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众采所长的文治

黄秀仁离开了,朱永兴也起身,在刘佐宸的陪同下,出屋左行,进了会议室。会议室里已经坐了数人,有宣教司的两个官员马绍愉和陈洪范,有军情司的周良甫和随员顾锡畴,有行将成立的警备军的官员宜川伯高启隆、孟津侯魏勇,还有猛河、刀果、龙吉祥等重要土司。

见礼已毕,众人落座,朱永兴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安南战事已告一段落,武功还需文治,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把稳定安南的章程最后定下来,使其能最快地成为吾大明的抗清基地。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吧,由军情司先讲。”

周良甫向着随员顾锡畴点了点头,顾锡畴便翻着文件开始介绍,无非是占领了安南多少地方,俘虏了多少安南士兵等等。

接下来是宣教司的官员讲述了之前计划的落实情况,主要是随军而来的军人眷属的民众的安置情况,以及还需加强的工作。

让俘虏开垦荒地,争取能种上一茬番薯,明年年初便会收获,可以缓解开春的粮食紧缺;发动组织华侨华裔,稳定地方,并且为明军提供耳目的作用;免税减赋,甚至劫富济贫,安抚生活困苦的安南民众……计划落实得还好,但朱永兴觉得还有改进的地方。

“对俘虏要区别对待,家在我们占领地区域内的,要尽力争取;家在安南郑氏统治区的,要严加防范。”听完了情况介绍,朱永兴开始讲解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心得和领悟,“开垦十亩,可授予俘虏一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有了家业。又顾及家人,生不出反抗之心。另外,恩威并施才是王道,不可偏颇。对心怀不轨、伺机作乱的严厉镇压,震慑余众;对恭顺听话的,则施之以恩。甚至可取其为官,襄助我们稳定治安。”

“殿下,华侨、华裔可授其官职,越人似乎不妥吧?”周良甫犹豫着提出了疑问。

“以越治越,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朱永兴微笑道:“越人为官,也需按照咱们的章程行事,且令治下越人不易生出反感,又有何不可?华夷之分,只在心中。却不可过于显露,更不可宣之于外。吾明军兴吊伐之师,惩郑氏不义,却未曾说要灭其国,永占其地。今驻兵安南,一为惩诫,二为隔绝郑氏勾结清廷之途。所以,这名义和表面上的文章还是要做的。待到日久天长。越人生活安定,岂思作乱之道?则我华夏又多一民族。我皇明亦多一疆土。”

“殿下思虑之远,下官等万不可及,还请殿下详解。”刘佐宸虽然知道些朱永兴的想法,但也不是领悟得特别明白,借这个机会,便想让朱永兴说得更清楚明白。以后做事也就少出疏漏。

朱永兴停顿了一下,边思索边讲了起来。他在讲述中借鉴了西方国家殖民的手段,分而治之,以越治越,拉拢打压区别对待。名义和实际相结合,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将占领区牢牢控制在手中。尽管心中作痛,但朱永兴还是把历史上日寇扶植伪政权,收买利用汉奸的经验也讲了出来,希望对稳定安南占领地有所帮助。

“……莫氏根基甚深,不易控制,是以吾要在占领地区扶持一个新兴的亲明势力,也就是名义上的郑桦,实际上的黄秀仁。”朱永兴最后总结性地说出了自己的策略,“慢慢观察考验,逐步授予其权力,甚至可以分阶段地把维护地方治安的权力下放。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的监督控制要更加严格。使黄氏等投靠于我的,若要保其性命,保其地位,保其家人,保其财产,就只能依附于我……”

朱永兴的整个策略还综合了英法等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其中有一些是法、葡、西等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比如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安南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产生密切的认同感;有一些则是英国采取的间接统治方式,比如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或者是受监督控制的高级官员,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适当地予以保留和传授。

“大家会下讨论研究,把最后的章程制定出来,有些地方不必定得太死,可以灵活一些。”朱永兴知道自己说得太多,与这些官员的理念冲突很大,需要他们理解吸收。天朝上国嘛,怎么会如此卑鄙恶毒?

