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天变

“孤看的不是于七,而是北地民情。”朱永兴淡淡一笑,在茶碗盖上轻敲了一下,说道:“由他举义起事,可打的旗号是什么?鞑虏的暴虐统治,已经是民怨郁积,和于七手下做的那些坏事,岂有可比之处?当然,咱们派出的人不仅要完善情报网络,还要帮着于七管好手下。这件事情,孤会写信给于七,敲打敲打他。”

“可派属下前往山东,定不辱命。”顾应慧主动请缨,态度真诚。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本不想再辛苦你,可你熟悉北地,确是理想人选。嗯,也好。你先好好休息几天,待诸事准备停当,便去山东吧!”

“是,属下随时听命。”

“去山东前会制定相关计划,趁着今天这空儿,孤还要提醒你几个注意事项。”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面色沉静下来,斟酌着字眼说道:“听于七派来人述说,于七等人有些盲目自大,以为练过几天把式,便能在战场上轻易获胜。你去之后要压制或引导这种思想倾向,待我军在南方腾出手来,能够援助山东时,再竖旗举义。嗯,你去了之后,一方面加强情报工作,一方面要聚草屯粮,以备我军在山东的战事所需。”

顾应慧一一记下,继续凝神听着。

“据山东的情报站报告,锯齿牙山为险要之地,居高临下,可控胶东。”朱永兴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可以此为基,暗中屯聚粮草物资,构筑工事。此次随你前往山东的还有一些军中骨干,军事上可以他们为主,你从旁辅之。如果能收买争取些清朝官员,打通一条至海上的运输道路,一些枪枝弹药也可供给于七。嗯,于七很有钱。你便对他说,花费记账,待光复中原后,孤如数奉还。”

呵呵。叶虎和顾应慧都笑了起来。这岷殿下,还真是债多了不愁,现在不知欠了多少,还是一点也不在乎。

“另外——”朱永兴笑了笑,脸色郑重起来,嘱咐道:“要特别注意安全,凡事尽量交代手下去办,不要轻易涉险。那个李茂林,你也带了去,再挑些好手。安全保卫工作不可轻忽。”

“殿下关怀,属下铭记于心,永感大恩。”顾应慧很是感动,起身深躬。

渡海袭击山东的想法,朱永兴早已有之。但现在的形势。他已经不满足于袭扰,而是要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作战,直捣中原,威胁京师。

而登陆作战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本地的向导,以及当地的情报。有了于七所部,明军便能了解山东清军的兵力部署。知道地方守备和粮食存储情况,也知道道路、地貌,登陆上去就不会是两眼一抹黑。

派出向导接应登陆,还只是于七所部能起到的一个作用。有了他们这些本地人指引领路,安抚百姓,明军登陆后的粮草收集工作就能够很好解决。还有征伕支前。没有山东民众的理解支持,登陆后的大军只在运输上便会有很大的困难。

正因为如此,朱永兴可以暂时容忍于七所部的某些劣迹,并把他与攻掠山东的关系重视起来。依靠目前的条件,展开大规模两栖登陆在没有接应的情况下面临着很多困难。而于七所部便是解决这些困难的钥匙上。

也因为如此,朱永兴便不想于七过早起事,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被清廷扑灭。况且,朱永兴还有更深的计划,那便是用山东兵征战辽东,以后还要用迁山东人于辽东定居,以彻底稳固占领。

南兵北战,最大的困难便是气候。甚至从来没有见过冰雪,没穿过棉衣的南方士兵,怎样在冰天雪地中作战,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只挑选春夏那比较温暖的时候用兵,征战辽东的效果便将大打折扣。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倒让满人适应了明军的战法。

况且,沙俄这个大狗熊也不得不考虑。如果沙俄象支持挑唆蒙古部落那样,转而支持满人……

“在南方,我军稳扎稳打,尽量将北方清军调动过来,然后水师尽出,横断长江,使敌匹马难再返北。”朱永兴目光咄咄,声音也激昂起来,“打得越久,清廷越是势弱。便只看其经济手段,已然不足为虑。圈地,嘿嘿,愚蠢至极。”

