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第258章

刘景知道刘表绝不会答应他的要求,他本来也没指望刘表答应,送走赖恭后,刘景继续战争前的准备工作。

其中任务最艰巨的,无疑便是北方难民的安置,因为酃县不久之后就会成为战场,是以北方难民不能留在酃县县城附近,要么沿着承水向西进入零陵郡,要么沿着耒水向南进入桂阳郡。

至于酃县的大后方钟水、平阳二乡,则主要收容酃县本地人,加上这几年陆续安置了数万难民,人口直接逼近了十万大关。

刘景以零陵太守的名义,令零陵诸县收留长沙难民,几乎没有人敢违逆他的命令。

桂阳那边就不行了,从郡府到诸县,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脱,只有耒阳在尽力接收难民。这还是因为他和桓彝有着特殊关系。

对此,刘景也是无可奈何,要不是如今形势不允许,他都想直接派兵强行送桓彝上任了。

Wшw _ttκǎ n _¢ o

刘和整日跟着桓彝奔走县中,安置难民,一直忙到五月份,入境的难民日渐减少,刘和便向桓彝提出请辞,准备返回酃县。

此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刘和早就有回酃县的打算,只是先前请示没有得到刘景的同意,才不得不暂时按下心思。桓彝问道:“仲达知道吗?”

刘和缓缓摇头道:“兄长不知情,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

桓彝面有迟疑道:“仲达曾与我写信谈及,大战一起,便将母、妻送来,你这时回去……”

刘和不慌不忙道:“桓师和兄长乃是莫逆之交,必会善待母亲、嫂子,我在与不在,都一样。”

“这是自然。”桓彝轻轻颔首,说道:“正好明日铁官有一批铠甲、兵器,将要运往靁县,你明日可随船同行。”

刘和点头称“是”,接着下拜道:“自弟子去年拜入桓师门下,攻读《左传》,虽限于自身愚钝,亦感学识大有长进,桓师敦敦教诲,弟子必定铭记于心,终生不忘。”

桓彝正色道:“文义虽非博士之才,然当今天下大乱,四海土崩,白首穷经,于国家何用?不过……《左传》有益我辈,文义平日不妨多多讽诵。仲达虽然读书不求甚解,可是这些年来却始终手不释卷,文义当效之。”

“诺。”刘和郑重应道。

傍晚下职,刘和应邀前往官舍,与桓彝一家人共进晚餐。次日,刘和与宋锦收拾行囊,时隔一年有余,踏上返家之途。

刘和此番回家由于是自作主张,没有提前通知家人,所以当张氏坐在家中,对儿子心心念念的时候,猛然看到儿子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当场便愣住了。

“阿母,儿子回来了……”刘和径直来到母亲案前,俯身拜道。他从小到大,从未与母亲分离,这一次一走就是一年有余,一时情难自禁,落下泪来。

“阿若……”张氏急忙而起,险些撞翻身前案几,她奔至儿子面前,一把将其拥入怀中,涕泣如雨,一张傅粉的圆脸,顷刻间就冲刷出一道道泪痕。

刘饶得到奴婢禀报,匆匆赶来堂中,扑到刘和的身上,“阿兄、阿兄,你回来了……呜呜呜……”

母子三人半天才收泪,张氏上下不住打量刘和,束发之年,正是身高长得最快的时候,一别载余,儿子身高窜了一大截,之前还和她相仿,而今已有近七尺,恍如大丈夫,缣巾青袍,身佩长剑,英姿飒爽,愈发与亡夫肖似,张氏是越看越觉欢喜。

欢喜过后,张氏心中不禁生出疑惑,问儿子道:“对了,阿若,你怎么回来了?是仲达让你回来的吗?”

