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选

看堂前众人喜气洋洋,颇有“一人得道、鸡犬皆得升天”之志,言语间又不加克制的贬低楚山,晋龙泉觉得又好笑又悲凉。

晋龙泉在泌阳城作为县尉司都将,比平民百姓要耀武扬威多了,但在唐州、泌阳官吏群体里,地位只能说是微末。

他的眼界闻识,看上去并不比在座大多都在州县任吏或经营各种生意的众人强出多少。

不过,唐天德只要有机会到泌阳来,都会暗中与他接触一番,互通消息,他今日又在驿舍与郑屠细细谈了大半晌辰时,晋龙泉还是很清楚当前的形势是何等的恶劣,眼下只是难得的喘息之际罢了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的赤扈兵马,目前正全力攻占河东、河北未陷的城池,意图先彻底控制住黄河以北的地域。

晋龙泉没有等晋家长孙晋玉柱醒来,说他这就去找知县程伦英、县尉朱通请辞,等将手里诸事交待出去,就随时可以陪晋玉柱动身赶往襄阳。

走出榆钱巷,便是泌阳城东大街。

街巷间难民不多,秩序尚好。

这主要是汴梁沦陷之后,景王以京西、陕西、河东兵马大元帅的名义,勒令许蔡唐邓等地城池紧闭城门,要尽一切力量疏导难民南下,而不是任其肆意涌入南阳及北部的城池之中,给这些城池带去不可估量的负担。

沿途诸州县即便组织赈济,也都是在城外设粥场。

反应及时,泌阳城内目前还没有受到战事太直接的剧烈冲击,但晋龙泉作为县尉司八都将之一,会负责城外粥场的治安秩序,也很清楚每天有多少难民背井离乡仓皇南逃。

州衙前停着数辆马车,数名家丁正将数只木箱抬入车中,晋龙泉对这些人的面孔都不陌生,知道他们乃是知州董成身边的家丁。

看到这一幕,晋龙泉忍不住想:襄阳知府宁慈已经到泌阳,原知州董成这是要动身前往襄阳待命?

董成作为原枢密院蔡铤的嫡系,于桐柏山匪乱后期赴任唐州。

两次北征伐燕皆遭惨败,刘世中、蔡元攸等人战死,作为联兵伐燕的主要推动者枢密院蔡铤下狱问罪,蔡系在朝中的将吏也随之分崩离析,或流或贬。

不过,第二次联后伐燕溃败后,赤扈人随即南侵河东、河北,朝廷无意也没有精力对诸路监司的蔡系官员进行清洗。

董成在唐州侥幸逃过株连,直到唐、邓两州并置南阳府。

南阳府作为襄阳藩屏,董成受诸多条件限制,是不足以坐镇南阳的,也许调往襄阳一辈子任个闲差,是他最好的宿命。

景王在襄阳登基,襄阳便成新都,原襄阳知府宁慈虽说不足以坐镇新都,但他历任知邓州、京西南路转运副使、知襄阳府等职,身为士臣,又熟悉地方事务,却可以说是南阳知府的不二人选。

只是晋龙泉不知道宁慈已经悄然到泌阳就任了。

晋龙泉心想他作为县尉司都将,宁慈到泌阳他都没有听到一点风声,也是真够悄无声息的,暗感可能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难怪昨天夜里见到知县程伦英大衙堂上愁眉不展,大概是担忧董成走后,原唐州州县官员会不会受到冲击吧?

晋龙泉没有机会接触宁慈其人,但在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时,宁慈代表监司坐镇泌阳,部署泌阳、方城等地的防御,其人对楚山众人心存芥蒂,一直有意加以防范等事,晋龙泉也有所听闻,只是不知道传闻是真是假。

想到这里,晋龙泉这越发感到调晋庄成到襄阳,使他在晋庄成身边有机会随时了解士臣群体对楚山的好恶,确实极有必要。

要不然,士臣在襄阳还占据绝对的主导力量,与楚山关系密切的人物,又被有意无意的排斥在外,是很难搞清楚周鹤、高纯年这些以士臣自居的人物,到底有没有在幕后对楚山动什么手脚心思。

“晋都头,你这大半天跑去哪里了,县尊到处找你呢?”

