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

从洛阳上层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况来看,在帝位的承继大事上,实则一共有四种选择。

到进入新年时,朝廷内部,呼声最高的,有三种,安南王刘文涣,荆王刘文济,以及在二王抵京之前由尚书令王旦提出的,从众皇侄中择一禀赋出众之子,立为皇储,进登大宝,续大行皇帝之皇纲正统,当然,必须是太宗余裔。

前两者自不必说,但第三条,自提出来之后,便拥有极大的市场,不管是勋贵还是官僚,不管是什么出身,什么职位,什么集团,对此似乎能找到认同并支持的那部分人。

当然,这个建议,同样有值得疑虑的地方。首先,此议背后的慕容太后以及慕容氏家族,让各大派系都心存忌惮,实在是这位太后,既能折腾,又折腾不出什么好事来,过去的八年,有大量案例佐证这一点。

不得不说,虽然是王旦提出“过继之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渗透着浓浓的慕容皇太后的意志,并且,在过继之后,紧跟着或许就是“临朝称制”抑或“垂帘听政”了。

在这件事上,或许杨皇后更有发言权,毕竟,她是正宫皇后,母仪天下,杨氏家族比之慕容家族,影响力、实力都不弱,并且名声要好得太多。只不过,不管是杨皇后,还是背后的杨氏家族,在这方面,似乎都没有什么想法。

身为尚书令,大汉帝国实际的首相,王旦在这等重大且敏感的事务上,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与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慕容太后结盟,其立场出发,掰开来看,实则也不复杂。

太宗皇统,也是他矢志不渝、坚定维护的,但他不只是太宗旧臣,同样也是刘文澎的东宫老臣,并且被他推上首相之位。不管大行皇帝生前有多不得人心,又干了多少荒怠之事,他对王旦的恩遇都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太宗之下,王旦还必须维护大行皇帝。而从皇侄之中,过继一子,继承刘文澎一脉香火,便是一个具备很高可行性的办法。并且,不管是选刘文涣还是刘文济之子,对两者而言,也是一种安抚。

当然,这种想法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即便抛开慕容太后的干政不谈,再立一个少年天子(刘文涣、刘文济之子,年纪大的也就十来岁。),这件事有些诱惑力,但对于那些真心为家国大计考虑的有识之士而言,又很值得商榷了,大行皇帝的教训,在当下,实在太深刻了。

因此,三种选择,各有其短,各有非议。

至于第四种意见,则来自吴王刘晖(刘文澎继位后,晋位吴王),平康八年的刘晖,已经五十八岁,也到人生暮年。过去的二十来年,他在名下的太和楼弹了二十年的琴,听了二十年的政。

骨子里,刘晖就是个健谈键政的人物,因此,到行将就木的时候,又放了一个“大卫星”。

皇帝之位,怎么都轮不到他来,因此,见国无主君,诸方争执,他兴之一起,干脆提出,让燕王刘昭继位。

燕王刘昭,世祖皇帝第十子,更是符后所出的嫡子,当然,如今的燕王,年已五十又六。从法理性上来说,燕王刘昭还真具备较天下宗室相对靠前的继承顺位,并且,此议还真有人附和,比如得知消息后便早早地来西京奔(看)丧(戏),顺便浑水摸鱼的安东王刘文渊。

且不说吴王刘晖此议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与考量,至少燕王刘昭本人是急得跳脚,明确拒绝,坚决抵制,为免误会,甚至也跑到邙山去了。

不得不说,世祖皇帝的十六个儿子中,获得最通透,也最自在的,正是燕王刘昭。他是真的不争不抢,一心一意,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包括对南洋封地的经营),就连宗正的位置,都是当年太宗皇帝强塞给他的。

正主都不乐意,甚至出走躲避,那这项提议,自然没有商讨下去的余地。当然,成功率几乎为零。

但是,吴王刘晖的提议,也反应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平康八年过去,大汉帝位依旧空悬未决,各方势力仍在拉扯角力,这样的情况,对大汉帝国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阎王不在,小鬼当家,即便过去是刘文澎这样一个不大靠谱的阎王,对下面也有相当强的压制力,但在金乌坠落,天日不表的情况下,大汉帝国上下,越来越多的鬼魅宵小也趁着这段时间,猖獗横行了,这样的机会,可实在太难得了。

