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犹豫

当然在这一件事情,总体来说是一个小问题,并非大问题。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问题了。

秦法固然是严苛之极,但是真正让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为秦法严苛吗?

不,更多秦法根本执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国还能执行下去,但是推广到全国,即便不说,六国余孽的种种情绪,也不说当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单单是秦国对法律执行能力,就推广不下去。

这一点从历史上也能看出来。

即便是现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里?是县城,府城,京师,乃至这些城池比较近的村落。

更偏远的地方,数千人的械斗都搞得起来。如果真按大明律法来判,这些人几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过是彼此安抚,找各自的族长管事来谈话,和稀泥。

或许有官员能力强,手腕硬,能将这样的事情给镇压下去。但是这都是个别的情况。

而维持这一切切的总原则,就是德主刑辅。以道德教化为先,甚至让百姓息诉。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朝廷最重视的礼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镇有如此战略上的转变,将法律地位提高,将一切都变成一断于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国。

对大明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实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

朱祁镇当然是想过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说道:“王卿,你说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朱祁镇不可能将放弃儒家,用法家的一套,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问题。

朱祁镇自然有一套解决的办法。他继续说道:“而今各级官员办案多以春秋决狱,有些事情也过与草率了,而今可以将这些原则写入宪法之中,也能让百官有所适从。”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无意将大明司法现状有太多的改变,更多的是对现在法律的整理。并无意将法律的外沿扩大。

但是即便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而且朱祁镇还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将官府运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变化。

大明官府其实也有很多典章制度,这些都是有的。但是却没有如此鲜明的规划出来。而且既然定了法规,就会处罚。

而大明各衙门因循守旧,各种规章制度早就出了问题。

显然,朱祁镇要的也不是仅仅是写在大明会典里面的规矩。

这里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镇对王恕说这么多,一方面固然是要争取王恕。

朱祁镇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体,其实满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个能够在皇帝面前坚持原则的人,难道他就会屈服于李贤吗?

所以,只要让王恕感到皇帝所说的事情是对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贤怎么想。

其次,他这番话也不是说给王恕听的。

根本就是说给李贤听的。

这么多年的研究,朱祁镇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线。

救弊这两个字,就是朱祁镇所有变动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镇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没有触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结构之中,查漏补缺而已。

朱祁镇见王恕一时间没有这么大的信息量之中反应过来,就说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来见朕。”

诚然修《大明会典》,是变法的一个标志。

但是真正要推动变法,还是要与李贤等人来做的。

王恕回去之后,看似非常镇定,但是无时无刻的都在思考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贤就请他过去了。

王恕对此也有所预料。

随即在李贤的内阁值房之中,王恕将皇帝的意思说了。

李贤听了一时间也震动非常。

李贤心中暗道:“看来是时候找陛下好好谈谈了。”

看似一个法律体系的改变,如果落实下来,却不知道有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仅仅于此吗?

李贤并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问王恕,说道:“陛下令你总领此事,你认为陛下的想法怎么样?”

王恕说道:“陛下天纵圣明,所思种种,明见万里,如果真能如此,对朝廷来说,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这就是年轻一辈与老一辈的不同。

王恕进入政治舞台的时候,朱祁镇已经坐稳了皇位,而且朱祁镇登基之后,总体上来说,做得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李贤这些老臣不一样。

他们是看着皇帝长大的,皇帝年少的时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仿佛还在昨日。

有一句话叫做,三岁看老。

皇帝长大之后,固然是稳重了不少,但在这些老臣看来,其本质一点都没有改变。所以面对朱祁镇的想法。

王恕这些年轻一辈,受朱祁镇的权威影响,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不敢对抗朱祁镇的权威,但是在这些老臣看来,他们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担心皇帝将事情给搞坏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对同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反应。

王恕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是存疑,但是大体上愿意以皇帝的意思来办。建立起上下分级的法律体系。

至于有什么弊端,将来还是有匡扶的余地,最少现在看来,这样的法律体系,要比大明现在律例合编的法律体系要好上不少。

李贤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过去。

不过,李贤也不是一心争权夺利之辈,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仅限于此。李贤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李贤还是留了一个心眼,说道:“如此一来,名为一部书,其实却是两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变化,之后陛下要法典,且缓缓吧。”

当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先缓一缓。

王恕说道:“如果陛下问起来?”

李贤说道:“就说是我的说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觉得是激化矛盾的时候,毕竟朝廷最近也没有闲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闹出陛下与首辅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虽然大明的首辅在权力上,与汉唐之丞相是没有办法比的。但在朱祁镇一点点的放权之下,已经有了几分丞相气度。显示得越发重要了。

王恕说道:“谨遵堂旨。”

李贤打发了王恕离开之后,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阵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镇所推出的法律体系,另外一方面却是推敲朱祁镇的心意。

却有一种圣心如渊,不可测度之感。

要知道这种现代的法律体系,朱祁镇拿过来用很是简单,却不知道产生出来,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见沉淀而成的。

这一件事情说起来,并不是太好办的。不过还难不到李贤手中,他连续调动了好几个人,顺便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也腾出了刑部尚书的缺,如此一来徐有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贤做完这一切之后,他有一种感觉,今后后长时间,他就要面对这位徐刑部了。

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
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三章 都掌蛮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十五章 礼乐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