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

晁错这个人的文学造诣很深,上过的奏疏也不止这一篇。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有过《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多篇政论,篇篇深识幽显,见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不发空论。

《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都提出了一个“徙民实边”的观点,事实上,这是后世“民屯”的最初说法。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后世的历代王朝,包括今天都依然沿用这个办法。

再比如《言兵事疏》中也提出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以蛮夷攻蛮夷”。这个纸上谈兵的书生,着实令人佩服。清朝时期那个“以夷制夷”的口号,只不过是拾晁错的牙慧而已,并没什么新鲜。

鲁迅先生曾有过一个“西汉鸿文”的评价,这四个字实际上针对的是两个人的文章,一个是贾谊的政论,另外一个就是晁错的。

晁错的文章,颇具战国纵横家风气,力道遒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同时语言明理,意脉流转,在延续战国大开大合、铺张扬利的文风,也彰显了大汉气象。并且他的文风和贾谊稍显不同,贾谊政论恢弘磅礴,而晁错的政论多峭直犀利。不管怎么说,这个政坛新贵,早已是文坛巨匠。

现在,他又准备发表文章了。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上了一道很有名的奏疏——削藩策》,这是一篇影响了很多人命运的议论文,当然也包括晁错本人。

实际上,晁错提出“削藩”是在汉文帝时期,由于刘恒不置可否,因此晁错每年都揪着这个内容不放,一口气给皇帝写了几十封信。不过在当时,他的这个口号并没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为自己招惹了不少仇人而已。

шωш★ TTKΛN★ ¢ o

但现在,有景帝的充分信任,晁错说出来的话就今非昔比了。

要说,晁错选择这个时候上疏也是有自己考虑的。因为这两年来,凭借皇帝的信任,毫不费劲地气死了申屠嘉,赶走了袁盎,势头强劲,朝堂上几乎没什么人敢和他唱反调,甚至连丞相陶青见了他还要客客气气,不敢造次。这么好的氛围不利用一下,简直是对生命的浪费。因此,晁错展卷写下了这道《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犀利刚硬地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削藩”这个口号在很多朝代都曾涉及,但并非所有朝代,比如秦朝就未曾提过。

不过这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皇家子弟全部好吃好喝地养在京城,没让他们去祸害地方。而地方的最高长官是郡守,但其手中没有兵权,想搞独立王国很难。因此,秦朝从未产生过“诸侯尾大不掉”的景象。

可汉王朝却大不相同。刘邦建国时,在周朝“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两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搞了一了中间路线——京畿之地,实行郡县制;偏远之处,推行分封制。并把自己的侄子们打发远远的,在偏远地区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这些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权力大的没边,政治、经济、军事……反正皇帝有的权力,他们基本上都有,只不过幅度没那么大罢了。

对刘姓天下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因为这些藩王们绝大部分都是刘姓子弟,不管之间怎么闹,说白了都是自家人之间的事情。就算有一天搞的不可开交,甚至“皇位”易主,也都是老刘家的后代,不会便宜外姓人。

但久而久之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刘邦在世时,这些人都和刘邦很亲近,可是世各三代后,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虽然“爷爷”、“叔叔”、“哥哥”、“弟弟”称呼的很亲切,但心里想的却不是一回事。我的就是我的,无论你是谁,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别想动我的东西。如果一旦动了,我就和你没完。

然而,还是有人会在他们身上打主意——皇帝。这种局面,“皇帝”是不愿意看到的,毕竟自己是无可争议的老大,为了确保自己合法地位,自然而然地要在他们身上做文章。如此一来,这些人会不谋而合地得出一个结论:皇帝不老实,相处需谨慎。

有了这个结论后,“很严重的问题”就出现了:皇帝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这对“皇帝”来说是危险的。虽然这些亲戚们平时表现的很规矩,但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壮大实力,确保得利益,捎带提高安全系数。而越是如此,纠纷就愈严重,在相互拉锯的过程中,“兄弟相煎”就理所当然地发生了。

这大出刘邦的初衷。没办法,这也是“分封制”的副作用。当然后世我们所称呼的“军阀”,也存在相似的问题。

这个“副作用”,是很多皇帝们所头疼的事情。汉文帝刘恒头疼,汉景帝刘启也头疼。汉文帝虽然很头疼,但没敢轻易去捅这个马蜂窝,虽然也不动声色地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先后将齐国、淮南国各一分为三,不过总的来说,没在这方面搞出更多过火的事情。

但刘启却大不一样了,早在当太子时,晁错就在耳边宣扬“诸侯坐大”的危害性和“削藩”的必要性,其心里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件大事。虽然老娘窦漪房建议他“不要操之过急”,但强烈的“责任心”,让他有些坐不住。

因此,晁错这份削藩策呈上来后,刘启把公卿、列侯、宗室等文武大臣召集一起商议。而这一次,朝廷上却出奇的平静,几乎没什么人反对。当然也有个例外,窦婴是唯一一个唱反调的人。

大家不反对也是无可奈何之举。申屠嘉强争了一把,死了;袁盎反对了一下,走了。混个一官半职不容易,没必要拿着身家性命和晁错死磕。既然皇帝你听他的要削藩,那你就削吧。

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晁错讲出了“削藩”的具体办法:觅诸侯之罪。也就是说,在去刘启亲戚身上挑毛病,按个罪名抓起来,趁势躲了他的地盘。

这真是一个简单便捷的好办法,也是一个不知所谓的办法。这种办法,只有晁错这种个不懂世事、不通人情的狠角色敢提出来。

而有趣的是,33岁的刘启却点了点头,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年轻,还是太年轻了。

晁错提出了办事方略,找到了解决办法,可他漏掉了一条:保障机制。

用他的话来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可如果人家真要反了的话又该如何应对,却没能提出来。这对他来说是危险的。

应该说,他还是个没经世事的书生,只有谋划大略的智商,却没有付诸实施的手腕。一根筋似的往下捅,捅不死别人,就会捅死自己。

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五节大婚(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1章 起点——(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章 起点——(四)第3章 乱世纷争—(七)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3章 乱世纷争—(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二节新一轮博弈(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节周勃的短板(二)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7章 烽烟再起—(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1章 起点——(四)
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五节大婚(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1章 起点——(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章 起点——(四)第3章 乱世纷争—(七)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3章 乱世纷争—(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三节 刘盈收场(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9章 争储——第十二节 伏笔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7章 烽烟再起—(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三节 刘卬的结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七节 梁王请罪(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七)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二节新一轮博弈(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节周勃的短板(二)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7章 烽烟再起—(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1章 起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