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史载:靖康五年春三月,刘光世将兵五万围临安,昼夜而攻,傅(苗傅)于堂上悬天子相,率将士朝,傅更言:无他,生死乃命,唯尽节耳。将士感奋,人人尽泣,大小数百战而士气不堕,城因得守。

时光恍惚而过,转眼就是靖康五年四月。

一个身材高瘦,身着黄袍,头戴黑色软脚蹼头的男子,正伫立在一株含苞欲放的桃树之前,静静看着。

他脸色白皙红润,显的极是健康,下巴上的胡子并不很长,修饰的极是齐整。他是大宋的天子,一国之主,自临安一封奏折飞速送来后,这一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

在他身边,几十个宦官和宫女环绕侍立,因着皇帝看过一封奏书后就陷入沉思,各人知道官家在思虑大事,一个个屏息静气,不敢大声,唯恐惊忧。

“江南的春天,想必已经是很好看了,这还是个没有工业污染的时代啊。”

赵桓并没有象众人想象的那般,正在思谋国事,临安的一封奏折,却引起他的旧日情怀。他在江北成长,江南求学,那绿树桃花青山古宅,小桥流水处人家,都曾引发他的思古悠情。只是当日陶醉在江南古建筑的风光与韵味的同时,却并不曾想到,自己能够穿越千年,有机会亲身体验。

行人司成立不过半年,人手尚未过千,其中,赵桓以粗浅的从间谍小说上看到的知识来亲自培训出来的干练人才,不过数十人。

由旧统新,历练中得真知,行人司真正能起到作用,还得两三年后。

在川陕各处,部队驻防动静,民间粮食收成,气候、百姓琐事、甚至官员吃请家常小事,都渐渐有各处的分部侦辑汇总,上报给赵桓。

而在川陕之外,行人司的触角刚刚伸出,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情报网络。

这一次的临安事变,虽然赵桓早有预感,也早派出了行人司中几个精干的细作潜入临安,随时侦察情报,却因为地位不高,通迅手段落后,等兵变发生,苗刘控制全城,局势真转而下,派往长安的使者都出发后,行人司的情报才刚刚上路。

赵桓想到这里,只是轻轻摇头。

开春这几个月来,他先是在政治上压服打击了不少首鼠两端的官员,屡次下诏减免赋税,下令各地官府节省用度,不准浪费,除此之外,又断然拒绝女真人的请和。

“朕将兴百万之师,穷其百年之运,所请议和一事,朕在位一日,绝不允准!”

诏书一下,赵桓威望之高,在川陕各地所得人心,已经远远超过了不同意议和所带来的损失。陕州、潼关等地,敌人无可守御,早就自动退出,收复陕西门户后,短时期内长安安如泰山,已经成为兴复宋室的最佳基地。

“陛下,李纲、谢亮、张浚、赵鼎求见。”

赵桓自沉思中惊醒,沉吟片刻,吩咐道:“传见。”

待李纲等人入内,赵桓早就进入室内,正襟危坐,不敢怠慢。各人依次行礼,赵桓照例寒暄几句,依例赐坐。

张浚性格急切,先向赵桓问道:“陛下,臣等已知道刘光世起兵一事,建康距临安距离很近,此时想必刘部兵马已至城下,甚至攻入城内也未可知。陛下,此事该当如何料理?”

赵桓微微一笑,向他道:“卿位列枢相,此事卿自己没有想法吗?”

张浚先是一征,然后答道:“前次苗、刘二人奏章已至,陛下已经命人前往临安颁诏,刘光世既然已经起兵,料想不会受诏。况且,受诏之前,临安亦不一定得保。依臣之见,康王已经退位,不论光世拥立于否,陛下皆不可再误,一定要让康王退位,不得再改,这是一。”

赵桓终稍稍动容,心中知道,这个原本赵构的心腹大臣,在长安见识半年之后,终不再有首鼠两端之患。

因轻轻点头,正容答道:“这一点确是重要,卿的意思朕明白了。”

李纲等人亦附合道:“此言正是,天无二日,当日陛下权宜之计,今日既然有人代陛下行事,则再也不可承认康王为帝。”

张浚又道:“文事是咱们占了先手,康王退位虽然是被逼,不过他自己下诏退位,又有隆佑太后诏书,统江南都已知晓,陛下诏书一到,则人心自然知道取舍。然则刘光世若是得了临安,拥立康王复位,以臣愚见,不以武力征讨,很难以诏命让刘光世奉命,也难以让康王前来长安。”

李纲接口道:“康王来长安则为皇帝亦是康王,若不然,留临安则虽康王而皇帝。”

他言简意赅,却是一针见血。

康王虽然退位,甚至被软禁,不过只要一天留临安,就仍然有复位的可能,最少也能发挥出远远超过藩王身份的影响力。

而如果以赵桓诏书所命,让康王星夜就道,立刻奉隆佑太后前来长安,则就算给他帝王身份,也只能做个藩王。

赵桓心中暗赞,这李纲当真老辣。

因向李纲问道:“李卿意下如何,刘光世如此行事,已与谋逆无异,该当如何处置?”

