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

几百年来欧洲发生大战,无非是欧洲各诸侯部落扩充欧洲领土及争夺海外殖民地。

例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王位是借口,而实质是领土争夺;拿破仑、第一次欧洲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37-1945).

在诸多欧洲部落中,尤其以英格兰部落所占领土最为广大。

所谓的工业革命及商业革命,是既无工业,也无商业。

一切都是以掠夺为手段,抢占被殖民地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以此获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

但是即便如此,其获得的钱财也不足以满足其日常的需求,所以才有了英格兰在印度地区种植鸦片,出口中华以换取茶叶丝绸瓷器等日常用品。

这种殖民性质的所谓商业,在现代又以跨国公司及金融垄断展开。

欧洲的面积仅占世纪陆地的十二分之一,但是陆地上属于欧洲人尽然达到五分之三,这就是生存空间争夺。

继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十五十六世纪殖民开始,英格兰和法兰西十七世纪开始殖民北美洲,且英格兰和法兰西敌对并非一日。

当英格兰殖民北美洲时,法兰西占据今日之加拿大。

公元1673年,法国耶稣会的传道士马贵特和商人若雷两人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一部分。

不久法兰西人拉萨尔顺密西西比河而下,称这个地方为路易斯安那。

公元1718年,法兰西在密西西比河口建立定居点,称之为奥尔良,自此地到蒙特利尔都建设炮台来防守。

英格兰自从缔结了乌得勒支条约后,得到法国殖民地纽芬兰。

新斯科舍及哈德逊湾两岸,势力到达北美洲的北部。

之后英格兰人在美洲已经超过百万,而法兰西人不到十万。当时法兰西部落为欧洲最强大的部落,没有料到有一天会失去殖民地。

在获取殖民地的斗争中,英格兰和法兰西不止在北美洲竞争。

在十八世纪初年,英格兰和法兰西都已经在印度获得根据地。

公元1707年,印度蒙古大汗奥朗则布去世,印度各诸侯自立,形同独立。蒙古继任大汗虽然居住在德里,但是十八世纪以后,徒有虚名而已。

公元1639年,英格兰查理一世时期,英格兰设立东印度公司同印度做生意。

公元1639年,购买了印度东南岸一个村落,建立了马德拉斯商埠,同时在孟加拉也建立了数处商埠。

不久并开始建设加尔各答定居点,当时孟买已经属于英格兰。

也就是说在一个地区政权强大时,英格兰或者法兰西和你做生意,但是当衰落时,他就要求领土了。

十七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经常参与印度各地诸侯之间的战争。

在十八世纪,法兰西人在印度也设有本地治里为根据地。

当时葡萄牙和荷兰实力已经衰弱,而互相争夺的就只有英格兰、法兰西和印度各地诸侯。

公元1754年后,英格兰打败法兰西在北美洲的势力,加拿大被英格兰人占据。

公元1757年,英格兰的势力范围已经弥漫到印度的南部,且夺取了法兰西本地治里的根据地。

公元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格兰获得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及破特码混两处险要之地;法兰西殖民地加拿大、新斯科舍及西印度群岛的法国殖民诸岛都归英格兰。

同时法兰西割让密西西比河以西殖民地给西班牙,法兰西在美洲领土丧失殆尽。

十八世纪为英格兰殖民史,但是若论所谓的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则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无非是占领当地土地、人口、自然资源,以这些来生产一些初级产品。

试想如果不是为了平衡贸易,怎么会大规模的操作鸦片贸易,盖因为其没有什么产品可以制造出来,以达到其平衡贸易的本质。

如果说有商业,那就是奴隶贸易及鸦片贸易。

英格兰在北美洲从法国人手中获得加拿大后,不久在北美洲南部的殖民地有反抗及独立的举动。

公元1765年,英格兰部落大会即国会通过印花税议案,强迫北美洲殖民地缴税。

公元1765年,北美殖民地代表在纽约集会,一致反对印花税议案。

印花税法案只是北美殖民地爆发的一个诱因,长期积累的矛盾不止于印花税一项。

尤以各种航业法律为最,克伦威尔及查理二世时代所制定的行航业法律本来是针对竞争对手荷兰。

规定凡是其它地区的货物,只有经过英格兰的船只才可以输入到英格兰及其殖民地。

且又规定凡是欧洲各部落出产必须经过英格兰及由英格兰商船运输才可以销售到英格兰殖民地,而殖民地人要输出产品到其它部落也需要由英格兰商船运输。

更为让北美殖民地愤怒的是,凡是殖民地所出产的糖、烟草、靛青、棉花,只能够销售到英格兰。

其有禁止输出的产品,有禁止出产的禁令。

例如北美洲出产皮,却禁止殖民地输出皮帽子给英格兰和其它部落。

北美洲铁矿非常多,但是禁止殖民地建设炼钢厂,害怕影响英格兰的炼钢行业。

当时北美殖民地用木材和西印度群岛交换糖,英格兰禁止西印度群岛所产糖进入北美殖民地。

虽然有禁令,但是私运交易各种产品来牟利,也比较发达。

英格兰因为反抗,不得不取消印花税,但是第二年便征收玻璃、纸、茶等税收。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有反抗茶税的行为。

