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流寇战术

“呜嗬——呜嗬——”

“呜嗬——呜嗬——”

喊声中充满着敌意的挑战意味,是清兵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徬徨四顾,能看见西边山头上出现了一片杂乱的人影。这些黑色的小小的身影,在山岭上健步如飞,衬着天幕看得十分清晰。

“大概,他们发现我们了。”

清军游击陈亦新眯起眼睛,正想看个仔细,人影已经隐没在树林草丛里了。

但瞬息间,东面一带山岭又出现了一片同样的喊声:

“呜嗬——呜嗬——”

“呜嗬——呜嗬——”

陈亦新把目光移向东面一带山头,很快,健步如飞的身影又隐没了。

这里是一个山垇,远远近近都是蓊郁的森林和竹林,只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耕地。近处有几间房子,十分简陋,墙是用竹子编的,房顶篷着一些木板,压着一些石头,但人影却是一个也不见。

“他娘×的,里面什么也看不见,老子一下踹到灶火坑里去了。”一个清兵从草房里钻出来,跺着脚上的灰,丧气地骂道。

“轰!”一声爆炸在旁边的草房里传出,烟雾升腾,草木横飞。两个离得近的清兵被飞溅的竹木击中,捂着伤口跌倒呼痛。另一个进入草房的清兵显然没那么幸运,惨叫着从倒塌的草房中艰难爬出,一条腿被炸得血肉模糊。

自犯钢轮火!陈亦新咬了咬牙,随后又无声地叹了口气,心中暗想:看起来,今天的行动又不会顺利了。

作为其中一路的先锋,陈亦新最早见识了“自犯钢轮火”。但都是在相对狭窄的路上,在草房中遇到机关,却还是第一次。

不管怎样,他今天的任务是率队走出这个山垇,占领前方的制高点。等候大队的到来。对于东西山岭上的蛮夷,陈亦新虽感头痛,却并不认为是很大的威胁,也不认为这些袒胸露臂、装备简陋的粗野家伙敢于阻挡他的部队的进攻。

但很快,随着前方战斗的开始,陈亦新知道自己错了。之前的小规模战斗。并不是明军畏战,也不是用蛮夷土兵当炮灰,而是要选择合适的阵地,以便发挥最大的威力。

由于明军使用的火枪很多是从安南、缅甸缴获的,从汉军手中缴获的鸟枪只有一少半。而安南、缅甸使用的火枪虽然威力大,却显得笨重。只能在长矛兵和胸墙堑壕的掩护下,组成固定的阵地来对抗敌军,难以为步兵们提供充足灵活的火力。所以,在朱永兴的熏陶下,明军更喜欢防守阻击,而不是战阵厮杀。

尽管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明军依然是以小搏大的哀兵之势。朱永兴在局面未打开之前。定下的战略也是以守为主,利用滇省的气候,以及多山的地形,不断消耗清军的力量。

作为穿越者,朱永兴当然知道火枪在历史上的发展趋势。燧发枪,刺刀,或者刺刀,燧发枪,这是可以不分前后的顺序。但现在明军手中的火枪口径偏大,重量偏沉。即便装上刺刀,也很难舞动灵活。所以,他并没有急于让工匠们制造刺刀,而是先全力赶造制作简单、见效快的武器。比如地雷、手榴弹、轰天炮和天威炮。

当然,这并意味着朱永兴放弃了在武器方面的革新和改进。现在。西方已经生产出了口径在15毫米以下,尺寸也和现代步枪相差无几的火枪。虽然牺牲了破坏力,但配上刺刀的话,普及至全军装备,还是非常可行的。

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雄厚的财力。朱永兴不准备国产化,而是要大量进口。进口的标准一是要火枪型号合适,二是要能被改造成燧发枪,至少进口火枪的枪管可以被拆卸利用。

现在可不是提倡国货的时候,用熟铁卷制,质量不好保证;直接钻,时间太慢,差不多一个月才能钻出一根。用这样的生产速度,想要装备全军,黄瓜菜都凉了。

既然燧发枪和刺刀都暂时难以实现,朱永兴便只能进行小的改进,以提高明军的防御能力。象定装弹药,弹丸用蘸油的绸布包裹,一个可以提高射速,另一个则能提高射击精度。而胸墙、堑壕,再加上曲射炮、地雷、手榴弹,更使明军的防御具有了很大的威力。

