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1章 新问题

第1761章 新问题

时光悄然而逝,不知觉间,开宝二十二年中秋已然临近了,又是一年佳节,东京城内各处,已然遍挂花灯彩带,满城都释放着喜悦的气息。

风波过后,便是平静,随着西北叛乱的平定,大汉就像闯过了一劫,逐渐安定下来,日子照过如常。但是,只有身处其间的人,方才明白,比起过去,士民们的生计已然有了深刻的变化。

最明显的,自然是那逐步抬升的物价,当初的粮价风波,虽然在朝廷的打压下控制住了,但是时有反复,在三十文上下波动。

朝廷为了有调整的余地,也未像过去那边,固定粮价,定死一个指导价格。这也就导致,在过去的几个月间,官府几次向市面上放粮,也平抑制粮价。

抬升粮食价格,以惠及农民,是朝廷为了缓解农事矛盾,消解农民怨气,鼓励生产,是一道必须执行的政策。但是,若是城市粮价涨得太狠,导致失控了,也不是朝廷乐意看到的。

因而,如何控制其中的那个度,朝廷也是颇费心思,过去的半年多,也是时刻关注着,一旦有过头,便立刻出手干预。

也就是朝廷过去积攒甚丰,有足够资源可供调配,方才保证了一段平稳的过度期。然而,对于东京的士民而言,生活成本的提高是显著的。

这涨价的,可不只是粮食,连带着盐茶、糖酒、酱醋、肉食、蔬菜,等一系列生活物价,都跟着上涨,造成的结果便是,城市百姓的生计开始艰难了,像东京这样帝都,则更让人体会到什么叫“居大不易”。

当然,东京作为帝都,基本的体面还是要维持的,社会要安定,市场要繁荣,同时,充沛丰富的各类资源供应,形成了规模效应,价格上涨一些,但比起此前斗米五六十文的时候,还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何况,帝都的生活水平本就较高,各种机会也多,赚钱也更多,这才维持着一个基本平衡。但京城之外的城市,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东京、洛阳的米价在三十文,其余城市就升到三十五、四十、五十文,且城市越偏越小,交通越困难,物产越贫瘠,价格就越高。而对这些情况,朝廷不是不知道,但要做到彻底的控制,几无可能。

说起来,还是过去,为了供养城市,对农民压榨太狠,吸血太多,如今为了拨乱反正,缓解矛盾,又生出新的问题罢了。

仅东京城内外,常驻人口便达百万,过去,刘皇帝也曾沉浸在这种壮观之中,但繁荣的背后,也酝酿着危机,如此众多的人口,想要供养,每日消耗的物资是海量的,这其中的代价显然是不轻的。

而天下不只一个东京城,还有洛阳、太原、幽州、大名、江宁、杭州、成都等大小城市,而这些地方,与东京的本质,也是相同的。

大汉的城市,说到底,还是消费型城市,为了供应这些城市,吸取的,自然是全天下农民的血汗。没有强大的生产力保证,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一切繁荣,也都只是假象。

过去的几十年,天下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社会层面上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商业日趋繁荣,城镇手工业空前发达,但这也是要建立在充沛的物资生产上的。

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资供应,也是最基本的事情。然而,恰恰是在这种根本的问题上,遇到了危机,不论商业有多繁荣,但大汉本质上仍旧是一个农业国家,全天下九成多的人都是农民,农事若不稳,帝国何以安。

从皇帝到官僚,往往只看得到城市的繁荣,却总是忽略农民的贫苦,并且也习惯了向他们索取,当然用压榨要更合适些。

而过去的这些年,城镇士民,之所以能过得那般滋润,也是建立在朝廷想方设法提供充足的价格低廉物资的基础上。

此前,朝廷痛下决心,推动物价上涨,也是因为终于发觉了其中的问题,感受到了供养那么多城镇居民的压力,通过此法,施恩农民,缓解过去大造铜钱带来的币值问题,同时也有赶人的想法在里边。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中讨生活的平民而言,生活成本提高,生计艰难,待不下去,回农村便成了一条出路。

在朝廷的勉力维持下,轰轰烈烈的价格闯关,基本算是成功了,但是时间尚短,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

不过,有些问题,已然显露出来了。就眼下看来,赶人的目的并未达成,以东京为例,生活成本的提高给绝大多数士民带来的生计上的难题,但是,因此而逃离京城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对于在城市中待久了的人,想要让他们重回乡里,从地里刨食,显然也不那么容易。且不论如何,在城市中,机会更多,赚钱更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物价的提高,也只是生活水平下降罢了,而城市的繁荣,也不是乡野农间能够比拟的,这种差距,也能让许多人忍受城市中的贫苦。

