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试点,火枪部队

现在,终于收获了一季粮食,湄公省的压力稍微减轻,但宗守义请求拔款的报告没有得到朱永兴的批准。当然,朱永兴也没款可拔,他只有政策,只有建设西贡的思路。

用《国籍法》招揽流民落户垦荒,使越(指安南人)、唐(指华侨)、獠、蛮等流民丛集,并成为大明子民,享有与内地移民同等的开荒居住、交税纳赋的权利。从而加快农业开发的速度,变荒地为耕地,早日成为抗清的粮食基地。

用自由港和修改的《物权法》吸引商旅,使“海外诸国,帆樯连络而来”,以收招商引资的效果,加快西贡港口的建设。

所谓的《物权法》当然与后世的大不一样,只是限制了政府所谓的征用、没收、抄没等权力,规定了非叛国、谋逆等几项大罪,其合法财产将得以保留。比较粗疏,执行起来也有很多漏洞,但作为一个试点,总会有一个逐步完善改进的过程。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封建理念下,没有谁在真正意义上拥有个人的财产,都是属于皇上的,属于朝廷的。只是暂时不需要,才让你能够保留。需要了,一个圣旨,一个命令,你的就不是你的,统统是皇上的,朝廷的。

朱永兴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却已经开始起步,首先从湄公省实行,以观察效果,改进政策,并且吸引移民,加快发展。

宗守义当然知道政府财政的紧张,对朱永兴不予拔款倒也没有太大的抱怨,但对朱永兴所给的政策和指点,还是感到非常新鲜。与属下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不失为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很有推行的必要。

“大人,下官回来了。”一名官员推门走进了宗守义的办公室。经常下去堪验登记开垦的土地,这名官员已经晒得很黑,此刻脸上有尘灰,脚上有泥土,倒象个老农。

“辛苦了,德厚。”宗守义伸手示意官员坐下,继续低头审阅文件。嘴里说道:“请稍待片刻,我马上就看完。”

这名官员也不客气,伸手取过茶壶,自己倒茶解渴。喝完一杯,又倒一杯,慨叹道:“普洱茶啊。好久没喝了。”

“殿下的恩赏,待会儿你包一包带走。”宗守义提笔修改,很随意地说道。

“啧啧,那下官就不客气了。”莫海发对宗守义能得恩眷十分羡慕,细细品着茶,突然又想起一事,提醒道:“大人。那个洋和尚又来了,在府前被挡下了。”

宗守义的动作顿了顿,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殿下已经允准了建教堂的事情,我本想再压几天,没想到这厮如此性急。罢了,这就让人告诉他一声,省得再来烦我。”

“大人。有些事情还是要劝劝殿下才好。”莫海发犹豫了一下,说道:“殿下雄心大志,只是困窘于钱粮,一直不能放手施为。但也不可操之过急,与西夷人打交道,还是要以谨慎为要啊!”

宗守义终于修改完了文件,放下笔坐正身子。笑道:“此事本督亦在书信中说明,殿下已有定计,我等不必忧虑。”

莫海发话到即止,见宗守义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便开始汇报工作,“下官此番巡察,又划定了四个村庄,登记了一千一百三十二口人丁,丈量核实了四千六百七十六亩新垦耕地。目前看情况尚可,只是水牛数量不足,垦地速度难以加快。”

宗守义盘算了一下,说道:“从暹罗购买的水牛再有些日子应该就能运到了,如何分发,德厚先做些筹划。殿下书信中说到,清廷要实行沿海迁界,咱们要提前做好安置大量移民的准备。”

“沿海迁界?”莫海发愣了一下,随即鄙视道:“这顶什么用,真是愚蠢。嗯,倒也不是没用,恐怕东南的郑家要难过了。”

“只凭着金、厦弹丸之地,恐怕真的要困窘异常。”宗守义也得出了与莫海发相似的结论,说道:“现在知道殿下的深谋远虑了吧,等沿海迁界令一下,丝绸、瓷器等商品便要断绝。那些工匠可要好生安置,日后便能为咱们广进财源。”

“呵呵,下官茅塞顿开。”莫海发笑了两声,又摇头慨叹,“可惜钱财匮乏,尚不能大展拳脚。”

“殿下四处筹措,维持现在的局面已是殊为不易,你我当为殿下分忧才是。”宗守义虽然也有施展不开的感觉,但还是为朱永兴辩解,并把手中的文件推给了莫海发,说道:“殿下的方略极为可行,若推行实施,资金问题可能便有缓解。”

