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

炮兵是独立兵种,但却不是独立于整个部队的存在。如果高级将领不熟悉本军拥有的武器性能,又如何能发挥威力?又如何能根据武器的优缺点而排兵布阵?

朱永兴这不是显摆,而是颇有深意的讲授。新武器列装部队,往往便意味着战术和打法的改变,将领们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并进行思考和调整。至于能有多大的效果,朱永兴没办法知道。

但朱永兴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他是懂的。所以,必须要培养和提高手下将领的能力,否则,累死他也没法四处狂奔。何况,他也没把自己当成绝世名将,能够指挥若定,轻松获胜。

知道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短板,扬长避短,才是朱永兴渐渐领悟并要持之禀承的办法。长于战略,眼界广阔,思维新颖奇特,知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这就是朱永兴给自己总结的优势,并且尽力在这些方面进行发挥。

进取广西的布置最后敲定后,朱永兴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坐镇谅山,等待消息。汝阳王马宝等人则赶赴同登,指挥入桂作战。

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合称“南天三关”,是由安南入桂的必经之路。明军的作战计划是佯攻水口关,实取镇南关。因为水口至龙州有长约六十里、宽二至十里的山川河谷,地势平坦,便于大部队行进机动,必然是清军重点防守之地。而镇南关虽然险要,但与大理的龙尾关相似,可攀崖越涧,由山背间缒绳而入。

有绕袭成功的经验,还有熟悉这里的贺九义等官兵,又有一千擅长攀爬的僮、瑶兵丁助阵。朱永兴觉得首战获胜应该有很大的把握。而且,这里是广西清军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统治也并不巩固。

造成这种状况和清廷当初占领广西所采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因为当时广西清兵主力在提督线国安率领下奉命进军云南。剩下的兵力不敷使用,便以移檄“谆谆以招抚为先”。广西清军依旨而行。选拔“知事能言之官分途招徕”,南明残军各部兵将纷纷出降,南宁府和太平府的明朝官员也大批具文归顺。其中便包括龙州、下石西州(地近凭祥)、凭祥、思陵州(今废)等与安南接境的州县。

招降纳叛固然使广西很快落入清军手中,并且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隐患。如果象历史上那样,南明一蹶不振,再无起复之望。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形势已然大不相同,明军不仅在滇省支撑下来,还有余力反攻广西。那些叛降的南明将领、官员难道不会转变心思,象许名臣、高应凤等人那样。举义归明?

说到底,形势改变人心,这是很无奈的事实。清朝巩固则降官降将难起异心,清朝若衰,则原来的忠臣也难保不转换阵营。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不以为怪。

击败分散驻守地方的清军并不是很困难,等到桂林的孙延龄和柳州的马雄扯皮完毕,前来攻剿的时候,明军想必在广西与安南接境的龙州、凭祥等地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根基。

牵制住广西的清军后。朱永兴还是要把精力放到滇省,放到大敌吴三桂身上。而从现在开始的几个月时间,将是非常关键的,要顶住吴三桂可能发动的进攻,维持住滇省的局势。然后便是滇省的雨季,明军可攻可休,随着占领区的休养生息,以及海外基地的建设开发,到了年末,便可以在物资上极大地舒缓过来。

左手进、右手出,见不到钱财,成天想着如何多赚钱,如何筹措粮草物资的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看着粮食和滇盐不断运抵谅山,朱永兴知道华商捐输的钱财肯定花光了,连带着在下龙汇报的那些出口收入,估计也有一半变成了眼前的粮盐。

好在,朱永兴的殚精竭虑还是很快收到了回报。

一六六零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二月十一,汝阳马宝率大军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镇南关前隘,而原贺九义手下的总兵王三才,则率偏师披蒙茸,拨钩藤,跨越断涧危崖,由背后奇袭镇南关得手。守敌因此溃败,从而使明军一举打通了入桂通路。

按照清廷所定的广西官兵经制:绿营兵约为一万;原定南王孔有德藩下,编为十营,兵员九千有奇,分属镇守广西将军孙延龄、广西提督马雄指挥。而驻守镇南关、凭祥、龙州等地的清军绿营只有三协,兵额三千六百人。尽管事先也闻听了风声,由南宁城守营调来了一千多人,但依然是兵单力孤。镇南关这个险要一失,便很难再阻挡明军的行动。

