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

雍熙十年夏五月,上海。

松江之畔,在一片让人耳目一新的砖木混合建筑群间,一座占地颇广的五层“汉楼”拔地而起,新氏的砖木混合结构,糅合着传统的雕饰风格,共同砌就了这样一座威严大气的楼厦。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大汉帝国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关乎到所有人衣食住行的土木建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其中最大的变化,大抵在于从传统木制建筑向砖木混合建筑风格的转变。

当然,这样的变化,除了从外洋吹进来的风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建筑材料上的大发展。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砖厂、瓦窑,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各种材质、各种造型的砖瓦被大汉的商人与工匠们研制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基础建材内容。

新理念与新材料的大发展,带来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体变化,再加上朝廷在背后的鼓励支持,农村地区不敢说,但在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新建筑开始采用兼具美观与实用的砖木混合结构,并且“含砖率”是越来越高。

而这种新氏砖木建筑,也有新名称,有人称之为“洋楼”,而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商则称之为“汉楼”,后者的流传度显然要高一些,也更容易为满腹自豪感的大汉官民所接受,就连“宣报”这样的官报上,时不时对砖木建筑的宣传中,都明确地提到诸如“汉楼”、“新楼”此类的字眼。

而矗立在松江之畔的这座五层建筑,就是标标准准的汉楼,在建筑设计上也格外用心,格局大气,细节精致,突出一个堂皇威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栋“官楼”。

从动工筑基开始,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时间,落成的大楼,早已清晰地呈现在上海士民眼前,如今也只差最后一步了。

这么一个向阳的好天气,一场揭幕仪式正在进行,场面相当隆重,不只是周遭州县主要官长亲自到场,在上海港经商谋生的大汉商民以及驻港使节、外商都云集于此。

尤其是那些从事外贸、海贸的内外商人,更是面露喜悦,两眼放光,直勾勾地盯着正门前那道被红绸遮盖的牌坊,眼神中是几乎溢出的热切,恨不能亲手将之揭开。

显然,能够引得整个上海都闻讯而动,绝不是简单的一座官楼的投用仪式,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东西。

一通敲锣打鼓,一场舞狮助兴,伴着一阵鞭炮齐鸣,随着红绸落下,这座汉楼终于露出最后的让人期待已久的庐山真面目:大汉海关江海税务司。

这是一座海关大楼!

随着江海关税务总监王钦若一番热情洋溢的发言,在热烈欢声中,大汉江海关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也意味着大汉的对外贸易史,由此翻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

关于大汉海关制度问题,实则一直都有讨论,早在开宝年间,就已经有人提议了,只不过既得利益者太过强大与顽固,改革的声音被死死压制着罢了。

然而,沿袭自大唐并在大汉帝国发展完善,并经历了几十年辉煌岁月的市舶制度,在大汉帝国主动走向海外,在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的局势下,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旧制度的废除,紧接着诞生的是一套全新的海事、口岸及税收管理制度。

相比于在大汉盛行了几十年的市舶司制度,在新海关体系下,官府不再亲自参与对外贸易买卖,而是全面放开,向“专业化”发展,朝廷设立专司,专注海事及税务管理工作。这样的变化,对于全国内外从事外贸,吃海贸这碗饭的商民来说,不啻于一道福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舶司制下的对外贸易,都是受到官府强力管控的,商品的进出口,都需经过各地市舶司进行转手,而每一道转手,市舶司当然能从中捞一笔转手费,对内外商人来讲,这是正税之外的又一项成本。

发展到几十年后的雍熙朝,随着大汉对外拓殖的不断深入,并且取得成果,海事贸易的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但几乎所有人都察觉到,市舶司的制度已经对对外贸易产生了阻滞作用。

当然,那一套市舶制度,早在开宝后期就已经松动了,不断膨胀的外贸规模,直接冲破了市舶司的管理能力,而利益链条上的饕餮们,也想方设法地钻空子,避免被市舶司刮一刀,如此又导致走私、漏税等等问题。

但即便问题重重,废除旧市舶司,建立新海关制度,依旧走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其中,不只是依附于市舶制上那部分官商的拼命维护,最重要的还是大汉上层,准确得指财政司舍不得市舶司制下那丰厚的进项,垄断的生意从来都是最赚钱的,也最让人难以割舍。

因此,面对里里外外的怨气,以及层出不穷的问题,过去的这些年,“市舶派”一边压制改革的声音,一边遇漏补漏、弥合问题。然而,这终究只是一种挣扎的表现,只是延缓了市舶司制走向崩溃的速度罢了。

