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百年基调

刘继元、刘继初二侯发动的叛乱,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即便事前,也可以做个绝对的判断,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从政治上讲,于安南,二人是在背反祖宗王廷,大义上是怎么都站不住脚的,很难获得人心(作为核心统治阶级的汉人之心)。

于大汉,这是在挑战世宗以来彻底定形的宗藩体制,还是在新皇登基之初,不管有什么原因,这种行为就注定不会被朝廷认可,反而会招致打击。

即便退一万步讲,二侯以兵强势大,真的击败了交趾朝廷,篡得安南王位,那也必然遭遇更为强大的反扑。且将帝国中枢直接下场的可能往后排,只消发一道诏书,半岛及南洋的那些刘姓封国们,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至少与安南接壤的林邑就绝不会坐视。

第三代林邑王刘继戎恰如其名,就是个战争贩子,在位十余年间,已经发动了二十余次战争,其中半数都是针对北方真腊的,已经逼得真腊西迁,基本完成对原本作为真腊统治核心的洞里萨湖地区的吞并。

而其他南洋封国,不管是为了大义正统也好,还是单纯为利益,正常情况下,都会有所行动。要知道,南洋诸国,安南毫无疑问是最成熟、富庶的地区,周边也从不缺窥探觊觎之心。

同时,由于海贸的大发展,成熟的航线,频繁的往来,也使南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在军队投放与交通后勤上,通过海运调动也更加高效、便捷。

因此,文、万二侯之反叛,从战略大方向上,就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二人以怨愤起兵,是一点都不考虑政治后果,如何能有好下场。

另一方面,即便抛开所有外部因素的干扰,就从安南国本身而言,以文、万二州,便是加上被他们侵染的甘、蒙二州,合四州之力,比之交趾朝廷拥有的实力,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安南国能够调用的能量,可以说数倍乃至十倍于二侯,因此,只要抗住叛军的一波流攻击,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功败垂成。

当大将郑泉将叛军主力死死地拖在义安城下时,事态后续的发展,也就不难想象了,随着交趾朝廷组建的五万平叛大军,在主帅赵从真(赵匡胤曾孙、驸马赵从贽之兄)的统帅下南进之后,形势陡然转,朝着不利于叛军的方向滑落而去。

双方在驩州境内大战数场,军力、后援、粮草都处下风的叛军,终是不支,在赵从真与郑泉的联合征讨下,陷入溃败,刘继元、刘继初二人率领残部狼狈逃回老巢。

安南王师,则在赵从真、郑泉人的率领下,向西翻越高原,进讨文、万二州,意图剿尽残寇,为安南朝廷彻底清除那两颗顽疾。

而这个过程,前前后后,持续了三年之久。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二侯经营日久,占据地利,守备顽固,但这显然是次要。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见大胜之后,交趾朝廷内部又斗了起来,出现了一些扯后腿的人;二则是,经过二侯叛乱,再度引发了安南国内那些常年饱受压迫、且对汉族仇恨不满的土着下民的叛乱,祸连州县,交趾在围攻文、万二州的同时,还得将大量精力放在对各地叛乱的剿除上。

此前,刘继元还专门遣使联络那些洞族、蛮部,许以重利,诱其举叛谋乱,响应他的大军......

但不管过程显得有多拖拉,在交趾铁了心根治顽疾的情况下,文、万二侯走向覆亡,也是迟早的事。刘继初先扛不住压力,于正统二年九月,即出降郑泉,连同全族即僚属,被解往交趾问罪,念其主动投降,刘继丹只下令处死了刘继初本人,至于其家人后代,留了一命,废为庶民,赶出安南。

相比之下,刘继元骨头要硬很多,面对赵从真大军的围困,死不投降,依托文单坚实的城防以及囤储多年的钱粮,与之周旋硬抗,甚至还不时发起反击,数次打破了赵从真的围攻,迫其后撤重整。

如此,一直拖到正统四年春,又坚持了一年半的刘继元,终于在内外交困,无以为继的情况下,被赵从真彻底击破。

由于这种冥顽不化的反抗,激怒了赵从真,也惹恼了交趾朝廷,最终刘继元全族女眷及子孙数十人,悉数被诛杀,刘继元本人的尸体,还被挫骨扬灰,意欲使此悖逆无道之徒,永世不得超生。