莫海发拿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脸上神情不定,有惊讶,有赞叹,又有不解和疑惑。

………

很多人在胜利之后往往会骄傲,或者认为采用的战法、所遵循的军事理论没有问题,是完全符合实战需要的,可以继续使用。

而象朱永兴这样,打了胜仗依然极为重视武器的升级换代,极为重视新战术、战法的推广使用的,还真是非常少见。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眼界不同,知道历史军事的演变,所以才要精益求精。

燧发枪制造出来了,也陆续进口了上千枝装备了各战区的部队,但真正的燧发枪队列的组成,以及相关战术的使用,却还没有最后定形。

法国佬作为武器供应商和合作者,曾经建议朱永兴组建全部是燧发枪兵的阵列。因为在法国,火枪部队已经普遍配备刺刀,长矛手已经不存在了。尽管在陆军方面,目前法国还是很强大,战术也很先进,但朱永兴经过实验后却并没有采取他们的建议。

刺刀,朱永兴当然知道很重要,但对法国军目前装备的塞入式刺刀却十分不满意。

塞入式刺刀有一个锥形木柄,直接插入枪管,不但固定不稳固,而且很容易脱落。更重要的是,一旦用了刺刀,步枪就不能射击。显然这是不符合战场实际需要和朱永兴的要求的。

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法国小城巴荣纳(Bayonne),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Bayone”。再过二十多年,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便会发明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但朱永兴等不起,也不想等,早在第一批燧发枪进口后,他便给兵工厂下了命令,并画了简单的图纸。开始制造配套的刺刀。

直接制造卡座式刺刀,显然很困难,而套筒式则相对要简单的多。在火枪管外加一个突起的卡榫,在套上刺刀后扭转入套筒的凹槽固定便可以了。

显然,朱永兴高估了兵工厂的技术能力。在数月的时间里,刺刀几经变化。到现在才最后定型。

长四十厘米,重量大约有两斤,朱永兴仔细验看着手中的刺刀,脸上的苦笑一闪而逝。说实话,这个东西好象跟刀沾不上什么边,几乎就是一个长矛的矛头改进版。

工部主事魏永忠有些忐忑地看了朱永兴一眼,虽然是按照最后定下的规格制造。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不知道现在该不该说。

没办法,钢材结构强度不够,想做得既锋利又长,很是困难。便只能牺牲刀的劈砍用途,而使用这种能够加强刀身强度的结构。朱永兴对此稍有些遗憾,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作为刺刀来说,劈砍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只需要刺就可以了。

“嗯,很好。”朱永兴放下了刺刀,终于开口夸赞道:“产量应该还有提升的余地,好生去做,吾必有提拔赏赐。”

魏永忠稍微松了口气,但还是嗫嚅着说道:“殿下,下官此次运送刺刀。还带着几名工匠,若是装备刺刀时有偏差,可以马上修理改造。”

朱永兴愣了一下,有些迷惑地看着魏永忠。看到他局促不安的神情,又联想到“偏差”二字,心中恍然。

还是公差的问题啊,所谓的制式刺刀在目前来说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与枪枝契合,能达到五成吗?朱永兴这回真的苦笑起来,说道:“吾明白了,以后火枪队中还要配上几名工匠和相关工具,才能保证武器在使用时不出问题。”

“回殿下。这个工匠呢,也无需多配,两三人即可;技术呢,也不需如何熟练,只是敲敲打打,简单修理;或者让士兵们学一学,也能掌握。”魏永忠脸红了,吭吭哧哧地解释着。

朱永兴看着魏永忠这副模样,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无须如此,吾自然知道兵工厂目前的技术水平,岂能责怪?嗯,若只是敲敲打打,便抽出几个士兵来学,然后配上相关工具,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谢殿下宽宏,下官回去后一定严格督促,使产品规格和质量更为优良。”魏永忠躬身拱手,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吾相信你能做得更好。”朱永兴拍了拍刺刀,说道:“产量还要提高,最迟到明年,我军的火枪都要配备上刺刀。另外,以后造出的枪枝最好配上刺刀一起运送,这样便能就近修理。对于进口燧火枪,在加装卡榫改造后,最好也要配上刺刀。只是,不知道工厂能不能保证这样的进度?”

