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红霞万里—(七)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我们也基本上理清了;一些不太出名的人物我们也找个机会让他们亮了亮相,故事情节也该往下发展了。

汉七年,刘邦在栎阳住了一段时间后,昭告天下,正式迁都长安。随后銮驾一路向西,搬进了他的新家。从此,掀开了西汉王朝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刘邦西入长安,途径正在建设的未央宫,看着眼前声势浩大的工程,让他眉头一皱,心中掠过一丝不快。

长乐宫前,丞相萧何率领群臣以及长安百姓跪列道路两旁,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隆重地迎接这里的主人。

一切礼仪完毕,刘邦把萧何叫到了身边,冷冷地问道:“天下刚定,治宫何以如此奢华?”

规模宏大的未央宫工程没让刘邦兴奋,反而让他有些不快,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你说萧何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地搞后勤服务,一直以来从没出现过差错,这次为老大盖个极气派的房子竟然盖出了问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但回顾刘邦的经历,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

萧何盖房子总不会自己去砌砖,需要找一些建筑工人吧,建皇宫又不是盖猪圈,千儿八百人肯定不管用,再说当时又没有铲车挖机什么的高级货,因此最起码得十来万人。

这十来万人能从哪来?萧何再仁义也不会自掏腰包去请工程队,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劳役。

然而,刘邦偏偏就对这两个字很有意见,因为当初自己当土匪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两个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两个字把刘邦伤害的太深,当然也就异常的反感。无论是秦朝派下来的劳役,还是自己派下去的劳役,他都反感。萧何这次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刘邦能问出这句话,可见他至今还没有褪去其泥土气息。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此时离“定朝仪”一章中提到的朝拜大典还有十几天时间呢,也就是说刘邦到此时还没有真正找到当皇帝的感觉,还没有享受到当皇帝的愉悦。

不过刘邦这句话,足以让我们弄明白这个超大型企业集团随后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由来。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态势,当然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则是老板。大汉公司这位混混出身的老板为企业以后发展方式做了定性,这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随后发生的很多事情。

听完刘邦的话,萧何没有一丝紧张,因为他早已准备了一句极为恰当的话,他的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老大的,更重要的是他在表达自己对皇帝这个岗位的认识。

萧何说话了,“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简单点说,前两句是在拍马屁,最后一句却很关键。实际上最后一句有两重意思:其一是不能让后世超过你的功绩,这是马屁;其二是一步到位,以后就无需再频繁折腾。

前边我们多次提到萧何,但在很多故事情节中都没有对他进行过介绍,似乎刘邦闹革命那段,他好像都没干过什么比较惹眼的事,但最终还能捞到一个功劳第一的评定,比张良、曹参等等一干人得到的封赏都多,似乎不再情理之中。

实际上这种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后勤工作不好搞,牵扯的事情多,处理的关系杂,还挨的骂名多,默默无闻,没有露脸的机会,也不容易出成绩。

搞过后勤服务的可能会清楚,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你整天忙得要死,但不出成绩,并且别人还不知道你在干啥,还以为你一天到晚都是翘着二郎腿歇。

这个岗位还得协调各方面关系,一件事想办好,不绕它个一百弯不算个完。况且搞后勤服务,干十次活,九次让人满意一次不爽,都能把你这人给定性到“坏蛋”那一行列。这种活,如果花花肠子不多,综合实力不够,只要有一份奈何千万别沾手,沾上手你就完蛋了。

可萧何同志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好些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出过纰漏,刘邦吃饭他送粮,刘邦打仗他送兵,刘邦用将他追人(月下追韩信),一直以来干得都很好,所以说这个岗位很适合他。当然这个岗位名称就是丞相,乱世搞后勤,治世搞协调(也叫和稀泥)。

刘邦用人,真是太有水平了。

萧何的话让刘邦这一路来的不快烟消云散,最终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

在叔孙通捣鼓的朝拜大礼之后,刘邦又一次为萧何加了份封赏——“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要说这种封赏不能吃、不能喝,没有多少实惠,但对当朝大臣来说,这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很有面子的一份荣耀。因为古代觐见皇帝,上殿时候不得佩剑穿鞋,并需小步快走。

不叫佩剑好理解,怕那个二百五正汇报工作,一高兴或者一不高兴干出些出格的事情。

不叫穿鞋要说也说得过去,因为当时人们都得席地而坐,地上怎么着也得铺上个木质地板什么的,你穿着鞋连泥带屎的踩进去,让人连磕头的地方都没有,实在让人恶心。

不过小步快步走就让人有些受不了,因为当时上朝的都是清一色胡子拉碴的老男人,甚至还有好多在外边都是杀人放火、吆五喝六的二杆子,让这一干人扭着屁股小步走,那真有点难为人。不过这是礼节,不这样则会被视为大不敬,会被人恶整。因此,这一条让很多魁梧大汉深为尴尬。

而萧何现在不用了,上朝时不光能带着剑穿着鞋,还能惬意地踱着方步进去,在外边踩点泥让别人用袜子帮他擦,想想就感觉挺不错。当然这一条让很多人深为羡慕,其中一个人就是曹参,萧曹这两位兄弟的关系也至此开始恶化了。

刘邦给萧何加上了荣誉奖励后,觉得还是很不过瘾,没几天后又给他增加了实惠收入,改最初的酇侯为安平侯(故治即今河北深县城关),封邑在原有基础增加两千户。随后,又大封萧何全家,其父子兄弟十余人皆获食邑。

至此,萧何达到了其辉煌人生的巅峰。

通常在电影情节中,**过去就是低谷。当然,萧何这一生也未能免俗,在实现人生巅峰之日,则将是他人生低谷来临之时。

不过在低谷来临之前,还有一些人提前跌倒进了低谷,并差点没能爬起了,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让萧何同志暂时再享受一段美好时光吧。

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6章 旭日东升—(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一)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节 串谋(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节周勃的短板(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章 起点——(一)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2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一节改正朔(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
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6章 旭日东升—(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节 冲动(一)第3章 乱世纷争—(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一节戚姬的结局(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二节好一根搅屎棍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一)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五)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四节 明争暗斗(四)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节 串谋(一)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十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八节 天才陨落(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节周勃的短板(二)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节 改正朔(七)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节梁王进京(一)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四节 国丧(四)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一节 国丧(一)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一)第1章 起点——(一)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一节走上前台(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9章 争储——第十节 过招(三)第12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六节荒唐的谋反(七)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一节改正朔(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