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

装饰风格质朴严肃的车驾缓缓停靠在东京虞国公府门前,御者轻轻地勒住缰绳,随行侍卫自车后取出矮凳拜在侧边,喦脱下马脚步飞快地上前,打开车门,小心地搀扶刘皇帝下车。

落地立定,刘皇帝仰头看了看虞国公府门,除了那张高悬的“敕建虞国公府”牌匾,并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地方。

“这大概是朕来过最朴素的公府了,不论是西京还是东京,都是一样的景象啊!”刘皇帝轻声感慨道。

冬季的开封,气候还是十分寒冷的,天色阴沉,光线暗澹,空气中都弥漫着些许霭气,堆积的寒意不断侵袭着,哪怕刘皇帝穿得格外厚实,仍旧不免打了个寒颤。

此番出宫,驾幸虞国公府,算是突然袭击了,却是听闻虞国公魏仁溥病情渐重,日渐不支,这才动了亲自探视的心思。

事实上,刘皇帝对此次出行还是心存犹豫的,毕竟经历得多了,除了看澹其事之外,还不免生出些疑虑。有的玄学,不得不信,刘皇帝也担心他这亲自驾临一次,是给魏仁溥催命的......

这么多年,或病或老,死了那么多老臣故旧,总有一些人,是刘皇帝不愿其辞世的,虞国公魏仁溥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乾右时期最重要的大臣,被刘皇帝倚为腹心,视为良师益友,其功德威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甚至越陈越香,哪怕魏仁溥已经多年没有在朝廷内部发声过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肯站出来,仍旧会得到许多人的响应与拥戴。

毫无疑问,在刘皇帝统治的这近三十年间,在大汉由割据走向统一,在天下由混乱转为太平的过程中,魏仁溥是受上下最为推崇的宰相。

在魏仁溥主持政务期间,朝廷是一片和谐,上下少有争端,即便有,也会在魏仁溥的调解下平息,那个时期,整个朝廷都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状态,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魏仁溥是最好的榜样。

可以说,刘皇帝经历的那么多宰相,论政治清明,上下和协,首屈一指的便是“魏仁溥时期”,而那样的高度,往前往后,没有一个宰相能做到。

哪像现如今,朝廷之内,暗流涌动,争权夺利之事,屡见不鲜,国家统一了,天下太平了,人心也散乱了,不似当初那般凝聚,大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情况下,大汉的那干精英统治阶层,也开始把心思放在追名逐利,放在内耗上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皇帝是洞察于心,却又无法真正改变什么,风气能扭转一时,但总有反复,毕竟大环境不比当初了,他一人之威,显然也不足以真正压制住所有人之志。

甚至于,大臣们的明争暗斗,本就是他乐见其成的,大臣们不斗,他这皇帝做得岂能安稳,而唯一能够做到的,大抵也只是完美地充当场外裁判,把所有的争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至于更多,也只能用有心无力来形容了,他终究不是神明。

而每每思及于此,刘皇帝也不禁怀念起当年魏仁溥理政时期的景象,当然,也仅仅是怀念罢了,他心里也清楚,哪怕起复魏仁溥,再由其秉政,大汉朝中的局势也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连刘皇帝都没办法,何况一个魏仁溥。

甚至于,君子宰相魏仁溥,未必能有赵普干得好,能够在那层出不穷的争端之中,安如磐石。

话说回来,像魏仁溥这样的贤能宰相,为何在乾右时代名噪一时,进入开宝时代,却逐渐沉沦,逐渐乃至彻底消失在大汉的权力中枢,澹出人们的视野。

根源还是出现在刘皇帝身上,大概是从平南之后,刘皇帝便开始疏远魏仁溥了,那几乎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而面对刘皇帝的疏远,魏仁溥当然感受到了,深谙明哲保身的他,也在事业、权力的巅峰期,低调起来,甚至主动请辞,不过被刘皇帝拒绝了。

即便如此,在开宝初年朝廷中枢权力的重新分配中,魏仁溥还是“成功”急流勇退,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被刘皇帝用一个内阁大学士的头衔高高束起。

大汉的内阁,脱胎于早期崇政学士制,原本是被刘皇帝用来分割相权,制衡政事堂,并协助自己处理军机。

但最终的发展,却没有达到预期,地位虽高,但实在没有什么实权,尤其刘皇帝自身都放下了对军国大政的实际处理,而依托于皇帝而存在的内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名誉虚职,一个养老的职位。

哪怕到如今,魏仁溥身上仍旧挂着内阁大学士的头衔,但是除了开宝初年随侍君前,以备咨询之外,到后面,魏仁溥甚至不用到宫中当值了,刘皇帝也很少召见。

即便召见,也不是以国事垂询,只是当做一般的功臣贵族,谈些风花雪月,关怀一下魏仁溥的生活状态。

不得不说,刘皇帝对于这些老臣,尊重是足够尊重,待遇、荣耀、地位也不吝惜,但这种隐藏在显赫背后的疏离与猜忌,是十分恐怖,甚至让人感到心寒。

但是没办法,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不论心理感受如何,都得老实受着,这是当代的普世价值,如果背离了这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抛弃了信仰,也将彻底为刘皇帝所抛弃,任你德高望重,还是功勋卓着,也只会落得一个凄凉结局。