于正统二年至四年发生在安南国内的这场叛乱,其影响是深远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是一场由宗室掀起的叛乱,也是从此之后,在南洋诸国,王室之间的争斗明显多了起来,激烈了起来,分封体制下,那些有粮有钱有兵的公侯们,也掌握着随时发动叛乱的能力。

同时,这种同室操戈的局面,也逐渐血腥起来,也是以刘继元全族被诛为开端与标志。虽然同根同源,甚至同种,但在百年数代之后,所谓血脉相连,也只是一种形容词了,远比不上权力、利益更动人心。

可以说,“二侯叛乱”,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一般,负面影响不断向周遭扩散,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南洋地区,也促进南洋封国历史向下一个阶段转变。

而于安南国内而言,影响之呈现则要更加直观,弊的一面,激烈且持久的战争极大地损耗了安南的国力,打断了其向上发展的节奏,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斗争与混乱。

有此为鉴,自刘继丹统治结束后,安南王室以武力夺位、政变的情况,开始频繁起来,这加速了王权的旁落,世家权贵的崛起。

当然还是有利之一面的,至少经此一乱,交趾朝廷完成了对西南四州广大区域的实际掌控,刘继元、刘继初二侯,在汉化开拓方面,还是有正面作用的。

同时,此乱过后,感越发尖锐的汉夷矛盾,以及占据人口多数的土着百姓的积怨,交趾朝廷开始从各方面,对这些土着开口子了。

具体地来讲,就是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更进一步地将其吸收进安南国的军政体制内,当然,基本前提是,必须得是汉化的顺臣。

看起来,这就是一贯延续的汉化同化政策,但比起过去,有更为大胆的让权、让利,安南地区,真正的民族同化,也由此开始加速。

这导致,在后续的几十年中,崛起了大量土着权贵,并且在安南的体制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批人的崛起,一方面巩固着安南国的统治,一方面又使安南国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一直到百年之后,安南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稳定的、混一政体......

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164章蜀臣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33章 豪强第377章 难知祸福的决议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132章 做媒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81章 父子夜谈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483章 南巡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1793章 又一个四品大员没了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11章 大败蜀军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38章 破寨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76章 宣战行为第16章 异见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768章 崩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67章 宿州一线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241章 “戏言”第75章 高贵妃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199章 出宫第401章 老郭威第240章 家宴第108章 井陉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96章 三处余音第292章 赵普复命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第15章 襄阳第85章 浮雕第59章 明贬实升第218章 进兵第309章 江淮将帅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0章 老将出马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138章 刘皇帝认可第196章 杨邠案(4)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45章 策勋御宴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67章 遗表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154章 灭门第15章 名单第176章 去邺都第36章 虒亭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5章 襄阳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6章 告一段落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5章 室韦覆灭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79章 大获全胜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7章 恩赏问题第33章 东京城内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92章 金陵冬寒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192章 刘铢案第362章 分封?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215章 郭、李之争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97章 再临六合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478章 登封降禅第131章 川间栈道败兵急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164章蜀臣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33章 豪强第377章 难知祸福的决议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132章 做媒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81章 父子夜谈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483章 南巡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1793章 又一个四品大员没了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11章 大败蜀军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38章 破寨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76章 宣战行为第16章 异见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768章 崩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67章 宿州一线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241章 “戏言”第75章 高贵妃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199章 出宫第401章 老郭威第240章 家宴第108章 井陉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96章 三处余音第292章 赵普复命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第15章 襄阳第85章 浮雕第59章 明贬实升第218章 进兵第309章 江淮将帅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0章 老将出马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138章 刘皇帝认可第196章 杨邠案(4)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45章 策勋御宴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67章 遗表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154章 灭门第15章 名单第176章 去邺都第36章 虒亭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5章 襄阳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6章 告一段落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5章 室韦覆灭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79章 大获全胜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7章 恩赏问题第33章 东京城内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92章 金陵冬寒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192章 刘铢案第362章 分封?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215章 郭、李之争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97章 再临六合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478章 登封降禅第131章 川间栈道败兵急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