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拓人脉

一月长安雪未消,二月长安春莺叫。

雪融万物复苏,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也开始活跃起来,于是就成为了关陇子弟们喜好的猎物。

数十骑骏马如旋风般卷过,冲出了长安城,沿着渭水南岸一路向东而行,疾速奔行在驿道上。

位于先头的三骑,一人年纪稍长,约有三旬,乃是大野昞。

另外二人则是二十中间岁数,正是那罗延和侯胜北。

一群随从苍头跟随在后,还有十余匹从马,驮了各项田猎用具,弓袋箭囊、帐篷毡毯、吃食酒水乃至烧烤架子和上好木炭等一应俱全。

“侯兄弟果然诚不我欺,这一路疾驰,你竟是一点都没拉下,骑术不逊于我等北人。”

那罗延高声笑道。

侯胜北答道:“昔日刘备语孙权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孙权驰骤下山,加鞭上岭以自证,至今建康城犹有驻马坡。今日既然蒙普六茹兄相赐骏马,在下也不得不披露一二了。”

大野昞微笑道:“侯兄弟讲的三国故事颇为有趣,什么过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长坂坡,明知并无此战,听来仍是令人热血沸腾,豪气顿生。”

“如今我等不也是三国鼎立?谁知道又会留下何等事迹,让后人传说呢。”

那罗延豪气满怀:“须不能像前朝一样,曹刘孙三家英雄开创的国家,最后被司马阴险小人摘了桃子去。”(^_^)

“宇文泰、贺六浑,以及我朝陈霸先,三位开国皇帝确实都是一代英杰,方才各自开创局面。我等后辈仰望先人功业,不由心存敬畏。”

“今天咱们可是来祖龙长眠之处打猎,始皇帝可是更加了不起的人物。哎,快到了。”

长安周围的田猎之所甚多,如昆明池、咸宜宫、骊山、上宜川、高陵、灞陵等皆是好去处。

今日众人便选了渭水岸边,骊山脚下的一处猎场。

僮仆铺开毡毯,支起小几,摆上肉脯酒水。

主人稍事歇息闲谈,随从自去勘察猎物丰茂的地点。

“侯兄弟,你这随从不错,数十里路步行竟然快逾奔马,脚底板的功夫实在了得。”

侯胜北淡然一笑,麦铁杖照理完全没必要跟着已经没落的侯家。

不管是救命之恩、同郡之谊、还是单纯的讲义气,这个开朗阳光的年轻人一直跟随着,来到了这异国他乡。

自己也曾经和麦铁杖一样的单纯乐观,只是现在……

他开口问道:“伏陀在蜀中,不知可有我等之乐?”

大野昞笑着回答道:“他沉寂六年,新获启用,正想大展拳脚一番,哪会有如我等这般清闲?”

那罗延则道:“我听说蜀中经过齐国公这几年的打理,人心安定,只怕伏陀去了也无事可做,哈哈。”(注1)

“哦,不知齐国公是何等人物?”

侯胜北借着思念伏陀挑起话题,不着痕迹地转向了齐国公宇文宪的身上。

大野昞对那罗延笑道:“你我谁来说?”

那罗延抬手示意你请,大野昞于是说道:“齐国公小我十岁,年方双十,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乃是太祖皇帝第五子,名宪,鲜卑名为毗贺突。生母达步干氏是蠕蠕人,蠕蠕灭国,地位一落千丈。达步干氏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封尊号,也挺可怜的。”

大野昞彷佛有些替宇文宪感到惋惜。

“太祖皇帝曾经赐诸子良马,唯独毗贺突取了杂色斑点马,说若是从军征伐,牧圉易分。得太祖皇帝称赞智识不凡,当成重器。之后太祖皇帝经过官马牧场,每见杂色驳马,动辄就说这是我儿之马,取以赐之。”

“薄居罗平蜀之后,哦,侯兄弟你们南朝更加习惯称他为尉迟迥。毗贺突主动请缨镇抚蜀中,因其年幼未能成行。”

“先帝即位,追遵太祖皇帝意旨,授毗贺突益州总管,他当时才十六岁。那天一起去给伏陀送行的独孤宾担任益州总管长史辅佐他,由此齐国公就和伏陀家有了渊源。”

侯胜北插了一句:“那日听伏陀称他为宾叔,很是尊敬啊。”

“哎,他本姓高,渤海高氏出身,和北齐皇室乃是同族,只因受同僚在高欢面前诬陷,自东奔西。朝廷感其忠义,赐姓独孤,成了我岳父的属吏。”

“那个年轻人是他的儿子?”

