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弃城集军

雨越来越小,变得纤细如丝;阴云越来越薄,云缝中已经透出了光亮;战场上也逐渐沉寂下来。

刀剑撞击声,喝骂声,伤者的呻吟,死者临终前的痛呼,还要血喷入空气中的丝丝声,刀卡在骨头中的摩擦声,曾经和雨声、雷声交织在一起。这首交响乐现在已经演奏完毕,只是呈现出一片凄惨的景象。

战靴踩在地上,发出卟噗、卟噗的声音,溅起红色的泥点。没错,是被鲜血染红的泥水。

“瓦窑冲,白庙——嘿嘿。”叙国公马惟兴自语着,笑了两声。

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五千由曲靖赶来的清军被两万多明军和土兵所包围伏击,覆灭于此,这样的故事将使陆良县瓦窑冲载入史册。嗯,起码是县志、府志,会记录下这一战役。

“曲靖之敌已不足五千,殿下因何不趁胜取之?”晋世子李嗣兴踩着一路泥水快步走来,衣甲上还有斑斑血迹,脸上却是急迫的神情,“国公,您当向殿下提出建议。”

马惟兴摇了摇头,说道:“滇东兵力并不充足,我军必须回防宜良、石林,以备昆明清军来攻。曲靖不取,则清军除去守军,又能抽出多少兵力来攻陆良?我军只留三千人马,再加上资氏土兵,则足以镇守。”

“岷殿下不准备一举光复滇省?”李嗣兴疑惑地问道:“由蒙自而出时,殿下可是曾说过豪言壮语的。”

“放出风声,迷惑敌人而已。”马惟兴呵呵一笑,说道:“否则岷殿下也不必大张旗鼓,示之于众了。不过,岷殿下曾私下对我说过。光复滇省或许不必经过大战。到了明年,很有可能是轻取,或者不战而取。”

“能吗?”李嗣兴瞪大了眼睛。

“能与不能,且等以后看吧!”马惟兴四下看了看,尸体横陈、刀枪遍地,他轻轻吐出一口长气。说道:“我且领一万人马先赶回宜良,以卫护殿下。你和马宁儿打扫战场,收治伤员,然后——”

“国公,末将可不留守陆良。”李嗣兴赶忙撇开这个差使。

马惟兴好笑地瞪了李嗣兴一眼,无奈地说道:“那便暂由马宁儿守陆良,你率军护卫伤员随后撤退吧!”

“末将遵令。”李嗣兴端正施礼后,转身而去。

马惟兴望着李嗣兴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此子还是太年轻了,事情想得不够深入。直取曲靖,倒是有可能破城歼敌,但战线过长,宜良、石林兵力不足,若被昆明清军趁机占领,退路都成问题。

还是岷殿下高明啊,虚而不攻。让滇省清军欲弃不舍,欲守则要再度分薄兵力。再次露出弱点和破绽。借滇省消耗疲弊清军,确实是很好的战略。或者——岷殿下不想过早收复云南,是觉得根基尚不稳固,还需待羽翼丰满。

想到远在缅甸的皇上、朝廷,叙国公马惟兴不由得苦笑摇头。岷世子入滇以来,不拘一格。简拔人才,官场为之一靖。但有得意的,便有失落的,一些不得志的旧官僚便在私下串连,只等省城光复。便要提议入缅迎驾。

唉,到时候恐怕会爆发内乱吧?依着岷殿下的英明神武,应该不会在权力争夺中落败吧?只是——这复兴的大好形势会不会就此败落?眼见马宁儿从远处快步奔来,马惟兴只好暂时收起思绪,上前细细交代。

………

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此时吴三桂刚刚调兵遣将完毕,率领着近两万人马由昆明开至呈贡地区,与宜良还有六七十里的路程。

“曲靖守军奉令出兵陆良,于瓦窑冲至白庙的山地遭敌重兵围击,全军覆没,总兵线维明战没……”

“澄江县守军奉令西移晋宁,途中遇伏,死伤大半。明军趁势攻城,澄江县失守……”

“晋宁县守军奉令回师昆明,守军不足千人,被明军围攻而破……”

“滇西明军由伪王定国率领,大举向楚雄挺进,即将兵临城下……”

接连几天,加急的军报如催命般一封封送来。初时吴三桂还心存犹疑,派人至曲靖询问究竟,大军依时开出昆明。可在路上,又是接连的战报传来,他心知不妙,便放慢了行军速度,再次派人去确证消息。

等到了呈贡,吴三桂无论如何不敢再向前开进了。因为消息很不幸被证实了,昆明以南的外围防线已经分崩离析,而他已经抽调了大部分的昆明守军。

“字迹惟妙惟肖,嗯,印信也可以假乱真。”方光琛认真检视着晋宁县守军所持的假书信,啧啧赞叹道:“原来伪宗室的后招儿便是如此,几封书信直抵数万精兵,厉害呀!”

