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来客

虽说山里树木还没有来得及抽出新芽,枝叶萧条,但沟垄间、河滩间、石隙里,一簇簇新草钻出来,给天地间抹上浅浅淡淡的青绿。

在一株株树影婆娑的野梅之后,坡谷峰岭间的野杏野梨也渐次开放,一片片如雪素白,又如少女脸靥般轻红,点染这融融春光。

几场春雨,千百条溪涧淙淙汩汩丰潦起来;淮河汇千峰万岭之水,也随之浩浩荡荡起来。

然而峰回岭绕,礁石林立、暗滩险恶,搅出大大小小的漩涡,掀起层层叠叠的飞浪。

一队人马沿驿道东行,看淮河水势已是如此汹涌了。

此时却有一叶竹筏逐浪而行,撑筏人赤足站在筏头,下管收紧的麻裤,早被水浪打湿,上身袒露,桐色筋肉虬实似蕴藏无尽的气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竹筏在礁石暗滩密布的湍流里疾行,撑筏人凭借手里一支竹篙御筏而行,对水情却又不熟悉,更是凶险异常。

竹筏常常被水流带起一个急拐,一块从漩涡里露头的礁石突兀的横在眼前,长篙又快又准点在礁石上。

然而竹筏被急流带起的去势甚疾,势如奔马,猝然间怎可能容易拐向,就见长篙在眨眼间弯成一张巨弓,让人心惧下一刻会突然间崩断开。

而竹篙一定断开,撑筏人将失去唯一驾御竹筏的工具,将随时会被掀入湍急的暗流之中。

然而撑筏人却非站在筏头纹丝不动,赤足急速间侧转探踩,带动腰胯身椎像大河起伏跌宕,在差之毫厘间平衡长篙所蓄的巨劲,确保不超过长篙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带动竹筏在湍流中飞开的移形变位,避开暗礁……

撑筏人自犹未觉,岸边驿道的数十骑兵看了却惊心魂魄。

骑兵追随着竹伐,很快就来到周桥驿前。

看到骑兵从山里过来,周桥驿里一众人等从坞寨迎出来。

朱沆在骑兵里张望了好一会儿,愣怔问道:“徐怀他人呢,我携襄阳印信赶到楚山,他怎么不露面,就柳姑娘你们这些人过来?”

“不知道他又犯哪门子病,非要自己撑筏过来。喏,朱郎君你看河滩那边,犯病的家伙在那里!”柳琼儿勒住马,指向周桥驿北面的河滩码头,跟朱沆及史轸等人说道。

朱沆、史轸、徐武碛等人早就注意那艘竹筏孤零零从上游逐水而来,但之前他们在周桥驿里,相距较远看不真切,此时拧头看过去,见撑筏人直接将竹筏搁浅到河滩上,不是徐怀又是谁?

数名侍卫策马往河滩下驰去,徐怀将身上的水渍擦干,从侍卫手里接过衣裤袍甲穿好,看着史轸陪同朱沆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过来,笑着说道:“叫朱沆郎君看到我这狼狈样子了!”

“今日有些倒春寒,你却是不畏水寒啊!”朱沆还穿着夹袄,看徐怀坐在河滩一块巨石上将侍卫递过来的靴袜穿上,笑着说道。

“撑筏而行,血脉贲张,浑身炽热,却不畏寒……”徐怀说道。

在树木刚刚爆出新芽的初春时节,徐怀撑筏而行,却非纯粹吃饱撑着,而是将此当作一种修行,以长篙作枪,在湍流、险礁及漩涡对抗中感受枪势变化的微妙。

待穿戴整齐之后,徐怀与朱沆在众人簇拥下,往周桥驿走去。

…………

…………

桐柏山主要分南北岭两支主脉,北岭往东延伸到周桥驿斜对岸的石门岭,就止住山势,再往东就是一马平川的河淮平原,地形上仅有很不显眼的起伏。

而主要位于淮水南岸的桐柏山南岭,其巍峨的山势并没有止于周桥驿;从周桥驿往东南方向还继续绵延近百里。

整体上来说,桐柏山的南岭要比北岭更为崔巍雄阔。

从周桥驿往东,算作南岭的东段山脉,但又为淮水南岸主要支流之一的师溪河(浉水),分为南北两部分,跨师溪河而建的淮阳城,就被环抱其中。

位于师溪河(信阳城)以北的这段长岭又名金牛岭,其山势直逼淮水南岸。

故而周桥驿往东,沿着淮水南岸是没有现成道路的,但有一条驿道穿过金牛岭通往信阳城,然后沿着师溪河,往东通往罗山、璜川等县,往南经九里、平靖、武胜三道,通往荆湖北路的安州及京西南路的随州等地。