那罗延插话道:“正是,高宾单身来投,家小均在山东,重新娶妻后有了阿敏。说起来还是和我同一年所生,取名高颎,字昭玄,阿敏是他的小名。”

他一挥手:“阿敏有器局、习兵事、多计略,等我发达之日,定要招他入府辅佐!”

大野昞调侃道:“阿敏深得齐国公器重,只要他在一日,只怕是不舍得放给你,哈哈。”

几人说了会儿闲话,随从来报,找到一处猎物聚集的地点。

“走吧,活动活动筋骨。之前在晋阳的大雪中熬了快一个月,骨头都快冻僵了。”

那罗延站起身来问道:“侯兄弟,你用多少力的弓?”

侯胜北听出他有考较之意:“全力可以拉开一石半弓,不过射不了几箭。射猎还是就用一石弓,不要如此辛苦了吧。”

那罗延点头道:“军中标准配备七斗弓,能开九斗弓已是一等箭手,侯兄弟能用一石弓射猎,相当的不俗,我也不过如此。”(注2)

当下命人取弓和箭来。

几副弓箭放在面前,那罗延道:“侯兄弟,你先挑吧。”

侯胜北一看,四种弓箭,各不相同。

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注3)

长弓以桑柘,步兵用之。

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

稍弓为短弓,利于近射。

格弓配彩饰,羽仪所执。

侯胜北看那罗延一脸笑嘻嘻的表情,心想他还是不忘考较自己。

当下挑了角弓,拉开试了试弓弦松紧,缓缓道:“既然是田猎骑射,当用角弓。”

又从各个箭囊中抽出一支箭,放于掌心托平,比较重量:“弓为父、弦为母、箭为子,一家人须当匹配。过重则不能及远,过轻则不能受力,伤及弓臂。”

侯胜北挑了重量最为合适的一囊箭,对准空处将空弓拉满:“大野兄、普六茹兄,小弟说得可对?”

大野昞笑道:“伏陀的眼光还能差了?那罗延,速速取了弓箭,莫要让猎物跑了。”

……

三人打马来到一处高地,远远眺望随从发现的围猎地点。

只见那是一处水洼,阳光点点闪耀金色光辉,周围芦苇丛生,刚长出的鲜绿浅草覆盖了土地。

各种黑白灰色水鸟栖息芦苇荡中。

微风吹拂,芦苇摆动,时不时有水鸟飞起掠过水面,宛如一副美妙的水墨画卷。

在芦苇丛的遮蔽下,成群结队的野鹿在水洼中饮水,或是啃食春季新生的嫩草。

鹿群也有首领分工,一边喝水一边保持警戒,不时抬头竖起耳朵倾听动静,或是向四周瞭望扫视。

若有虎豹豺狼等猛兽接近,芦苇荡中的水鸟就会被成片惊起,届时鹿群必然拔腿就逃。

然而这等程度的防备又怎能难得住人类,随从远远地四面散开,小心围拢,准备驱赶堵截逃跑的猎物。

侯胜北以前和萧摩诃打猎时,向来都是只有二人不带随从,猎物撞上一切随缘,不曾用这等围猎手段,此时也是长了见识。

遥望两家数十名随从都已到位,沿着水洼外侧围成了一圈,大野昞发话道:“可以了,你们两位年轻,先请。”

那罗延也不客气:“侯兄弟,那我们就去吧!”

当下腿夹马腹,手抖缰绳,那马放开四蹄,窜了出去。

侯胜北紧紧跟上,二骑绝尘,双龙出海,几个呼吸之间就冲下高地,闯入平静的画卷之中。

鹿群立刻发现了入侵逼近的不速之客。

为首的一头强壮公鹿带头,众多野鹿紧跟在后,沿着岸边逃窜,无数只蹄子此起彼落,踏起水花四溅。

那罗延和侯胜北紧追在后,各自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箭,勾弦搭弓认准目标,猛然松手,两支利箭嗖的向鹿群飞去。

两头野鹿应声倒地,皆是贯颈而过!

“好箭法!”

身后大野昞也赶了上来,笑道:“我都不敢出手献丑了。”

“大野兄,何出此言,才刚开始而已。今日我们就以射空四囊箭为数如何?”

一囊十五支箭,射六十支箭颇费体力,不过也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侯胜北自觉不至于沦落到两臂酸软,拉不开弓的窘境。

转瞬间,鹿群就已经逃到了包围圈的边缘,那一边的随从立刻挥舞长杆,大声恐吓。

受到惊吓的鹿群调头改变方向,把侧面暴露在三人面前,又是一个射击的大好机会。

三箭齐发,三鹿倒地。

那罗延纵声长笑:“痛快!痛快!”

