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请兵助战

“呵呵,吴贼纵是辩白,也难逃清廷疑心提防。”朱永兴笑得畅快,“当汉奸当到如此地步,两头不是人,可谓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恐不只如此。”叶虎微露笑意凑趣道:“李本深和吴之茂奉令移兵,围困征剿水西的布署便陷入混乱,怕不是短期内能够重新调整过来的。”

“希望水西那边能趁机打几个胜仗,也不枉咱们如此相助啊!”朱永兴笑着点头,沉思了片刻,他又计算着时日说道:“情报司派人出海与延平郡王联络,算时日,估计也快回来了。滇省战事告一段落也好,吾便能腾出手去处理南海之事。”

虽然有袭攻南阮水师,独霸北部湾的想法,但侦察而来的情报却让朱永兴觉得未必能稳操胜算。

北郑南阮,两家能够对峙百年,北郑靠的是人力物力优势,南阮则更依靠火器之威,并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葡萄牙的联系更紧密。南阮不仅通过澳门采购火炮,而且在顺化引进了葡萄牙的铸炮作坊。

在水师方面,确切的情报显示,南阮有大战船六十多艘,每艘战船配有大炮六门;小型战船一百余艘,每艘船配四磅或八磅火炮两门。这样的实力,比南海舰队尚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永兴自然要谨慎对待。

细致比较之下,南海舰队几艘主力舰的装备占有优势,而且更富有海战经验;而南阮水师则在船只的数量上超过南海舰队。如果真的打起来,偷袭成功或许能占便宜,但一旦打成两败俱伤的战斗,朱永兴苦心建成的南海舰队则要实力大损。

出现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朱永兴所希望的,所以,他才要向郑成功借兵助战。并且他给信使交代过。一定要与延平郡王约定会师日期,如果延平郡王言语不详,或者借故拖延,那他便要另想办法。

当然,借兵助战不是空口白话,以什么朝廷大义来说动郑成功。而是一种变相的雇佣。打败南阮水师,逼迫南阮缴纳战争赔偿,并且平分战争缴获,这便是朱永兴所提出的条件。

至于滇省战事,朱永兴也想明白了,吴三桂估计是猜出了自己的心思,认为自己暂时不会直取昆明。同时,吴三桂的战略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由重视名城转为重视军队。不肯与自己继续玩这种慢慢消耗的战术了。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尽管朱永兴不认为吴三桂能总结出这么经典的战略,但也知道这个老汉奸变得狡猾了,更加不好对付了。

而从吴三桂思想的转变,朱永兴也得出了相对有利的结论,那就是吴三桂已经不复之前对清廷的死心塌地。既有了保存实力的想法,明军的压力便会大大减小。静坐对峙有可能成为滇省长期的状态。

整顿经营的时间越长,对明军越有利。对此,朱永兴还是有信心的。摊子刚刚铺开,正需要一段建设和产生效果的时间。

“殿下,军工部刚刚送来消息,新式火枪已经制造出来了。”叶虎又给朱永兴带来了一份喜悦,“法国人抱怨咱们的铁矿不好。以至耗费了时间,看意思是想多得到些好处。”

“好处嘛——”朱永兴狡黠地一笑,点了点头,说道:“吾心中有数,该给的甜头还是要给的。

嗯。目前西方殖民国家采取的还是排他性的独占模式。目前,英国与荷兰打得激烈,法国日后还会与英国争夺印度……可以说,这样纷繁复杂的国与国的关系,忽敌忽友、忽战忽和的形势,正是自己从中渔利,纵横捭阖的好时机。

金门。

“久不贡——”郑成功轻轻摇了摇头,不由得大笑起来,“岷世子这个借口找得甚是有趣,可也算出师有名了。”

“父王,您打算出兵助战?”世子郑经陪着笑了两声,疑惑地问道:“岷殿下分明是力有未逮,方才派人前来乞师。所言战之利,亦难确实——”

“此战之利,只是眼前,为长远计,纵无利可图,我军亦要出兵。否则——”郑成功抬手打断了儿子短视的话,又沉吟了片刻,继续说道:“岷殿下海外立基,日后商业往来还需南海舰队多加照拂。况未复台湾,我军腾挪之地太窄,谁敢保不需西南之助?清军大举来攻时,岷殿下已派兵援助,如今有所求,我军却不施援手,岂不令人心寒物议?倒要笑吾无情无义。”

郑经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既是如此,那便派孩儿率军助战吧!”