满清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同时,这些满洲王公贵族所圈之地是不纳粮不交税的,圈的越多,国家财政收入越少。特别是以土地税赋为主要收入的清廷,要支撑战事,便只能继续涸泽而渔,压榨百姓。压榨百姓,则民怨积郁,一旦有渲泄之口,便会汹涌难挡。

“按照估算,清廷今年的钱粮收入已下降三成,课银收入不过三百余万两,俸饷军费却已过千万。”叶虎列出数字,证实了朱永兴的判断。

“入不敷出,亡无日矣。”顾应慧在旁附和了一句。

“人心思明,民怨沸腾,要钱无钱,要粮无粮,鞑虏凭什么与孤王争夺天下,凭什么再逞淫威,凭什么毁灭华夏传承,凭什么奴役我汉家百姓?”朱永兴乐观而坚定地做出了预言,“其势已败矣,孤确定无疑。”

………

吴应熊全家被营救,或者说是绑架出北京,作为明廷、清廷,以及吴三桂三方,吴三桂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贵州处于内陆,路途不便,虽然他也派出了些耳目,但却远远不及明廷,更没有海路来得快捷方便。

清廷的一系列应急布置展开后,贵州与湖南交界的重要关隘镇远、黄平等地的清军加强了兵力,吴三桂便有了觉察。他虽然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也不会漠然视之,也做出了相应的布署。

等到清廷的恭贺使者来到贵阳颁旨赐赏,吴三桂也从由陆路辗转逃回来的原北京亲信口中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其时他还不知道儿子脱了虎口,却又落在了明军手中,还欣喜不已,并大赞方光琛等人办事得力。

可惜吴三桂的好心情没有持续多久。明廷的邸报上便登出了吴应熊夫妇“毅然反正投诚”,并被岷殿下封官授爵的消息。这让吴三桂的心瞬间由山顶跌入了深渊,目瞪口呆了大半天才缓醒过来。

“方光琛卖吾,方光琛卖吾。”吴三桂捶胸顿足。直叹所用非人。然而他也很明白,人心、军心正在变化,连方光琛这样的心腹谋士都向明朝投诚,并把他的儿子作为见面礼,剩下的人除了至亲还有谁能相信?

吴三桂自痛悔嗟叹,外面又传来了喧嚣之声。原来是他的结发妻子张氏得知儿子的消息,跑了来大哭大闹,惹得吴三桂的几个女婿也跑来相劝。吴三桂心乱如麻,亦不知如何是好,烦乱之下让侍女赶快把她扶进后宅。张氏哭哭啼啼。被强行架走了。

“既登邸报,又不派人来游说,不知岷藩是何用意?”郭仕图有些纳闷地低声嘀咕道。

“还能有何用意?让老夫受夹板气,他好从中渔利。”吴三桂没好气地说道:“清廷是彻底不会相信孤王了,调兵防范。不正好让明军纵横攻掠。等到扫除清军,再收拾咱们,到时孤立无援,岂是他的对手?”

“父王,恕小婿直言。”胡国柱苦笑了一下,硬着头皮说道:“就算是现在明军来攻打咱们,那清廷就会援助吗?”

吴三桂狠狠瞪了这个乱说实话的女婿一眼。转头不语。过了好半晌,又长叹了一声,说道:“明军攻进湖南了吧?连老夫想取湘为基、自重自雄亦做不到了啊!时机不再,时机不再了啊!”

不敢悍然取湖南,吴三桂是担心在京师的儿子。本想着救回儿子再行动,没想到又被破坏。现在攻掠湖南。不仅湖南清军是敌人,明军也不会坐视。想到周边形势越来越不利,自己却只能困守在贵州这个地瘠民穷的破地方,吴三桂的心头升起了深深的无力感。

“明军三路合击郴州,指日可下。”夏国相沉声答道:“凭湖南清军的实力。难以抵挡数万明军。湖北荆襄有十三家改编的明军逞威,赣省已为明军占据一半,江浙清军最为人多,亦被明军水陆牵制,难以抽兵他调。若说是北兵南调,小婿不认为那些旗奴家丁组成的军队,能在南地有所作为,更不用说扭转形势,反败为胜了。”

