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 新根据地(四)

邓恺并不知道夏思痛是谁,但他对这个时代的历史到是十分认真的补了课。知道这个时候孙医生正在日本建立兴中会,正式提出以武力推翻清廷的主张、宣传革命、招募同志,和康有为领导的保皇会论战,并且还谋划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而且还在谋划将日本主要的革命党组织统一起来,因此这时兴中会的风头正劲。夏思痛刚才所说的唐才常,原来本是康有为的信徒,主张维新改良,就是在日本和孙医生相见,受到他的影响才改弦易辙,倾向革命,于是回国发动起事。

夏思痛的思想显然是倾向于革命的,因此邓恺估计他在日本期间,不可能不和兴中会发生接触,而听夏思痛的说法,他和孙医生显然建立了一定的交情,不然孙医生也不会邀请他加入兴中会,这可要比邓恺预想的要好得多,看来这个夏思痛应该是对华东政府有用的。

当然,现在华东政府还并不想和孙医生或兴中会有建立什么交情甚致是合作,但在这个时代,这也是躲不过去的事情,华东政府早晚都会和孙医生有接触的,而夏思痛无疑就可以在这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如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华东政府可以通过夏思痛主动联络兴中会。不过夏思痛这条线怎么用,并且使华东政府的利益最大化,那就不是邓恺考虑的问题了,而邓恺要做的,就是将这件事情如实的上报给军委,再由军委转达给行政院。

于是邓恺道:“好吧,关于你们的事情,还有李壮勇的处理,我们都会如实的向我们的上级报告,由上级决定怎样处置。而在此期间,你们可以安心的留在军营里。”

说完之后,邓恺才和罗岳一起离开,并且安排人员给他们准备一些饮食、更换的衣服,而受伤的人员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三天以后,济南驻军收到了行政院和军委的联合回应,首先邀请夏思痛去青岛,华东政府的高层人员希望和进行他会唔,而对李壮勇的处理则有些令人意外,对他的叛逃行为从轻发落,允许他重新加入人民军戴罪立功,并且还接纳这批起义军人员的归附,在自愿的原则下,对起义军进行整编。愿意继续从军的可以留下来接受训练,而不愿从军的人,华东政府也可以给他们安排工作、在山东定居,想离开的人还发给路费。

不过这批起义军人员不会打散分散到各军队中,而是做为一支军队组建,并且也不会长留在山东,在适合的时候,会将这支军队派到河南、山西等地,开避新的根据地。

原来收到了济南驻军的报告之后,华东政府的高层人员立刻开始了研究讨论。

邓恺不知道夏思痛是何方神圣,但熟知历史的秦铮却知道,这个人在历史中的份量虽然比不上李鸿章、袁世凯、孙医生这样的大佬级人员,但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人。

在旧时空里,夏思痛是一位知名的革命活动家,生平几乎贯穿了旧中国的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挽国运于风雨飘摇,他的一生几乎全部都在革命中渡过,数次策划参与反清以及后来反袁的起义,和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知名革命者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都有交情,而且因为夏思痛年长,从事革命也是最早,因此其他革者者均以师礼敬之,就连孙医生在夏思痛面前都要恭恭敬敬的称他为“夏老师”,并在夏思痛死后尊其为“革命模范”。

从总体来看,夏思痛的革命资历虽然很高,但在当时的革命者中却是比较边缘化,主要是因为他手下没有固定的班底,尽管后来他也加入了同盟会,并且一直追随孙医生革命,但始终没有进入孙医生的核心团队中,因此死后的身名一直不扬,在穿越之前,除了历史学者之外,一般的人都不知道这位革命先辈。

这样一个人对华东政府来说当然是有用的,虽然华东政府并不打算和兴中会合作,老实说华东政府根本看不上兴中会那点力量。因为现在的孙医生不过只是一个在海外有一些声望的革命者,追随者不过区区数百人,连一块实际的地盘,固定的经费都没有,连活动经费都要靠捐赠,也确实没有和华东政府合作的筹码。毕竟受穿越者崇敬的是旧时空里的国父,并不是现在的孙大炮。当然在这个时代,孙医生估计没有成为国父的机会了。