………

炮弹在清军的攻击队列中弹跳、滚动,带来的是惊惶、恐惧的喊叫,以及队列的混乱。这便是延时引信的一个作用,从打乱敌人队形来看,倒比触发引信更有效果。

“轰”、“轰”、“轰”……崩飞的石子和弹片给清军带来了伤亡,哀嚎、惨叫声响成了一片。

陈亦新恨恨地一跺脚,敌人居高临下,利用完备的工事,封锁了前出山垇的道路,几番冲击之下,不仅伤亡惨重,而且毫无进展。即便是有红夷大炮,在这样的地形地势下,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吧?陈亦新对明军的防御体系十分的头痛,却又想不出应对之法。

一个将领带着败兵退了下来,面带羞愧,低头而立,等着陈亦新的雷霆怒火。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陈亦新并没有发火,而是轻轻叹息一声,然后便是沉默无语。

好半晌,陈亦新才开口说道:“敌人居高临下,占有地利如此进攻,看来无法奏效。唯今之计,当是从东、西两面的山岭迂回夹击。只是山高林密,要小心那些蛮夷猴子。”

“将军,卑职愿率一哨人马,由山岭而进。”这个将领赶忙躬身请缨。

陈亦新沉吟了一下,说道:“那便辛苦你了。本将率部在此佯攻,策应你的迂回。”

“卑职遵令。”清军将领躬身一礼,便去招集兵丁。先退进山垇,再寻路攀山。

太阳正在当空,陈亦新把部队在山桠口处摆开。继续牵制着坚守的明军,却没有继续发动进攻,而是耐心等着迂回部队的消息。

……

“呜嗬——呜嗬——呜嗬——”的喊声在山林中回荡。

清军将领摇了摇头,既气恼又愤怒,还有点无奈。躲藏在树林、草丛中的少数民族明军。不断给行进的清军制造着麻烦。标枪、毒弩、陷阱……他们依靠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抽冷子打击清军,然后敏捷地如狡兔般脱离,令清兵无可奈何。

敌人这是在拖延,为后面的部队重新构筑阻击阵地而争取时间。清军将领觉得自己看穿了敌人的阴谋,愈发心急起来。横下一条心下了命令。不顾敌人的骚扰袭击,加速前进。

前面是一片乌森森的丛林,唯一的一条道路,正从丛林中穿过。清军将领皱起了眉头,他看到了远处隐隐约约的木栅和寨墙,敌人要正面阻击吗?不管是什么企图。他已经没有选择,只有前进,前进,执行长官的命令,夹击山桠口的敌人。

清军的队伍走进了这条丛林夹缝的道路,风吹枝叶的声音,也令他们感到毛骨悚然。频繁的袭击和山林中的跋涉,令他们感到身心俱疲。

前队过去了,中军也快走出了丛林的阴影,异变却就在此时产生了。

“轰”、“轰”、“轰”……道路中腾起了一股股烟柱,碎石和泥土飞扬而起,象一条长龙在延伸。

这应该是目前最大规模的一次地雷引爆,上百颗地雷依次响起,几乎完全覆盖了这段丛林夹着的小路。

清军遭到如此突然而猛烈的打击,不仅伤亡惨重,而且在烟雾弥漫中陷入了一片混乱。前队、后队看不清状况。不敢贸然冲进烟雾,反应的速度一慢,便给了埋伏在丛林中的明军攻击的时间。

不声不响,不喊不叫,数百名由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突击部队由丛林深处悄然逼进。就在烟雾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猛然冲了出来,刀枪闪亮,向混乱的清军发起了猛袭。

地雷阵的轰击已经使清军伤亡很大,烟雾中突然冲出来的、凶神恶煞般的敌人更让清军难以抵抗。不管是受伤倒地的,还是侥幸未伤的,先是经受了一片密集的标枪雨的打击,然后便是砍刺过来的带着杀气的武器。

“杀呀,冲啊!”呐喊声响了起来,压过了清军的惊呼和惨叫。明军士兵象一股狂潮,由小路的左侧杀出,势不可挡地碾压过去,又返身杀回,在清军的前、后队赶来增援前,回到了丛林之中,再不回头。

硝烟完全散去了,清军行进的队列象一条被斩去中段的长蛇,凄惨的景象呈现在剩余的士兵眼前。

一个个的弹坑出现在小道中间,弹坑周围,躺满了清军的尸体和伤员。炸死的并不多,但被明军袭击补刀的却是不少。而且很多尸体都没有了脑袋,显然是被明军士兵顺手带走了。

清军将领凄惨地倒在地上,脑袋已经没了,身上被熏得焦黑,两杆标枪竖立着,伤口还在流着污血。

袭击者正在隐没在丛林之中,一个千总很幸运地成为了最高指挥官,但他呆滞地望着丛林,却觉得全身发冷。

这有点象打猎,一条猎狗跑上去,咬一口,远走。另一只再上,再咬,再走。然后是第三只,第四只,当猎物被猎狗们咬得疲惫不堪时,突然冲上来的那只猎犬,终于露出了它的尖牙……