“至于各位土官,吾现在也要说明一下,诸位在安南所授土地的治理,不能相同于原来。”朱永兴转向了猛河等人,面色很严肃,“这是一个大局问题,地方如果动乱,会影响到我军的抗清大业,会影响到安南基地的稳定。所以,应该有所改变才是。”

“不知殿下要作何改变?”龙吉祥沉默了片刻,见别人都不出声,便试探着开口问道。

朱永兴拿出几页文件,推到龙吉祥等人面前,说道:“这是区域自治制度,你们仔细阅读,若有疑问可向刘大人请教。这其中尚有可修改放宽的余地,而且诸位若觉得不好,可照原来滇省旧制。但是,所授土地上的百姓则必须转迁他处,由刘大人等官员负责安置。”

如果按照各土司原来的治理方法,无异于把很多安南百姓变成了农奴、半农奴,从先进走向落后,不引起动乱才怪。但实行郡县制,显然又不为众土司所接受,就算勉强应了,也必然心生怨恨。

所以,朱永兴才鼓捣出这个区域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陈旧落后的土司制度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又给了这些土司另外一些照顾。比如赋税、官员任免、内部事务等,都有所放宽。

“吾总要尽量使诸位满意,以答谢诸位襄助之功。”朱永兴最后补充道:“照吾来看,实行区域自制也颇多益处,可使治下百姓安心生产,早日建设好地方。增加财富粮食;若依旧制,则民众转迁,白白损失了许多劳力,以及日后所要上交的赋税。两相比较,诸位好好权衡吧!”

……

安沛城外的野战,安南郑氏拼凑出来的主力被消灭了九成以上。并且因为四处抽调,使得其他地方的守卫力量极度薄弱。所以,讨伐安南的战事对于明军来说已经基本结束。在趁胜南下,攻占了升龙的最后一道屏障越池之后,明军派出少量部队,开始配合土兵四下占领兵力空虚的安南地方。

签订城下之盟,或者说是不平等条约,朱永兴认为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如果不用担心自己的决定遭到弹劾、否决。或者被下面的民众推翻,那维护自己的统治便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一点不仅朱永兴知道,西方殖民者也知道,所以会保留一个名义上的皇权或政府,或者用利益拉拢一些上层人物,以便更好地控制,更好地掠夺。因为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职位。哪怕国家丧失了主权和领土,这些人也很少会冒着杀身破家的危险去反抗。

在殖民地国家。这种现象几乎都是类似的。印度的各土邦领主是这样,安南的阮氏政权是这样,清朝皇帝也是这样。为了自身的苟延残喘,宁肯丧权辱国,也绝不拼死抵抗,更有“宁予友邦。不赠家奴”、“?保大清不保中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奇葩言论。

现在,这样的事情正落在安南郑氏的头上。安沛大败的消息传来,升龙的郑府便乱成了一锅粥,紧接着便是明军趁胜南下。攻取河池。这下子,整个升龙都是人心大哗,混乱异常了。

“调南兵,调太原镇兵,调各地守军,征精壮百姓,孤要率军与敌再战,孤要死守升龙,与城共存亡……”西定王郑柞的咆哮声在厅中回荡,外面的侍卫一个个面色怪异,心中惶惶。

“王上息怒,息怒啊!”郑府首席幕僚陈范隆已经白发苍苍,这个时候也只有他这个曾经给郑柞做过老师的老资历能劝、敢劝了,老头子泪流满面,苦口婆心,“此诚危难之时,为安南社稷,为郑氏族人,王上当慎重,当冷静……”

看着老师满脸凄怆,白发落泪,郑柞发泄得也差不多了,颓然坐在椅中,缓缓闭上眼睛,两颗泪珠从眼角滚落。

“王上,老臣……”陈范隆饱读诗书,也知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见郑柞落泪,他也哽咽难抑,抹了把泪水,勉强稳住心神,陈范隆开始进言献策,“王上且勿悲伤,明军虽来势汹汹,但尚有解决之道。可外患易退,内忧难消啊!”