而大汉百姓们的忍耐能力,从来都是惊人的,不只是农民,城市中的那些士民、商贾及手工业者,也是如此。

但是,生活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问题,过去的几个月间,各地城市的治安情况明显下降了,犯罪活动明显增多,就是东京城,也屡发恶性案件,开封府的差役判官们,都陷入了一片忙碌之中。

同时,此前太子刘旸巡视时察觉到的贫民坊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开封府尹刘继昌花了些力气整治,但效果十分微弱,并且,随着治安问题频发,他的精力也被转移了。

过去的几个月,开封府受到的弹劾与责难,也增多了,刘继昌一度压力巨大的。所幸,由他倡议并实施的开封府“惠农新政”,终于推行开来。

这与朝廷目前重点关注的“三农”问题十分契合,而由开封府拨款,再加上东京“名流贤达”们踊跃捐资,足足筹集近三百万贯钱,用以给开封府辖下诸县的农民农业进行补助,同时修路、通渠、铺桥、建水库,也暂时分流了一批城市劳力。

有这项功绩打底,朝廷中给刘继昌站台的人也就多了,从太子到政事堂的大佬们,对开封府的表现,都挺满意,再加上刘继昌的身份在那儿,他这个开封府尹的位置,坐的还算稳。

历来,首善之区的主官都不好做,但刘继昌自觉,他这个开封府尹,是历任之中最难做的,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几十年发展积累下的矛盾,似乎都在他的任上,慢慢爆发出来了。

凡事矫枉忌讳过正,但在事实的处置上,往往都是过正的,因为只有过正了,效果才能显著。在朝廷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关心农民问题,施政重心转移到发展农业生产,缓解城市与农民供应需求矛盾之后,朝廷之中,又不可避免抬头一种声音。

有不少官员,陆续上奏,希望朝廷能打压商业贸易,让朝廷回到“重农抑商”的正道上来。对于这种因噎废食,想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中枢自然是要打压的。

无商不活的道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然得到了充分验证,而商税的大笔进项,也足以坚定朝中权臣们的意志。

重农是根本的,但兴商也是必要的,这也是基本国策。然而,里里外外的杂音,来自各方面不那么良好的情况,也让朝廷纷扰不断。

为此,在七月份,赵王刘昉携平叛功将还朝,进行榆林平叛总结,做完定论之后,太子刘旸便召集群臣,就农与商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以此统一思想,坚定农商并重的基本国策。

治国就是这样,矛盾不断,问题丛生,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庞大的帝国,问题就更多了,但不论如何,大局还是在掌控中的,帝国的基本统治依旧是稳固的。

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30章 满堂春宴第14章 腹黑之谋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1章 请教第175章 军略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122章 睡仙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357章 国灭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100章 城战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75章 去吧,杨无敌!第97章 扩*整顿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阳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第2053章 终章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119章 难审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235章 南口大战4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132章 卢南与袁恪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1694章 盐州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万家第85章 浮雕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47章 诱其北上第122章 燕王请战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9章 王峻归来第6章 告一段落第119章 寿春终于破了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225章 光靠水军也不行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81章 忧国忧民范相公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51章 以镒称铢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8章 皇子戍边第59章 元臣多鄙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462章 一地鸡毛第215章 确立太子第1749章 调教契丹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185章 赵砺案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第47章 诱其北上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9章 新官上任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1765章 三郡公第198章 转折点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122章 睡仙第29章 劝谏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371章 杀,不杀?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1759章 生财之道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76章 雍王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7章 国舅劾郭荣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40章 潞州三杰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106章 东京朝堂的反应
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30章 满堂春宴第14章 腹黑之谋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1章 请教第175章 军略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122章 睡仙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357章 国灭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100章 城战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75章 去吧,杨无敌!第97章 扩*整顿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阳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第2053章 终章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119章 难审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235章 南口大战4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132章 卢南与袁恪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1694章 盐州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万家第85章 浮雕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47章 诱其北上第122章 燕王请战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9章 王峻归来第6章 告一段落第119章 寿春终于破了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225章 光靠水军也不行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81章 忧国忧民范相公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51章 以镒称铢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8章 皇子戍边第59章 元臣多鄙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462章 一地鸡毛第215章 确立太子第1749章 调教契丹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185章 赵砺案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第47章 诱其北上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9章 新官上任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1765章 三郡公第198章 转折点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122章 睡仙第29章 劝谏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371章 杀,不杀?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1759章 生财之道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76章 雍王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7章 国舅劾郭荣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40章 潞州三杰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106章 东京朝堂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