不过,大汉帝国的体制决定,这样的混乱终究是有限度的,而当高层的权贵们以及朝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种共识也慢慢形成了,新君必须得尽快“出炉了”。

荆王府内,书房,刘文济默默地坐着,表情凝重,一张脸上写满了严肃。书案上摆着一张纸,纸上是刘文济亲手绘制的京畿各大势力及权贵关系网图。

宗室、外戚、勋贵、官僚、军队、部司、遗老.纷繁的脉络,复杂的关系,足以撑爆人的脑袋,然而,最让刘文济感到烦忧的是,这些掌握着大汉帝国话语权,在帝位上占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不管怎么分类,对他的支持都严重不足。即便心志早已坚如铁石,此时此势,依旧让刘文济有些心里没底。

房间内除了刘文济,还有萧太妃,默默地坐在一旁,雍容华贵,沉静从容。

研究良久,不得开释,刘文济不由抬头,意有所指地说了句:“郑大官传来消息,大哥今日,去拜见四叔了!赵氏的人,也在四处联络,积极为大哥谋说,寻求支持.”

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刘文济比之刘文涣抵京,要早好些时日,回京之后,也很低调,虽然朝中推戴他的人不少,甚至有寇准这样的宰臣,但他却不敢有丝毫的得意。只是做着祭拜、守灵的事情,继续博着一个好名声。

当然,事情都是在暗中做的,比如收集情报,分析局势,观察动向,以及笼络那些真正能给他提供帮助的人。

要说刘文济回京之后得到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内侍监郑元的投效了。作为太宗时期的内侍行首,在平康年代,自然要退居幕后,不过依旧高居内侍监之位,当然,更为重要的,他还掌握着皇帝最后的一道消息保险,“枭部”。

在刘文济回京不过三日,郑元就秘密地找到刘文济,明确提出支持他登基继位的事情,当时刘文济就惊了。怀着谨慎的心理,在几度挣扎犹豫之后,问出了一个“为什么”。

然后,便见已是老掉牙的郑元,唏嘘怅然,动情迷离地解释了缘由。据其言,太宗皇帝在晚年时,曾几度犹豫储君之位,并且私下里数次表示过对刘文济的认可,甚至尝与郑元说,能光大基业者,临淄王,只不过,极度自律与克制的太宗皇帝,最终还是选择了维护最稳的嫡长制。

作为太宗忠仆的郑元,内心自然有一个完成老主人夙愿的驱动,同时,他对端重谦和的刘文济,也有好感,在刘文济已经具备继承资格的时候,选择果断推他一把。

并且,郑元还向刘文济直言,若是大行皇帝长久,他绝不敢有此念。同时,郑元还表示,待功成之后,他请求离宫,回乡养老,以示赤诚,在支持刘文济之事上,郑元已经考虑得很周全也很坚定。

而得到郑元以及他手中“枭”部支持的刘文济,无异于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尤其是那番“太宗意愿”的说辞,更让刘文济感激+感动,也更自信。基本可作类比,太宗在刘文济心目中的地位,就和世祖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敬比畏多。

在之后的日子里,不管京畿风云变幻,刘文济都能从郑元那里得到最关键且要害的情报支持。当然,在刘文澎时代,“枭”部的发展,得到的支持并不多,皇城、武德二司足够他用。

但是,属于“枭”的隐蔽性与严密性,也使其往往能在关键、要害之处,发挥特殊的作用。

提到了郑元与“枭”,就不得不说说皇城司与武德司,作为天子鹰犬、秘密警察,他们最讨厌的,或许就是皇帝驾崩这种情况了。

主人不再,他们就从猖獗的鬣狗,退化成落水狗,牙不再尖,也不敢狂吠。

而在过去这段时间,二司当然时刻、密切地关注着局势发展,当然不敢贸然参与,但是,进入平康九年之后,也开始有所动作了。皇城使王约的做法,是三个鸡蛋上跳舞,各方势力都卖个好,下各注。而两次掌握武德司,前后达十八年的武德使林特,则选择默默观望,保持中立。

而刘文济这边,自然也收到过来自王约的示好与消息,有郑元的专心致志在前,王约的三心二意,就显得落了下乘,刘文济的回应,也多了些虚与委蛇,利用罢了.