而周桥驿往西南方向折转,经桐柏山道,可通往南阳盆地所在的唐州、邓州。

周桥驿不仅是桐柏山道最为重要的节点,同时淮水从周桥驿往东就正式进入河淮平原区域,河道变得平缓而开阔,利于舟船通航。

周桥驿作为淮水出桐柏山的第一座水陆码头,百余年来也发展成上千民户聚集而居的大镇埠。

也因为周桥驿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置楚山县时,徐怀除了在北岸的石门岭修筑坞堡、增设巡检司,还在周桥驿增设巡检司,并征用上千役工沿镇埠外围修筑城墙。

当时主要考虑是防备虏兵从东北方向的河淮平原直接渡过淮水,从周桥驿西进侵入楚山腹地。

而在光州都纳入楚山行营的防区之后,信阳城将作为“虚外守内”之策的东部核心节点,周桥驿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衔接青衣岭、淮源以及信阳三地,同时还兼为淮源、信阳之门户,战略地位就更为突显。

现在楚山行营还没有正式接管光州,史轸、王举、徐武碛、徐武江、陈子箫等人率领接管人马提前进入周桥驿集结,为后续的接管做准备。

周桥驿也暂时成为楚山行营的军政中心。

有史轸、徐武碛、陈子箫等一批极擅军政事务的人,处理这些极为繁琐的日常事务,徐怀自然要轻松许多。

徐怀也是借这难得的机会,回到淮源携柳琼儿巡视桐柏山里的工场、矿场、草场以及各处屯所;拿牛二的话说,就是抽时间游山玩水了一些日子。

景王此时已在襄阳正式开衙设府,武威公赵翼经随州,走平靖关道,借道寿春、徐州,前往青州游说。

朱沆拉上郑屠,也是经平靖关道陪同武威公赵翼进入光山境内,然后再分开往周桥驿而来。

朱沆这次过来,第一是携带正式组建楚山行营的谕令,并将景王到襄阳之后正式开衙设府,与蒲坂议策有所不同的地方,当面跟徐怀作些解释,第二就是代表大元帅府前往淮南西路监司所在的寿春,交涉光州划归楚山行营之事。

“这是殿下的手谕,还是殿下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签发的第一道手谕,”

走进周桥驿巡检司公廨大堂坐下,朱沆将景王手谕递给徐怀,说道,

“‘虚外实内’之策,殿下悉数采纳,着你全权部署,现在比较大的变化是,周鹤、顾蕃等人提出要将京西南路裁撤掉,将随、郢等地划入荆湖北路,并在随州、安州新置宣威军,由荆湖北路都部署司组建、辖管。此外,还将把邓州、唐州合并置南阳府,而除此之外的州县都并入襄阳府,南阳、襄阳都归兵马大元帅府直辖……”

蒲坂议策所决定的内容,主要还是代表景王及陕西军政集团的意图,在进入襄阳之后所有调整,这是徐怀意料之中的事情。

景王将来要在襄阳登基,新都定于襄阳,襄阳周边地区就将成为新的畿辅之地;京西南路裁撤掉,就是为拥立景王定基定都襄阳铺垫。

整个河淮地区形势彻底糜烂,仅在蔡州、楚山部署防线并不能叫人安心,将唐州、邓州合并置南阳府,统一部署防御,作为襄阳以北的第二道防线,这是极有必要的。

将原京西南路一部分州县划入荆湖北路,同时在九里、平靖、武胜三关以南,由荆湖北路都部署司出面新组建一支禁旅宣威军,这一方面很显然是照顾到荆湖北路的利益,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襄阳东翼的防御。