广西清军虽然相对比较弱,但两广一体,朱永兴与众将商议之后,依然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便是对广东清军来援很是警惕。也正是这个原因,朱永兴才命令邓耀和陈上川率水师袭扰广东沿海,牵制广东清军,至少要拖延广东清军来援的时间。

而另一个好消息也随后被加急送来,但事情却发生在明军攻克镇南关之前。二月初六,邓耀和陈上川奇袭了高州的清军水师,击沉、焚毁敌船二十余艘,俘获大小船只三十余艘。

广东清军水师的主力已经赶往东南,接受达素的指挥,要对金、厦进行攻剿,此时恰是攻击其所剩水师的好时机。而且,清军水师又分驻在广州、肇庆、高州、琼州、雷州等地,正可分而袭之。

如果杨彦迪的舰队也能加入进来,南海舰队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战果。朱永兴喜悦之余,也有着些许遗憾。但这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令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意志行事。

不管怎么样,进取广西的计划有了个好的开始。马宝率明军突破镇南关,占领宁明县后,继续向崇左进击;总兵王三才、雷朝圣则率一军向北,攻陷龙州。斩杀清军副将一名,歼敌一千有余。

光复龙州,则水口关腹背受敌。不攻自破。守关清军闻讯后弃关北逃,贺九义率领的佯攻兵马沿着地势平坦的山川河谷直达龙州。这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便立刻为后方输送物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四千安南靖安军、一千僮壮新兵组建的辅兵部队,来往于这条大道,承担起运输的任务。

虽然用安南人打安南人的设想暂时还不能实现,但能把安南“伪军”的力量充分利用,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些安南“伪军”的家眷都在明军占领区内生活,又都得到了土地耕种,加上安插的明军顾问。已经可以很牢固地控制他们。

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朱永兴可以比较放心地离开谅山了。他只带着五百骑兵护卫,一路急行,赶回安沛。

夕阳将天幕染得绚丽殷红。远山远水在紫雾中一片苍茫。近处,昆明城内正腾起缕缕炊烟。

放眼昆明城,方光琛颇多感慨。初定云南时,还以为经过了离乱岁月,终于可以马放南山。休息养民,自己尽心辅佐吴三桂……但时事变幻,到如今,形势却难以揣测。

合三省之兵攻剿滇省,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但明军突然兵进广西,便彻底使这个计划化为泡影。孙延龄以“桂林重地,须集兵固守”为由,呆在桂林不挪窝,却命令柳州的广西提督马雄即刻出兵,迎击入桂明军。而广西提督马雄却认为光凭自己的兵马,并不足以击败明军,要求孙延龄也出兵助战。两人各怀心思,等于暂时放任了明军在广西的行动。

蠢材,蠢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外敌压境的时候,还在勾心斗角。方光琛心中暗骂,却也无计可施。

什么时候也学会南明的坏毛病了,内部不和,不能精诚团结、协调一致,共同对敌,却只顾着自己眼前的利益。方光琛知道以前也有这样的事情,但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被掩盖住了,也影响不大。但现在形势已然不同,各自为战、只顾自己,正给明军创造了机会,使伪宗室不断坐大。

难道伪宗室真有天问之能,或者真有这样的大才在辅佐他?否则,为何他总能占得先机?方光琛浮起这个念头,又连连摇头,想将其甩开。这时,旁边刘玄初和张维翰的对话传入他的耳中,吸引了他的注意。

“刘先生亦精于堪舆之学?不知可否指点一下这昆明城,也让在下开开眼界。”

刘玄初沉吟了一下,拱手道:“那在下便献丑了。”他指着北方一溜在殷红天幕下显出深紫色的山峦,说道:“那是蛇山,来脉既远且长,从东川府西北起势,龙气奔腾六百里,迂回曲折,进入昆明地界,龙气益壮。至昆明东北铁峰庵,吐而起顶,又九起九伏,向西绕南,至圆通山如玉屏展开,向南吐场秀气,是为五华山。”

停顿了一下,刘玄初继续说道:“五华山又分五支而下,中支开阳,结气场于文庙。实乃,实乃极尊贵的地形。”

张维翰淡淡一笑,说道:“艮龙向乾,又掉头向离,此为地脉中极为难见的‘紫微龙’也!刘先生为何言语含糊,吞吐隐瞒?”