不管既得利益者如何死命维护,根本问题在于,旧的市舶制度无法满足日益壮大旺盛的海贸管理需求,这个根本矛盾不得到解决抑或缓解,新的问题只会越积越多,发展到影响外贸的程度,问题已然深重。

改革是有必要的,在皇帝刘旸那里从来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说服他的理由。但倘若只是国内的海商与外来的客商,即便他们喊破嗓子,只怕也很难真正动摇那根深蒂固的制度,毕竟既得利益集体太过强大,财政司的边上,还有少府。

但是,当南洋的封国王们,不断向朝廷提出诉求,指出问题时,那影响就大了。对于旧市舶司制度,那些封国显然也是深恶痛绝,他们要发展,也离不开与大汉的贸易,而在过去十多年的贸易过程中,自然也深刻地体会到内外海商们被剥削的痛苦。

作为封国,向朝廷提出诉求是习惯性的事情,作为大汉皇室后裔,世祖皇帝的子孙,他们又能直接上达天听

于是,当各种改革的声音传入皇帝刘旸的耳朵,又经过多方的调查研究之后,对市舶司制度的改革,依旧开启了。这仍旧不是个快速的过程,前前后后拉扯了好几年,一直到雍熙九年冬,方才正式宣布定制。

为满足对外贸易、口岸、税收、缉私等事务管理,进一步促进海贸发展,加强与封国、外国之间的联系,大汉出台了《海关管理条制》。

在沿海地区,一共设立了五大海关,自南至北,分别为粤海关、闽海关、江海关、东海关、渤海关,各大海关设总监一职,从三品,海关下分设口岸,进行综合管理。海关直属于财政司,总监及下属各口岸关长由朝廷安排,并配备专门的海关部队进行检查、治安、缉私等活动

新海关制度,或许并不是那么地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或许还会爆出更多新的问题,但这种应时顺势的改革,却有其重要意义,这也是整个雍熙时代下积极向好求变的积极风貌的展现。

而在当下,在雍熙十年夏季的上海,松江沿岸上,仅仅看那些围观江海关大楼揭幕仪式的内外商贾的欣喜表情,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就可知在此项改革上,是如何地得“民心”。雍熙十年的上海,比起之前,更加繁荣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依旧在持续,人口进一步增加,已然是座超三十万人的大都邑,吸引着江海所及之处所有客商的到来,至今仍看不到上限。

当然,最大的变化在于,行政地位的提升,如今的上海,即便在的大汉帝国也能名正言顺地称之为“上海市”了,也是在雍熙九年,这片曾经不名一文的乡下小渔村,成为了大汉第一座“计划单列市”。

此事的促成,得益于江南道布政使王玄真的大力推动,当初在就任之前,就曾接受过皇帝的面授机宜,到任之后,王玄真对上海、苏、秀二州之间的情况,又进行了一场深入彻底的了解。

最终经过他上呈中枢,决议将上海这座因对外贸易而勃兴的港口城市单独列出,成为直属江南道司管理的“市”,而“市长”也成为大汉地方行政体系中的一个新职衔,直接定级三品。税收上则由中央与江南道共享,采取“二八分成”原则。

至此,为松江、港口贸易之利,你争我夺,争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的苏秀二州,最后啥也没落下。

不只没抢到嘴里,原本护在盘子里的东西还得倒掏出来,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结合到一起的新上海,腰杆贼硬,毕竟有中央与道司背书。

于是,在王玄真的支持下,又对上海市辖区进行了一番调整,基本上囊括了苏秀二州东部的整个松江下游地区,都成为了上海地界,曾经苏秀二州争执不下的东西,都被上海一口吞下。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二州能够接受,最推动过程中,反对、抱怨之声,直达天听,但都没用。在中央权威正隆的情况下,你地方若是敢公然对抗,那是真要掉脑袋的,虽然皇帝刘旸一直在推动法治建设,但帝国的本治依旧是人治,连税改、吏改都能轰轰烈烈地推广开来,一个地方的建制区划,能够反抗的余地实在不多,也太无力。

何况,还有王玄真代表的江南道司,以及上海牵扯到的一系列新利益群体,他对于“上海建市”显然也是持乐意见之的态度。

于是,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区迎来了一个新格局,一颗面向大海、拥抱未来的东方明星城市冉冉升起。

而这个过程中,最受伤的,毫无疑问是秀州,丢了“上海县”这个聚宝盆,几乎砍掉了一只胳膊,虽然还有棉纺这个拳头产业,但被阉割之后那淡淡悲伤始终萦绕在秀州官吏们的心头。

相比之下,同样遭遇损失的苏州就要好过多了,比起秀州,苏州的家底显然要殷实得多,没了上海,它还有长江之利,境内还有太湖、阳城湖,还有常熟塘、至和塘、白茆浦、七鸦浦等水港可以利用,比起去争上海,似乎开发自身优越条件才是正途。

