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

对于欧洲来说,目前的主流是主要叙述西欧地区的历史,这同近现代以来西欧地区对于世界的影响最为广泛有关。

但是就历史来说,西欧地区在历史中相当长一个时期,其发展程度是远远落后于东部欧洲。

对于欧洲历史并不能割裂东部欧洲历史,同时也不能够将欧洲历史封闭起来。

以为欧洲地区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内部自我发展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所谓的希腊及罗马伪史并不能够使欧洲地区形成一个文化上的闭环,事实上是欧洲地区从来都没有形成一个文化上的闭环。

公元三到四世纪,匈奴人的入侵彻底改变了欧洲地区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原始形态;

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殖民,及意大利半岛地区成为承接中东与西欧的桥梁;

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入侵,打通了亚洲到欧洲的贸易大通道,使得欧洲地区可以直接的接触到世界上最发达的中华文明;

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土耳其人对欧洲的入侵,明确的让这些欧洲部落贵族认识到其部落体制的落后,也为后来的转变提供了转机。

伴随匈奴人入侵带给欧洲地区的是贵族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伴随中东阿拉伯人对西班牙殖民,使得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

纸及印刷术使得欧洲地区部落开化的基础,指南针使得船只可以远航;

蒙古入侵带去了火、药及原始的火器,改变了冷兵器时代,且使得欧洲可以与世界上最文明的地区中华文明联系起来;

土耳其的入侵,使得欧洲地区的部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自己部落体制的不足。

欧洲地区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体,也不存在欧洲地区的文明闭环。

欧洲之所以没有沦为非洲和美洲的模样,在于其在同亚洲大陆相连,受到亚洲文明的不断输血,才使得欧洲有今天的模样。

那么你就要问了,既然中华文明如此强大,为何还要衰落?

既然欧洲如此落后,为何现在会变得如此强大?

中华地区自人类懵懂初开之际,中华地区就是引领人类进步的摇篮。

中华地区在尧舜禹前为原始社会时期;尧舜禹时期为无血缘分封的贵族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已经演变为血缘继承及无血缘分封的贵族奴隶社会;

经过春秋战国,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命运的大讨论,即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为后世提供了各种形式下的学术解决方案。

例如,道家的自由放任主义、法家的威权主义、儒家的折中道德负责制。

中华也是最早形成国家的地区,而世界其它地区,例如欧洲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才形成国家;例如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国家;日本是在19世纪才形成国家。

伴随国家的形成,其制度的力量使得中华地区在世界2000多年的历史上成为引领世界文明的唯一力量;以同中华远近影响逐渐衰弱。

在现实优势体制的惯性下,一种文明是很难做出调整的,所以在受到这种文明的边缘地区西欧实现了反转,因为船小好调头。

西欧地区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权力家族化世袭问题(选举),使得西方能够在20世纪成为引领世界的主要力量。

没有中华这个世界缺乏主轴,不谈中华这个世界就不是世界。

法兰西大革命以前欧洲地区的历史多以西欧地区的各部落部落史为主,例如法兰西部落、英格兰部落、尼德兰部落、日耳曼部落、西班牙部落及意大利半岛地区诸部落。

在十六十七世纪之时,有两个在后世有巨大影响力的部落开始显露出来,一个是普鲁士(后世德国),一个是罗斯(后世俄罗斯)。

在历史中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东部欧洲地区的部落是最先受到来自蒙古高原及中东地区部落民族的侵袭。

所以这个地区一直生活在匈奴人、蒙古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影响下,相比较而言整体上要比西部欧洲发达一些。

但是在近代现代以来,除了一个俄罗斯崛起外,其它部落不足称道。

罗斯为东部欧洲的一个小部落,十世纪的时候东部基督教传入罗斯。

十三世纪的时候,蒙古人入侵,罗斯被蒙古人统治了两三百年。

自1480年,俄罗斯脱离蒙古而独立,然而后续又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对俄罗斯的打击。