狼和狗的力量差不多,单打独斗,没小半个时辰无法分出胜负。但那突然的一击,却瞬间结束了整个战斗,孤狼倒在血泊中,致死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变得如此脆弱。

骚扰,偷袭,迂回,逃窜,阻击、放弃。趁清军不注意啃上一口,然后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快速远遁。明军使用的战术类似流寇的作战方式,翻来覆去,也就这么几招。

但偏偏夏国相拿这种流寇战术没办法。从几次小规模战斗上分析,该死的明军至少把部队分成了三十余队,每支队伍的目的都是一个,拖延战机。那些手脚极其麻利的少数民族士兵躲在林间、石后,向清军投掷手榴弹,或者用拉绳地雷进行袭击。

如果清军停下来,派大队人马反击,他们就快速钻密林逃离,让反击者扑个空。如果清军置之不理,他们就寻找机会,继续袭击,或者突然冲进清军薄弱处或辎重队中,烧杀一番,然后快速撤走。如果清军分兵前进,他们就在路上用竹子和石头垒起简易的寨墙,挖上几道壕沟,进行杀伤性阻击。

那种简陋到寒酸地步的寨墙,或许不住清军几次凶猛的冲锋。可明军总是利用寨墙,挡住清军几次进攻后,在寨墙破烂不堪时撤退。等清军把最事一波进攻组织好,寨墙后的人往往早已消失不见了。

清军扎营,明军就派人劫营,却连营门都不肯入,远远的发射火箭,敲锣打鼓。

夏国相故意让中军和辎重队间留下空隙,布置好了圈套,等明军来劫粮。结果,明军依然是老一套,跑来几十个人,扔几颗手榴弹,放一把小火即撤,根本不想一战而竟全功。让守在陷阱外的清军急得直跳。

三天三夜下来,清军行进总计不到七十里。消灭明军二百多人,自己却承受了更大的损失,士兵们也疲惫、惊惧到了极点。

但是,当有人建议不顾一切,轻装前进时,夏国相却断然予以否决。以队伍目前的状态,轻装急行,刚好是去送死。一旦再有其他明军于前方布下埋伏,大军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就粮于道已经不可能,沿途的百姓都被明军教坏了,变成了刁民。大军没等杀到他们的家门口,村子里就会燃起火光。百姓们烧了房子,藏了粮食,赶走了自家牲畜。就连水井,都会找石头和泥土填死。

所以,夏国相只能步步为营,只能压住心头的厌倦感,跟明军周旋。对出奇制胜的建议,他现在根本不想考虑。唯一抱着的希望是,凭借军队人数上的优势,把明军不断地向后压,最后彻底压垮。

第59章 无题第6章 无题第21章 再见暹罗使者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39章 圣意第95章 难以逾越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186章 疍家女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89章 进退两难第70章 开路迂回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59章 无题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8章 紧急商议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10章 大胜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245章 天变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60章 会赵王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94章 相疑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65章 布署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66章 无题第273章 溃败第80章 京师大乱第31章 段氏遗族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137章 李晋王第98章 我认得你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4章 攻城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51章 战后布局第23章 暹罗国情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8章 依城挫敌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72章 退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17章 困局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43章 保宁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199章 接战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171章 先夺潮州第273章 溃败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96章 鉴第104章 报应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248章 下台阶,谋划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
第59章 无题第6章 无题第21章 再见暹罗使者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39章 圣意第95章 难以逾越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186章 疍家女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89章 进退两难第70章 开路迂回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59章 无题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71章 流寇战术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8章 紧急商议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10章 大胜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245章 天变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60章 会赵王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94章 相疑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65章 布署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66章 无题第273章 溃败第80章 京师大乱第31章 段氏遗族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137章 李晋王第98章 我认得你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226章 志在天下,吴、孙反应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4章 攻城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51章 战后布局第23章 暹罗国情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8章 依城挫敌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72章 退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17章 困局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43章 保宁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199章 接战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26章 一年两三岁第171章 先夺潮州第273章 溃败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96章 鉴第104章 报应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248章 下台阶,谋划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