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

不得不承认,刘恒是搞政治的老手,他无师自通地大搞特搞一番后,顺利即位,并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一个新的朝代拉开了序幕。

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处事风格。刘恒的表现就很能证明这一点。

总的来说,刘恒算是厚道人,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很能体现他的性格。

公元前180年十二月,坐上皇位仅两个月的刘恒下了一道诏令:废除一人有罪,妻室为奴、本家连坐。

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举动,却饱藏着巨大的魄力,也彰显了他的仁慈。无论刘恒此举是为了稳固帝位,还是在收买人心,但都不能否认其功绩。

“连坐”在当时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法令,开始于秦商鞅变法:一人有罪,全家坐之;一家有罪,邻伍坐之。

可以说,这条法令,是大秦帝国“严刑峻法”的浓缩,甚至是支撑大秦帝国在战国七雄中异军突起,一统天下的基础。但也正是这条法令,既把大秦帝国引向了兴盛,也把它带向了衰亡。成也由此,败也由此。

也许有人会反驳,这么一条扯淡的刑法,哪能给这么高的评价?为能弄明白这条法令的重要性,也为证明我没在胡扯,就让我们对它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任何东西能够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有优点自然也会有弊端。法令也是如此,至于它的存在起到的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要看是不是适应形势的需要。此一时彼一时,同一件事,不同的形势下其意义也是不同的。

在战国纷争之时,天下汹汹,百业废弛。当时的老百姓只是为生存而过活,顾不上讲什么爱岗敬业、精忠报国这些形而上的高级货。因此,哪个地方适宜生存,就往哪个地方跑,就算出国也在所不惜,并且当时出国谋生很简单,既不用办绿卡,也不需要暂住证,只要你来,热烈欢迎。如此一来,劳动力市场比较活跃,流动极其频繁。

但对列国来说,劳动力就是实力的象征,因为当时既没有火箭导弹,更没有核武器,打仗全靠人多,老百姓要是跑完了,那仗也就不用再打了。因此,各诸侯国都想方设法在国内营造宜居环境,吸引劳动力。

也就在这个背景下,秦国开始进行了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有很多鼓励农桑的条令,给劳动力提供了宜居环境。为了使法令有效推行,确保宜居环境,更为避免吸引来的劳动力再次跳槽,一条极其严格的法令相应而生——连坐。简单点说,就是欢迎你的到来,但来了你就别想在跑了,因为逃跑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商鞅的确够**,他挖空心思想的这一招效果还真的挺明显。

自从“连坐”这个办法推行后,秦国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是犯法的人少了,因为不得不少。可以试想,过去有人犯法,打110报警,还不一定能抓住。现在比较方便快捷,一个人犯法,无需翻箱倒柜地去找,直接把他全家逮来就是,纵然砍不了当事人,砍了他全家也是很过瘾的事情。更夸张的是,说不定还能捎带灭了他全村。

如此一来,一个奇怪的景象出现了。父亲犯法,儿子第一个跑去告发;丈夫犯法,妻子第一个站出来举证……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犯法,可能连县太爷还没想起来去抓,就有人把他给扭送了过来。并且这些人还得磕头请罪,一点也不会产生领功请赏的想法,既节约财力物力,还不用承人情。

违法乱纪的现象少了,居住环境也就好了,相应劳动力流入量也就多了。如此一来,“连坐”的第二个功效就体现出来了。

搬到这里住很轻松,但想离开可就不是那回事了。如果你跑来住几天,感觉不服水土,想要离开,那就要认真想想了。道理其实很简单,“连坐”那个办法根本不允许你到处乱跑。

你一个人跑了,那你全家人都得遭殃;一整家跑了,那全村陪着受难;要说全村跑了,那不好意思,方圆几十里的邻村都得替你买单。

如此一来,大家一天到晚瞪着俩眼关注着身边的每个人,生怕他一不小心玩几天失踪,自己莫名其妙的遭殃。

这个办法,不仅对普通老百姓有用,更对才子佳人、达官贵人有效。了解战国历史的人也许都清楚,东方六国跑来秦国谋生路的名人有很多,例如张仪、范睢等;而秦国之人跑出去谋生路的几乎没有。你要说,在秦朝有发展空间,去六国毫无前途,我认为那是扯淡,在秦国被埋没的大有人在。

你看商老爷子弄的办法多好。我们现在一提到“连坐”两个字就深恶痛绝,殊不知商鞅在世时,这个办法把秦国的案件发生率降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还把避免了劳动力流失。现在我们各大院校设立人力资源专业,专门研究如何引进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可几千年前的商老爷子只用两个字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人才!

所以我说,“连坐”两个字把大秦帝国引向了兴盛。

然而也同样是这两个字,把大秦帝国推进了无底深渊。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得拜嬴政、胡亥这对父子所赐。这爷俩都很有性格,把“严刑峻法”这四个字演绎到了极致。在以往,虽然搞连坐,还没到滥刑的地步,可这爷俩一个比一个狠,动不动就割鼻、砍手、看脚的。纵然如此还觉得不过瘾,只要一高兴或者一不高兴就要大面积杀人。久而久之,商鞅搞的这个办法变味了,变成了洪水猛兽。排斥异己用之,公报私仇用之。最终,这个曾推动大秦帝国走向兴盛的法令,成了令人嗤之以鼻的东西。

经嬴政、胡亥父子俩胡搞八搞一通后,秦朝就这么完蛋了。

西汉建国后,“连坐”依然是一条重要的法令。从刘邦时已经执行,应该说这无疑是一条祖制。然而,这条祖制并不符合汉初宽松政策的需要。

汉初以养民为主,基本上不在进行大面积屠杀工作。无论在刘邦还是吕雉之手,很少采用这个办法。应该说,其威慑作用已远远大于实际效力。

但它依然存在。它的存在无疑在很多人的脖子上悬了一把利刃,天知道会不会一不小心落到自己的头上,这让很多人不太适应。

可令人不曾想到的是,即位只有两个月的刘恒把废除了。在位置不稳之时,就不惜违背祖制,废除这条法令,不得不承认他是有一些魄力的。而刘恒并没想过去证明自己的魄力,其完全出于他的一片仁心。

可以说,这个举措,是“文景之治”的开篇之作。刘恒用他自己的方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朝代;也用自己的方式,推动西汉王朝走向新的辉煌。

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9章 日落长河—(七)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四节 顽强的人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4章 军挺咸阳—(六)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19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八节 明争暗斗(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12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八节 无双国士(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
第12章 覆灭—第十五节 吕氏败亡(八)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9章 日落长河—(七)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二节 刘盈收场(二)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四节 顽强的人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4章 军挺咸阳—(六)第12章 覆灭—第十四节 吕氏败亡(七)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五)第19章 争储——第一节 洗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7章 烽烟再起—(九)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6章 旭日东升—(一)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六)第3章 乱世纷争—(九)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八节 明争暗斗(八)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12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四节 废除“连坐”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五节 改正朔(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八节 无双国士(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七节窦漪房的身世(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3章 乱世纷争—(十)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6章 旭日东升—(五)第3章 乱世纷争—(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