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

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自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并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后消失。皇帝从此便要在没有助手帮忙的情形下,单独处理帝国事务。对此,朱元璋应该是沾沾自喜的,认为是他最高智慧的结晶,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

一百多年前,英国建立国会,约束君主权力。中国却恰恰相反,君权更加肥壮,绝对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终于被内忧外患所击垮,再次被异族统治。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做船只,在封建社会,皇帝便是舵手。而无论大船小船,舵手非常重要。舵手如果决心向礁石上猛撞,谁阻止他谁就被杀或被投入监狱,再坚固的巨轮都会沉没。

朱元璋可以每日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用勤勉来大权独揽。但他的子孙们,那些生长在深宫之内和女人、宦官之中的大少们,面对着千万种变化莫测的帝国事务,必然手足失措。于是,便有了内阁和大学士,便有了宦官擅权。

在封建社会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权力过重,会危及自身的权力,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但不管怎样调整都没脱离这一核心,即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而且,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短暂的惊愕过后,查如龙想到的是之前曾经有过的,并且会随时间和情况而变化的宰相制度,并没有意识到朱永兴所说的“宰相”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而大学士组成的内阁制度中,大学士也可以看成是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内阁也可以看成是没有中书省名义的中书省。

见查如龙不得要领,朱永兴暗自叹息,苦笑了一下,岔开了话题。时间还很充裕,政治体制的改革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就目前而言,他作为帝国的舵手。是不大可能犯什么方向上的错误的。

而即便是别人当政,在大部分专制王朝的开始时期,帝王也通常都能开明一点,对不同意见优容一点,于是生机蓬勃。俨然可开万世之基。到了后来子孙手里,就渐渐不耐烦,就渐渐严苛起来,从开明的专制深入到野蛮的专制,最后野蛮到了极点,灭亡也就欢天喜地地来结束这被历史唾弃的王朝了!

自己的子孙是个什么样子?朱永兴不敢揣测,更不敢断言。但以他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一个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的帝王。基本上是能够被长期承认和保持的。比如英国、荷兰、丹麦等等。

只有敢于放手,才能长久拥有。在权力的诱惑下,朱永兴不认为自己的子孙会有这样的魄力。所以。他要力争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这件事情。至少是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比如象英国的“光荣革命”,制定并颁布类似《权利法案》的东西,限制住帝王的绝对权力。

这样的想法,在目前的世界上,恐怕也难以找到能够理解朱永兴的知音。“光荣革命”还要等十几年。大宪章也因为英国王权的强化而无人提及,要赋予其重新的意义还需时日。

当然。朱永兴其实也有着矛盾的心理,是继续他帝王的绝对权威。以领导国家走向正确的历史潮流,还是继续放权,使很多事情浪费在无休止的争论和商讨之中。最起码,在人们的思想达到某个高度,在政治机制达到他所期望的程度,在基本消除了国家的重大威胁前,他的乾纲独断会使国家在发展上少走很多弯路,会以更快的速度成为世界强国。

“国家的恢复重建恐怕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具有重复疆域的实力。时间太长,就必须要行非常手段,比如……”

朱永兴对这个时间是不满意的,无论是要强大国家,还是要继续推行他的远大理想,都非要走捷径不可。而这就必须他这个看世界看得最清楚的作弊者来指引,传统的手段,比如“轻赋薄役,厉行节约”等等已经不可能这么快起作用。

至于重复疆域的说法,朱永兴现在所看的地图是明朝宣德八年(1443年)所制的疆域图。在图上,俄罗斯远东地区,缅甸的约一半,不丹、锡金、克什米尔地区的二分之一,都是明朝的疆域。但现在,奴尔干都司、乌斯藏都司、西番五王驻地和哈密卫等辖地,都早已经失去了实际管理权,脱离了大明。

直观一些来解释,现在中兴后的大明的正式行政区只有两京十四省。两京即京师(河北)、南京(江苏),十四个省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至于安南占领区,以及湄公、河仙两省,则并不在原有的大明疆域之内。

侵略扩张和恢复疆域在朱永兴看来是两码事,并不存在什么此消彼长的心理安慰。别人的要抢,自己的也要收回不是。在满清集团还未被完全消灭,在战争创伤还未完全愈合时,朱永兴要继续多面出击,就要用到他本意要不断削弱的帝王的专制和权威了。

光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时间却令朱永兴无法忍受。侵略扩张固然不太好听,可实用又快捷啊!至于什么仁义道德,那是人和人之间讲的,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

招募北兵,抽调南兵,广州军区的成立,意味着向北向南两个战略方向的逐渐形成。但在南面如何打一场投入少、收益既多又快的掠夺式的战争,显然还需要诠释一下新型战争的定义和内容。

“首先要目的明确,灭国夺地尚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掠取重建国家所需的资源和钱财,且不使军队陷入过深,成本要尽量小……”朱永兴已经露出了赤*裸裸的强盗嘴脸,听得众将有些发愣发呆。