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成为大酋长。

俄罗斯比较有名的部落大酋长为彼得大酋长(1672-1725),立主改革。

历史中描述效仿的对象是西欧地区,但是现实更可能是效仿奥斯曼土耳其。

因为彼时的俄罗斯处于贵族奴隶社会,而土耳其已经进入君主平民社会的形成时期,没有贵族和教士的羁绊。

公元1697年,丹麦部落、波兰部落、俄罗斯部落组成同盟,企图入侵瑞典部落,结果被瑞典15岁的查理十二酋长击败。

其中俄罗斯以五万士兵不敌瑞典八千士兵。

公元1709年,瑞典酋长查理十二入侵俄罗斯部落,但是被击败。

后俄罗斯与瑞典达成盟约,俄罗斯获得波罗的海东岸一带利沃尼亚、爱沙尼亚等地。

彼得大酋长去世后,三十年间后继大酋长没有什么功绩。

直到1763年,俄罗斯女酋长凯瑟琳二世即位,部落势力再次增长。

除俄罗斯外,另一个崛起的部落就是普鲁士。

勃兰登堡选候部落在欧洲有数百年,公元十五世纪初年,勃兰登堡选候无子嗣。

日耳曼大汗蒙德把这个领地分封给霍亨索伦族,即他日的德意志皇室。

公元1614年,勃兰登堡选候在莱茵河扩充克里普斯及马克两地,此为第一次扩张。

四年后,又获得普鲁士公部落。

普鲁士公部落为斯拉夫人居住地,后在十三世纪时被条顿骑士所征服,日耳曼人逐渐移居过去。

十五世纪普鲁士的西部被波兰部落所夺。

公元1525年,条顿骑士团改信新教并解散,由其团长为酋长而建立普鲁士部落,附属于波兰大酋长。

公元1640年,勃兰登堡选候腓特烈·威廉即位,其领地内部落氏族贵族嚣张跋扈,形势严峻。

这位选候生性粗鲁残忍,行事诡诈,对内集权,对外扩张。

公元1648年时,勃兰登堡得到民登及哈尔伯施塔特两主教领地,及上波美拉尼亚公领地,同时将普鲁士公独立出波兰及日耳曼部落。

腓特烈极力扩充军队,加强集权,不久就同英格兰部落、荷兰部落共同抵抗法兰西部落的路易十四,实力可想而知。

在历史书中勃兰登堡选候腓特烈被称为始创军国主义,但是军国主义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加强集权,发展军力,扩充领土。

按照这个逻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后来勃兰登堡成为统一日耳曼诸部落的强大部落。

公元1688年,腓特烈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继位,继续扩充领地。

其最大功绩在于将勃兰登堡由公国变为王国,意思是由酋长变为大酋长。

以前是日耳曼部落大汗下面的酋长,但是后来势力增加变成同法兰西部落、英格兰部落一样的地位。

公元1701年,日耳曼大汗不得不承认腓特烈三世为大酋长。

勃兰登堡大酋长不在勃兰登堡称大酋长,而在普鲁士称大酋长,因为普鲁士独立于日耳曼大汗的领地之外。

腓特烈三世在普鲁士哥尼斯堡称大酋长,改称号为一世。

新部落第二位大酋长为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大力招募军队,由两万多人增加到八万多人,可以与法兰西部落、奥地利部落相媲美。

公元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1740-1786)。

在腓特烈二世继位不久后,日耳曼大汗查理六世去世,无子,传其位给女儿玛利亚·特蕾莎。

日耳曼大汗没有死之前,西欧诸部落诸侯都承认其遗嘱把领土传给他的女儿。

去世后不久,各部落诸侯开始跃跃欲试,腓特烈二世出兵占领勃兰登堡东南西里西亚的科雷劳斯城。

法兰西部落也不甘示弱,联合巴伐利亚攻击日耳曼部落,幸好女大汗果敢击退法兰西及巴伐利亚联军,但是不得不割让西里西亚给普鲁士大酋长腓特烈二世。

后英格兰与荷兰结成同盟维持均势的局面,实在是不愿意看到法兰西部落争夺尼德兰的地盘。

公元1748年,各部落诸侯与日耳曼大汗媾和,恢复战前的状态。

不过只有普鲁士大酋长腓特烈二世获得西里西亚地盘,领地增加了三分之一。

日耳曼女大汗即位不久,各诸侯就要瓜分领地,玛利亚·特蕾莎对于普鲁士抢夺西里西亚耿耿于怀。

考虑对普鲁士展开报复,之后引起大规模战争冲突(1756-1763),东自印度,西自美洲。

公元1756年,玛利亚·特蕾莎女大汗派出的使者使两百年来与哈布斯堡族有仇的法兰西同奥地利结成同盟,共同攻击普鲁士。

WWW◆Tтkǎ n◆C○

俄罗斯、瑞典、撒克逊三部落同样有攻击普鲁士的协议。

就这样的形势,普鲁士部落灭亡指日可待。

普鲁士大酋长腓特烈二世知悉后,对撒克逊部落不宣而战,再向比希米亚前进,中途被阻。

公元1757年,在罗斯巴赫大败法兰西部落与日耳曼部落军队。

一个月后在洛伊滕大败奥地利军队,瑞典及俄罗斯军队听说后,均闻风而逃。

公元1763年,各部落缔结了巴黎盟约,结束了这场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腓特烈三世虽然获得了奥地利部落的领土,但是并没有阻止他的野心。

