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操切之心

感谢无名无天,铁人,太极唐三彩,读书流浪,jforce,我想远飞2012,我是第二条虫,爱看书的某人,YANGZI,山水有相同,东莞光头王,剑神仙,虎贲集团军,巍子hdw,剑侠dodo,白云过隙01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宜将剩勇追穷寇,莫要沽名学霸王。朱永兴最终没有剽窃这两句诗,但却将其坚决地贯彻下去。

荡朔军、殄朔军稍事补充休整后,便由南京两路南下,一路攻取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地,逼进杭州;另一路光复溧阳、宜兴、长兴、湖州等城,兵指杭州。

从上游乘船而下的征朔军则奉命于安庆登岸,由赣省北部石台、祁门、开化、常山等地,从西面包抄江浙清军。

三路明军推进快速而顺利,地方民众蜂起响应,南方绿旗兵反正投诚者络绎不绝,清朝地方官员献城而降者接连不断。

南京一下,形势已然全部倾斜,反清者更坚定,观望者亦能做出选择。江浙清军没有了退路,军心不稳,又陷入明军的战略包围,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捷报不断送往南京,江南州县或克复,或招降,说是传檄而定有些过分,但形势一片大好,却是肯定的。

最后一战应该在杭州,这是朱永兴和参谋们分析出来的结果。从长江到闽浙明清两军对峙的战线,杭州正是中点,也是清军最为重视。防守最为坚固的据点之一。

而征朔、荡朔、殄朔、灭朔四军,再加上水师一部,也以杭州为圆心,从四面加以挤压,争取一战聚歼敌军。彻底结束江南战事。

现在南京城内和周边,除了马自德的破朔军外,还有顺江而下的魏君重所部,兵力亦是雄厚。再加上江上水师,南京已经固若金汤,不必担心清军前来攻打。

南方全部光复已经离之不远。但朱永兴却没有立时放松下来,他把翼国公马自德和魏君重留在南京周围,又从荡朔军中调出了擅长骑战的高得捷、金良臣、李永功三人,有其更深远的谋划。

“数月后,破朔军将由海路入山东作战。”新改的岷王府内,朱永兴正与众将交代着将来的大战略。“虽是北伐计划的一部分,但入山东后却宜稳扎稳打,最好是在胶东这里与清军形成对峙,牵制住大量清兵。”

朱永兴的手指在地图上一划,环海的胶东半岛便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他抬头看了一眼魏君重,继续说道:“君重所部作为配合。也将参与山东战事。但你部是为扩充,大量招募山东士兵,最少要五万,然后整编为剿朔军,以备征战辽东。”

“殿下,剿朔军全为山东兵吗?”魏君重开口问道。

“你的旧部也在其中,另外还可征调各军中的北方兵。”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因何要招山东兵,主要是辽东的气候,山东直隶人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高总兵他们应该清楚。”

“殿下见识高明。”高得捷拱手答道:“辽东气候苦寒,南兵乍去,定不适应,亦无法发挥战力。”

“是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朱永兴笑着强调了一句,“高总兵。金总兵,李永兵,你们初至南方时,对这温湿的环境,想必也是颇感不适吧?后来呢,不也习以为常了。”

“殿下说得是,末将当时热得睡不着,吃不香,好长时间才算适应过来。”金良臣恭谨地回答道。

“恐怕你们又要重新再适应北地气候了。”朱永兴淡淡一笑,正色说道:“征战辽东,骑兵为重。孤调汝等三人,便是看中你们的骑战能力,要你们为孤组建训练出一支辽东铁骑。”

“末将等领命。”高得捷等人这才明白被抽调而来的原因,但对如何组建训练还心存迷惑。

“这里——”朱永兴伸手一指,“济州岛,孤已与朝鲜联系,借此地养马练兵。你们三人先乘船去重庆,在晋王那里学习两个月,掌握那里的骑兵训练和战术,然后便去济州岛。江南战事安定,孤算着能得战马三四千匹,再有朝鲜所采购,五六千骑应该是够的。介时孤会从各军中抽调善骑者,前往济州岛归你们训练组军。”

“回殿下,不知能给末将等多少时间?”李永功谨慎地问道。

“最少半年吧!”朱永兴想都不想地回答道:“可够么?”