在夺位事宜上,相比于慕容太后那边的折腾,刘文济更为忌惮的,还是大哥刘文涣,毕竟从小到大,大哥总是压他一头,若不是出了常妃之事,他是万万争不过的。

而支持刘文涣的诸多声音,刘文济实则并不是太忌惮,包括赵氏家族。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初太宗皇帝册立太子之后,对赵氏家族可有过不小的打压,朝里朝外清理了不少,这也就导致,赵氏家族虽然在政坛、军坛上依旧保持这一定影响力,但远不如全盛时期了。

而赵氏两支,赵匡义一脉,在经过当年的失利之后,早已失望透顶,何况今时不同往日,老谋深算的赵匡义,局面也看得清楚,其注意力也早已放到家族的传承上了。

刘文澎之死,看起来是个机会,但平心而论,机会不大。同时,支持刘文涣的声音虽然不小,但凝聚力几乎没有。相比之下,刘文济这边,一个寇准,话语权虽然不重,但其志甚坚,战斗力极强。

何况,真正重要的支持者,往往是那些并不大声说话,却默默关注发展,分析局势的人。关键就在于,蛇打七寸,刘文涣的短处能被一捏到死.

但是,当听到刘文涣去拜见赵王刘昉时,刘文济就不能不当心了,赵王刘昉,别看他避居八年,但他若出面发话,那可是能有一言九鼎的作用。

“娘,你说大哥能得到四叔支持吗?”心存疑虑,刘文济问萧太妃。

闻问,萧太妃抬眼看向刘文济,她实则知道自家儿子真正心忧之处,没有接这话,而是悠悠然地反问道:“你自陷于己之短,殊不知,此为你长?”

萧太妃这么说,刘文济不由一愣,张大眼睛看向太妃,正对向母亲那沉静睿智的目光,过了一会儿,刘文济的眼神也逐渐亮了。

刘文济确实有其短,契丹血脉,威望不高,母族实力弱等等。但无一处是致命之短,而这些短处,放在当今天下,帝国中枢,在夺位之事上,却是一大长处。

有大行皇帝教训在前,对诸多权贵而言,一个年长持重、母族势弱,且能勉强做到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岂不更合心意?

这一点,萧太后显然早就看穿了。当刘文济也意识到这一点,再看向已经年逾六旬的母亲,不由涌起一股敬佩感,这个母亲,对他的帮衬弼助远超外人想象。起身,深深地向其行了个礼。

萧太妃安然地受了,见他仍面带隐忧,又平静地说道:“你担心你四叔,然而,你四叔何等样人物,当今天下,何人能左右他的选择与想法?”

闻言,刘文济一时默然。过了一会儿,又听萧太妃以一种叮嘱的语气说道:“做好你自己本分之事吧!”

刘文济想了想,再拜道:“多谢娘亲教诲!”

在母子二人推心置腹之时,萧惠前来求见,禀报说,中书侍郎前来求见,打扮低调,行踪鬼祟。

对此,母子俩顿时上了心,一番交待,让萧惠也秘密引其入府,由刘文济单独接见。

会面的时间不算长,只一刻钟的功夫,王钦若便一脸肃重,恭恭敬敬地告退,刘文济则吩咐萧惠送他离府。

待其离去,独坐书案的刘文济脸上表情有些精彩,萧太妃这时候从屏风后走了传来,看了他一眼,淡淡道:“看到了吧,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儿明白了!”

作为大行皇帝宠臣,资历薄弱的王庆若,在其驾崩后,在朝中的处境立刻就尴尬起来了。

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王钦若也开始下注了,此番前来,正是向刘文济投诚效忠的。

王钦若其人,显然是有把刷子的,就在翌日,便用实际行动向刘文济展现着他的能力与效忠。

作为“过继派”的边缘人物,王钦若进宫求见慕容太后。第一次向太后,“真诚”、“彻底”地陈说利害,回顾历史恩怨,一番利口饶舌,成功地让太后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刘文涣身上。

王钦若的说辞中,有两点很打动太后之心,其一,她与赵妃母子间的恩怨,是如何也化解不开的,不把刘文涣打下去,日后必受其害;其次,刘文济“势弱”,等把刘文涣排挤走了,再对付刘文济更轻松;其三,纵然最终过继不成,刘文济比之刘文涣,显然更有利于慕容太后,他是嫡母,当年还有抚养之情.

