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四十载安南

安南国,自雍熙十三年太宗分封,到十四年刘文涣抵至交趾,正式建立安南朝廷开始,至正统二年,已有37年的时间过去了。

37年的光阴,足够两代人的成长,而在安南王室的经营下,安南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红河三角洲地区,更是物阜民丰,粮米充足,极大地支撑了安南朝廷的统治。

而这份快速发展的背后,首先得肯定帝国直辖时期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基础,早有赵匡义,晚有寇准,这些帝国的能才干吏,在安南道时期,都以治绩显着而扬名升迁。

当然,作为摄政安南二十载的王太后刘娥,在她主政期间,虽则安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但由刘娥支持施行的一系列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对安南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同时,37年间也是安南汉化进程的又一次飞越,到正统二年时,安南汉族(当地土着蛮夷也称之为华族)人口,早已突破两百万,乃诸国之最,汉家学院、学校已经开遍诸州县,汉语的官方地位彻底得到确定,地方的语言、历史、习俗等等在汉文化的冲击下也变得支离破碎......

当安南具备如此人口与文化基础,再加上与帝国高度重合的政治体制,方可以说安南汉化的真正成功。在此前提下,不管未来是怎样的历史走向,安南都将是汉文明的核心发展区域。

而做到这一步,经早期中央帝国的大力扶持,以及无数汉家官、军、商、民辛苦开拓,前前后后,也经过了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

开拓之不易,可见一斑。

虽然成果很大程度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但刘娥对安南发展、汉化之功,依旧是不容抹杀的,这也导致,有大量政敌怨恨、诋毁她牝鸡司晨的同时,也同样有大量支持者的感念。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开化,对刘娥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到后期,在安南的史册上,更为美化为“开天辟地、千古一遇”的巾帼豪杰。

不过,在刘娥执政的那些年间,在安南经济、文化、民生基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无法掩盖的问题。比如频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早期刘娥靠着王廷大义,以及出色的政治智慧与手腕,将以赵氏为首的安南权贵逐一摆平。

其后,又大兴特务政治,使安南朝廷的氛围,始终难以摆脱压抑、紧张乃至恐怖,这种政斗党争惯性,一直延续到刘继丹亲政后,依旧无法避免,公主党接替后党继续战斗,就是一个最显着的标志,而这显然不利益安南朝廷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遗害无穷。

另一方面,几十年的发展下来,大量汉族的涌入,成为安南王朝的主体核心统治阶级,占据了安南国大量社会资源,这极大地侵害了当地土着的利益。

土着之中,那些聪明的、主动的、积极归化者,即便心中不满,多少还能分一杯羹,但那些坚持旧统,冥顽不化,反对易俗者,生存空间与生存条件则越来越狭窄困难,生活难以维计。

结果,要么入山为匪,要么沦落为奴,或者干脆举起叛旗。当年真腊悍然侵犯安南时,能够引发安南道境内诸多土着的响应,这就是主要原因。

而又几十年过去,这种问题就更为深重了,因此,在刘娥时期,安南国内的阶级矛盾(主要为汉夷矛盾)是日趋深重的,每年都能爆发几场骚乱乃至叛乱,虽然都被官军平定了,但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也是安南国长期存在的流血点之一。

还有一个流血点,则在于北部地区,尤其是与帝国本土交界地区的长期不稳定。在那里,长期盘踞着安南当地以及广南西道西部地区的蛮夷势力,名义上臣服汉统,但自主性很强,尤其在安南建国之后,则更加活跃,尤爱从帝国与安南陆地交通线上吸血。

及至建隆中期,滇黔叛乱,朝廷平乱之后,作乱云南蛮部转进安南边境,则进一步加剧了安南北部边境的混乱,甚至逐渐发展成为安南、云南、广南三国道交界处的一片毒瘤,极大地影响了安南与帝国陆上交流往来。

有鉴于此,从刘娥还在摄政时期,安南国就开始了对北部蛮乱的军事清理行动,收效是有的,难解决根本,因为根本无法根除那些蛮匪。

到后来,鉴于广南边境蛮匪作乱,屡剿不绝的情况,世宗皇帝诏命,从帝国中枢层面,安排协调边境道州与安南国这边的联合剿匪治安行动。

相互配合之下,比起此前的独立行动,效果自然好了很多,不少横行一时的蛮匪强人,都被官军剿杀,持续数年的血腥清剿之后,蛮匪气焰终于遭到剿灭,边境也获得了难得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

然而,这样的成果,是建立在帝国中枢巨大压力,两道一国耗费巨大人物力的情况下,而这种强度,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安南北部边界地区,那些复杂的地理、民情、风俗情况,都导致其很难轻易稳定下来,再加上一些居心叵测、心怀贰意的地方土豪,推波助澜,兴风作浪,其成为祸乱一国二道的策源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刘娥去世,安南国进入“廷府共治”的时代,朝廷内部斗争的加剧,也导致北方蛮匪以及边境地区分离势力的再度抬头。