“放着江南不攻,岷藩其志不小。”吴三桂幽幽地说道:“果然,江浙已成清军坐困之地,赣、湘、楚则兵少将弱,难挡明军攻掠。”

“各地民众纷纷响应明军,人心思,思汉哪!”胡国柱舌头打了个绊,急中生智,把明改成了汉,以免再遭岳父白眼。

吴三桂默然无语。明军屡屡得胜,武器装备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士气、民心也很关键。本来已经有些消沉下去的抗清大潮再次风起云涌,加上清廷的暴虐统治,民怨沸腾,终于因为有人登高一呼,而应者云集。在滇省,吴三桂便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明军趁着清廷沿海迁界,顺应民心地大举东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内有汉家百姓拥护支持,外有西夷相助,本来互不统属的各地抗清武装也被统合起来而共同发力,烽火遍地,已成燎原之势。而清廷穷于应付,东捂西盖,疲于奔命。既想用绿旗汉军以汉制汉,又提防猜疑,于粮饷、武器诸多控制,以致绿旗军心不附,战力涣散。

岷藩难制矣!吴三桂心中发出哀叹,处于夹缝之间,明军对他不闻不问,甚至还和他暗通款曲,走私货物,但这只是暂时的隐忍。他也挣钱,他也扩充,但与明军壮大的速度一比,简直不好意思说。他的眼线送来的情报,都是明军枪炮犀利,战阵严整,攻城拔寨、势不可挡,让他的压力越来越大。

难道只能双手奉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俯首称臣?他奋斗了大半生,以牺牲上千上万人的代价,换取了一顶王冠,获得一方土地。希图永镇,世享福贵。谁想到竟然落到这番境地。迷梦一个个被打碎,他将失去所得到的一切,两手空空地俯首听命。了此残生。

不甘心哪!吴三桂挥手令旁人退下,他需要一个人呆着,他的愤激、不平和悲叹……不想让别人看见,看出他的迷茫和软弱。

战事一日不止,兵马一日不宁,则清廷军费益繁,愈难支撑。何况北兵南调,路途遥远,粮饷耗费更巨。而我军于内线运兵,占一地则势强一分。救一民则力胜一分,故愈战愈强,愈强愈胜。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望吾皇明各军将士克服困难,努力向前。奋勇作战,以竟中兴之全功……

谕令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各支明军,并在邸报上全文登载,意味着大反攻的开始。战事愈加激烈,各地明军鼓勇奋战,捷报频传。

荆襄地区。

讨朔军弃守钟祥后,由东进逼夷陵。夔东根据地内的留守兵力乘香溪口阻击战之胜,也倾巢而出,与长江水师冲出三峡,攻破秭归,由西迫近夷陵,一场大战由此在水上、陆地激烈展开。

激战一天。长江水师截断铁索,轰开“滚江龙”,烧毁木城,尽毁夷陵重建的江防工事;讨朔军于夷陵城东击败迎战的清军,火枪、火炮尽显威力。随后。水陆大军合攻夷陵,炮火纷飞,枪声不断,明军攻势如潮,志在必克。

提督董学礼意识到生死成败决于此战,除了向武昌告急请速派援兵以外(就夷陵战役而言,武昌清军已入汉水反攻钟祥,所以求缓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致力于加强防守。他责成部将分汛把守,自己坐镇城内最高处调度指挥。为了鼓舞士气,他一面“大书赏罚之格,悬示城头”,一面“以小刀自随,指其地以告将士曰:“此本提督报国之所,不令诸君独冒锋刃也。”

但这负隅顽抗很快便被瓦解。长江水师以舰载长炮猛轰城池,炸塌城楼,董学礼带着他的小刀“为国尽忠”了。主将阵亡,夷陵城内的湖广清军陷入混乱,士气一落千丈,南营游击王进忠、前营守备张所蕴开城投诚,重镇夷陵为明军所克,三峡门户由此而开。

江西。

灭朔军第一师与留守抚州的征朔军第二师协力配合,一攻一守。魏君重率部攻入临江府,连克新余、袁州(现宜都),直逼萍乡,尽显明军第一主力的强悍。赣西棚民起而响应,并攻破万载、新昌(今宜丰)。