王钦若一番话最直接作用便是,夺位形势随之大变,由三方相持,迅速转为两方合力打击刘文涣,很快就把支持刘文涣的声音给打下去了。

到平康九年正月二十一的,在刘文澎于梓宫内躺了两个月了,关于帝位继承的事宜,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候选人”变成了两个,或者说两类:荆王刘文济,荆王刘文济之子。

虽然还是两方相持不下,但到这一步,距离结果出来已经不远了。于是,王钦若又适时地提出建议了,开始在朝中大力宣传“太后垂帘”以弥补过继皇帝年幼,难以掌国的问题。

可想而知,当这样的声音抬头后,掌握着大权的权贵们是何等反应。

平康九年正月二十六,大概是彻底看不下去这种夺位造成的混乱了,赵王出山了,自邙山返京,直入朝堂,正式表明对帝位传承的干预。

刘昉并没有找太多人来助涨声势,只有一个人陪同他,已经年逾八旬的杨业。

一个白发苍苍,一个形如枯槁,但这两个老者,迈着迟缓的脚步,踏入广政殿,召集所有公卿宰相大臣,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国赖长君”四个字后,关于帝位继承的争论,也由此宣告结束,但汉帝国的继任之君,也在“便秘”两个多月后,终于新鲜出炉。

平康九年三月朔,荆王刘文济在众臣拥戴下,于乾元殿登基正位,改元端拱,时年三十九岁。

PS:当刘昉、杨业明确支持刘文济后,风向大转,彻底压过太后一头,眼见势难挽回,王钦若又去劝太后,与其继续为难设阻,惹新君继位后的敌视打压,不若支持,换一个体面。

慕容太后,又被说动了,因此,虽然激烈争斗了两个多月,但刘文济这个皇位,最终却是上下一致,满朝认同,连慕容太后都放下芥蒂,为其背书之后,刘文济继位的法理性,也随之攀之最高,难为人所动摇。

这样的结果,不算出人意料,但这样的收场,却出乎很多人意料,而能做到这样的地步,新君刘文济那温和的面孔下,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沉与明智,是值得注意的。

只不过,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一个“弱势长君”的继位,以及沉浸在皇帝主动采纳端拱年号的喜悦中。

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55章 山上山下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42章 一心求财王巡检第296章 缺人了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90章 安东国王?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00章 城战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270章 立场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149章 河东巡抚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117章 帝幸瑶华殿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87章 兄弟第103章 强势、阴谋第61章 北使南归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159章 还朝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义第327章 派系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3章 新皇诏制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无题第85章 少壮派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178章 祭拜第27章 西京风波第76章 大才蒙尘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195章 杨邠案(3)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104章 驾临历城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430章 刘皇帝弄孙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106章 再临大江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13章 市井之声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世宗篇36 不一样的完颜部第505章 最后的旅途5第11章 大典日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5章 襄阳第56章 南平王让朕好等啊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14章 武夫军阀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186章 赐死第34章 苦难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121章 登乾元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1690章 拼图第1809章 饯行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2045章 最后的旅途16第156章 河东风云(3)第242章 战后第97章 再临六合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11章 太子挂帅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8章 杨苏还京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60章 河东风云(7)
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55章 山上山下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42章 一心求财王巡检第296章 缺人了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90章 安东国王?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00章 城战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270章 立场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149章 河东巡抚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117章 帝幸瑶华殿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87章 兄弟第103章 强势、阴谋第61章 北使南归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159章 还朝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义第327章 派系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3章 新皇诏制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无题第85章 少壮派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178章 祭拜第27章 西京风波第76章 大才蒙尘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195章 杨邠案(3)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104章 驾临历城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430章 刘皇帝弄孙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106章 再临大江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13章 市井之声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世宗篇36 不一样的完颜部第505章 最后的旅途5第11章 大典日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5章 襄阳第56章 南平王让朕好等啊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14章 武夫军阀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186章 赐死第34章 苦难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121章 登乾元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1690章 拼图第1809章 饯行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2045章 最后的旅途16第156章 河东风云(3)第242章 战后第97章 再临六合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11章 太子挂帅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8章 杨苏还京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60章 河东风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