“若是善骑者,应该够。”高得捷的信心并不充足,火枪兵一月可成,这骑兵有半年时间,也不好说。

“训练方法不同,作战战术不同,你们到了晋王那里就会明白的。”朱永兴也不多做解释,笑道:“王辅臣等人现在便在那里,你们这些辽东旧人不会寂寞了。”

“西北征战,亦需骑兵。”高得捷的思维很敏锐,立刻想到了这一点。

“正是这样。”朱永兴赞赏地看了高得捷一眼,说道:“人尽其才,孤的安排可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有些道理的。”

“殿下英明。”金良臣忙赞颂了一句。

朱永兴微微一笑,目光重新注视到地图上,停顿了半晌,幽幽说道:“辽东为英雄百战之地,亦是能征惯战之悍将建功立业之所,你们好生去做,为大明,为孤王彻底剿除鞑虏。待到功成之日,朝廷不吝公侯之封,孤亦不吝万金之赏。”

“为国征战,武人本份。报效殿下,亦当尽心竭力,岂敢奢望封赏。”魏君重拱手慨然示。

“有功者赏,这岂是奢望?”朱永兴哈哈一笑,说道:“你们看孤王。是那小气的人吗?”

“末将不是此意……”魏君重自觉有些失言,忙着想掩饰。

朱永兴拍了拍魏君重的手臂,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众人落座。待众将坐好,朱永兴才开口说道:“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人之所望也,不足为怪。若是没有进取之心,孤还真是有点鄙视。武人有本分,乃是为国征战,为国守疆;然国亦要有回报。方不寒武人之心,不使后来者怯步。该得的,孤不吝啬,不亏待功臣;不该得的,你们也莫要贪心。”

“殿下教训得是。”魏君重拱手道:“殿下仁厚之名传于宇内,赏罚分明亦是众所周知。”

朱永兴点了点头。并不表示谦逊,而是笑着与众人谈起了辽东之事。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黑土地肥得流油,等等。开发起来将富庶美丽的塞外江南,逐渐在众人的心中成形。

军议闲话已毕,朱永兴亲自送出厅堂,待众将离去才转身前往机要室。

征战辽东将是明年的事情。但诸项准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一道道加密谕令送往各地,光复区的有,尚被清廷控制的也有。

“十万套棉衣棉裤,嗯,至少要这个数。”朱永兴对机要官员潘永昌交代道:“一年的时间,定要准备齐全。”

“殿下,是否把这十万套棉衣棉裤分薄给各省官员,由他们负责采办。”潘永昌琢磨了一下,觉得有点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完成。

朱永兴想了想。说道:“不能平均分配,有的省不产棉花,有的省刚刚光复,这人口资源不同啊!嗯,便由各省官员采办五万套。另外缺额由政府直接面向民间采购,这也算是让利给百姓。”

潘永昌没有反对,刷刷点点将朱永兴的决定记录下来。

“手套,单、棉都要,还有棉帽。”朱永兴抚着额头,想着在寒冷环境下作战所需要的装备和物资,“防寒的油脂,驱寒的烈酒、辣椒,治冻伤的药物,也要准备。再有……”

潘永昌抬起头,说道:“殿下不必为此劳神,属下找些辽东人,或者是去过辽东的,把所需物资罗列出来,再请殿下阅看定夺如何?”

“好,这样也让孤少费些脑筋。”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观礼的请柬都发出去了?估计能来多少人?”

“这个——属下不好揣测。”潘永昌苦笑着答道:“请的人有数,可自发的呢?”