湖南。

征朔军由赣州出发,循着清军撤退的路线,一路西进;殄朔军第二师、第三师由韶关、贺州而出,两路向北,攻入湖南。三支大军于郴州以南的宜章会师,五万大军遂合击郴州。

大军压境,炮轰、坑道齐用,郴州清军勉力支撑,败势难挽。由赣州退入湖南的清军本就恋土不愿离乡,见败亡在即,群起哗变,开城投诚。

郴州已下,明军稍加整顿,挟大胜之威,继续向北挺进,进迫湖南重镇衡阳。

江淮。

翼国公马自德率领不断扩充的破朔军以崇明岛为基地,越战越勇,在杨彥迪所率舰队的配合下,攻破通州(现南通),而后继续沿江西进,进攻有“扼江海门户”之称的重镇靖江。

江浙。

得到郑家兵将补充的水师实力大涨,由靖海侯邓耀率领,从舟山出发,直入三门湾,袭占宁海县,并向北攻击,威胁宁波。待清军集结反攻之时,从容迁民而去。

不过两日,邓耀又率部出现在金山,登岸夺取该地并威胁嘉兴。如此飘忽来去,江浙广阔的海岸线成了水师纵横驰骋的战场,江浙清军处处设防,却兵力不足;稍露破绽,又被明军袭击得手,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对江浙清军形成牵制的不仅仅是明军水师,还有控遏了分水关、仙霞关的闽省灭朔军。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形势,灭朔军却并不消极,不时做出击之态,迫使衢州、丽水、温州一线的清军难以分兵他顾。

最有力的一次牵制则是魏王马宝亲率第二师由分水关北进,连克苍南、平阳、瑞安,与邓耀所率水师合击温州。虽然只是一次佯攻,却震慑了江浙清军,使他们意识到对闽省明军的防线并不稳固,不得不增加兵力。这样做的后果则是外强内弱,江浙腹地的防守变得很是空虚。

而腹地的空虚又使“土寇猖獗”,早为情报局人员争取,并领明朝敕封、受明朝委派官员领导的太湖水盗“赤脚张三”,趁机“啸众百艘”,打着大明太湖水师营的旗号出没于太湖之滨苏、常、湖三州,袭杀清兵和官吏,一时势盛。

……

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2章 高平莫氏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39章 圣意第59章 无题第92章 举棋不定第89章 胜利第48章 大战(二)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17章 意外之难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02章 轰击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75章 恬然自乐第10章 大胜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215章 后方形势楔子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23章 伏击之地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73章 人心散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38章 广国公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29章 破城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62章 广州战役(八)第63章 攻掠辽东第16章 柔情蜜意第9章 世子殿下?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245章 天变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24章 随想第36章 领悟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76章 再弃险要?第51章 死地则战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230章 暗战第195章 无题第138章 大海战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2章 无题第117章 断臂?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60章 会赵王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58章 新晋郡王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37章 缅局有变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91章 军队建设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69章 软实力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56章 拒诏第14章 篡改圣旨?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章 安沛入瓮第17章 意外之难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122章 水利部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87章 接战(二)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196章 鉴第20章 急躁,伏击第89章 反攻之谋,三鬼之难第128章 盛仪,震慑
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2章 高平莫氏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39章 圣意第59章 无题第92章 举棋不定第89章 胜利第48章 大战(二)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17章 意外之难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02章 轰击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75章 恬然自乐第10章 大胜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215章 后方形势楔子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23章 伏击之地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73章 人心散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38章 广国公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29章 破城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62章 广州战役(八)第63章 攻掠辽东第16章 柔情蜜意第9章 世子殿下?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245章 天变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24章 随想第36章 领悟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76章 再弃险要?第51章 死地则战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230章 暗战第195章 无题第138章 大海战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2章 无题第117章 断臂?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60章 会赵王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58章 新晋郡王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37章 缅局有变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91章 军队建设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69章 软实力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56章 拒诏第14章 篡改圣旨?第80章 特殊人才第3章 安沛入瓮第17章 意外之难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东于七第122章 水利部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87章 接战(二)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196章 鉴第20章 急躁,伏击第89章 反攻之谋,三鬼之难第128章 盛仪,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