郑柞抚着额头,长叹一声,这个道理他当然明白,高平莫氏、广南阮氏,甚至被架空的黎氏皇族,哪个都是贼心不死,就等着郑氏衰落,就会象恶狗一样猛扑上来。

调南兵,那只是一句气话,失去了压制的阮氏不趁机北攻,那才见了鬼呢?调太原镇兵,也是随口一说,已经所剩不多的太原镇兵能抵挡势如破竹的明军?再者,莫氏在高平、七溪、谅山已有异动,就等着这样的机会吧?征精壮百姓御敌,那更是不靠谱的事情。七八万大军都被摧毁,仓促组织起的乌合之众又有多大作用?

“难道只有纳款求和这一条路可走吗?”郑柞哀叹道。

陈范隆沉默了一下,说道:“明朝言必称仁义,行必遵纲常礼教,若派出使者恭顺请罪,携礼奉迎,想必不会逼迫过甚。明军若收兵,则莫、阮两氏亦无可趁之机。”

“能够如此容易吗?”郑柞很是怀疑,轻轻摇头道:“看明军穷攻猛打的势头,岂是能够轻言退兵的?”

“王上,滇省大部可还被清军占据呢,明军的大敌岂会是我安南?”陈范隆补充道:“只要明军不继续进兵,我们再行退让也可,升龙若失,则国本动摇啊!事关王上一族的荣辱安危,王上不可不慎,不可冲动啊!”

郑柞沉吟了一下。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不知派谁前去求和为好?”

“老臣愿往。”陈范隆躬身请命,“请王上就近组织人马,征募精壮,尤其要注意黎氏的异动。太原镇兵不可动,南兵更不可动。以震慑莫阮两氏。”

“那就辛苦老夫子了。”郑柞温言抚慰,又与陈范隆商议了具体事宜,方才亲送其出去,以表恩宠信任。

……

仁义道德不是对敌国讲的,朱永兴也不用外人来如此称赞自己,他只要更大的利益,也不用考虑自己在他国人心目中的品德和名声。

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但还是要摆出直捣升龙的架势。军事上已经基本达到目的,剩下的便是政治攻势。

安沛之战中的伤病俘虏被逐批释放。一方面减少后勤压力,一方面宣示王师之仁德,另一方面则是借这些俘虏的嘴,给郑氏带去更混乱的消息。

“明军吊师伐罪,只灭郑氏,不杀伤百姓,不抢掠财物……”

“大明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要荡除奸凶,复立莫氏……”

“有黎氏王族至明军大营。示以谕旨,愿割越池以北予大明,恳请王师荡除跋扈郑氏,重建黎氏皇家威严……”

“广南阮主已与明朝结盟,共击安南,约以马江为界……”

各种消息传播开来。令郑氏感到无所适从,更感形势之严峻。明面的,隐藏的,忍耐的,敌人似乎都蹦了出来。要借明军之威一举推翻郑氏。而事实呢,更向着于郑氏不利的方面迅速发展。

攻占了越池的明军正在四下搜集粮草,且后续之兵也在开到,行将南下直捣升龙;莫氏在高平、七溪、谅山起兵,比历史上提前了好几年,正在围攻太原;安沛的明军一部东取宣光后,继续推进,有与莫氏会合之势;滇省金平苗、瑶、傣三家土司、江城哈尼土司、屏边苗族土司、河口瑶族土司等,或联兵,或助战明军,纷纷杀入安南,孟东、孟得、莱州等地相继失陷……

更令郑氏感到愤怒且恐惧的,还是安沛郡公郑桦的反叛。被明朝封为归化将军、安南都统使司府总督后,这位郡公发布了檄文,号召安南民众支持拥护救民于水火的天朝王师,并历数郑氏横征暴敛、残民欺上的种种罪行,还声称要组织大军,义助王师。