刘玄初惊讶地看了张维翰一眼,没想到他也懂风水堪舆,而且熟知设计、建造昆明城的明代著名堪舆家汪湛海的语论。

“紫微龙向离,若能乘此旺气,便可成就帝王霸业。”张维翰继续说道:“据传堪舆大师汪先生来昆明时,便偷偷说过:‘三百年滇将出帝王……’”

“张先生请慎言。”方光琛忍不住了,忙出声提醒,“出帝王亦应在伪帝永历身上,可惜他却是个马背皇帝。”

“嘿嘿。”张维翰摇了摇头,压低了声音说道:“天命难测,也未必便在永历一人身上。当年汪大师特制三石,刻字于石,一曰‘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一曰‘万事云南占先机’。第三石上所刻何字,埋于何处。二位可知晓?”

刘玄初茫然摇头,眼中却射出了热切的光。方光琛亦被勾起了兴致,盯着张维翰。等他自己作答。

张维翰神秘地一笑,说道:“此石为一异人所得。已献与岷世子。在下便是听闻此事,特意前往拜见,欲一睹为快。然岷世子视之若生命,经常与异人共同参详,绝不肯示之于人。在下再三求恳,并献绝世珍宝,方得岷世子开言。却只说参详所得。而不以石相示。唉……”

刘玄初被说得心痒难耐,急着问道:“参详所得?是何言语?”

张维翰看了看周围,见无旁人,方才神秘兮兮地低声说道:“那在下便斗胆而言了。参详所得是四句话。但岷世子只说了三句,‘顺治十八终,康熙不过十,三桂(鬼)薨于滇’。”

“一派胡言。”方光琛立即出言斥责,“祸从口出。汝乃自取乎?”

张维翰不以为然地一笑,说道:“死,我所欲也,但大学士岂是告密之小人?今斗胆与二位直言,张某是怕一朝亡故。便无人向王爷进言提醒此性命攸关之大事矣。”

“日后切不可再出此冲撞不吉之言。”刘玄初赶忙打着圆场,说道:“天命难测,但与人之命相亦相生相克。王爷乃是大福大贵之相,岂是可以谶语相断的。”

方光琛哼了一声,转头不再言语。张维翰却是一副嘻笑面容,刘玄初则摇头苦笑不已。

……

夕阳如血,映照得海水象是血泊。

一艘艘战舰突然出现在廉州(现北海)海岸外,上百艘小船从战舰上放下,在隆隆的战鼓声中,镇海将军杨彦迪亲自指挥左翼,带着一千士兵冲向岸边。水手们拼命划着桨,汗水不断从脸上滚下。

