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执迷不悟

bookmark

“哎......”

“唉......”

寒夜深沉,杨府后堂,灯烛通明,杨邠背着手,在堂间徘徊不定,表情沉凝,唉声叹气。凉风中摇摆不定的烛火,仿佛映照着他此刻的心情。

观其堂间布置,清素简朴,没有一点奢华之象。有一说一,如今大汉的宰臣们,若论清俭,无人能出杨邠之右。

“父亲,您何故如此忧虑?”其长子杨廷侃在旁忍不住问道。

前面提过,大汉的朝臣们,就没有真正干净的。似苏逢吉,好敛财,贪污受贿,前番秉政,竟敢肆无忌惮地卖官鬻爵,虽然已经收敛的许多,但其贪渎的行为却从没停止过。

杨邠虽不好置财货,但他的私心也不浅。三个儿子,长子廷侃在为吏部主事,有考功司的职事;次子廷伟为内殿直指挥;三子廷倚在大理寺当治狱官。

为三个儿子谋取职司,却是没有怎么收敛,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旁人纵有非议,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大家从龙建功,不也为了荫庇子孙吗。但是,杨邠在朝廷中安插的,可不止三个儿子,其亲戚、好友、故旧、乡人,或在京当职,或出为州县吏,“杨系”势力,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很庞大。

有人统计过,在大汉建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杨邠手亲自提拔的杨氏亲故,便有三十余人......这般行为,纵使其再有能力,再有功劳,刘承祐又岂能不忌惮、厌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杨邠站在刘承祐对立面,才是刘承祐最恨他的地方。

杨邠心情明显烦闷,听着长子的问话,只斜了他一眼,摆出一张臭脸,冷冷地哼了一声,并不答话。

杨邠的家教很严,几个儿子对他很是畏惧。见老父那张冷脸,杨廷侃不禁缩了下脖子,闭嘴一会儿,仍旧忍不住小声问:“您是在担心官家的身体?”

闻言,杨邠脸色难看了几分,不过没有接话。

自开年以来,好几日了,刘知远一直未现身理政,只自内廷时不时地传出诏旨,偶尔接见一下宰臣。以太子监国,然后杨邠的日子,用艰难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但终究不顺。朝政事务,许多经他手的处置决议,刘承祐都觉欠妥当。一来二去,矛盾更深。至今日,当着几名宰臣的面,杨邠怒而对刘承祐说:“国家大事,自有臣等处置,殿下无需多言!”

把刘承祐给气得,会后直接掀了桌案。

“还是担心太子殿下那边......”杨廷侃的声音更小了。

这回杨邠的反应大了些,一拍桌子,冷冷地发泄着怨气:“监国这才几日,便把令来行,不把我等宰臣放在眼里。这还只是太子,若让他当了皇帝,还有我杨家的活路?”

杨邠的话,明显把杨廷侃吓了一跳,下意识警惕地往四周看了看,想到这是自家内堂,这才稍稍放松。但见杨邠那横眉怒目样子,谨慎地说道:“当不至于此吧。父亲是不是太过紧张了?”

“父亲乃大汉枢相,秉执军政,是国家元臣,劳苦功高,太子殿下只会更加倚仗才是。”

几乎指着长子的鼻子,杨邠骂了句:“愚蠢!若照你这无知想法,异日我杨家被灭门了,都不冤!”

“父亲消消气。”大概也是被训习惯了,杨廷侃脸上不敢有丝毫不愉,上前扶着杨邠坐下,说:“儿观太子殿下虽则严重,却并非不明理之人。谦恭孝顺,也是为朝野所称道的......”

“哼。”闻其言,杨邠哼唧一声,嘴角浮现出一丝讥讽:“隋炀帝继位以前,不也是矫情饰行,勾钓虚名。尔等不知,我却清楚,这太子本是个天性凉薄之人!等着吧,日后他若当了皇帝,别说我们这些外臣,就算是他那些亲戚,兄弟、叔父、舅舅,你看有几人能得善终!”

瞟着杨邠,杨廷侃欲言又止,总觉得老父有点偏激了。想了想,提醒道:“现在,连坊里都在流传,太子殿下有唐太宗之风,栾城之战——”

不待杨廷侃说完,杨邠很没耐心地打断他,斥道:“唐太宗是怎么登上皇位的?杀兄弟,逼君父!太子有其阴狠手段,我却是相信的!至于栾城之战,若无张彦威等将奋命,他能有此运,名传天下?”

杨廷侃闭嘴了,根本不能说服他。同时,一股恐惧感袭满全身,若依杨邠这般想法态度,杨氏当真有灭门之忧。

“只可惜苍天无眼,致魏王殿下英年早逝。魏王仁善,若他还在,老夫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扶其登基,岂能让周王白得了储君之位!”杨廷侃顾虑间,杨邠却是长叹一声,语气中满是不甘与愤懑。

从杨邠本心讲,是真的特别厌恶刘承祐而喜刘承训吗,实则不然。刘承祐强势,有想法,心思重,明显是不好控制的。反倒是刘承训和善,性子温柔,于他们这些权力在握的宰臣而言,那才是最适合的君主,再加二者相熟的缘故......