郑氏作为一个大家族,发生争权夺位、兄弟相残,甚至父子内讧的事情并不鲜见,第一位家主郑检去世后,其二子便争位相残;天启年间,后黎敬宗又与郑松之子万郡公郑椿合谋,计划杀死郑松夺回皇权;郑松死后,其子郑梉和郑椿,以及郑松之弟郑杜,三者又发生了大规模内讧。

封建社会中,这种夺位争权是非常残酷的,兄杀弟,子弑父,满门抄斩,斩草除根,是常用的手段。同样,这样的内讧也是很致命的,往往被外敌所趁,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这是要从内部分化瓦解,打垮我郑氏的阴谋啊!郑柞深知这一招的狠辣,既然明军扶持了郑桦,那郑氏内部就难免分帮结派,难免存有伐幸心理,再难生出同仇敌忾的心思。你郑柞如果完蛋了,俺们就投靠郑桦去,同是郑氏,想必郑桦也不会嫌自己的实力更强吧?

前虎后狼,内外交困,四面楚歌,郑柞感到了如山的压力,更加迫切地希望陈范隆能够求和成功,好让他能稳定局势,扫平宵小。

陈范隆很快便回来了,但脸色难看,把明军的议和条件呈给郑柞,连声痛骂:“强盗,就是强盗,不讲仁义道德,毫无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风范……”

……

俺们不是强盗,俺们是是解放者,俺们是救民于水火的仁义之师,这个观念一定要深入人心,深入安南的人心。朱永兴笑意殷殷地检阅着安南的第一支伪军部队,心中得意洋洋,对马屁精黄秀仁的卖力工作是赞赏有加。

什么时代都有软骨头,什么民族都有败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马屁精黄秀仁在亲眼目睹两名安南死硬分子被活剐后,心理大受打击,留下了终生的阴影。而安南都统使司府总管的职位,加上安沛城中郑桦的府宅,再有金银财宝的赏赐,以及黄家亲属的任用,使这个家伙成为了铁杆越奸,死心塌地为明朝效力。

要说呢,这个家伙还是有些能力的,口才也好,一番威胁利诱之下,又有不少安南文官武将幡然悔悟,决定拥护不露面的归化将军郑桦,支持安南都统使司府总督拔乱反正的各项行动。

这一千由安南俘虏组建起来的靖安军,士兵都有家眷在明军的占领区,大部分是原安沛的守军,将领也差不多还是原来的安南将领。只是靖安军中多了一个单位,叫顾问团,由明军中的抽调军人和宣抚司的官员组成。(未完待续。。)

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8章 胜利之因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229章 内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202章 总攻(二)第155章 无题第27章 攻城第151章 再战新会(四)第155章 无题第195章 无题第70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98章 以南养北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82章 调整布署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29章 破城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24章 授课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229章 内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7章 意外之难第50章 伏击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203章 总攻(三)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22章 水利部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99章 接战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39章 三鬼与成丑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60章 大结局第73章 人心散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92章 伪造,诡道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3章 打压缙绅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59章 名将展威,以势制敌第89章 进退两难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95章 无题第52章 血战厮杀第26章 初涉杀场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19章 缅甸,山东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272章 血战第59章 援军?援军?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260章 追击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57章 接驾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99章 军歌第26章 兵临城下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
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8章 胜利之因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229章 内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92章 战争年代的约定第202章 总攻(二)第155章 无题第27章 攻城第151章 再战新会(四)第155章 无题第195章 无题第70章 三鬼选择,镜子制成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98章 以南养北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24章 窖金,广西变局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82章 调整布署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29章 破城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124章 授课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229章 内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7章 意外之难第50章 伏击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41章 宗室留守与假黄铖第203章 总攻(三)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22章 水利部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99章 接战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39章 三鬼与成丑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60章 大结局第73章 人心散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92章 伪造,诡道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98章 我认得你第13章 打压缙绅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59章 名将展威,以势制敌第89章 进退两难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95章 无题第52章 血战厮杀第26章 初涉杀场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19章 缅甸,山东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272章 血战第59章 援军?援军?第62章 幸存者的打击第260章 追击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57章 接驾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99章 军歌第26章 兵临城下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