右翼是凌海将军陈上川指挥,见习少尉段智英一马当先,坐在头船上迅猛冲滩。身后是大舰上的鼓声咚咚,间或有火炮的轰鸣,炮弹在冲滩的部队头上掠过,砸向岸上的敌人。

一支羽箭飞来,射到了小船上。中了箭的水手晃了晃,一头载进了海水里。他的位置立刻被另一个士兵填补,小船顿了顿,继续顺着浪尖扑向海滩。

转瞬间,离最近的海滩已经不过二十步。守卫在岸上的清军继续进行着徒劳的射击,将羽箭射上小船,但他们的人数太少了,而微弱的抵抗根本无法阻挡明军冲锋的脚步。

杀啊!段智英一手持盾,一手挥舞钢刀,跳进了齐腰深的海水,十几个赤着上身的水师士兵跟在他身后,脚步在水中趟出一条通道。

一个浪头扑来,将段智英打了个趔趄,他发出一声闷哼,摇晃着,站稳,继续前冲。

几支羽箭射进冲锋者的身躯,血,染红了海水。片刻之间,靠近陆地的海面已经变了颜色。血浪后,依然有明军士兵在大步前行。

段智英跟着浪涛跃起,钢刀泼出一片血色。挡在他面前的一个清兵摇晃着倒地。几个清兵又冲上来,段智英的身旁也出现了战友的身影,金铁交鸣,喊杀声震耳。

更多的明军士兵从海水中冲上了沙滩,在军官的带领下,扑向守卫的清军,海滩上,呐喊声、金铁交鸣声伴着战鼓在回荡。

“弃械免死,投降不杀。”段智英抹了把溅在脸上的污血,大声喊着,其他明军士兵也随之高呼。

清军已经败退了,有的扔下武器,跪在沙滩上;有的向内陆逃窜,而少数落在后面的清兵则被明军包围,挣扎着,咆哮着,做困兽之斗,很快,就被淹没在人海中。

大明的旗帜,再次插上大明的土地。

二月十一,邓耀、陈上川率领的水师与杨彦迪的船队在海上相遇,随后联兵行动,在廉州府合浦海岸抢滩登陆,占领了此处盐场,缴获海盐数万斤,迁走盐户数百人。

战果不论大小,只要弄出动静,牵制住广东清军便是胜利。接着,水师又出现在钦州海面,停泊一日,炮轰岸上清军堡垒,并作出登陆假象,然后悄然撤走。

朱永兴事先有过交代,杨彦迪虽有过错,但若有联合的机会,还是要接纳,并归属南海舰队,由邓耀指挥。所以,邓耀不敢违命,也有着多一人便多一分力量,便能多立一份功劳的心思。但陈上川是个忠厚人,与杨彦迪亦有私交,便暗地里委婉地对杨彦迪进行了提醒和劝谏。

杨彦迪海盗出身,性格粗疏,本没有想得过深,但经陈上川提醒后,也觉得做事欠妥。受封而不奉令,岂不是在打岷世子的脸,让其颜面何在?思考再三,杨彦迪主动承担起运输战利品的任务,把缴获的海盐运至海防后,他与当地明军知会,改乘内河船只,走京泰河,前往拜见朱永兴,并请罪认罚。

………

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60章 会赵王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95章 请兵助战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145章 大包围第2章 无题第43章 保宁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2章 高平莫氏第85章 急行第122章 水利部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6章 合击之前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31章 故国风情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章 陌生之地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章 陌生之地第89章 胜利第168章 多番的降将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84章 抢滩登陆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51章 晋封郑王,三桂投诚第88章 毒蘑第28章 离心之象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12章 分派,缅使第89章 胜利第60章 会赵王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5章 被误导了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5章 定情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2章 退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87章 水西局势第72章 退第59章 无题第227章 天下新布局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92章 举棋不定第20章 急躁,伏击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88章 大调整第15章 被误导了第8章 舜水西渡,预留宰辅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230章 暗战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106章 法阵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44章 三人军事团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82章 燧发枪第6章 暹罗来使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43章 保宁第97章 试点,火枪部队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115章 术业有专攻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37章 李晋王第241章 兵进湖南,建宁诰命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188章 大调整第145章 大包围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36章 领悟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
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60章 会赵王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95章 请兵助战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145章 大包围第2章 无题第43章 保宁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2章 高平莫氏第85章 急行第122章 水利部第96章 各有安排第46章 合击之前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31章 故国风情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章 陌生之地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章 陌生之地第89章 胜利第168章 多番的降将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84章 抢滩登陆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51章 晋封郑王,三桂投诚第88章 毒蘑第28章 离心之象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12章 分派,缅使第89章 胜利第60章 会赵王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5章 被误导了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5章 定情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2章 退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87章 水西局势第72章 退第59章 无题第227章 天下新布局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92章 举棋不定第20章 急躁,伏击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40章 两奸计议第188章 大调整第15章 被误导了第8章 舜水西渡,预留宰辅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230章 暗战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106章 法阵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44章 三人军事团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82章 燧发枪第6章 暹罗来使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43章 保宁第97章 试点,火枪部队第13章 宗室留守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115章 术业有专攻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37章 李晋王第241章 兵进湖南,建宁诰命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188章 大调整第145章 大包围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36章 领悟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