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

十九世纪中期的俄罗斯与千年前也没有什么两个样子,依然是沉闷的贵族奴隶社会。

自1815年亚历山大一世参加完维也纳大会后,俄罗斯可以说成为了欧洲地区一股重要的力量。

俄罗斯与普鲁士、奥地利、英格兰组成神圣同盟,以维护贵族奴隶社会为己任。

彼时俄罗斯属于政教合一型的部落贵族奴隶社会,同样法国也属于政教合一,而英国属于神权政权,按照逻辑来看英国当今的政权也属于神权政权。

俄罗斯大汗亚历山大一世开始希望维新,最后却因恐惧而废止,且变得对维新极为痛恨。

1825年12月1日,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国内的革命党乘机发动12月反抗,但是最后失败了。

尼古拉一世继位,更加的专制。

1830年波兰人反抗,驱逐俄罗斯官员,组建临时政、府。

1831年1月25日,波兰宣布独立。

尼古拉一世派军队镇压,撤销波兰宪法、停止波兰国会、废除波兰国旗、强迫迁移四万五千户流放到顿河流域和高加索山中。

波兰反抗过后,尼古拉二世更加的恐惧,变得更加的专制。

1854年,俄罗斯与英国及法国在克里米亚开战,俄罗斯想要延伸其势力范围到土耳其,而英国为了维护中东地区的利益,双方打了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俄罗斯大败,战争没打完尼古拉一世就死了,其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沉痛的教训使得俄罗斯开始转变,亚历山大二世开始改革,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释放奴隶。

1859年,俄罗斯部落内有男性、奴隶2300万人,其中1280万人为部落大汗及其家族的奴隶;1020万人是分封贵族的奴隶。

贵族可以对奴隶施加刑罚,强迫婚嫁,自由买卖,奴隶等同于牛马。

同时期的英国也类似,但是已经奴隶制已经开始松动了,而法国则相对要好一些,毕竟拿破仑的平民思想影响很大。

1826年到1854年,奴隶起义达到709次,但是都被镇压了。

残酷的制度会迫使反抗会不间断的出现,直到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降临。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下令解放奴隶,废除奴隶制。

此时的俄罗斯才逐渐进入了君主平民社会,而同时期的西欧也类似开始不同程度的释放奴隶。

但是有一点,因为考虑到贵族地主损失很大,所以对平民的管控还是很严格的。

平民无故不得离开村庄,所有土地属于村里集体所有,不定期重新划分,所以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

而为了这使用权,平民需要缴纳地价,且分期49年偿还使用权。

至1920年,俄罗斯释放奴隶60年后,俄罗斯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不及原来的一半,常常有饿死的事情发生。

1905年后,俄罗斯农民才可以离开村庄去别处谋生,同时土地私有,过去的奴隶制彻底废除。

然而农民的悲苦生活,成为了后来俄罗斯爆发革命的原动力。

俄罗斯国内的知识阶层,出现反抗俄罗斯教会及恶习的唯物主义的道德革命。

其流派属于伏尔泰和狄德罗唯物主义理性派,对应的是宗教及神学哲学的唯心主义虚无缥缈派。

不同的思想都奔现出来,为了俄罗斯的未来提供可能的方案。

然而不管是什么思想,只要是触碰东正教政教合一的体制,一定有人会请喝伏特加及远距离版旅游,且是一去不复返的那种。

对于这种打压,单纯的思想讨论已经不能够做出改变,所以一部分人就采取了极端的方法。

例如,1878年到1881年,以暗杀为手段企图谋求改变。

1879年,被绞死的就有16人,被远距离旅游且常驻旅游地的人就不计其数了。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成功,亚历山大三世即位(1881-1894)。

革命派写信给亚历山大三世,警告如果不进行代议政治,言论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你就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亚历山大三世比亚历山大二世更加的专制,强力镇压,最后爆发革命皇室被杀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887年到1897年,工人从1318048人增加到2098262人,莫斯科成为纺织的中心。

1920年,俄罗斯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25个,百万城市有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尼古拉二世即位,只有26岁。

一个年轻人却没有改革的动力,延续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

1899年,尼古拉二世准备同化芬兰,做出一些残忍的举动,但是一年之后因反抗不得不恢复芬兰旧制。

1902年,内务大臣被刺杀,尼古拉二世另任命酷吏上任,不仅虐杀异教徒,同时虐杀犹太人。

但是即便如此,俄罗斯国内形成了三派反抗势力,一派是立宪民主党,以专家、教授、资本家等为主;

一派为社会民主党,主张马克思学说,认为除了实现立宪民主党的纲领外,还应该关注贫富差距,工人权利;

最后一派社会革命党,组织比较完备,但是手段比较激烈,20世纪的激烈反抗都是出自这一派。

1904年,日俄战争,俄罗斯失败,国内各派势力认为这是专制无能造成,要求改革。

1905年,工人罢工、文人抗议,尼古拉二世不得已召集国会,1906年1月召开。

虽然名为代表全国国民,但是只是一个立法咨询机构。

十月工人罢工、商人罢市、铁路、电力、煤气都停止运行。

最后达成妥协,1906年三月到四月实行国会选举,最后立宪民主党占据大多数议席。

7月21日,尼古拉二世听惯了谄媚之言,对于国会议员的批评表示“异常失望”,下令解散,1907年3月5日重新召开国会。

对于尼古拉二世的不改革举动,八月国务总理被刺杀,其它官员被刺杀频频发生。

同样镇压犹太人及维新党人的行动,也在进行。

1906年九十两个月就处决300人 ,一年之内被处决后受伤的人数有九千人。

1906年,才开始废止原始社会的氏族村落公产制度,1910年6月27日才完成。

但是已经太晚了,尼古拉二世一面召开国会应付,一面镇压各派势力,终于在1917年发生大变。

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遭遇,也是其独断的结果。

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前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前言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前言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四十七章 法兰西之拿破仑·波拿巴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
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五十七章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前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前言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前言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四十七章 法兰西之拿破仑·波拿巴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