朱永兴闻言自失地一笑,也觉得自己问得有些多余,这个自发,确实不好判断。

“孤要提高官员俸禄,是三倍、五倍,或者十倍,你算一下,需要多少钱财?”朱永兴摸着下巴问道:“若是在保证征战辽东的物资准备的前提下,今年政府能有多少盈余?”

见潘永昌有些迷惑,朱永兴接着说道:“太祖开国以剥皮之刑治贪,仍是无用,其为何也?官俸太低所致!一个知县,年俸不过二十多两,还总得聘几个书办,师爷吧?再加上异地为官,花费甚大。等闲之家,只怕是负担不起。是以若是一清如水者,比如海瑞,老母亲过生日,竟然连一斤猪肉也买不起。待死时,连棺材也备办不了。这样不成个体统,也使官员贪污难禁。”

“回殿下,大明官俸虽低,但比之小民已经是相差很大了。”潘永昌思索着说道:“况且现在国战未止,提高官俸不太适宜。”

“如果资金实在紧张,孤亦不会强行提高。”朱永兴解释道:“但这个事情却要让官员们知道。同时呢,也要让他们知道孤王为何如此?之前官俸低,官员们要收火耗贴补一下,原也无可厚非。只是盘剥吸血,却是着实可恶。”

“殿下,现在已经没有火耗了。”潘永昌委婉地提醒道:“现在由政府统一铸币,纵是其间有损耗,亦是政府承担,便是断了官员贪污的门路。”

“贪污只此一条门路吗?”朱永兴轻轻摇头,说道:“火耗没了,想贪污也会想到别的办法。孤高薪养廉,是不给官员贪污的情由和借口。将官俸提高到何种程度,才能使官员们能够养家,能够不至于因饥贫而生歹念。孤觉得欲要官员不贪,一则是要以国法镇之。严刑竣法,绝不宽贷;二则也要让官员及眷属衣食无忧。双管齐下,方收实效。”

光复大江以南,特别是南京周围的江南地区,明军的缴获颇丰。官库还在其次。从清朝官员家中抄出来的却是大宗。这无疑给朱永兴敲响了警钟,开始深思这其中的问题,并想着手加以解决。

就目前来说,能在南明政府困难时投效,并出任官员的,大多数都是不甘心受鞑虏统治的仁人志士。在国战的大前提下。资金本就紧张,他们也能为恢复汉家江山的理想而奋斗,对于俸禄和享受还无暇顾及。

但南京光复,大江以南尽皆归明,最起码已经是偏安局面。紧绷的弦一旦松下来,且在江南富庶之地。便难免有腐败滋生。朱永兴觉得未雨绸缪不是多余的,而是必要的。

依靠思想教育,让官员们自觉自愿,那是儒家修身,朱永兴并不觉得作用有多大。那些贪官,哪一个不是读的圣贤书,之乎者也的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

潘永昌见朱永兴执意如此。沉思了一会儿,小心地建议道:“殿下,官俸便加一倍如何?光复神京,百姓亦有赏,便也给官员些鼓励。等到北伐成功,天下安定时,殿下再酌情施恩,也不为晚。”

一倍也不多。朱永兴知道现在钱来得快,筹备北伐也花费极巨,便点头同意。又说道:“虽是财政有些紧张,但可以让官员们另有待遇。孤有一个主意,取名为养廉银。如果官员安分守己,不贪渎失职,在其退休。也就是致仕后,俸禄照拿。”

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颐养晚年之意。需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虽然都比较重视,但却没有形成一个成文的律令,更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品级很高,或者皇家特旨,普通官员离开官场或退休,马上成为“无任何特权、无退休工资、无医疗保险,还要腾退公房”,简称“三无一退”人员,至于那些基层公务员更不必说了。