但这也并不等于现在华东政府和兴中会就不能建立一定的联络关系。毕竟兴中会在海外,由其是在南洋的华侨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为兴中会的成员大部份都是南洋华侨,而且活动经费基本都是靠南洋华侨的捐赠得来,而这也就是目前兴中会对于华东政府的最大价值,华东政府可以利用兴中会在南洋华侨中的影响力,逐渐建立起自己在南洋地区的关系网络。

南洋对华东政府是当然重要的,就目前来说,华东政府需要南洋的橡胶、石油、矿产资源等商品,现在只能靠在上海转手购买,这样不仅多了一笔中转开支,而且完全受制于人,但如果华东政府能够和南洋商人建立商贸关系,直接从南洋地区进口,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自主性也要大得多了。

其次吸引华东政府的就是华侨的财富,尽管南洋华侨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土著的联合打压,排华、屠华事件层出不穷,但中华民族的坚韧顽强也是难以想像的,经过了数百年的积累,在南洋华侨中依然产生了一批富豪,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华东政府希望吸引他们到山东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而且这些华侨多半都是视野较为开阔、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正是华东政府所需要的投资者。

而从长远目标来看,南洋是中国的后院,在地缘政治来说,对中国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一但穿越者夺取了中国的政权之后,是肯定会向南洋扩张,并将南洋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虽然这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但却并不防碍穿越者从现在开始,就在南洋进行布点,首先当然是从经济来往开始,加强和南洋的联系。现在到是可以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了。

于是行政院最终决定,向夏思痛发出邀请,让他去青岛和华东政府的领导人会唔,并且视双方会谈的结果来决定釆取的策略。而且就算是不成功,对华东政府也没有什么损失。

除了夏思痛之外,就是对李壮勇的处理,以及对起义军的处理。其实将起义军纳入到人民军中是早就达成的决意。不过夏博海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利用这支军队,以旧时空里的红军模式,到山东省以外的地方去开避新的根据地,扩大华东政府的实力。

虽然现在穿越者基本己经在山东站稳了脚跟,但只靠山东一省,对穿越者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而且经过了青州事件之后,穿越者虽然还没有和淸廷彻底撕破脸,但实际也差不了多少,双方离彻底分裂也就仅仅就只差一层纸的距离,因此穿越者也不能不做预防彻底分裂之后的打算。另外就算双方仍然继续維持着这脆弱的关糸,并不破裂,但发生了青州事件,清廷也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还会使用其他手段来对付华东政府,尽管要彻底动摇华东政府在山东统治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也能干扰华东政府的发展进程。

华东政府当然不能被动的应对,相反还应该主动出击,在山东以外的地方开避新的根据地,不仅可以扩大华东政府的实力,并和山东形成互为犄角,互相则应的布置,同时还能牵制清廷的注意力,起到策应作用。

按照夏博海的初步设想,华东政府并不会为新根据地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而且要从表面上要撇清关系。在人员方面,目前将以逃到山东来的这批起义军人员为主,华东政府负责对他们进行整编训练,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武器弹药,开始行动之后,华东政府只从山东派出少量穿越者和本土人员负责领导组织,指挥作战,在开避了新根据地之后,就地招募军队,建立行政体系。

而新根据地的模式釆用旧时空里的红军模式,以农村包围城市,首先不急于攻占城市,而是立足于农村,并且每到一个村子,就立刻进行土地改革,以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这样也就不会过于刺激清廷,而等清廷反应过来以后恐怕也己经晚了,新根据地己经成了气候。

夏博海的这个设想提出之后,立刻就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不过也有人反对,有人就认为华东政府想从表面上撇清和新根据地的关系不过是掩耳盗铃,因为新根据地的武器弹药基本要靠华东政府供应,因此时间长了是很难遮掩得过去的,早晚都会让清廷查知。

不过夏博海认为就算是清廷发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清廷不就己经发现华东政府根本就是反清的,但又能怎么办?还不是只能维持表面,因此就算清廷发现是华东政府在暗中支持新根据地,也只能装不知道,除非是清廷想立刻和穿越者彻底决裂。而现在华东政府开避新根据地,实际也就是为了将来和清廷决裂以后做准备。