见杨邠那副执迷不悟的样子,杨廷侃彻底吓到了,可以用心神俱震来形容,倒退了两步。

泛白的面庞上,忧虑色浓重,此夜天气尚冷,却不及他心头泛凉。错愕几许,杨廷侃似乎明白了什么,突然问道:“父亲莫不是担心,此前支持魏王,怕太子以前事心怀疑忌?”

对此问,杨邠未作回答。

见状,杨廷侃紧跟着建议道:“倘若如此,父亲何不与太子殿下开诚布公地谈论一番,消除误解。以殿下的器量,难道还会与父亲你计较吗?”

“你这是要我去服软低头吗?”不说还好,言方落,杨邠扭头便是一番疾言厉色。

“若父亲抹不开脸面,儿愿代父前往!”

对杨廷侃的天真,杨邠不禁哂笑:“你也太高看你自己了,你去,替杨家蒙羞吗?”

但见杨邠固执,杨廷侃头一次急了,劝道:“父亲,如今君臣名分已定,太子殿下不可轻辱。自古,有多少以臣抗君,能得善终者?”

若是平时,儿子敢这么对他说话,杨邠早一巴掌呼过去了。不过眼下,见杨廷侃表情间的担忧,杨邠不由叹了口气,摆摆手:“为父自有计较,你不必过虑。时辰不早了,你先下去休息吧。”

把杨廷侃屏退后,杨邠独处堂间,一张脸更苦了。事实上,他的心中,也是十分忐忑,若真有底气,何至于深夜于此哀叹。

“官家,已经在为太子铺路,恐怕也是时日无多了!”沉思了许久,杨邠嘴里喃喃道:“老夫,是不能不早做准备了!”

这几日,刘知远最紧要的几道诏令,便是再度对禁军的调整。除了史宏肇依旧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之外,提刘信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又以李洪信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李洪威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洪建为大内都部署,养子刘承赟进为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驸马宋延渥为京城巡检。

后面几人,能力如何暂且不提,但不是宗室,便是皇亲,俨然是为刘承祐的继位保驾护航的。甚至于,刘知远都有心调慕容彦超来京,担任侍卫司高级将领......

当然,就刘承祐看来,刘知远的安排,并不怎么“稳妥”,主要是他这几个叔父、舅舅,当真不是可托后事的人,要么能力有缺,要么性格受限。若依刘承祐的意思,只需将杨邠、史宏肇二人,尤其是史宏肇解职,甚至都不用解职,遣其就镇,调离东京即可。(史宏肇尚领归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不过对于刘知远的好意,刘承祐也是心领了。感风雨欲来,刘承祐是按部就班,十分从容地,暗中布置着一切。虽然这段时间,他分心于国政,但对于军队,他从没有放松过,他脑子里可清醒着,朝堂之上争得再凶,都不如军权来得实在。

东京禁军中,刘承祐的影响已然不小,又有马全义、向训、韩通等心腹将校为他宣传养望,老将、旧将正常都不会反对他,再有郭威为代表的一部分将校支持。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史宏肇,不过这个人真的不得军心,虽为其党羽控制有一批禁军,但能否掀起一场叛乱,刘承祐都对他没信心。

可以说,哪怕刘知远突然驾崩了,只要局势正常发展,没有意外,刘承祐以太子之尊顺利继位登基,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杨邠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沉抑思索了许久,杨邠老脸上也不禁浮现出些许迟疑:“难道,我得去找那鄙夫共事?”

第261章 大捷第1772章 处置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98章 换个思路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302章 奚王来朝第211章 筹议北伐第53章 有诗云第102章 绝境第118章 棉第86章 发落南臣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233章 南口大战2第1772章 处置第48章 耿崇美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38章 濮州案(1)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366章 辽军西进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乐皇帝第66章 陷河阳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9章 新官上任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91章 今日开宝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372章 正常说话!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11章 旧识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93章 杨邠案(1)第273 王晏镇洛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62章 河东风云(9)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342章 杀肥第497章 重拾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388章 驻吐蕃大臣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58章 回师第269章 爱将第236章 母、妻、子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41章 西域战况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250章 大军会于威武城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1785章 统治从去***化开始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63章 朝廷应对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21章 祸从口出第264章 孺魏王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66章 这个冬季不寻常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416章 尾声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78章 沧州府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147章 德胜渡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58章 回师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380章 投汉第29章 请缨第62章 紧锣密鼓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94章 减税难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
第261章 大捷第1772章 处置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98章 换个思路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302章 奚王来朝第211章 筹议北伐第53章 有诗云第102章 绝境第118章 棉第86章 发落南臣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233章 南口大战2第1772章 处置第48章 耿崇美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38章 濮州案(1)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366章 辽军西进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乐皇帝第66章 陷河阳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9章 新官上任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91章 今日开宝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372章 正常说话!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11章 旧识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93章 杨邠案(1)第273 王晏镇洛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62章 河东风云(9)第136章 收一将,纳一妃第342章 杀肥第497章 重拾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388章 驻吐蕃大臣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58章 回师第269章 爱将第236章 母、妻、子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41章 西域战况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250章 大军会于威武城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1785章 统治从去***化开始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63章 朝廷应对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21章 祸从口出第264章 孺魏王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66章 这个冬季不寻常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416章 尾声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78章 沧州府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147章 德胜渡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58章 回师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380章 投汉第29章 请缨第62章 紧锣密鼓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94章 减税难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