……

泱泱大国素来以宽厚和仁义来感召四方,现在却要行那赤*裸裸的强盗之举;而素来以强盗面目示人的满清集团,现在却是被打断了脊梁,缩于关外,急于得到喘息之机。但形势的变化却使他们的算盘步步落空,也就只能步步后退,不知要退到何处方能立稳脚跟。

排枪的巨响声再次响起,在通往海岛冰面的狭小区域内,在这个不大的梯形范围内,枪弹又一次密集的向中心喷射而出。浓密的硝烟瞬间就覆盖满了战区,象是把其中的人一起吞噬下去一般。

在这弥漫的硝烟之下,大队人马浑身浴血地在冰面上翻滚,受惊的战马发了狂一样地胡乱跳跃,嘶鸣咆哮。在硝烟和巨响的刺激下,以往温顺的马匹都变得凶暴难驯。有些浑身浴血的马匹一次次跃起到几尺高的空中,还有的疯狂地打着响鼻满地乱滚。

觉华岛卡在辽西走廊中部,成了撤出关外的满清集团的喉哽中刺,必欲扫平方能保证安全。否则山海关与锦州有被切断联系的危险,山海关的军队亦因有被截断退路的忧虑而无法长期坚守。

早在满清集团撤出京师之时,他们便看到了这一点,急令山海关和锦州的驻军出动,务必收复觉华岛,以便能将明军挡在山海关,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觉华岛上的明军驻扎已久,已修筑了不少工事,又趁着寒冷浇水结冰进行加固,清军想要突破,谈何容易。山海关和锦州的清军分别调来的三千和两千人马,但在明军的火炮火枪坚守下,并不能达到清廷期望的目的。

而等到大部分满人出关之后,又能增兵觉华岛时,东北军区也得到了通报,开始用海船运兵增援,以策应北方大军的军事行动。

小小的觉华岛在短时间内竟有了万余明军防御,上百艘舰船亦在海上环岛游弋,使清军只能由岸上履冰进攻。而明军不仅凿冰为壕,且有岸上工事和囤粮城用以防御,顽强的防守令清军死伤惨重。

事实上,环境的恶劣使清军进攻觉华岛的困难更大。因为清军不可能驻扎在冰上,所以要进攻觉华岛,只能日出时出发,在寒风中跋涉将近二十里的冰面,,到达战场后再休息半个小时,才能进攻。如果再算上前后的准备、集合时间。清军开始进攻,到保证天黑前回营,他们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进攻时间了。

火炮运来了,并不能压制住明军,明军的火炮更多;冲击得也够猛,但迎面喷来的死亡弹雨更密更凶。

冰面上,满布着人、马的死尸,盾车、武器的碎片,连续的进攻失败使清军的信心越来越低落。可这颗钉子不能拔除,他们就只能退出山海关,退过辽西走廊,直退到锦州来布置防线了。(未完待续)

第56章 拒诏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273章 溃败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11章 结果第5章 琉球第138章 大海战第86章 接战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10章 慷慨陈词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25章 三鬼之谋第56章 拒诏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30章 宗室入滇第72章 退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138章 反扑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23章 暹罗国情第94章 思考方法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82章 燧发枪第211章 瓶颈的突破第70章 开路迂回第94章 相疑第105章 军属优待,女科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93章 三马来会第74章 贪心不足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5章 恬然自乐第26章 兵临城下第95章 难以逾越第166章 无题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25章 三鬼之谋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217章 困局第10章 慷慨陈词第185章 情动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83章 北望第273章 溃败第79章 雪中送炭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39章 龙多旱,人多乱第99章 军歌第29章 再提议和第55章 滇缅战事第191章 新气象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138章 反扑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2章 不平等条约第138章 反扑第95章 初印象第49章 烽火燎原第84章 失败之源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227章 天下新布局第55章 滇缅战事第59章 援军?援军?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245章 天变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48章 急转直下第83章 弃城之议第72章 退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50章 伏击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87章 水西局势第199章 接战第70章 正面决战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3章 打压缙绅
第56章 拒诏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273章 溃败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11章 结果第5章 琉球第138章 大海战第86章 接战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10章 慷慨陈词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25章 三鬼之谋第56章 拒诏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30章 宗室入滇第72章 退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138章 反扑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23章 暹罗国情第94章 思考方法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82章 燧发枪第211章 瓶颈的突破第70章 开路迂回第94章 相疑第105章 军属优待,女科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93章 三马来会第74章 贪心不足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5章 恬然自乐第26章 兵临城下第95章 难以逾越第166章 无题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25章 三鬼之谋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217章 困局第10章 慷慨陈词第185章 情动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83章 北望第273章 溃败第79章 雪中送炭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39章 龙多旱,人多乱第99章 军歌第29章 再提议和第55章 滇缅战事第191章 新气象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138章 反扑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2章 不平等条约第138章 反扑第95章 初印象第49章 烽火燎原第84章 失败之源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227章 天下新布局第55章 滇缅战事第59章 援军?援军?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245章 天变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48章 急转直下第83章 弃城之议第72章 退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50章 伏击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87章 水西局势第199章 接战第70章 正面决战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3章 打压缙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