当然,朱沆有一点没有明说,但徐怀也能想到。

不在安州、随州新置一军,加强襄阳东翼以及荆湖北路北部的防御,这一侧的防御就将完全依赖于楚山行营。

周鹤、高纯年、顾蕃这些人为了自身的安危,都不敢对楚山行营加以钳制。

而这显然不是他们希望见到的。

最好的办法就在九里、平靖、武胜三关南侧新置一支禁旅。

不过,徐怀也不想在这方面跟周鹤他们斗什么心眼,直接跟朱沆说道:

“由荆湖北路都部署司出面在安州、随州组建宣威军,由荆北经略安抚使刘献辖领,这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一支兵马不与敌军交战,是不可能成为精锐的。我觉得还应该将光州东部的璜川、光山、淮川三县以及九里关,都划给宣威军防守,让他们有与敌军接战的机会……”

“周鹤、顾蕃等人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殿下说这是在蒲坂时就议定划入楚山行营的……”朱沆说道。

“天下兴亡在际,但凡有利驱逐胡虏、兴复大越的,朱沆郎君你在殿下身边,都不需要顾忌我会小鸡肚肠有什么意见……”徐怀笑道。



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虏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阳第一百零三章 传诏第十六章 援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筹备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义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价而沽第二十章 问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盘龙寨第四十三章 南迁之议第九十五章 总攻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八十章 观敌第一百八十五章 开端即尾声第五十五章 混乱第一百九十七章 惊蛇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六十九章 书斋密议第一百七十章 廷议第九十章 猜忌第五十章 围困第八十九章 最后时刻第一百一十章 战前第一百四十章 收获第四十四章 咸鱼岂能枉自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三十五章 城头第十章 去淮川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奋勇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十章 收编第五十二章 大雾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十二章 突袭第二百二十五章 进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五十八章 荐将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诏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图之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八十章 牵挂第五章 恶缘第十一章 牢房风月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八十六章 恶言相向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渎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遗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驿名广成第一百三十二章 铸锋堂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岂相易第九十一章 奸情败露第九十七章 党同者联兵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八章 绍隆二年第一百零四章 兵败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机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烟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七十六章 凿穿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岗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五十四章 牵涉第二十二章 拙计笨策第九十七章 锁城第六十八章 奇袭第一百零九章 丝铁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七十一章 会合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几多厮杀时第七十章 送别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三章 未雨绸缪时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一百三十八章 乌敕氏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三十二章 将陨第四十四章 选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营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奋勇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二百一十九章 圣意何为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二百一十章 缓冲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计第九十六章 浪成于微澜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岗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贵送上门第六十二章 归去第一百零七章 贼酋谋略第一百二十一章 风雪第六十七章 搓纺
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虏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阳第一百零三章 传诏第十六章 援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筹备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义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价而沽第二十章 问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盘龙寨第四十三章 南迁之议第九十五章 总攻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八十章 观敌第一百八十五章 开端即尾声第五十五章 混乱第一百九十七章 惊蛇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六十九章 书斋密议第一百七十章 廷议第九十章 猜忌第五十章 围困第八十九章 最后时刻第一百一十章 战前第一百四十章 收获第四十四章 咸鱼岂能枉自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三十五章 城头第十章 去淮川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奋勇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十章 收编第五十二章 大雾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十二章 突袭第二百二十五章 进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五十八章 荐将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诏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图之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八十章 牵挂第五章 恶缘第十一章 牢房风月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八十六章 恶言相向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渎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遗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驿名广成第一百三十二章 铸锋堂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岂相易第九十一章 奸情败露第九十七章 党同者联兵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八章 绍隆二年第一百零四章 兵败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机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烟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七十六章 凿穿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岗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五十四章 牵涉第二十二章 拙计笨策第九十七章 锁城第六十八章 奇袭第一百零九章 丝铁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七十一章 会合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几多厮杀时第七十章 送别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三章 未雨绸缪时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一百三十八章 乌敕氏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三十二章 将陨第四十四章 选城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营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奋勇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二百一十九章 圣意何为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二百一十章 缓冲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计第九十六章 浪成于微澜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岗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贵送上门第六十二章 归去第一百零七章 贼酋谋略第一百二十一章 风雪第六十七章 搓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