝廷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也有损陛下之英明。我身为太子,若缄默不言,坐视不谏,只怕会寒了臣子之心”

刘旸这话说得平稳,但多少有点言不由衷,不过他却饶有兴趣地盯着徐士廉,观察着他的反应。

而徐士廉果然没让他失望,稍加犹豫,拱手再拜,语气严肃:“且不提今日之患,乃其咎由自取。恕臣斗胆直言,就是十个张、吕,也不如殿下之安危重要!”

这话一出,弘德殿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刘旸沉吟几许,方悠悠然地冲徐士廉道:“徐卿,你很不错”

徐士廉微讶,但迅速反应过来:“臣言行孟浪,还请殿下恕罪!”

摆摆手,刘旸轻声道:“你的意见,我已知晓,你也退下吧!”

“臣告退!”

徐士廉,算是一个意外收获,未曾想,他竟能切中自己几分心理。琢磨一阵,刘旸低喃道:“想要独善其身,岂是易事啊”

几乎是赶着刘旸这句感慨,没过多久,内侍王约来报,垂拱殿来人宣旨,刘皇帝召见。

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412章 二王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90章 安全脱身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418章 洗礼第153章 乱事终不可免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100章 关中蜀乱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340章 定论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1765章 三郡公第48章 处处矛盾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90章 老将可用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106章 东京朝堂的反应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1791章 将来事将来做第374章 善待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47章 应对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461章 癫狂?第82章 瓦桥关第78章 火油弹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268章 机遇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125章 冬至宴第252章 后蜀君臣第357章 国灭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16章 不装了第39章 百年大计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1740章 农民苦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464章 甘州杨氏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108章 井陉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08 状元第63章 武德奏事第336章 怪圈第63章 朝廷应对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303章 赵普北上第25章 析分枢密之权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402章 太子有后了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70章 大礼第1768章 崩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41章 纳降第7章 风波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02章 辽国现状
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412章 二王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90章 安全脱身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418章 洗礼第153章 乱事终不可免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100章 关中蜀乱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340章 定论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1765章 三郡公第48章 处处矛盾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90章 老将可用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106章 东京朝堂的反应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1791章 将来事将来做第374章 善待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47章 应对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461章 癫狂?第82章 瓦桥关第78章 火油弹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471章 劳民伤财第268章 机遇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125章 冬至宴第252章 后蜀君臣第357章 国灭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16章 不装了第39章 百年大计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1740章 农民苦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464章 甘州杨氏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108章 井陉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08 状元第63章 武德奏事第336章 怪圈第63章 朝廷应对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303章 赵普北上第25章 析分枢密之权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402章 太子有后了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70章 大礼第1768章 崩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41章 纳降第7章 风波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02章 辽国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