“不!”郑成功心中早有定论,断然否决道:“你坐镇金门,为父当亲率水师前往,一则助战,其次亦要与岷殿下一唔。”

“父王千金之躯,岂可远途跋涉,还要入滇拜见?”郑经吃了一惊,赶忙阻止道。

“吾不入滇。”郑成功狡黠地摇了摇头,说道:“只回信说亲往助战。”

“岷殿下若自恃身份,不来与父王相唔呢?”郑经问道。

“他会来的。”郑成功微微闭上双眼,将头靠在椅背上,沉默了半晌,幽幽说道:“如果吾没看错的话……”

郑成功并没有把心中所想都说出来,出兵助战也并不是保证商路,礼尚往来那么简单。

既然已经有了复台计划,便要做周密的准备。修理战船,备办粮饷、器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以金、厦这样小的地方,筹措足够的粮秣,是很困难的。否则历史上,在复台后期,郑军的粮食供应也不会出现困难,在台士卒甚至靠采集李子等果实充饥。

朱永兴虽然之前曾命陈上川转达他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见,并表示将在粮饷上予以援助。但帮助是相互的,如果郑成功此次不出兵助战的话,粮饷援助恐怕也只是空话一句。

………

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川陕总督李国英率领败军已经行进至峨眉县山区,此时却无心去欣赏被历代文人墨客极尽赞美之辞的峨眉山风景。身前身后是垂头丧气、士气低落的兵将,竹箐关连日来苦战的残酷血腥,兵疲气弱时突然反攻的大量明军。然后便是战败、溃逃,连番的打击令这支清军在精神上陷入了谷底。

能在嘉定现乐山站住脚,重整旗鼓吗?李国英心中也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军队战败,辎重全失,即便嘉定还有部分物资粮草,但也只是勉强支撑而已。要想再战明军,就必须再度调集兵力。

重庆,有十三家的威胁。已经不敢再抽调兵力;保宁,路途太远,怕是缓不济急;四川总兵吴之茂的兵马又远在水西征剿,更无法赶来增援。

或者可在嘉定防御,阻挡明军,先从叙州现宜宾、资阳、富顺现自贡等周边调集兵力。虽然这些地方的驻军也不多,但积少成多,总算是可以很快聚集起来的力量。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身后传来。李国英勒马回望,很多兵丁面露惊惶。以为是追兵迫近,纷纷加快了已经疲惫的脚步。

“启禀大人,追兵加快了速度,离后队已不足十数里。”斥候跳下马,单膝跪地,报告道:“孙将军请示大人。是否停兵阻击?”

李国英沉思了一下,估算着时间,然后摇头道:“传令孙将军,命他率军加紧行进,吾会派兵在此接应。这里山林甚多。前面更有狭窄隘口,更适合阻击敌军。”

斥候答应一声,跳上马沿着原路一溜烟尘地返回传令。

李国英继续向前赶路,只待到了前面的隘口,便收拢部队,依据有利地形阻击追兵。在他想来,敌人远途追击,所携粮草也是不多,遭到阻击定然会知难而退。

追击的明军确实也接近极限,这一点李国英判断得没有错,但他却没有料到,此次征剿雅州落败,以及明军入川的消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死神正在悄然逼近,他却还茫然不知。

说起来,李国英在清初也算是个人物,官至川陕总督,参加过保宁之战,和吴三桂等人一起击败了蜀王刘文秀;十三家攻打重庆时,他亲自指挥,击退此次围攻;也是他提议三省会剿,最后灭掉了十三家,终结了大陆上最后一支抗清武装。

但历史却往往并不给每个名人一个比较体面、光荣的死亡,纵横南北的李自成死于杂牌的地主武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因子逆将叛而气噎而亡;南天一柱晋王李定国伤心悲痛,死于荒檄……

而终结李国英性命却是一个无名小兵,到最后也没搞清是谁射中了这位清廷的封疆大吏。

一丛乱箭突然射出,衣甲鲜明的李国英连中数箭,周围的亲兵也是一片人仰马翻。道路两侧的山石树林中继续射来弓箭,滚木擂石也跟下雨般的从山上落了下来。

溃败之后忙于赶路的清军遭此突然袭击,立刻乱成一团,伤亡惨重。他们根本没想到,在自家地盘上竟会遇到伏击,最危险的敌人竟然不是身后的追兵,而是倒戈一击的“叛军”。

“大人,大人——”几个亲兵围拢上来,保护着李国英,连声呼唤。

一支箭矢正射中李国英的脖子上,这是致命伤,李国英颤抖着手想去拔,手却停在半空,嘴里发出了微弱的声音,然后目光涣散,手无力地落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陈建叛贼,李国英在生命的最后,叫出了可能袭杀他的凶手。是的,他的判断是对的,叛清倒戈的正是原蜀藩旧将广平伯陈建。在李定国和永历决议弃昆明走滇西时,陈建和右通政使邹简臣力争之,后听人言“吉翔与晋王切齿之,将诬以他故而甘心焉”,两人为避祸,夜遁走禄丰,入川投奔总兵龙海阳,守四川嘉定州,后随龙海阳降清。