“师爷”是比较常见的基层公务员,属于吏的范畴,专指那些读书却科举不中,转而研读并精通行政事务的读书人。而被朝廷任命为县(市)长的,大多是科举出身,尽管能写一手好字,能背四书五经,但要处理一个不熟悉地方的复杂行政事务,一窍不通的大有人在。于是,地方官为完成政务,就须招聘熟悉地方社情民意的师爷,辅助他们处理政务和事务。

还有衙役皂隶,与师爷一样,既不占国家编制,又没有国家财政每月拨付的工资。他们的吃穿用度全靠聘用他们的官员给予,有钱的大方的多给一点,没钱的吝啬的少给一点,没个准头。

正因为以后的生活没有保障,官员和师爷、衙役们,在位时多会贪污受贿,大搞灰色收入,为自己准备后路。

“殿下欲令官员无后顾之忧,断其贪渎之念,然亦需细加商议,定出章程。”潘永昌说道:“比如这官员的品级,还有在职的年限,都要有所规定,方能贯彻实施。”

“有品者十五年,无品者二十年……”朱永兴心中本已有了初步设想,但说着说着千头万绪一齐扑来,让他不禁皱眉苦思。

明清之际,表面上的地方长官是进士出身的儒生担当,实则多是那些积年的小吏主持政事。那些呆书生读了几十年书,好不容易有个前程,做一任实缺官,却是如同睁眼瞎子一般,于政务断案一窍不通,只得通过聘请的师爷和那些熟手小吏来办事。

官员不通政务,极易被这些人欺瞒左右,想清廉亦不可得。解决之道也有,便是由实材补授。文笔出众的则任书力,通算术者,则为核算审计的官吏;法务和廉政官吏,则由通律令和算法的通才担任。

只是以科举取士,单以文采论才,已是历史悠久的习惯。朱永兴想专才专用,以专业授官职,势必积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江南这块传统观念极浓的地方。北伐之前,稳定江南是根本,是以此时断不可行。

“殿下——”潘永昌突然见朱永兴陷入了失神状态,眉头紧皱,似乎有极大的难事排解不开,不由得低声唤道:“不若由属下召集人手细加商议,制定出章程交与殿下阅看定夺?”

朱永兴有些颓然地叹了口气,事情太多了,总要一件一件地去办。有些急,有些可缓,自己还是太操切了。

………

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72章 厮杀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83章 弃城之议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46章 合击之前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93章 三马来会第3章 安沛入瓮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28章 双层爆破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9章 破城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11章 祖上荣光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87章 潜入袭城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5章 琉球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75章 恬然自乐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23章 综合实力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215章 后方形势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61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第13章 宗室留守第9章 决战第245章 天变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26章 提点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0章 伏击第145章 妥协第17章 意外之难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01章 夜谈第130章 无题第9章 决战第4章 攻城第77章 突破,崩溃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74章 东逃,后路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14章 篡改圣旨?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75章 恬然自乐第3章 召见群将第31章 故国风情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46章 合击之前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31章 段氏遗族第1章 北愁南喜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271章 阻击第50章 低估与高估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53章 绝胜之击—土炸弹第273章 溃败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28章 封官儿第199章 接战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
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72章 厮杀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83章 弃城之议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46章 合击之前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93章 三马来会第3章 安沛入瓮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28章 双层爆破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29章 破城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11章 祖上荣光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87章 潜入袭城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5章 琉球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75章 恬然自乐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23章 综合实力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215章 后方形势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61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第13章 宗室留守第9章 决战第245章 天变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26章 提点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0章 伏击第145章 妥协第17章 意外之难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01章 夜谈第130章 无题第9章 决战第4章 攻城第77章 突破,崩溃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74章 东逃,后路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14章 篡改圣旨?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75章 恬然自乐第3章 召见群将第31章 故国风情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46章 合击之前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31章 段氏遗族第1章 北愁南喜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271章 阻击第50章 低估与高估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53章 绝胜之击—土炸弹第273章 溃败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28章 封官儿第199章 接战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