晋龙泉回到县尉司,还没等他在公廨坐下歇一口气,便有一名青衣衙役跑过来找他,急切拽着他就往县衙大堂走去。

县尉司作为县衙的组成部分,跟县衙大堂挨着,晋龙泉不知道程伦英有何事绕过县尉朱通直接找他,走进衙堂,看程伦英坐在大案后翻阅案牍,上前禀问道:“县尊有何事相唤?”

“龙泉啊,你坐下说话,”

程伦英放下手中文牍,示意晋龙泉坐下说话,也不绕什么弯子,说道,

“虽然还没有正式张榜公布,但宁府君昨日已到泌阳正式上任了。当下形势危恶,南阳又承担起屏护襄阳之责,除了都行营司所辖的禁旅精锐会驻守诸城外,南阳厢军乡兵也需要进行整顿操训。宁府君昨日找我,有意荐我到兵马都监司任事,但我一人孤木难支,对府司将吏也不甚熟悉,却不知你是否有意到兵马都监司历练……”

周鹤、高纯年、顾蕃等人目前还是希望襄阳附近的州县地方兵马,尽可能由士臣直接掌握。

程伦英作为泌阳知县,在士臣之中资历算不得多深厚,桐柏山匪乱期间他的表现甚至都谈不上多优秀,但恰是桐柏山匪乱,叫程伦英对营伍编训、城寨防御以及行军作战等事颇为熟悉。

襄阳外围的州县地方兵马整顿,以南阳府军为重中之重,而这事一定要委以士臣,还真找不到几个比程伦英更合适的人选了。

这也非宁慈举荐程伦英,乃是周鹤、高纯年、顾蕃等人商议出来的结果。

宁慈知南阳府,兼领兵马都监,而程伦英以兵曹参军事,具体负责府兵马都监司的事务。

这对程伦英谈不上多好的选择,毕竟泌阳乃是南阳府治所在,他继续留任泌阳知县,绝对不比兵曹参军事差的南阳府军在整训后,战斗力或许能更强、组织更严密,但宁慈作为知府及兵马都监,是当然的主帅,程伦英只是具体的经办人员,在他之后还会有诸将统领兵马。

不过,程伦英考虑一夜,决定还是以大局为重,接受任命。

只是程伦英也清楚他治理营伍的能力有限,县尉朱通比他还要不如。

晋龙泉作为剿平桐柏山匪乱的实际参与者,才是他想着提拔进府兵马都监司(南阳府军)作为助手的最佳人选。

晋龙泉微微一怔,说道:“多谢县尊抬爱,但晋氏老四晋庄成刚调入襄阳任元帅府从事中郎,写信过来希望我到襄阳能帮他打点杂务,我已经答应下来。”

“啊,你要直接请辞去襄阳?”程伦英微微一怔,有些意外的看着晋龙泉。

程伦英当然已经从宁慈嘴中听说晋庄成调任襄阳的事,而他想着起用晋龙泉,也有些倚仗晋氏、讨好晋庄成的心思。

他却没想到晋龙泉竟然要直接辞去差遣,到晋庄成身边打点杂务。

晋庄成或许前途无量,但问题是,作为晋氏族人,晋龙泉这时候不应该借助晋庄成的庇护,在仕途上有所突破吗?

怎么会选择到晋庄成身边任事?

晋庄成再前途无量,即便将来有跻身执政之列的可能,但只要没有开衙建府之权,就没有资格直接举荐身军的幕僚、私吏任官。

在这一点上,徐怀看似官职不显,却能自行举荐任命楚山行营以及申州地方的将吏,实际上相当于在申州拥有开衙建府之权;而追随徐怀的嫡系亲信,这次也基本都获得官身。

程伦英还想着以晋龙泉的资历,先随他在府兵马都监司任事一两年,然后在当下特殊时期,放到某县任县尉、典吏或巡检使,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从吏到官的转变。

“嗯,正准备这一两天就找县尊请辞呢。”晋龙泉语气肯定的说道。

“……”程伦英虽然感到意外,但他也不会与极可能成为襄阳新贵的晋庄成争人,稍作沉吟,问晋龙泉,“你到晋郎君身边,应该更有大用,只是可惜南阳又失大将。对了,你觉得仲和这人如何?”