魏永忠略微估算了一下,很笃定地点了点头,说道:“回殿下,下官保证各车间的进度可以协调一致,不会互相耽误。”

“那就好。”朱永兴点了点头,又询问了些相关工作,口中赞赏有加,勉励了一番,才结束了此次汇报。

虽然燧发枪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装备上刺刀,但朱永兴并不认为就能抵挡骑兵的冲锋,也就不准备淘汰长矛兵,也暂时不会放弃方阵战法。因为东西方战争是不太相同的,朱永兴可不会照搬照学。而且,他觉得如果现在西方军队来与清军对战,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

因为西方的横队战术和线式战术,因战斗队形正面宽大,战斗中动转不灵、笨拙呆板,部队只能是按照既定的战斗程式行事。

敌对双方一般都要求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对阵。部队先在预定战场外展开成正面宽大的战斗队形,再慢慢地移向战场。会战开始后,炮兵先射击,接着火枪兵整排齐射,整个队形在火器轮放齐射掩护下,以“鹅步”缓慢地向前逼进,最后是冲击格斗。整个过程缺乏必要的战场机动,采取的是正面攻击战法,无计谋、诡诈可言,一切都在双方预料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会战结局的是双方火力的强弱,以及部队的勇敢精神,即士兵能否在敌火力下,在指挥官的鞭笞下保持整齐的队形向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十八世纪前一切会战都是两军对阵的会战:双方军队展开成互相平行的阵线,在正规的平地战斗中厮杀,不讲什么军事计谋和诈术……”

相反,中国将领们继承了古代祖先们善以奇致胜的传统,战法运用更加灵活,谋略内容更加丰富。

而且,西方军队的战斗队形,无论是西班牙步兵方阵、摩里斯横队,还是古斯塔夫的线式队形,冷热兵器未能完全融于一体,整个战斗队形往往只适于正面作战,尤其是横队与线式队形,长矛兵、火枪兵和骑兵从里到外成一线配置,纵深小,正面宽,虽保证有更多的士兵同时发挥作用,但缺乏战斗的韧性和弹性。

这种缺乏韧性和弹性的队形无论在什么地方遭到破坏或者稍有混乱,就必定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朱永兴甚至认为纯燧发枪的西方部队肯定无法抵挡清军中骑兵集团的冲锋,如果此时敢来中国,必然面临着惨败的结局。

所以,朱永兴和军官们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已经确定了具体的火枪部队的组成和相应的战术。即把炮车、火枪、长矛三个兵种混编起来,使火力形成梯次纵深排列,各种兵器能够做到性能互补,相互照应。

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2章 高平莫氏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40章 两奸计议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7章 欢歌畅饮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51章 战后布局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58章 新晋郡王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69章 雨季之威第9章 决战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58章 辉煌大胜,扬帆的风第39章 兵临大理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69章 勋章,土地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37章 缅局有变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60章 归藩之议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56章 拒诏第182章 无题第15章 定情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32章 赐名白族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80章 京师大乱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47章 大战(一)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45章 相似的攻击路线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86章 复台建议第273章 溃败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15章 后方形势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93章 三马来会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122章 水利部第50章 低估与高估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83章 北望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9章 景东会师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59章 援军?援军?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23章 暹罗国情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77章 突破,崩溃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19章 蛊神之誓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241章 兵进湖南,建宁诰命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2章 斗熊救美第73章 小朝会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67章 梆子腔第98章 以南养北
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225章 晋王表态,格局不同第2章 高平莫氏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40章 两奸计议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7章 欢歌畅饮第151章 有借无还第51章 战后布局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58章 新晋郡王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69章 雨季之威第9章 决战第72章 攻守结合第158章 辉煌大胜,扬帆的风第39章 兵临大理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69章 勋章,土地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37章 缅局有变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60章 归藩之议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54章 不能遗忘的牺牲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56章 拒诏第182章 无题第15章 定情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32章 赐名白族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80章 京师大乱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47章 大战(一)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45章 相似的攻击路线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86章 复台建议第273章 溃败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15章 后方形势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93章 三马来会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122章 水利部第50章 低估与高估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83章 北望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9章 景东会师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59章 援军?援军?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23章 暹罗国情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77章 突破,崩溃第37章 龙尾关,献策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19章 蛊神之誓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241章 兵进湖南,建宁诰命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2章 斗熊救美第73章 小朝会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67章 梆子腔第98章 以南养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