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

当罗马教会成为西欧教会首领的时候,西欧大陆上以法兰克部落开化的程度最高。

此时的法兰克人部落,类似于中国夏朝时期,部落首领查理·马特(714-741)和其儿子面临的问题是氏族部落中的贵族、主教、住持。

此时的法兰克人部落属于贵族奴隶社会,也就是突破了氏族社会形态和多氏族部落形态,进入了多部落组成的贵族奴隶社会。

在贵族奴隶社会中,部落首领面临的问题是贵族拥有军权和其地盘的行政管辖权。

而法兰克人部落首领查理所面临的还有一点,就是其统治合法性问题是由罗马教会授予的。

这就使得部落首领查理只是一个行政上的名义代理人,既无管理全部落的实际军权,统治思想合法性还需要教会授予。

不同于夏朝,夏朝天子是名义上的神的儿子来统治世间,所以在当时是有不可否认的统治思想合法性。

贵族部落再不满,除非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天子暴孽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王朝变更。

日后西欧其它部落首领面临的问题,同法兰克部落首领查理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统治思想合法性和军权都不在自己的手里,也就是说维持权力的基础思想合法性和暴力合法性都不在自己的手里。

那个年代权力就是如此,不同于今天,世界大多数地区文明了许多。

法兰克部落首领查理,面对如此情况,只能借助于罗马教会加持自己统治的思想合法性。同时罗马教会也受到查理的支持。

博尼费斯能够在西欧建立许多主教教区,与查理的保护是分不开的,双方都有合作的基础。

法拉克部落领土内,贵族分伯和公,即各定居点由伯来负责,而伯上面是公,公负责多个伯。

这样的情况更多是多氏族组成的部落,向多部落组成的贵族奴隶社会形成的一种情况。

即氏族头人演变成为公,多氏族组成的部落首领演变为伯,而多部落首领演变为君主也好、女王也好、大汗也好、沙也好,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各有各的领地,各自的领地独自发展,名义上由法兰克部落首领管辖,但实际的权力不在部落首领。

公和伯听不听首领的话,全在于公和伯这一边,且这种贵族已经开始世袭了。

同样主教和主持,隶属于罗马教会,首先考虑的是罗马教会这一层。

当然了,法兰克首领也是一个部落的伯,也有自己的军队。

当时法兰克部落中,最有实力的是亚奎丹、巴伐利亚、阿勒曼尼亚等伯,不服从查理首领的命令,结果只能以军队来平叛。

这样的制度之下,依靠一位首领来对抗贵族,只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法兰克首领及继承人不可能一直都勇武。

不解决制度上的问题,是解决不了贵族的问题。

例如,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东周以后开始出现郡县制,就是要集权,以秦国改革最为彻底,最后统一天下。

只不过秦国以术得天下,却没有有效的统治思想合法性,二代而亡。

同贵族公和伯一样难以应付的是主教和主持,主教和主持都是认为是侍奉神耶和华的人,这个是很神圣的职位,怎么会听你世俗权力的命令。

查理同罗马教会之间,是既合作又斗争,合作在于帮助罗马教会扩充势力,斗争在于不遵守罗马教会的规则,即主教由基督教教徒选举产生。

查理首领亲自任命主教职位,对于主教专横跋扈者一律免职,以其亲友取代,然而亲友任主教后与其他主教也没啥区别。

因为亲友也认为自己是侍奉神耶和华的人,怎么会和你世俗首领一样呢?

这就是没有思想合法性的问题!

查理曼首领的一生都在维持自己的权力,此时的法兰克部落还是贵族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即无血缘分封或者叫自然分封。

公元741年查理曼首领去世了,令人蹊跷的是让其两个儿子裴平和卡罗曼当国,这不符合常理。

更多是后世历史描绘的美好,以服务当世的情况。

部落无二主,裴平以实权会罗马教主,罗马教主以形式上给与裴平加冕为条件,使得裴平在法理上拥有合法性,而卡罗曼则选择出家。

公元752年,法兰克首领裴平在贵族的簇拥下,由博尼费斯主教行傅油之礼,罗马教主为之祷告,裴平继部落王位,被称为卡洛琳朝。

在这次篡权的过程中,裴平是实权人物,或许历史上真正卡罗曼是部落王位继承人。

裴平为了上位,由教会教主或主教进行傅油之礼,来确认自身是神在人间代理人的行政代理人这一事实。

不过西欧地区的这一层意思,相教于印度教来说还是要弱一些。

此次加冕典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形式确定君权神授,而由神的代理人教主或主教来确认你是不是神选之人。

神是不会轻易示人的,但是教主和主教是经常见面的,那么教主和主教的意思就决定了你这个世俗权力的部落首领合不合法的问题。

罗马教主除了为裴平祈祷外,还称凡是反对裴平者,必受天罚,服从裴平者,为法兰克部落宗教上的责任。

罗马教主和裴平皆大欢喜,裴平大力支持罗马教会及法兰克部落地区的教会,各地教会是有义务向罗马教会输送财物的,且各地教会都有自己的封地。

法兰克部落王裴平这么一搞,其它日耳曼种各种酋长都支持罗马教主或主教进行傅油之礼,以此来确认自己是神选之人,有统治的合法性。

以前日耳曼种各部落的首领或王,都是出自有实力的贵族来担任,自此以后王权神授的观念普及开来。

要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情况,就要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欧洲是这么一种情况,那么中东地区是什么一种情况呢?中华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法兰克部落首领裴平依靠罗马教主解决了其统治合法性的问题,而罗马教主以形式的方式事实上确定了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之间的等级问题。

自罗马教会教主圣格列高利一世死后百余年间,罗马教主为抵御意大利半岛北部伦巴种人,常常求助于东部的所谓的东罗马首领利奥三世,且以所谓的东罗马基督教为正宗。

所谓的东罗马部落经常被阿拉伯势力所打劫,且阿拉伯教经常嘲讽东罗马部落信仰的基督教,认为基督教崇拜偶像。

东罗马部落实力不行,作为基督教信仰没有文化上的自信,所以东罗马首领命令教士把礼拜堂或教堂里面的耶稣等人的塑像、画像都要毁去。

罗马教主在西部与法兰克部落联手,获得了世俗强有力的支撑,所以罗马教主召开宗教大会,与东罗马基督教分裂。

这是不是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事实情况,需要研究基督教历史进行考证。

公元751年,伦巴种人欲占领罗马城为其首都,意欲统一意大利半岛。

罗马教会教主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盘,所以求助所谓的东罗马部落,然而没有回应。

于是向法兰克部落首领裴平求助,公元754年裴平解决了伦巴种人吞并罗马教会地盘的企图。

然而当裴平走后,伦巴种人又把罗马教会围了起来,罗马教主有一次请求裴平援助,这一次裴平彻底让伦巴种人成为附庸。

所以说,意大利半岛分裂到1860年才完成统一的原因,根本在于罗马教会不希望意大利半岛的部落统一,只有这样罗马教会才能够施加影响力。

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二十四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二)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四十七章 法兰西之拿破仑·波拿巴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前言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前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前言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
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二十四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二)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五十一章 19世纪之技术改良及实业初现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四十三章 法兰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况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四十七章 法兰西之拿破仑·波拿巴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49章 维也纳会议与欧洲之再造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纪初之西欧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前言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奴隶与平民第四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二)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国革命扩散欧洲前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前言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兰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诸酋长与罗马教主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十四章 中古时期之德国及意大利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