“……”晋龙泉沉吟着,觉得程伦英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

仲和作为仲氏上房独存下来的独子,桐柏山匪乱期间,为雪族灭家亡之仇,率领仲氏残族子弟追随徐怀抵抗匪寇,表现极为突出,甚至不在唐盘、徐心庵等人之下。

在桐柏山匪乱结束之后,仲和却并没有与徐怀等人一道追随王禀北上,而是选择留在桐柏山埋头苦读,一心想通过科举踏入仕途,也顺利通过州试。

奈何胡虏南侵,去年本该进行的贡试停废,仲和的心愿自然落空。

仲和也因此与楚山众人越走越远,楚山置县后,心理落差极大的仲和最终选择离开桐柏山,居于泌阳。

程伦英要重整地方兵马,仲和绝对是合适的人选,但晋龙泉此时很清楚程伦英的顾忌是什么。

那就是仲和与楚山到底切割得彻不彻底。

且不管程伦英他个人对楚山的观感如何,他自己心里都应该很清楚,包括新任南阳知府宁慈在内,士臣群体是不希望新整编的南阳府军,跟楚山有什么瓜葛的。

晋龙泉嘛,很早就跟楚山切割了。

晋庄成调入襄阳得以重用,在宁慈、程伦英等人眼里,晋龙泉更没有跟楚山牵扯不清的可能,所以说程伦英的第一选择是晋龙泉,而非他人。

程伦英在这个问题上请教晋龙泉,除了相信晋龙泉不会替楚山谋算外,他身边对仲和了解、熟悉的人也极为有限……

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战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计外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后真面目第八十六章 西华残阳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戏靠演技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图第十四章 敌至第八十章 观敌第十九章 知谋无良策第七十章 丰月楼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一百一十五章 驿名广成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成第一百零二章 战后第二百三十章 集结第一百四十三章 对策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六十五章 契丹骑兵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二百四十五章 备战第二十一章 刀第八章 柳林之内有堂奥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一百三十章 将计第七十二章 拦截之地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十六章 援至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四十四章 请守第一百零九章 丝铁第七十六章 凿穿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五十七章 火烧歇马山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九十章 说服第六十九章 密会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九十二章 噩耗频传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斋舍第六十九章 声东第六十八章 传首第五十九章 铁桥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零三章 传诏第九十五章 大战第九十六章 放归第八十三章 争先第十章 刺客也是惊弓鸟第四十七章 无惧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战第一百三十章 调兵第十五章 大营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测第九十章 对质第八十二章 杀人算赏钱第七十四章 夜议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七十八章 乱夜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四十八章 分道扬镳常事第十六章 交接第六十七章 斩将(二)第二百一十章 迁都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二章 旧识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三十六章 潜流第一百三十章 将计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简单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谋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七十九章 以山为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夺城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雾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惊夜第一百七十七章 划编军户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骑难至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章 途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讯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七十七章 大寇陈子箫
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战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计外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后真面目第八十六章 西华残阳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戏靠演技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图第十四章 敌至第八十章 观敌第十九章 知谋无良策第七十章 丰月楼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一百一十五章 驿名广成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成第一百零二章 战后第二百三十章 集结第一百四十三章 对策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六十五章 契丹骑兵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二百四十五章 备战第二十一章 刀第八章 柳林之内有堂奥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一百三十章 将计第七十二章 拦截之地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十六章 援至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四十四章 请守第一百零九章 丝铁第七十六章 凿穿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五十七章 火烧歇马山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九十章 说服第六十九章 密会第七十三章 新寇第九十二章 噩耗频传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斋舍第六十九章 声东第六十八章 传首第五十九章 铁桥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零三章 传诏第九十五章 大战第九十六章 放归第八十三章 争先第十章 刺客也是惊弓鸟第四十七章 无惧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战第一百三十章 调兵第十五章 大营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测第九十章 对质第八十二章 杀人算赏钱第七十四章 夜议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七十八章 乱夜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四十八章 分道扬镳常事第十六章 交接第六十七章 斩将(二)第二百一十章 迁都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二章 旧识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三十六章 潜流第一百三十章 将计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简单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谋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七十九章 以山为城第二百一十七章 夺城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雾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惊夜第一百七十七章 划编军户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骑难至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章 途中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讯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七十七章 大寇陈子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