第四百章 全面开战(九)第一五零章 新农村建设(一)第一九三章 访问英法(四)第三五七章 徳国特使(五)第七二七章 决策(一)第四五六章 山海关(二)第二七一章 阴岛(二)第四四零章 进京(七)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六十九章 工业(六)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应(一)第一四三章 北仓之战(二)第三六九章 余波未平(六)第六二六章 登陆日本(八)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第三十四章 换装(上)第一四二章 访问(二)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会议(四)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一二八章 分矿计划(上)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五十七章 歼灭(二)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三三六章 工业成就(二)第三八七章 新闻发布会(一)第三三四章 海归(五)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一八七章 德国海军战略(五)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选择(三)第三六五章 媒体(三)第二五四章 工作组(二)第三二一章 海参崴(四)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第一百章 新根据地(三)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战(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五十三章 舰队汇合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四一九章 辽河之战(五)第四零九章 旅顺攻略(六)第六五五章 远东远征军(二)第一八三章 德国海军战略(一)第三三四章 海归(五)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动(九)第六零三章 应对计划(三)第一三四章 外调(八)第六十一章 德国使团(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一九六章 访问英法(七)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战(十二)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九十八章 新根据地(一)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动(三)第一五七章 对日谈判(二)第一六六章 回访日本(上)第五六二章 美国(五)第七二三章 归国(三)第四十八章 锦州之战(六)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动(六)第二八七章 全面展开(二)第一六八章 新舰下水(四)第三九六章 全面开战(五)第二三二章 访日舰队(三)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一五八章 对日谈判(三)第一三七章 合肥见闻(一)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二)第九十八章 新根据地(一)第八十七章 安置营(三)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议(下)第二六七章 根据地(九)第十二章 接管济南(五)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七十三章 来访者(一)第一九六章 访问英法(七)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上)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六十章 上海新区(十三)第一二七章 电报第三五八章 大战之前(五)第二零三章 从军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访问(五)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会议(五)第五六九章 预备会议(四)第八十章 水灾(五)第一八三章 护侨行动(五)第二八一章 旅顺口作战(一)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战(十一)第五七三章 预备会议(八)第五六六章 预备会议(一)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四十二章 造舰计划(六)第二三五章 访日舰队(六)
第四百章 全面开战(九)第一五零章 新农村建设(一)第一九三章 访问英法(四)第三五七章 徳国特使(五)第七二七章 决策(一)第四五六章 山海关(二)第二七一章 阴岛(二)第四四零章 进京(七)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六十九章 工业(六)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应(一)第一四三章 北仓之战(二)第三六九章 余波未平(六)第六二六章 登陆日本(八)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九章 俄国求和(下)第三十四章 换装(上)第一四二章 访问(二)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会议(四)第七十一章 金融(二)第一二八章 分矿计划(上)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五十七章 歼灭(二)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三三六章 工业成就(二)第三八七章 新闻发布会(一)第三三四章 海归(五)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一八七章 德国海军战略(五)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选择(三)第三六五章 媒体(三)第二五四章 工作组(二)第三二一章 海参崴(四)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第一百章 新根据地(三)第五零八章 穆棱河之战(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五十三章 舰队汇合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四一九章 辽河之战(五)第四零九章 旅顺攻略(六)第六五五章 远东远征军(二)第一八三章 德国海军战略(一)第三三四章 海归(五)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一零七章 考查(四)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动(九)第六零三章 应对计划(三)第一三四章 外调(八)第六十一章 德国使团(一)第一七零章 南下上海第一九六章 访问英法(七)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战(十二)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九十八章 新根据地(一)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动(三)第一五七章 对日谈判(二)第一六六章 回访日本(上)第五六二章 美国(五)第七二三章 归国(三)第四十八章 锦州之战(六)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动(六)第二八七章 全面展开(二)第一六八章 新舰下水(四)第三九六章 全面开战(五)第二三二章 访日舰队(三)第六九五章 求和(二)第一五八章 对日谈判(三)第一三七章 合肥见闻(一)第六二零章 登陆日本(二)第九十八章 新根据地(一)第八十七章 安置营(三)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议(下)第二六七章 根据地(九)第十二章 接管济南(五)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七十三章 来访者(一)第一九六章 访问英法(七)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上)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六十章 上海新区(十三)第一二七章 电报第三五八章 大战之前(五)第二零三章 从军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访问(五)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会议(五)第五六九章 预备会议(四)第八十章 水灾(五)第一八三章 护侨行动(五)第二八一章 旅顺口作战(一)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战(十一)第五七三章 预备会议(八)第五六六章 预备会议(一)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四十二章 造舰计划(六)第二三五章 访日舰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