“献廷——”吴三桂听得心烦,不悦地打断道:“此时不是夸伪宗室谋深智远的时候,而是我军该当如何?”

方光琛苦笑了一下,长叹一声,说道:“王爷,事到如今,还有何法可想?我未动敌先动,步步占先,束手束脚难以施展啊!”

“那便无法可想了?”吴三桂哼了一声,呆了半晌,却是颓然坐下。

方光琛犹豫迟疑了片刻,终于开口说道:“王爷,卑职直言,还请勿怪罪言语冲撞。”

“献廷,你我是何种关系,吾岂能以言相罪?”吴三桂摆了摆手,温言说道:“有话但讲无妨。”

方光琛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我军处处被动,皆因有三座大城之累,调兵不便,所以才被伪宗室牵着鼻子走。如今在滇省,我军形势不利,长此以往,必被明军逐渐消耗殆尽,片马不得出滇矣。”

吴三桂沉吟了一下,问道:“那该如何?”

“弃城集军,转图黔省。”方光琛看了下吴三桂的脸色,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退出楚雄。保昆明,保曲靖,缓缓将兵力转入黔省,以为立身之基。”

“退出楚雄,则昆明危矣!”吴三桂犹豫着摇了摇头,说道:“依我军目前兵力。能否保住昆明与曲靖,已是未知之数。”

“重兵集于曲靖,昆明嘛,我想明军不会很快攻取。”方光琛狡黠地一笑,伸手指了指南面,“伪宗室若取昆明,当如何对待缅甸之伪帝?”

吴三桂眼珠转了转,脸上浮起一丝喜色,一拍大腿。说道:“着啊,伪帝在缅,伪宗室方能号令众将,威权自擅。若是光复省城,入缅迎驾自是应有之意,他若迟延不办,必有物议纷纷,内乱可期也。”

方光琛呵呵一笑。说道:“所以,昆明守军不必多。能守则守,守不住则再弃。只要能够确保曲靖,明军纵是由建昌入川后,迂回切断滇省与黔省之联系,而我军亦入黔无忧也。”

吴三桂深以为然,但却不无忧虑地说道:“只恐朝廷怪罪。连番战败,丧城失地,如何推搪?”

“推搪?王爷怎会有此想法?”方光琛一哂,说道:“南方可战之兵,皆是藩下。王爷为三藩之首,朝廷又敢如何?明军越势大,则王爷越受倚重,这是卑职近来才想出的道理。只要王爷手中有数万精兵,朝廷纵是不满,还敢逼迫吗?”

“满洲八旗——”吴三桂犹犹豫豫地吭哧着。

“满洲八旗?还剩多少人马?”方光琛从怀里掏出几张纸来,递到吴三桂面前,“这是伪宗室所写,在明统区广为传播,实是剖析得明白,判断得精确啊!”

吴三桂拿过纸仔细阅看,然后沉思良久,方才苦笑道:“伪宗室——嘿嘿,实非力敌能胜也。只有隐忍待机,等再出孙可望之流,方能破敌获胜矣。”

“洪督师能等数年,方才一举建功;王爷春秋正盛,如何等不得?”方光琛笑道。

最后一丝疑虑被打消,吴三桂终于下定了决心,提起笔刷刷点点开始下达军令。写完又犹豫起来,抬头询问般地望向方光琛。

方光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只好尽派相熟之亲信送达军令信件,以免为敌所趁。以后再更改印信、令牌,晓谕各将官知道。”

吴三桂苦笑连连,无奈地点头,唤过几名亲卫,让他们分赴各军传令。

吴三桂到底是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啊!接到清军回缩的情报后,朱永兴正在宜兴督促防御工事的修建。本来预料的一场攻防苦战,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发生了。

“工事的修整加固不能停下,要全部完成。”朱永兴将情报传给手下的将领,抬头望着沟壑纵横的工地,缓缓说道:“此地稳固后,我军方可转向用兵。”

“吴三桂就这么缩回去了?他娘x的属乌龟的。”晋世子李嗣兴见没有大仗可打,不禁有些气急,竟爆了粗口,被朱永兴瞪了一眼,立刻低下头去。

满洲兵撤离滇省,吴三桂忙于调整,明军有内应,又伪造军令、制造混乱,终是占了先机。但吴三桂会这么老实地缩回去,还是另有阴谋诡计?再把兵力分薄于楚雄、昆明、曲靖,他会这么蠢吗?楚雄能不能被攻占,还是围绕楚雄展开一场苦战?