侯胜北也恍惚间,有了昔日和大壮哥一起漫山遍野飞奔,追逐猎物的感觉。

……

三月长安花枝俏,四月长安桃花娆,五月长安柳色新。

北方春迟,天气逐渐转暖,迎来了贵族公子走马踏青,交际出游的好日子。

几个月下来,侯胜北和那罗延、大野昞的交情也逐渐加深,交谈内容也更为随意。

“唉,贺兰盛乐才四十八岁就薨了。别看他年纪大了些,可是我的忘年交,大冢宰数次为难,都是他居中打圆场。他们是中表兄弟,他说的话大冢宰还听得进去。”(注4)

“那罗延,好端端的,你怎么会得罪了大冢宰呢?”

两人关系亲近,侯胜北已经直呼他的佛名。

“嗐,说起来又得是六年多前,先帝即位那时候的事。连襟嘛,就授我左小宫伯之职。当时大冢宰想招揽我入府,我和老爷子一提这事,他说什么‘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于是我就回绝了。这不就得罪了大冢宰。”

“伯父是怕你卷到天子和大冢宰之间难以两全,也是好意。”

“道理我明白,可是得罪了大冢宰,日子就难过得很了。前一阵子陛下有意拜老爷子为太傅,就被大冢宰拦住,改拜总管泾、豳、灵、云、盐、显六州诸军事、泾州刺史,打发看守长安的北大门去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冢宰权倾朝野,你得多加小心才是。”

大野昞也劝道:“两位先帝的事情,不用我多说了吧。外出多带护卫,饮食也要小心。”

“也只有如此了。侯兄弟,你们使团都回去了,你怎么还待在这里呢?哎,我可没有赶你回去的意思啊,就是问一下而已。”

侯胜北微微一笑,将自己奉命收集整理图书名册一事说了。

-----------------

最近他和江陵寓居长安之士的交往也颇有进展。

此前除了和伏陀往来,侯胜北也在打听萧大圜的下落,这也是他之所以同意来北周的原因之一。

答应淽姊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做到。

前一年,北周至尊下诏:汝南王萧大封、晋熙王萧大圜等梁国子孙,宜存优礼。

萧大封得封晋陵县公,萧大圜得封始宁县公,邑各一千户。

之后萧大圜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下落是打听到了,只是就和毛喜说的一样,萧大圜闭门不见客。

幸好侯胜北有萧妙淽的书信作为敲门砖。

可是两个人相见的场面,实在是有些难堪。

……

萧大圜打量着这个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

姐姐的信上说了,叛乱平定后托身于侯氏。与眼前这人相识十年有余,如今更是有了此人的骨血。

姐姐的用词虽然委婉,意思还是很明白的。

所以你就是我的姊夫,未来外甥的爸爸?

侯胜北尬笑着,脸颊的肌肉都有些僵硬。

他总有些心虚,觉得当初在萧妙淽眼里,自己就是萧大圜的替代品。

后来更是抢占了萧大圜在萧妙淽心中的地位。

萧大圜会不会把我看成抢走他姐姐的人呢?

不会把我当作趁人之危,甚至宇宙大将军之流的一丘之貉吧?

侯胜北忍不住一阵胡思乱想。

好在萧大圜温文尔雅,没有他想象中的恶语相向,接受了这位年轻的姊夫。

不仅如此,他还拿出三本书册送给侯胜北:“数年前,北周先帝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吾亦在其中。得见祖父文集四十卷,父皇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因而历时一年手写抄录,刚好完成。”(注5)

萧大圜叹息道:“想必江南已无全本,烦劳侯兄,呃,姊夫带回传世,给姊姊做个念想。另外一本是我这几年来整理的梁朝旧事,共三十卷,就一并托付给姊夫了。”

侯胜北慎重接过,收入行囊,心想这可是难得的珍宝。

要是能够平安归来,把这些书物带给萧妙淽,她读到父皇的文卷不知会有多开心。

离家数月,侯胜北的思念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升起。

然后又被强行镇压下去。

……

萧大圜得知侯胜北有结交江南人士,拓展人脉的意愿,看在萧妙淽的份上,怎么说也得帮衬一把。

萧大圜虽然不爱交际,然而以简文帝幼子的身份名望,以及麟趾殿学士的才华学识,要去拜访谁都是递个名帖的事情,顺带就把侯胜北介绍给对方。

除了王褒、庾信、逍遥公韦敻这等顶级人物还见不到,次一等如萧撝萧济父子、萧世怡萧子宝父子、萧圆肃、宗懔、刘璠、柳霞等人,看在萧氏同宗和旧主的份上,一一同意相见,接纳了他。

这其中除了萧大圜的介绍,侯胜北是周弘正、徐陵弟子的身份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要是自己大声报上“而且我还是简文帝的女婿”,那就更加不得了吧,可惜这种事只能意淫想想而已。

侯胜北不由感叹圈子的强大,圈外人要想加入难如登天,阶层名望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堑沟。

可是一旦有人引荐,跨越过去又是容易之极。

……

除了南朝文士之外,他和宇文泰第八子,十五岁的谯国公宇文俭也搭上了关系。

因为宇文俭的母亲权氏是汉人,也可能是因为喜欢他的文采?