“是我自己决定要回来的。”刘和小心翼翼道:“如今北军南下在即,兄长处境艰难,我在耒阳,每每念及于此,便再无心思读书,因此作别桓师北归,欲助兄长一臂之力。”

“混账!”张氏闻言立时勃然大怒,她没想到儿子胆子居然如此之大,大战一起,死者千万,连刘景都未必能够保证安全,更何况他人。训道:“这事是你一个黄口孺子能够参与的吗?”

刘和在外历练一年有余,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在母亲面前唯唯诺诺的少年了,他辩道:“在阿母眼中,我仍是一个黄口孺子,可阿母当知,我在耒阳已经出仕,桓师亦赞我有才力。我就算不能上阵杀敌,亦可留在阿兄身边,为他端茶倒水。”

张氏微微一怔,眼前的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是指儿子的话语,而是他的神态……

张氏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此时的神态,竟与当年游学归来的刘景有三分相似。

张氏心中大喜,她对刘景的感情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的是,刘景乃她平生以来见过的最为出色的人,儿子哪怕只与他有三分相似,张氏便心满意足了。

当然了,心中喜归喜,这并不能改变张氏的想法,她仍是不赞成儿子留在酃县,置身险地。

日落时,刘景带着邓瑗、刘旗归家,刘景并没有责怪刘和自作主张,揽着他的手臂笑道:“阿若隐然有大丈夫的气象了。”

刘和小声道:“阿兄,你不会怪我不听你的劝告吧?”

刘景摇头道:“你有你的想法,为兄岂能见怪。不过,我还是要说,你真的不该回来。”

张氏在一旁冷笑道:“如何?我就说仲达必然和我一样。”

见刘和着急欲言,刘景抬手阻止,又道:“阿若别急,听我把话说完。你的事情,公长来信多有谈及,他也认为你不适合继续留在他身边研读经书。但是,你同样也不适合在我身边,此战结束后,我会对你有所安排。”

刘和迟疑了一下,点头道:“好,我听阿兄的。”

张氏暗暗一叹,她口水都说干了,亦不能令刘和改变心意,而刘景却是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此事一了,家中气氛顿时就轻松起来,刘和一把抱过刘旗,不住逗弄,让他喊自己“叔父”,他离家时,刘旗才满月不久,如今已经可以满地跑了。

刘和没抱多久,便被刘饶劈手夺走,刘旗也乐得投入姑姑的怀抱,“咯咯”笑个不停。

看着眼前温馨的一幕,大大舒缓了刘景近来的疲惫之心。

次日,单日䃅带着十几名亲信,风尘仆仆的赶到酃县。

“翁叔,坐。”

刘景早知道单日䃅前来的消息,特意抽出半天时间招待他。

单日䃅束发锦衣,气度深沉,单看外表,与汉人士子无异,任谁也不会猜到他是一名荆蛮。

单日䃅落座后道:“刘君,荆州军这次绝不再只是水军那么简单,临湘既已陷落,荆州军后顾无忧,此番必定会倾巢而出。”

刘景颔首道:“没错,加之有前车之鉴,对方一路南下,定会加强戒备,我兵力不及对方,只能依靠酃县城防与之对抗。”

单日䃅沉声道:“我的本寨加上盟友,虽可召集五千勇士,然而刘君当知,盘瓠子孙世代居于山野,无法长期在外作战。”

“这个我知道。”刘景点点头,对此他颇为理解,他一开始就没准备召荆蛮守城,这么做的效果,恐怕未必会比直接招募民夫强多少。“此战我的兵力足以应对,无需你派兵支援。”

单日䃅唯恐刘景误会他不愿出兵相助,连忙道:“刘君,我并非推脱——这样,我自率一千勇士,与刘君携手迎敌。”

刘景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抚,说道:“翁叔,你我相识于微末,难道我还不相信你吗。”说到这里,刘景顿了一下,又道:“我说的乃是实情,你这一千人,于我而言,并无多大帮助。”