朱永兴摸着下巴上的胡茬,左思右想,难以做出最终的判断。最后索性甩开这些问题,专心思索本部兵马的下一步行动。嗯,既然敌人的动向还不明确,那便以我为主,我打我的。

“加紧侦察曲靖方面的情报。”思虑已毕,朱永兴下达了命令,然后若有所思地转身而去。

按照目前的形势分析,曲靖是最弱的一环,朱永兴自然把注意力移到了那里,但却担心兵力不够充足。此次反攻,虽然是打了胜仗,但多是内外夹攻,以多取胜,损失情况也不容乐观。

新建的军队与清军打成这个样子,称之为消耗战也不过分,但朱永兴也没有不满的地方。毕竟军队建起的时间不是太长,装备也有欠缺,能爆发出这样的战斗力,已经值得欣慰。

与方光琛的分析差不多,朱永兴也认为在西南,甚至在长江以南,战斗力最强的便是三藩所属的军队。其他各省的绿营,朱永兴并没有太看在眼里。如果消灭了这最强的清军,再联合郑家水师和十三家截断长江,江南说不定就能不受大的破坏,传檄而定。朱永兴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并且越来越觉得是确实可行的。

结合到目前的战局,朱永兴希望在滇省能够更多地消耗吴三桂的力量,攻城夺地倒在其次。清军的有生力量没有了,拿什么守卫广大的地盘,只要有充足的钱粮稳定地方,明军便可以长驱直进。

随后几天传来的情报,却令朱永兴感到了困惑,不知道吴三桂玩的是什么把戏。

曲靖增兵一万?这应该是昆明的清军,可吴三桂真的愚蠢到把滇省仅剩的三万多人马平均分配到三座城池里?还要分出兵力确保三座城池的道路畅通?

搞不清楚状况,朱永兴也没敢轻举妄动,只是加派斥候和信使,继续侦察清军动向,并询问滇南和滇西两大战区的情况。

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滇西战区的兵力缓缓逼进楚雄,是攻城的主力;滇南战区则在假军令的配合下,先击破昆明南面的外围防线,然后派出一部军队由双柏从南面迫近楚雄,配合滇西战区攻取楚雄。

这个战略的基础是楚雄的守军数量不变,或者被抽调到昆明而更为势弱。如果昆明向楚雄增兵,则滇东、滇南两大战区便威逼昆明,迫使吴三桂调兵回防。

尽管不存在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但朱永兴和总参谋部都觉得成功的几率很高。毕竟昆明的重要性要高于楚雄和曲靖,吴三桂不太可能置之不理。

但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朱永兴和总参谋部的预料,当滇西的最新战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到朱永兴手中的时候,他不由得吃惊得张大了嘴巴。

“清军弃守楚雄,已经全师撤往昆明,我军不战而取……”

吴三桂弃守楚雄,集兵于昆明,这是弃车保帅,还是另有所图……朱永兴一时陷入了困惑。(未完待续。。)

第17章 元江宣慰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77章 突破,崩溃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9章 缅甸,山东第157章 广州战役(三)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41章 自我否决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51章 战后布局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11章 祖上荣光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137章 李晋王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2章 兵溃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6章 提点第9章 决战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34章 石屏扰袭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12章 女考生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61章 缜密分析第59章 名将展威,以势制敌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49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137章 李晋王第31章 段氏遗族第19章 缅甸,山东第55章 滇缅战事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40章 两奸计议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29章 再提议和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30章 轻取永昌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122章 水利部第112章 兵溃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27章 攻城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102章 再赴下龙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50章 伏击第166章 无题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47章 齐集元江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9章 决战第36章 领悟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195章 无题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92章 无题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13章 穷追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47章 齐集元江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7章 欢歌畅饮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171章 先夺潮州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35章 阻击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
第17章 元江宣慰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77章 突破,崩溃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9章 缅甸,山东第157章 广州战役(三)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41章 自我否决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51章 战后布局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11章 祖上荣光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137章 李晋王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12章 兵溃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6章 提点第9章 决战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34章 石屏扰袭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12章 女考生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61章 缜密分析第59章 名将展威,以势制敌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49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137章 李晋王第31章 段氏遗族第19章 缅甸,山东第55章 滇缅战事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40章 两奸计议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29章 再提议和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30章 轻取永昌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122章 水利部第112章 兵溃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27章 攻城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102章 再赴下龙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50章 伏击第166章 无题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47章 齐集元江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9章 决战第36章 领悟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195章 无题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92章 无题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13章 穷追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47章 齐集元江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7章 欢歌畅饮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171章 先夺潮州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35章 阻击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