龙海阳被调往他处,而陈建则带着几百兵丁留在洪雅和夹江地区负责维持治安。李国英战败之后,派出信使赶回嘉定报信儿,并命令沿途守军负责接应。陈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思又活动起来,一咬牙便把信使扣押,带着数百旧众举义叛清,并赶至山区险要处设伏,一举袭杀了李国英。

关键是突然,重要的是时机,陈建的兵力只有数百,本来即便是伏击,也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但射死了李国英,却直接导致了败军的最后大崩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在滇南战区抽调的部队赶到滇东后,朱永兴便赶回了蒙自。从清军的动向来看,再度形成对峙的状态已经没有问题。而吴三桂心理的变化,随着清军部署的调整,也进一步被证实。

将近两个月的滇省战事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歼灭清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光复楚雄,也算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让朱永兴感到满意的,还有现在拿在手中的燧发枪。步兵燧发枪口径19.8毫米,枪长1600毫米,枪重6.69千克,弹丸重32.6克。无论是长度、重量,还是枪管的厚薄、打磨,都合乎朱永兴心中的预想。

法国佬还在一旁絮絮地抱怨铁矿石如何难炼,炼出合适造枪的钢铁是多么不易,朱永兴只是淡淡笑着。铁矿石的品位和杂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费些工夫试验摸索也是很正常的。中国铁矿的品位偏低,杂质不少,朱永兴是知道一点的。否则后世也不会依赖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连定价权都没有。

朱永兴知道现在兵工厂约略的产量,每天二十枝,这是达不到他的要求的。他看过的一个资料上说:火枪一天可以造一把,制作一张长弓则需一个月,一张弩则需一周。由于说得简略,他还搞不清是一个工匠,还是几个工匠。只是他知道如果加大投入、增加人员,随着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贵国的工匠辛苦了,两国的合作由此可见真诚,前景光明啊!”朱永兴见法国佬停下了嘴,沉吟着说道:“镜子的生产工艺贵国可以派人去学习观摩了。另外——吾准备辟西贡为自由港,如果贵国愿意参与建设的话,吾将给予贵国最惠贸易国的待遇。当然,贵国也应给予我国以同等待遇。”

勒内想了想,说道:“希望尊贵的殿下能够允许我国商人或家属在西贡有定居权,如果您能开恩同意的话,贵国与我国的合作将开辟新的篇章。”

朱永兴皱起眉头,装模作样沉思了片刻,在勒内将要大失所望的时候,才缓缓开口说道:“好吧,希望贵国的商人或家属能安分守己,否则,我国法律无情。”

……(未完待续。。)

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08章 各怀心思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69章 勋章,土地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10章 大胜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209章 欺瞒之罪,形势之变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99章 接战第201章 总攻(一)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128章 盛仪,震慑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46章 合击之前第126章 火力致胜,英国心思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88章 毒蘑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25章 山东攻略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70章 开路迂回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51章 战后布局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1章 陌生之地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26章 提点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2章 无题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217章 困局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93章 弃城集军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250章 甘陕来攻,打击土酋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45章 大反攻第138章 广国公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89章 反攻之谋,三鬼之难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48章 大战(二)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68章 慷慨秦腔第70章 开路迂回第109章 百无禁忌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122章 水利部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93章 战马论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61章 缜密分析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7章 意外之难第33章 无题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99章 接战第169章 讥讽第3章 绝死一击第75章 恬然自乐第24章 烽起石屏第95章 请兵助战第29章 破城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11章 祖上荣光第69章 软实力
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08章 各怀心思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69章 勋章,土地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10章 大胜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209章 欺瞒之罪,形势之变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99章 接战第201章 总攻(一)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128章 盛仪,震慑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46章 合击之前第126章 火力致胜,英国心思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88章 毒蘑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25章 山东攻略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70章 开路迂回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51章 战后布局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1章 陌生之地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26章 提点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2章 无题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217章 困局第100章 再唔晋王第93章 弃城集军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250章 甘陕来攻,打击土酋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45章 大反攻第138章 广国公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89章 反攻之谋,三鬼之难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48章 大战(二)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68章 慷慨秦腔第70章 开路迂回第109章 百无禁忌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122章 水利部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93章 战马论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61章 缜密分析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7章 意外之难第33章 无题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99章 接战第169章 讥讽第3章 绝死一击第75章 恬然自乐第24章 烽起石屏第95章 请兵助战第29章 破城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11章 祖上荣光第69章 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