而在江海关下属的各海关口岸中,苏州一地就占了三处,可见苏州的“强势”。

不管出现了多少波折,也不论引发了多少利益的角逐,上海建市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对大汉的城市发展来说,也是一桩历史性的标志事件,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涉及到一种全新的央地关系,没有参考可言,却在事实上代表着一种新时代下的发展潮流,在大汉城市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建市,到五大海关的设立,两者兼具的上海,自然也成为了大汉最独树一帜的城市,全国道州,只此一例。

关于上海模式,朝中当然避免不了讨论,毕竟太新鲜了,而新鲜的事物也往往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何况,还是在王玄真这么个“鹰犬”鼓捣出来的玩意儿。

一日是鹰犬,终生是鹰犬,虽然已经表现出足够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王玄真依旧不为政坛主流所接纳。当然,如今的王玄真,已经放弃了融入那干功臣勋贵与文人官僚的群体中去,只要受皇帝认可,做个雍熙干臣,足矣。

五大海关,基本囊括了帝国本土所有沿海地区的外贸管理,设立之初,也曾有官员建议,都如上海一般,单独列市。

但这件事,最终没能成行,上海特殊就特殊在,依托着已经足够富饶、开发程度足够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与运河所及的所有道州府县的商品资源都能汇聚此处,这是其他海关城市并不具备的条件。而单独建市,除了加强管理之外,本质上还是朝廷要更大程度地参与分利,朝廷多吃多占,地方自然是亏的。

就拿闽海关所在的泉州来说吧,福建布政使周印铨就曾上表朝廷,说闽地百姓生计艰苦,唯有靠着海贸,方得勉强度日,福州与泉州乃是闽地发展的两条腿,失了任何一条,就得瘸着走路一番诉苦,实则就是福建道司,对泉州单独列市的抗拒。

闽海关是朝廷播种,由福建道孵出来的一颗金鸡蛋,朝廷已经占大头了,若是连下蛋的母鸡也要拿走,那就太过分了。不是所有地方都是江南道,也不是所有布政使都叫王玄真。

与泉州相类的,自然是广州府了,粤海关的驻地。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广州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大汉排名前列的大型城市,万国贸易港,至少在雍熙十年,其规模都数倍于上海。

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整个岭南地区,除了一个广州府,还能拿出哪个城市来?仔细盘算一阵,还真拿不出能打的。因此,广州府的存在,还起着成都府在西南地区的作用,需要援济周遭的穷兄弟,“带动后富”,为整个地区的稳定做贡献。

至于北面的东海、渤海二关,则主要针对东北地区及高丽、日本二国,首先从规模上就有局限性,很多二国商人宁肯远航到上海贸易,另一方面,保守氛围也更浓厚,暂时也没有推行单独列市的必要。

因此,至少在雍熙十年,上海成为了整个大汉帝国最特殊的城市,从建筑风格,到思想理念,从经商环境,到管理模式,都是开历史之先河,就是在大汉帝国,这座城市也越发魔幻炫丽,让人难以预测最终会走向何方。

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55章 符氏姐妹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半岛史话·奇葩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107章 卢多逊:赵普也该倒了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378章 辽国近况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258章 汉军的反应第91章 王峻骄狂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75章 按*不动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86章 戍卒之心第52章 幽燕变故第470章 分封第452章 终罢西征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35章 赵家父子无题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124章 海外扩张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111章 动心第85章 安心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38章 回宫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39章 自请其罪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80章 京观第27章 父子座谈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贤绅,手段频出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247章 视察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93章 完了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11章 赵王履职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73章 解决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365章 看衰第405章 杨吕觐见第14章 大论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211章 筹议北伐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80章 进攻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1690章 拼图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90章 安东国王?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67章 宿州一线第115章 冬月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311章 为太子刘皇帝也是操碎了心
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55章 符氏姐妹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半岛史话·奇葩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107章 卢多逊:赵普也该倒了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378章 辽国近况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258章 汉军的反应第91章 王峻骄狂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75章 按*不动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86章 戍卒之心第52章 幽燕变故第470章 分封第452章 终罢西征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35章 赵家父子无题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124章 海外扩张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111章 动心第85章 安心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38章 回宫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39章 自请其罪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80章 京观第27章 父子座谈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贤绅,手段频出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247章 视察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93章 完了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11章 赵王履职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73章 解决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365章 看衰第405章 杨吕觐见第14章 大论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211章 筹议北伐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80章 进攻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1690章 拼图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90章 安东国王?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67章 宿州一线第115章 冬月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311章 为太子刘皇帝也是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