按道理来说,对于魏仁溥这样的贤相,刘皇帝本不该对他猜忌才是,再加十多年风雨同舟的创业情谊,他怀疑谁,都不至于怀疑魏仁溥。

而以魏仁溥的品性与作风,也不可能背叛刘皇帝,然而,问题不在魏仁溥怎么做,而是刘皇帝怎么想。

魏仁溥这个宰相,名声实在太好了,上下赞誉,朝野推崇,声名远播海内,历数其履历,二十多年下来,身上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污点。早年的时候,曾经被人指摘徇私,而事后证明,是一场误会,对弹劾他的官员,也完全不打击报复,甚至察其能才,加以提拔,成就了一段以德报怨的佳话。

一个太过完美的宰相,显然不是刘皇帝需要的,或者说任何一个帝王都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宰相。

魏仁溥清白得就像一朵无染无垢的白莲花,能力出众,品性高洁,群口交赞,这样的大臣,在刘皇帝眼中,要么是大善至圣,要么是大奸似忠。

当然,就是刘皇帝自己心里都很清楚,魏仁溥是个忠臣,但是,很多时候皇帝这种生物也并不单纯只考虑他本身是否忠诚,并且有时不免怀疑其忠诚的上下限在哪里。

刘皇帝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纵览天下,从他的角度去看魏仁溥,你越完美,他心头就越别扭。

毫无疑问,刘皇帝是个好猜忌的皇帝,由偶尔的自卑与绝对的自负交织促就。早年的事情,国家还不安定,大汉的前途未来尚且渺茫,他也不得不多疑雄猜,也维护自己的统治,保障皇权的安全。

然随着年纪的增长,那种猜忌也在进化,过去如果说是利弊参半的话,那么如今,负面的影响要占更多了。

在长时间帝王生涯的历练中,也养成了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时刻警惕防备着,魏仁溥之前的名头太响亮了,他看着、听着都不舒服,于是过去的良师益友自然而然地被疏远了。

刘皇帝并不小气,甚至很多事后很大方,足够大度,但他实在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个体,矛盾到只要他觉得有问题,哪怕是臂膀,也要断然砍掉,哪怕是腹心,也要用利刃刺穿。

而魏仁溥政治生涯的终结,只是这种精神与心理状态下的产物罢了。

早年,大汉宰相走马观灯一般更换,十五年间,仅首相前前后后便换了五任,至于辅政的宰臣与部司大臣,换得更勤,这在很多人眼中,是刘皇帝集权、敛权的表现,也隐隐指出,他并不信任宰相。

但是,进入开宝时代后,这种猜测显然被打破了,以赵普为例,他已经在首相的位置上,待着超过十年了,中间或许有过犹豫,但仍旧让他安安稳稳坐着。

舍魏仁溥这样的贤相不用,而长期信任赵普,这也体现着开宝时代刘皇帝以及大汉政治环境的变化。

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291章 和议达成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10章 如此处置第192章 辽帝南狩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164章 重返晋阳第333章 养子、南征在即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361章 安东国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198章 秋猎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85章 赐宴第79章 “抚远之战”第149章 降表第1674章 爆发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361章 安东国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1809章 饯行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60章 皇后进言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350章 隐退陈情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39章 韩常案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274章 厚葬之第 283章 皇帝还朝第84章 灭佛伊始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241章 “戏言”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74章 万岁呼声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364章 过韩府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75章 按*不动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98章 温柔乡第92章 大调整第291章 酬功第91章 作别西行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257章 龙舟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222章 銮驾临幽州第1674章 爆发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360章 主持善后第32章 潞州震动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83章 惠妃母子第201章 捐资第107章 深思熟虑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32章 郭氏之虑第281章 全军覆没?第239章 进退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218章 走私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159章 礼尚往来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42章 铁索横江第427章 饶乐国的困境第154章 绝不姑息第111章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291章 和议达成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10章 如此处置第192章 辽帝南狩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164章 重返晋阳第333章 养子、南征在即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361章 安东国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198章 秋猎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85章 赐宴第79章 “抚远之战”第149章 降表第1674章 爆发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361章 安东国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1809章 饯行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60章 皇后进言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350章 隐退陈情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39章 韩常案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274章 厚葬之第 283章 皇帝还朝第84章 灭佛伊始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241章 “戏言”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74章 万岁呼声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364章 过韩府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75章 按*不动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98章 温柔乡第92章 大调整第291章 酬功第91章 作别西行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257章 龙舟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222章 銮驾临幽州第1674章 爆发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360章 主持善后第32章 潞州震动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83章 惠妃母子第201章 捐资第107章 深思熟虑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32章 郭氏之虑第281章 全军覆没?第239章 进退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218章 走私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159章 礼尚往来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42章 铁索横江第427章 饶乐国的困境第154章 绝不姑息第111章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