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

朱永兴有些独断专行地布置完作战任务,等诸将领命前去安排后,他只稍作停留,便点齐两千明军北出腾冲,直奔高黎贡山而去。

冒充岷世子的感觉很好,但朱永兴还未完全解开心结,与明军将领交谈相处时还有些心虚的感觉,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徒惹怀疑。所以,他才让易成尽量代自己解说、布置,自己能说得越少越好。

而朱永兴亲自率军前往高黎贡山增援,也有几个目的要达到。其一,他能给明军做出一个不畏生死,敢亲临战阵的形象;其二,他怕已经前出至高黎贡山的猛山克族士兵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计划,造成整个作战行动的偏差;其三,他也想实地观察清军并评估出清军的实际战力,以便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其四,他自认为有所借鉴,在高黎贡山阻击战中能够指挥得更准确恰当。

看纪录片《远征军》时,国军是来反攻腾冲的,日本鬼子则是防守一方。而现在是清军来攻,自己在守,要借鉴的也是日本鬼子的实际战术。朱永兴骑在马上,一想到此,竟然浮起一种怪异的感觉。

好吧,自己是有点想得多了。管他是正面还是反面,是正义的国军还是禽兽般的鬼子,成功的经验就要学习,失败的教训也要吸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吗!

朱永兴很快甩掉那种怪异的感觉,仔细思索行动计划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细节上都反复思量,不敢放过。名将啊,智勇兼备,兵精马足,是自己这个纸上谈兵的菜鸟能对付的吗?

如果是真正的战阵厮杀,朱永兴肯定不敢充任指挥,他自信还不能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作出敏锐的判断,下达正确的命令。

名将啊,朱永兴虽心往之,但也自知相距甚远。论理论,自己知道很多古今中外的战例,但绝不会比现在的将领把《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背得更娴熟;论实战,自己见识过战场,却只是一个看客,甚至到现在还没亲手拿刀砍过人;论冷酷、理智、判断、坚强,自己更无法与那些刀头舔血、尸山血海中冲杀出来的将领相比。

当然,朱永兴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能被所谓的古之名将打得满地找牙。论见识的广博,诡变的招数,他自认为还有得一拼。而成为名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运气,朱永兴觉得应该还稍胜一筹。穿越以来的种种,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顺遂,无疑增添了他的这种感觉。

该面对的早晚要来,如果连一个张勇都不敢言战,日后又该如何对阵比他更强大的BOSS,兴王图霸、恢复华夏岂不是一句空话?自己要走的是一条充满痛苦、血腥的道路,当然其中也会有快乐和振奋,而只有勇敢地走到终点,才会摘取到胜利和光荣的桂冠。

旌旗招展,刀枪闪光,朱永兴身在其中,愈发挺直了腰板,把深邃而坚定的目光投向远方。

……

晨雾笼罩,阿瓦城在视野中模模糊糊,一切都象梦幻,怪异、模糊、变形。

阿瓦城外的明军营地里已经忙乱起来,炊烟升起,使雾气显得更浓。辎重物资正在向车上装载,人喊马嘶,显得很是杂乱。

巩昌王白文选站立在简易搭建的木栅前,对身后大营的忙乱似乎听而不闻,只是面色复杂地远远眺望着缅甸王城。

下关兵败之后,巩昌王白文选留下断后人马,自率主力由沙木和走右甸,再走镇康入陇川,最后在木邦与晋王李定国的兵马相会一处。兵马虽会合,但商议的结果却有很大分歧。

其时,两人都听到了岷世子将入滇留守的消息,晋王李定国认为既然如此,便不必急于接永历回国内。他的理由也很充分,“缅小邦也,猝见大军必惊惧,惧而思逞必拒战,战则是与其为仇也,何以置我主?不如择近境险要之地,休兵息士,修军实,招溃散,两军相为犄角;缅外惮我军,必不敢无礼于主上矣!”

但白文选却认为两军驻在境外,一旦缅人叵测,很可能鞭长莫及,所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把永历接回国内,免得心有所牵,不能专心对敌。

虽然李定国是亲王且持黄铖,白文选只是郡王,但此时各人的地位却以手中实力来决定。白文选坚持己见,李定国既不想刀兵相见起内讧,就只好勉强答应,他自领本部人马经耿马北上,驻扎于孟艮。

巩昌王白文选统率兵马克服天气炎热、路途艰险等困难,连续击败意图拦截的缅军,直至阿瓦城下。缅甸当局这才知道明军强劲,尚不可小视,便收兵入城据守并派人要永历下旨退兵。

辛辛苦苦来到此地,却只得到了一纸要他退兵的敕谕,而且敕文还是由缅人送至大营的,这当然会使巩昌王感到郁闷又无奈,令明军将士觉得愤怒且不满。

事不可为矣!白文选长叹了一声,他昨日便叩头接受了敕旨,决定今天一早便退兵而去,但却实在有些不甘心。而思之再三,白文选还是没有违抗圣旨,继续进攻的决心。

且不说继续进攻是否会危及到永历的性命,单说抗旨一事吧,救不出永历和小朝廷当然会承担罪名。而即便是救驾成功,皇帝和群臣会怎么想,一个不遵圣旨的领军将领,就算是好心,恐怕也会令人疑惧,生恐日后再犯此类之事,再不会予以信任了,并要百般防范和压制了吧?

正是有这种顾虑,白文选即便怀疑敕旨可能并非永历本意,也不敢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王爷。”一声轻唤自背后传来,原来是部将张国用、赵得胜赶了过来。

白文选收起惆怅情绪,强笑道:“是饭菜已做好了?走,咱们回帐就餐,然后起兵回滇与李晋王会合吧!”

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92章 无题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82章 无题第57章 接驾第186章 疍家女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105章 军属优待,女科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30章 无题第117章 困难的基础工程第106章 不负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24章 授课第69章 软实力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64章 苍水之忧,佛朗机炮第10章 慷慨陈词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82章 燧发枪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3章 暹罗国情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70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104章 报应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46章 火枪之威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80章 教士保罗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23章 综合实力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68章 慷慨秦腔第71章 局部——大局第39章 兵临大理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117章 断臂?第128章 盛仪,震慑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18章 紧急商议第31章 故国风情第90章 俘虏处置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11章 众采所长的文治第86章 接战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29章 宗室仪仗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9章 景东会师第87章 水西局势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202章 总攻(二)第185章 情动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83章 水西之变第138章 大海战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80章 教士保罗第54章 再退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83章 弃城之议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48章 大战(二)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92章 举棋不定第67章 排除万难第3章 召见群将
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92章 无题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82章 无题第57章 接驾第186章 疍家女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105章 军属优待,女科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30章 无题第117章 困难的基础工程第106章 不负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9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第124章 授课第69章 软实力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64章 苍水之忧,佛朗机炮第10章 慷慨陈词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82章 燧发枪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3章 暹罗国情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70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104章 报应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46章 火枪之威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80章 教士保罗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23章 综合实力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68章 慷慨秦腔第71章 局部——大局第39章 兵临大理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117章 断臂?第128章 盛仪,震慑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18章 紧急商议第31章 故国风情第90章 俘虏处置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11章 众采所长的文治第86章 接战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29章 宗室仪仗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9章 景东会师第87章 水西局势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202章 总攻(二)第185章 情动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83章 水西之变第138章 大海战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80章 教士保罗第54章 再退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83章 弃城之议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48章 大战(二)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92章 举棋不定第67章 排除万难第3章 召见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