“那刘君的意思是……”单日䃅隐隐意识到刘景别有打算。

刘景笑着道:“荆州军南下必众,粮草辎重,虽可就地解决一部分,但大半还是需要后方供给。我要你率领你的手下儿郎,劫掠湘水上的辎重船只。”

单日䃅登时眼前一亮,抚掌道:“这个主意甚好。我率勇士出没于衡山近左,下水劫掠、上岸归家,如此一来,勇士不必担心离家太远,又有利可图,必然踊跃参战,五千人悉数可至。”

刘景见单日䃅神情兴奋的模样,出言劝告道:“荆州军或许一开始无备,让你轻易得手,然而你不可轻敌大意,视荆州军如待宰羔羊,荆州军吃过几次亏后,必会将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十有八九会设下陷阱诱你入网,所以,你只有在有万全的把握下,才可以出手。”

单日䃅虽是荆蛮,却读过兵书,也算是知兵之人,至少在衡山荆蛮之中,所向无敌。他听了刘景的劝告,略一思考便知道该怎么做了,点头道:“刘君言之有理,我会像对付虎狼一样,对付荆州军,绝不会疏忽大意。”

刘景点点头,温声道:“总之,宁可毫无收获,亦不可冒失行事。”

单日䃅心中温暖至极,刘景如果只是想利用他,根本不会和他说这些,只有将他视为真正的朋友,才会不厌其烦的提醒他。

接着单日䃅在酃县小住数日,直到五月底,才返回衡山。

随着六月的临近,刘祝情报传回的越来越频繁,相应的,临湘的荆州军动作亦越来越频繁,正应了荆州军六月南下的传言。

刘景不再拖延,让刘和带着妻子邓瑗、刘旗、继母张氏、妹妹刘饶前往耒阳投奔桓彝。

刘景之所以不将妻儿送往零陵,是因为相比于心思复杂的零陵诸吏,他更信任桓彝,两人乃是真正的莫逆之交,而且后者手中有一支由耒阳铁官徒组成的营兵,足以保护妻儿的安全。

而嫂子赖慈并没有同行,她带着儿子刘群返回了零陵家乡。

除了自己的家人外,龙丘刘氏,及邓氏族人,则被刘景安排迁往钟水、平阳二乡。

原本人员稠密的酃县近郊,亦变得空空荡荡,不管心里愿不愿意,百姓皆被刘景迁走。

六月,开始几天,蔡瑁尚可忍耐,可是一连过了十余日,始终不见动静,心急之下,他来到蒯越的居地,问道:“蒯长史,将军有言,六月发兵,而今六月即将过半,士气复振,粮草充足,为何迟迟不发兵?”

蒯越面色平静地回道:“将军言六月,又未具体说时日,我为军中主帅,便以我为准。”

蔡瑁问道:“那蒯长史认为何时出兵为宜?”

蒯越答道:“暂时未定。”

蔡瑁急道:“蒯长史可知,你每拖延一日,刘景小儿的实力便强上一分,昔日他以区区一县之地,竟聚兵万人,而今据有一郡之地,兵力又该有多少?如果放任他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蔡瑁的担忧,蒯越岂能不知,然而他现在只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既然刘景仓促难下,自然是要凝聚更加强大的力量。

蔡瑁怒而离去,次日带着刘磐一同来见蒯越,蒯越依然不为所动,越日,蔡瑁带着十余将前来。这些人出征两载,耐心早就被磨光了,被蔡瑁暗地里一通唆使,便齐聚于蒯越府邸。

面对众将汹汹的局面,蒯越心中一叹,自知无法再推诿,不然他的主帅威信都要动摇了。

蒯越当即下令,明日,即六月十五日发兵南下。

翌日,蒯越在临湘南郊,聚集水步五万大军,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

完毕后,蔡瑁水军率先出发,经过一年多的修养,荆州水军船舰才刚刚恢复到曾经的规模,但棹卒、战士却远不及从前,他们这些人不是败军,便是新卒,战斗力根本无从谈起。

相比之下,荆州步军就强大多了。前年荆州军南下,蒯越所将步军三万人,这两年多有战损,也屡次补充,剩余两万八千人,加上近来收编的四千长沙兵,总兵力达到了三万两千人。

另外还有一千余骑军,固然难以影响大局,可在刘磐的率领下,也足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章完)

