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董和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旦,刘景于州部正堂举行正旦朝会,朝会者除了安南将军府文武,及荆、交刺史部属吏外,荆州襄阳、南郡、章陵、南乡、江夏、长沙、零陵、武陵、桂阳,房陵、上庸、西城,交州苍梧、郁林,扬州豫章、庐陵,总计十六郡,皆遣上计吏诣襄阳朝贺。

另外交趾士燮、关中马腾亦派使者前来襄阳,入朝庆贺,士燮畏惧刘景征讨,急于示好,马腾自贸易中获益,实力大增,他俩派人前来襄阳,倒也正常。让刘景感到意外的是,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的使者竟然也来了。

这事还要从一年多前刘备亡奔益州说起。

是时,刘璋遣大将庞羲、李思等数攻汉中,连年不克,最终竟然被张鲁反攻入巴郡。

巴郡賨夷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群起响应,一时间巴土糜烂,局势岌岌可危,刘璋不得不将巴郡一分为三,层层布防,又以大将杨怀、高沛率兵进驻白水关,从西面威胁张鲁侧翼,才堪堪将张鲁兵锋挡在巴西之地。

因此当刘璋听说刘备亡入巴蜀,势穷来投,不由喜出望外,亲率麾下文武,出城十里相迎。

刘备自起兵以来,虽多败少成,数丧基业,颠沛四方,但也要看他的对手是谁。

袁术、吕布、曹操、刘景……皆当世雄杰,能够与他们一较长短,恰恰证明了刘备的能力,至少比他手下那群连汉中“米贼”都打不过的废物强多了。

刘备和关羽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被刘景杀死,刘备心中恨刘景入骨,夜不能寐。

和刘璋见面后,刘备极尽夸大刘景的威胁,称其狼子野心,来日必窥巴蜀,他愿为刘璋镇守东境,以备刘景。

刘璋却不为所动,他性格暗弱,却不傻,如今他的首要大敌是汉中张鲁,与刘景则素无恩怨,收留刘备,或许还勉强说得过去,若再驱使刘备针对荆州,岂不是故意寻衅,自取其祸吗?

见刘璋无动于衷,刘备大失所望,内心连叹:“竖子不足与谋!”只得暂时压下对刘景的复仇之念,与刘璋虚与委蛇。

益州之地,士民殷富,风气奢侈,刘璋与刘备连宴十余日,期间遍邀成都名流,大醉方休。最后还是刘备受不了,主动提出,刘璋才不甚情愿的中止宴饮。

恰好此时张鲁又有异动,刘璋请刘备前往白水关,与守将杨怀、高沛等共拒张鲁,为“说服”刘备北上,刘璋出手十分阔绰,赠其汉叟兵五千,军资以巨亿。

刘备眼下兵不过百人,将不过十余,军资什物,一无所余,堪称举事以来,最穷困潦倒之时,自然不会拒绝刘璋的请托。

刘备也确实没有辜负刘璋的期望,及北上之日,张鲁听闻消息,当即偃旗息鼓,退守汉中。

刘备自此留在白水关,一边演武治兵,一边结交四方英俊,东州、蜀地不得志者,多往依附之,数月之间,众至万人。

去年秋,眼见刘备在白水关广树恩德,收买人心,声势日隆,巴蜀有识之士深以为忧,纷纷提醒刘璋警惕其人。

刘璋此时如梦方醒,立刻传令刘备,命其督杨怀、高沛诸将,即日发兵攻打汉中,以期刘备与张鲁虎狼相斗,两败俱伤。

历史上刘备入蜀,挟破曹大势,将精卒数万,背后又有荆州作为后盾,自可不听刘璋命令,自行其是,乃至反戈一击。

而今刘备虽有部曲万人,然军资补给,皆仰赖于刘璋,对于刘璋的命令不敢不听,只能尽量拖延,直至入冬才姗姗出兵。

不同于一心坐保江、汉,无他远略的刘表,刘景深有大志,欲陵天下,未入襄阳,即派兵攻占东三郡,溯江而上,可直抵汉中,越岭南下,可深入三巴。

益州、汉中大战再起,刘景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双方不约而同派出使者,游说刘景。

朝会结束后,刘景首先接见了刘璋的使臣,江原长董和。

董和年约三十余岁,身量中等,容貌清癯,头著葛巾,身上穿着粗制的缊袍,其清约如此。

刘景自然知道董和,其乃蜀汉前期重臣,深得刘备、诸葛亮信重,其子董允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蜀汉即诸葛亮、蒋琬、费祎后,第四位良相。

刘景没有急于起身相迎,而是高坐上位,问道:“我听说益州富实,号称天府,货殖豪姓,侯服玉食,足下身为益州使者,出使邻国,何以俭朴至此?难道足下就不怕为外人所笑吗?”

董和从容回道:“昔晏子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二贤可曾为人所笑?”