宇文俭还说以后要介绍七哥,接替六哥宇文宪,去蜀地继任益州总管的赵国公宇文招给侯胜北认识。

七哥宇文招的母亲王氏也是汉人,平时作文章喜欢模仿庾信的风格,词句轻放艳丽。(注6)

等他回来一起聚会,好好讨论一番文学,七哥一定也会喜欢和你交朋友的。(^_^)

侯胜北微微一笑,他的所谓文采,其实是托了萧妙淽的福。

那时候为了讨好佳人,他使劲啃过一阵子简文帝的诗词文章。如今再加上萧大圜给的文集,更是如虎添翼,所谓的宫体诗信手拈来。

虽然这种艳诗作起来有些别扭,没想到此时却派上了用场。

侯胜北在北来的江南士族中,小小的有了一点“文名”,更是颇受北周权贵的青睐。

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73章 卧虎初哮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4章 宝录初成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22章 南朝乱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7章 讨贼难第102章 争龙之复旧职第66章 孤独行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第24章 始从军第17章 蜀地失第19章 赤子心第92章 旧友来第106章 重见冼姨第65章 卧虎台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79章 战邙山之先例中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94章 杨白华第16章 湘州叛第74章 北周军容第79章 战邙山之先例中篇第4章 宝录初成第7章 讨贼难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90章 柳庆问案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13章 平乱始末后篇第51章 战王琳中篇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41章 天子坦荡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60章 且听战报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青年篇结语第99章 争龙之翦羽翼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46章 御前对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68章 别伏陀第17章 蜀地失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92章 旧友来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36章 抗北齐之决战第92章 旧友来第7章 讨贼难第19章 赤子心第2章 十问十答第104章 沈婺华第52章 战王琳后篇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9章 封赏第8章 冼姨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14章 萧妙淽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74章 北周军容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1章 少年胜北第14章 萧妙淽第22章 南朝乱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22章 南朝乱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0章 胜败一念第90章 柳庆问案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65章 卧虎台第51章 战王琳中篇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101章 争龙之受肯定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战西堤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第10章 胜败一念第21章 返红尘第89章 塞上风光第49章 立新帝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93章 返家乡第48章 英雄逝第38章 预兆第99章 争龙之翦羽翼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94章 杨白华第104章 沈婺华
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73章 卧虎初哮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4章 宝录初成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4章 战邙山之兰陵入阵第22章 南朝乱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7章 讨贼难第102章 争龙之复旧职第66章 孤独行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第24章 始从军第17章 蜀地失第19章 赤子心第92章 旧友来第106章 重见冼姨第65章 卧虎台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26章 抗北齐之战起第79章 战邙山之先例中篇第83章 战邙山之斗百保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94章 杨白华第16章 湘州叛第74章 北周军容第79章 战邙山之先例中篇第4章 宝录初成第7章 讨贼难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90章 柳庆问案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13章 平乱始末后篇第51章 战王琳中篇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41章 天子坦荡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60章 且听战报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青年篇结语第99章 争龙之翦羽翼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46章 御前对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68章 别伏陀第17章 蜀地失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92章 旧友来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36章 抗北齐之决战第92章 旧友来第7章 讨贼难第19章 赤子心第2章 十问十答第104章 沈婺华第52章 战王琳后篇第42章 国子求学前篇第9章 封赏第8章 冼姨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14章 萧妙淽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59章 平东阳后篇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74章 北周军容第34章 抗北齐之突阵第1章 少年胜北第14章 萧妙淽第22章 南朝乱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22章 南朝乱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0章 胜败一念第90章 柳庆问案第44章 国子求学后篇第65章 卧虎台第51章 战王琳中篇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101章 争龙之受肯定第115章 再攻江陵之战西堤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第10章 胜败一念第21章 返红尘第89章 塞上风光第49章 立新帝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19章 其次伐交之明方略第93章 返家乡第48章 英雄逝第38章 预兆第99章 争龙之翦羽翼第116章 结百年好第94章 杨白华第104章 沈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