波士顿有青年暗登茶船,将茶叶抛到海中成为爆发点,英格兰认为应该严厉对付。

1774年,英格兰国会通过议案,禁止波士顿输入或者输出产品;剥夺马萨诸塞殖民地选举法官及议员的权利,改由英格兰大酋长任命。

同年,各殖民地代表在菲列德尔菲亚,商讨对付的办法。

共同决定,英格兰不撤销暴虐的政策之前,双方贸易中止。

1776年,殖民地民兵和英格兰军队在莱克星顿和邦克山两地交火。

第二次大陆会议决定准备与英格兰宣战,选举华盛顿为首领。

因调和无望,公元1776年7月宣布独立。

当北美殖民地同英格兰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法兰西也一直关注,因为法兰西有些不甘心,北美殖民地也知道法兰西同英格兰有仇。

正因为有这么一层关系,殖民地派遣富兰克林远赴法兰西,求援法兰西大酋长路易十六。

法兰西大酋长暗中给予了帮助。1778年,十三个殖民地联合部落民兵打败英格兰军队,其中联合部落民兵中就有许多法兰西人。

当时殖民地各部落虽然推举华盛顿为首领,但是屡打屡败。

1781年,在得到法兰西海军的援助后,殖民地部落联军逼迫约克顿的英军投降。

至此英格兰承认北美十三个联合部落为独立的部落。

领地范围东至大西洋岸边,西至密西西比河,河西路易斯安那及南部佛罗里达都属于西班牙,人口有几百万人。

美利坚部落独立三十年后,西班牙及葡萄牙在北美领土也相继独立。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殖民地只剩加拿大一地,1898年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岛在美国的帮助下也独立了。

自乌得勒支盟约后到法兰西大革命七十年间,欧洲大陆屡有战事。

结果是普鲁士和俄罗斯的崛起,到十九世纪时,普鲁士和奥地利互相争斗,最后普鲁士成为日后德国的建设者。

土耳其在18世纪以后逐渐衰落,奥地利和俄罗斯趁势瓜分。

如果奥地利和俄罗斯能够瓦解土耳其,那么欧洲地区的均势局面就会被破坏,所以英格兰转而支持土耳其。

英格兰失策导致失去北美洲中部的殖民地,至十九世纪时得到澳洲,而因为印度没有竞争所以势力达到喜马拉雅山南部。

法兰西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时代,实力已经衰弱。

1766年得到洛林,1768年得到科西嘉岛,次年拿破仑出生在岛上。

欲了解法兰西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不能不研究法兰西大革命的原由。

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四十七章 法兰西之拿破仑·波拿巴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
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章 法兰克部落之分裂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十五章 罗马教会教主与日耳曼大酋长之冲突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纪之欧洲新思想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八章 法兰克部落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纪初期之欧洲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七章 罗马教主得势与日耳曼种人入教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章 人类历史演变之规律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颠之英格兰部落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四十八章 欧洲与拿破仑时代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斗(一)第四十七章 法兰西之拿破仑·波拿巴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与罗马瓦解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十八章 异端及托钵僧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八章 英国政治及社会改革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二十三章 罗马教主与宗教大会(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颠部落宗教改革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四十章 英格兰和法兰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竞争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三十四章 法兰西与大不列颠部落宗教变革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十二章 中古时代之法兰西部落第四十六章 法兰西大革命之短暂妥协后的对抗第三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一)第二十八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九章 罗斯及普鲁士兴起第十三章 中古时代之大不列颠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国成立及奥地利与匈牙利联合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国革命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十九章 欧洲殖民与间接作用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斗(二)第四十四章 法兰西大革命将起之际第二十章 中古时代西欧之文化第二十九章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三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二)第九章 法兰克之查理曼大酋长及其部落第五章 中古时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欧洲(三)第三十二章 罗马天主教与腓力二世酋长(一)第六十章 十九世纪之英国殖民地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为国家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岛之统一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渊源第十七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第三十六章 西欧历史分期与真实的分期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战争第25章 意大利半岛开化及文明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