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

第一百二十八章杨文正

朱祁镇不想在这一件事情上,多做纠缠,说道:“好了,事情都过去了。就这么办吧。”

朱祁镇此刻才感到了做皇帝的快意。

并非谁都有三杨的威望。

三杨一去,内阁之中资格最老的大臣,就变成了胡濙。

但是胡濙一副养老的样子,除却礼部的事情,从来不开口说话,最近朱祁镇给他加了事情,就是关于黄钟律管之事。更是不管闲事了。

至于张辅也是如此。除却军事之外,其他事情也一概不管。

至于剩下内阁成员,最有威信的曹鼐与王直,他们两个人加起来,对朱祁镇的压力,也没有半个杨溥。

朱祁镇这才是尝了一把乾纲独断的瘾。他随即说道:“杨首辅为国家效力几十年,劳苦功高,朕以为当谥为:文正。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胡濙不得不说话了,说道:“东里公谥号文贞,勉仁公谥号文敏,杨首辅功绩在两人之下,臣以为不当越过这两人。”

文臣的谥号之中,文正是第一等级,而文贞是第二位。甚至有的朝代没有文正,文贞就是第一了。

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近三十年,辅助太宗,仁宗,宣宗,还有朱祁镇四位皇帝,没有出过差错,而且在几次皇位交替之中,都立有功劳。

特别是在正统初年,三杨辅政,恢复了大明的元气。大概是因为儿子的原因,终究没有得到文正的谥号,只能低了一级。

不过,即便如此文贞也没有几个人可比了。

至于杨荣比杨士奇还差了不少,却是因为杨荣这个人行事,有些地方不符合儒家价值观。比如宣宗平了汉王之后,杨荣建议剪草除根,平了赵王。

还有在宣宗废后之事上,他非但没有劝阻,反而帮宣宗出主意糊弄太皇太后。等等,这都是黑点。

所以杨荣的谥号并不太高。

就杨溥一生功业来论,他前半生是远远比不上杨士奇与杨荣的,一直到他掀翻杨士奇之前,他一直是被其他两人压制着。

他作为首相,也没有几年时间。

这几年时间虽然做的不错,但并非没有污点的,比如因为王振引起了一连串大案,比如叶留宗邓茂七之乱,等等。

怎么也不该弄一个文正。、

朱祁镇说道:“胡先生此言差矣,杨首辅秉政以来,修建河北水利,使得河北百姓免于旱涝之灾,改革盐税,推行晒盐法,盐税大增,以至于现在府库再无忧虑,更不要说整顿吏治,清理贪污。完善巡抚制度,更有遗策,改易户部,兵部,工部职能,如是种种,朕而今思来,都有不胜眷恋之情,先生治天下不过四年,则天下得其荫蔽。汉武侯言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实为之也。”

“如此先生,怎么不可能得一文正?”

朱祁镇与杨溥之前的对话,都有商辂在一边记录,所谓之起居注。唯一当日最后的对话,并没有记录。

而今杨溥都死,朱祁镇就当做杨溥最后那一段话不存在。

他要无限推高杨溥。自然是做给活人看的。

朱祁镇细细回顾与杨溥合作这几年,总体来说,双方还是合作愉快的。杨溥是真心实意的想做些事情。朱祁镇交代的事情,杨溥绝对不能做的,就顶回来,觉得能做的,就全力去做。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愉快。

但是总体来说,大明是在蒸蒸日上的。甚至上升势头很猛。

这就可以从,大明赋税增幅,与各地流民数量减少幅度,可以推算出来了。

朱祁镇自然想让满朝文武知道,凡是愿意与他合作的人,朱祁镇保证身后之名,所以他想延续与文臣集团,这种大合作小摩擦的蜜月期。

胡濙不再说话了。

就胡濙本身来说,他根本不想反对朱祁镇。

毕竟胡濙是看着朱祁镇一点一点长大,他知道当今不好惹。而且他一心放在养生之上,已经多次向朱祁镇请辞了。

如果朱祁镇准了他,说不定胡濙就要在武当山做一道人了。

只是朱祁镇见胡濙鹤发童颜,行动之间,比寻常年轻人还敏捷多了。自然是不肯放他走。

朱祁镇觉得,胡濙在政治上没有企图。让胡濙管着礼部,最少礼部也少找朱祁镇的麻烦,否则换一个想在朝廷上建立名望的大臣,朱祁镇就烦恼多了。

毕竟,朱祁镇本身是一个不太在意礼节的人。

但是宫中更是繁文缛节多,如果真挑朱祁镇的毛病,朱祁镇处处都是毛病。礼部尚书在礼法上挑皇帝的毛病。

皇帝还没有办法。

朱祁镇一心一意要将胡濙放在大学士的位置上养老了。就是胡大爷在大学士的位置上,每天来内阁签到就行。

反正胡濙当了几十年礼部尚书了,对礼部的事务,闭着眼睛都能处理好。而且礼部都是清水衙门,除非是科举年,否则真没有什么事情。

胡濙似乎也参悟出来朱祁镇这一层意思。如果不是这一件事情,牵扯到礼部,胡濙也不会出来说话。

但是胡濙出来说话,仅仅是开了一口头。

在他想来,后面有人该接着说,毕竟杨溥虽然不错,但是封文正,有些太离谱了一点。要知道从大明开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文臣获得这个谥号的。

有人说方孝孺谥号文正,但是方孝孺这个谥号乃是南明追封的。最少在这个时间段之内,是一个也没有的。

杨溥怎么看,都是承担不起这个名号的。

只是胡濙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每一个人出来说话。

原因很简单,内阁七个人之中,现在空缺一位,张辅是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发言的,胡濙已经说过了,剩下五个人之中,曹鼐刚刚得了杨溥遗赠。成为内阁首辅。怎么也要念杨溥的好。这一件事情,或许有些不大合适,但是他不适合说。

而马愉,高谷,都是杨溥的学生的,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自然要闭嘴了。让他们违心赞成,却是有一点难,让他们极力反对,更是不可能。

毕竟是自己的老师。

至于王直见所有人都不说话,他说话有什么用?

他刚刚被朱祁镇给怼回去,也不愿意再惹怒朱祁镇了。

这也是内阁之中,缺少一个核心的表现。

朱祁镇说道:“既然大家都赞同,这一件事情就定下来了。”

随着这一声令下,大明第一个文正公,就此出炉了。

杨文正公这四个传了出来,几乎满朝文武一片哗然,不少人都上书反对,杨溥与这两个字实在是不相符。

朱祁镇将这奏折集中在一起,在某日早朝之中,道:“杨溥辅弼之功,传道之德,朕愿意以师礼待杨溥。文正谥号,不足以言杨公之德万一,从此满朝文武不许再议此事。”

此言一出,不出旬日就传遍天下了。

一时间,杨溥与当今君臣知遇之情,被写进了话本之中。几乎可以比汉昭烈,与诸葛武侯了。特别是杨溥死后被封为文正的同时,也葬入皇陵。更是文臣莫大的荣幸。朱祁镇还下令在石首为杨溥建立祠堂。各种恩典加在一起,更让感叹君恩之厚。

朱祁镇这举动,抬高了杨溥的同时,也变相抬高了自己。特别是朱祁镇将很多功劳都加在杨溥身上,甚至民间的名声,杨溥有超过杨士奇的趋势。

三杨泉下有知,或许万万没有想到,跟随他们大半辈子的小老弟,在生命最后几年,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七十章 年关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七章 议政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六章 困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八章 丰收
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七十章 年关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七章 议政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六章 困境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八章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