刘景道:“孔子有云:‘大俭极下。’遵循圣人中庸之道,奢不僭上,俭不逼下即可。”

董和摇头道:“蜀土素以奢侈为荣,以俭约为耻,婚姻葬送,不惜倾家竭产。欲正蜀地风气,惟有躬率以俭,恶衣蔬食,才能起到移风变善之效。”

刘景听罢叹道:“足下清约谨严,大有古贤之风。”

刘景随即起身来到董和面前,握住其手道:“之前邓(芝)伯苗曾避居蜀地,我问他同在蜀地的荆楚大才有谁,他便向我推荐了足下与王(连)文仪。”

刘景顿了顿,又继续说道:“去年王文仪接到邓伯苗书信,举家返回荆州,我以为足下不久也会应邀归来,谁知空等至今。我常常想,难道是因为我才智短浅,不堪辅佐吗,以至于遗落在外的贤才不肯回归。”

董和没想到刘景一下子变得如此热情,稍稍有些不适应,口中回道:“在下和王文仪不同,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前些年举宗西迁,乃是回归故土。今宗人在蜀安家立业,在下亦受刘牧厚遇,因此才回绝将军之请。”

刘景不以为然,直言道:“足下仕蜀已经有不少年了吧?却位止小县,何来厚遇?使足下宰百里,真可谓大材小用,若我为刘益州,必引足下入州部,授予别驾之任,托以机衡之要。”

董和身为臣下,忍不住为刘璋开脱,可说着说着,却见堂中荆州众臣皆面带不屑之色,董和尴尬不已,一时间再难启齿。

也不怪荆州众臣瞧不上刘璋,刘璋虽非无道之主,但说他是庸碌之君却不为过,和知人善任的刘景相比,直若天壤之别。

第275章 交趾第387章 夏口第88章 腊月第61章 鞭笞第415章 庞统第460章 赵戬第124章 宴会第133章 邓芝第364章 使者第309章 终抵第478章 黄钟第117章 清茶第113章 启程第286章 军令第215章 南下第61章 鞭笞第65章 后续第156章 邀请第163章 解土第243章 学官第127章 襦铠第444章 东曹掾第273章 攻城(上)第440章 匕见第374章 围攻第150章 开战第13章 张羡第472章 失策第346章 青绶第533章 劝止第406章 打击第70章 摊牌第294章 轻松第384章 招揽第338章 乌浒第504章 进兵第102章 刘修第141章 酃县第112章 担忧第152章 改名第207章 合兵第54章 邓攸第455章 投降第148章 警鼓第126章 六礼第46章 马周第174章 灭族第489章 太史慈第293章 奇策第441章 大骂第128章 甘宁第502章 选将第339章 出战第442章 破局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37章 监九县第530章 仁义第315章 甘宁第207章 合兵第30章 陶观第16章 决定第384章 招揽第458章 斩羽第256章 说客第49章 医圣第168章 募兵第8章 肿足第48章 取字第346章 青绶第209章 攻城第10章 刘伯嗣第276章 张津第241章 蒋琬第383章 李严第24章 郡府第437章 薨第404章 赴死第231章 劝降第14章 市井第190章 三窟第342章 陷阵第468章 射策(下)第12章 质书救邻第260章第398章 攻城(2)第434章 伏击第116章 再见第499章 缢杀第342章 陷阵第453章 拦路第376章 出征第68章 侠客行第490章 尽出第539章 所求第181章 弃婴第164章 动手第413章 潘濬第165章 猛将第102章 刘修
第275章 交趾第387章 夏口第88章 腊月第61章 鞭笞第415章 庞统第460章 赵戬第124章 宴会第133章 邓芝第364章 使者第309章 终抵第478章 黄钟第117章 清茶第113章 启程第286章 军令第215章 南下第61章 鞭笞第65章 后续第156章 邀请第163章 解土第243章 学官第127章 襦铠第444章 东曹掾第273章 攻城(上)第440章 匕见第374章 围攻第150章 开战第13章 张羡第472章 失策第346章 青绶第533章 劝止第406章 打击第70章 摊牌第294章 轻松第384章 招揽第338章 乌浒第504章 进兵第102章 刘修第141章 酃县第112章 担忧第152章 改名第207章 合兵第54章 邓攸第455章 投降第148章 警鼓第126章 六礼第46章 马周第174章 灭族第489章 太史慈第293章 奇策第441章 大骂第128章 甘宁第502章 选将第339章 出战第442章 破局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37章 监九县第530章 仁义第315章 甘宁第207章 合兵第30章 陶观第16章 决定第384章 招揽第458章 斩羽第256章 说客第49章 医圣第168章 募兵第8章 肿足第48章 取字第346章 青绶第209章 攻城第10章 刘伯嗣第276章 张津第241章 蒋琬第383章 李严第24章 郡府第437章 薨第404章 赴死第231章 劝降第14章 市井第190章 三窟第342章 陷阵第468章 射策(下)第12章 质书救邻第260章第398章 攻城(2)第434章 伏击第116章 再见第499章 缢杀第342章 陷阵第453章 拦路第376章 出征第68章 侠客行第490章 尽出第539章 所求第181章 弃婴第164章 动手第413章 潘濬第165章 猛将第102章 刘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