腓特烈三世大酋长对于波兰部落的西普鲁士地区垂涎三尺,也是因为当时波兰部落衰弱,才使得其它周边部落产生了野心。

波兰部落中的贵族嚣张跋扈,大酋长对内对外无实权。

周边部落都加强集权来对抗其它部落,所以对于部落内混乱,且没有有效凝聚力的波兰下手了。

波兰的部落体制类似于英格兰部落,英格兰部落体制之所以能够维持,是因为其孤悬海外。

波兰部落大酋长没有部落大会及国会的同意,不得宣战、媾和、征税、立法。

然而部落大会即国会的议员都是部落内贵族的代表,凡是议案都需要全体议员同意才能够通过。

一名议员反对则议案作废,这就是自由否决权。

这也就是贵族奴隶社会中的一种弊端,于部落命运前途而言不如贵族一家族之利益。

波兰部落为除欧洲俄罗斯外最大的部落,部落内都为平原无险可守。

部落大酋长无世袭的权力,一旦部落大酋长去世,部落内贵族就另选一个其它部落的人出任部落大酋长,大不列颠也有类似的案例。

所以每到选举大酋长的时候,周边各部落都极力干涉波兰部落内部事务,或武力胁迫或金钱贿赂,以期待能够周边部落的人能够出任波兰大酋长。

波兰部落内贵族极多,有数百万。

有说法贵族之犬虽居于封土之中,然其尾可达邻封之境,而贫者无立锥之地。

波兰部落内贵族势力强大,而俄罗斯部落、普鲁士部落、奥地利部落都环伺,其灭亡不远。

当波兰大酋长奥古斯都三世去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大酋长与日耳曼部落女大汗凯瑟琳达成协议,以大汗凯瑟琳的宠臣波尼亚托斯基出任波兰大酋长,称斯坦尼斯拉斯二世。

但这位斯坦尼斯兰二世即位后,却专注改革,令周边几个部落失望。

这位大酋长废止部落大会及部落大会议员自由否决的权力,被周边各部落所干涉。

最后的结果是周边各部落不允许波兰自强,奥地利与普鲁士达成协议。

如果俄罗斯同意退出从土耳其得来的土地,则分割波兰的事情三个部落共同瓜分。

奥地利得到波兰的一部分,普鲁士得到波兰的西普鲁士地区。

公元1772年,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三部落共同瓜分波兰。

三部落军事入侵,普鲁士获得西普鲁士之地,奥地利获得一部分领地,俄罗斯获得波兰东部。

俄罗斯部落军队直逼华沙,波兰部落大会不得已同意其分割事实。

波兰第一次被瓜分后,此后二十年(1772-1791)也实行了各种改革,但是最本质的东西却没有能力触及,也不敢触及。

在1791年,也就是瓜分后二十年颁布部落盟约或者叫宪法,废除部落大会即国会的议员自由否决权,部落大酋长定为世袭;

部落大酋长及部落执政对国会负责。

并释放奴隶,对于这一点贵族们不干了,赶紧跑到日耳曼部落大汗凯瑟琳二世求援。

日耳曼部落大汗凯瑟琳二世正愁没有借口干涉,波兰贵族主动过来递刀子,遂出兵入侵波兰部落,废宪法,恢复议员自由否决制。

公元1793年,日耳曼部落大汗已经阻止波兰部落改革,俄罗斯与普鲁士商议再次分割波兰。

普鲁士大酋长腓特烈二世率兵进入波兰,占领波兰三部分领土,获得人口五十万;

俄罗斯获得领土及人口三百万;

奥地利以尼德兰交换波兰的巴伐利亚,不参与这次分割。

公元1794年,曾经参加过美利坚独立战争的波兰志士柯斯丘什科,暗中布置反抗,波兰人奋起反抗,腓特烈二世的军队不得不退出。

公元1795年,凯瑟琳二世大汗派兵进入波兰,打败波兰民兵,柯斯丘什科被擒。

冬天,华沙陷落,波兰大酋长退位,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三方分割波兰其余领土。

然而被奴役并没使波兰人消亡,公元1914年欧洲大战过后,波兰复国。

历史何曾相似,过去是分割土地及人口,而今天是分割经济利益。

在普鲁士霍亨索伦族在日耳曼北部扩充势力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族拥有了广大领土成为大部落。

过去日耳曼大汗查理五世继位后,曾分封奥地利领土给其弟弟费迪南一世。

费迪南因为娶妻得到了波西米亚及匈牙利两部落,领土增加不少。

当时匈牙利的领土大部分被土耳其人所占领,所以在十八世纪以前,奥地利部落都在应付土耳其人。

在十四世纪初,匈奴人的一支,从东到西征服下亚细亚一带,其部落酋长叫奥斯曼。

欧洲人为了区别十字军时代入侵欧洲的塞尔柱突厥人,称呼这支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353年,在东部欧洲一带已经有了根据地。

此后几百年,土耳其不断入侵欧洲,欧洲各部落惊恐万分。

公元1673年,土耳其孤军围攻奥地利维也纳,差点攻陷,但是波兰酋长率兵解了围,土耳其人才离开。

公元1699年,奥地利恢复匈牙利及的蓝希尔菲尼亚等地得到土耳其人的承认。

奥地利日耳曼大汗玛利亚·特蕾莎去世后,其儿子约瑟二世被选为日耳曼大汗。

在位十年(1780-1790),力主改革,但是没有成功,所以哈布斯堡族的领土不可能有统一的希望。

这相当于夏商周的各朝代的末期,各路诸侯举兵起事,谁还理你天子啊。

然而各诸侯都没有使欧洲统一,一来是没有任何一方诸侯有足够的实力及智慧实现;二来其宗教的影响促使没有发展出可以为统一奠定合法性的学说。

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二十四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二)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前言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前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
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二十四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二)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前言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前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