北境蛮乱,也再度成为安南国身上的一颗毒瘤,然而,对交趾朝廷来讲,不管那些蛮部闹得多凶,也只是一些匪盗之徒罢了,能扰乱治安,但难成大气候,想要动摇安南国的统治,更是差得遥远。

相比之下,真正被交趾朝廷视作腹心之患的,乃是被先王刘文涣封到西南文、万二州的刘继元、刘继初两兄弟了。在对二侯的态度上,交趾朝廷不管哪个派别,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在二州威胁日益壮大的情况下。

到正统二年,刘继元、刘继初两兄弟,据二州已经三十五六年了。三十余载春秋,两个身世悲苦的少年也人到中年了,尤其是刘继元,已近知天命之年。

然而,漫长的时间,没有将不满与怨恨消解,反而更加深厚。在这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二侯始终面临着交趾朝廷防备与打压,尤其在刘娥摆平朝内的对手之后。

而刘继元两兄弟,则基本上是针锋相对,募兵养士,壮大势力。不过,综刘娥摄政生涯,虽然一度打算用强力手段解决二侯,但最终都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

一则顾忌内部不稳,二则是来自帝国京畿的凝视,让刘娥投鼠忌器,因此长期以来,只能通过政治、经济手段去分化瓦解文、万二州。

同理可得,刘继元兄弟俩,也是顾虑重重,刘太后与宗藩约法,像两座大山牢牢地压制着他们的野心。刘娥去世时,动过心思,好不容易按捺住了,等到世宗皇帝驾崩,中央帝国新旧交替之际,尤其在正统元年交趾发生“太子政变”之后,刘继元与刘继初两兄弟,也终于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了。

两兄弟联合起兵,打着“诛杀奸邪、匡扶王室”的旗号,集文、万二州三万余军,倾巢而出,向交趾进兵。自真腊之乱以来,时隔四十五年,再度掀起了一场几乎波及全安南的大叛乱。

二侯起兵之初,震动的不只是安南国,其连锁反应,甚至影响到整个半岛,帝国中枢在收到消息之后,也不免将目光投放过来,态度是毋庸置疑的,坚决支持安南国平叛,但由于刘维箴初继位的原因,这份支持也只停留在口诛笔伐之上。

刘继元、刘继初二侯养士练兵三十载,遽然东出,其战力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并且在前期给安南造成了极大损失与震撼。

然,兵强而德衰,刚不可久,也只是逞了一时之强罢了。叛军在安南南部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直到驩州州治义安之时,终是受阻城下。

作为安南勾通南北的要衢,不夺下此城,叛军根本不敢向北进兵,而守备的将领正是在“太子政变”中,为安平公主刘瑛立下大功的郑泉。

在义安,郑泉再度立下殊功,率领守军,浴血作战,力拒叛军于城下,为交趾朝廷组建平叛大军,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118章 棉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57章 《刑统》将成第102章 绝境第5章 天子尤爱杨业第462章 一地鸡毛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65章 决议南征第1章 乾祐灭佛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311章 为太子刘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85章 少壮派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148章 教诲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237章 南口大战6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35章 室韦覆灭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31章 边公在任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95章 真定府、寿国公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第60章 家事、国事第346章 底层第28章 下狱第22章 “郑州站”第27章 父子座谈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452章 皇孙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2章 皇子们的教育278章 军务第488章 真实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84章 无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327章 相对公平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170章 御宴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第70章 同州之战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481章 行宫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364章 过韩府第1757章 勋贵子弟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183章 下一盘大棋第153章 乱事终不可免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28章 用心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465章 “教匪”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55章 拉开序幕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36章 奉宸营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4章 西南事务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3章 取士不公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20章 威临荆南第374章 太室山上
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118章 棉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57章 《刑统》将成第102章 绝境第5章 天子尤爱杨业第462章 一地鸡毛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65章 决议南征第1章 乾祐灭佛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311章 为太子刘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85章 少壮派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148章 教诲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237章 南口大战6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35章 室韦覆灭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31章 边公在任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95章 真定府、寿国公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第60章 家事、国事第346章 底层第28章 下狱第22章 “郑州站”第27章 父子座谈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452章 皇孙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2章 皇子们的教育278章 军务第488章 真实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84章 无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327章 相对公平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170章 御宴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第70章 同州之战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481章 行宫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364章 过韩府第1757章 勋贵子弟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183章 下一盘大棋第153章 乱事终不可免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28章 用心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465章 “教匪”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55章 拉开序幕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36章 奉宸营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4章 西南事务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3章 取士不公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20章 威临荆南第374章 太室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