第509章 设计第226章 死第407章 烽火第538章 董和第394章 夜袭第506章 桃李第464章 上书第51章 区雄第491章 徐宗第82章 围攻第329章 康伯 (感谢盟主北极熊2018)第268章 填堑第518章 海昏第284章 泽国第290章 可惜第340章 部督第83章 预言第149章 要求第377章 再孕第388章 突破第272章 魏延第508章 南昌第83章 预言第65章 后续第208章 斩杀第370章 同州第410章 中箭第325章 泉陵第283章 洪水第197章 喜事第465章 出使第216章 取名第85章 囚徒第63章 突袭第492章 名士第472章 失策第486章 主力第471章 官爵第124章 宴会第68章 侠客行第210章第234章 耀功第264章 突袭第300章 召集第222章第522章 变故第206章 逃亡第42章 点评第282章 建言第95章 别部司马第159章 退让第405章 防疫第454章 委蛇第34章 志向第450章 官学第444章 东曹掾第397章 攻城(1)第486章 主力第288章 义士第521章 倾出第255章 后续第268章 填堑第114章 襄阳第8章 肿足第199章 撤离第505章 周凤第306章 遣使第139章 于征第166章 崩溃第347章 郁林第122章 赠文第368章 江东第318章 放归第36章 刘瑍第290章 可惜第40章 悲歌第87章 请医第358章 战略第202章 冲城(感谢盟主浮沉一念间)第22章 交谈第36章 刘瑍第233章 圊溷第532章 用意第369章 出使第284章 泽国第301章 城破第415章 庞统第356章 请婚第303章 复仇第7章 剑术书法第328章 许都第422章 出阵第179章 到来第99章 王彊第229章 鸣金第92章 先贤第74章 变化第309章 终抵第484章 丹阳第238章 求援
第509章 设计第226章 死第407章 烽火第538章 董和第394章 夜袭第506章 桃李第464章 上书第51章 区雄第491章 徐宗第82章 围攻第329章 康伯 (感谢盟主北极熊2018)第268章 填堑第518章 海昏第284章 泽国第290章 可惜第340章 部督第83章 预言第149章 要求第377章 再孕第388章 突破第272章 魏延第508章 南昌第83章 预言第65章 后续第208章 斩杀第370章 同州第410章 中箭第325章 泉陵第283章 洪水第197章 喜事第465章 出使第216章 取名第85章 囚徒第63章 突袭第492章 名士第472章 失策第486章 主力第471章 官爵第124章 宴会第68章 侠客行第210章第234章 耀功第264章 突袭第300章 召集第222章第522章 变故第206章 逃亡第42章 点评第282章 建言第95章 别部司马第159章 退让第405章 防疫第454章 委蛇第34章 志向第450章 官学第444章 东曹掾第397章 攻城(1)第486章 主力第288章 义士第521章 倾出第255章 后续第268章 填堑第114章 襄阳第8章 肿足第199章 撤离第505章 周凤第306章 遣使第139章 于征第166章 崩溃第347章 郁林第122章 赠文第368章 江东第318章 放归第36章 刘瑍第290章 可惜第40章 悲歌第87章 请医第358章 战略第202章 冲城(感谢盟主浮沉一念间)第22章 交谈第36章 刘瑍第233章 圊溷第532章 用意第369章 出使第284章 泽国第301章 城破第415章 庞统第356章 请婚第303章 复仇第7章 剑术书法第328章 许都第422章 出阵第179章 到来第99章 王彊第229章 鸣金第92章 先贤第74章 变化第309章 终抵第484章 丹阳第238章 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