李纲喟然一叹,他很不愿意,却又不得不答皇帝的话,而身为平章军国事,也不能敷衍了事。当下只得答道:“唯今之计,不动大兵很难平息刘光世之乱。刘部虽不算精兵,不过左护军全部有五万余人,以苗、刘之能,多半守不住城。于今之计,唯有迅速调集大兵,沿荆襄顺江而下,两月之后,兵临江南。主将,以臣等会议结果,当用曲端为主帅,吴玠、吴璘为副,率强兵十万,以狮博兔,在康王不能重新收拾江南局面之前,必要剿灭刘部主力,奉隆佑太后,康王前来长安。”

他语调虽然平静,却也有种掩饰不住的无奈。

金人求和,明显也是因为内部争夺谙班勃极烈皇储位时,没有心思南下,富平一败,主力退出,一时无法与宋军在陕西争胜。

现下金人已经解决了皇储问题,虽然完颜娄室病逝,完颜撒离补、撒八、龙虎大王、勃室等诸多女真万户都渐渐由北而南,驻扎在河东、河北、山东诸路,一旦金国上层下定决心,随时又有十几万人的女真、汉军、契丹主力由河东太原而下,直攻入陕。

宋朝现在的军事实力,已经是很明显的分为陕西和东南两路。西军勇悍敢战,野战照样能与女真人争胜,东南刘光世与韩世忠两部近十万人,也是守土主力,若没有这两部大将,女真人尽可横冲直撞,东南半壁江山,国家财赋之地,很难保有。

然而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再想保全内部平和,一力抗金的局势,也是绝无可能。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在赵桓刚回时的权宜之计,此时已经不可再用。

双方已经撕破脸皮,站在了擂台上搏杀,不打个你死我活,绝没有收场的可能。

待李纲缓缓说完,堂内立刻寂静无声。

谁都知道这是明智之举,却是谁也不愿意先出声赞同。这一类天家争位的血海厮杀,虽属必要,也对国家大局有利,却是没有大臣愿意在这种事上大出风头。

赵桓闭目摇头,心中也很难决断。

他当然也知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甚至是权术财政上的任何一点来考虑,对赵构都要赶尽杀绝才好。

但是内战争端,死的全是中国男儿,痛的全是大宋百姓,而得益的,无疑正是磨刀霍霍的侵略者。

他想来想去,却也觉得此事无奈。他自己就算可以接受另一个在身份地位上与自己相同的人,那些臣子、将士、百姓,却主动替他这个皇帝不值,不甘,不堪。

“唉……”

他长叹口气,向着李纲问道:“卿规划周详,朕没有什么疑问。只是曲端与吴氏兄弟一去,西军十万出陕,若是金人来攻,又当如何?”

李纲道:“西军在富平战时,足额十八万人,战后有些死伤,也是补了回来。今所说的十万大军从征,由陕西六路调走六万,其余人数,由川中四路和荆湖两路调集地方守驻部队补齐便是。”

赵桓点头道:“如此一来,陕西仍有十万劲兵以上,女真来攻,驻城据险而守,也不至太过狼狈。”

众人俱是点头,这一方案,是李纲与张浚、赵鼎等枢密使日夜相商,多次推演,在务必要一战败敌,不可拖延时间的做战计划下,又不能动用太多西兵出征,又得给刘光世等叛军极大的压力,调用六万主力,配合几万地方守备部队,人数已经不可再少。

见赵桓沉默不语,张浚突发奇想,向各人道:“若是韩世忠能出兵相助,甚至不用西军主力前去,也可成事。”

李纲摇头苦笑,道:“此人素有忠义之名,虽上表奉诏,承认康王退位,只奉陛下为主。然则让他发兵前去临安,一者此人是镇守大将,不可让江防空虚。二来,他也必定敷衍了事,不会如此急切,对旧主太过无情。”

他们就在这御园的滴水堂中议事,此时春暖花开,和风阵阵,坐在这花园堂上,满目桃红柳绿,很是惬意。

只是当着如画美景,讨论的话题却是如此的沉重严肃,令人觉得压抑难当。

半响过后,赵桓却是摇头道:“此事先且如此料理,诸卿可以准备。然则,朕心中思虑,最好是有更好的办法,不大动刀兵为佳。”

第52章 纵论天下第67章 大驾起行第104章 一见如故第51章 潼关大战(16)第67章 大驾起行第52章 潼关大战(15)第65章 出巡第107章 步人甲第128章 内乱将起经略关陕5第74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12章 安抚江南第1章 秦桧南归第116章 兄弟辩论第3章 南人北人引子经略关陕7第一百五十九章经略关陕2第三十一章第54章 攻伐河东第11章 苗刘兵变(3)经略关陕19第51章 潼关大战(3)第51章 潼关大战(3)第51章 潼关大战(2)第158章 封赏之道第二十四章经略关陕17第11章 苗刘兵变第2章 合纵连横第二 卷身返故国3第2章 合纵连横身返故国8第52章 潼关大战(18)第三十章第5章 政事堂第一 卷蒙尘北国11第107章 步人甲第113章 柳暗花明第一 卷蒙尘北国7第6章 学习班第123章 兴亡感慨经略关陕4第6章 学习班第一 卷蒙尘北国4第一 卷蒙尘北国4第168章 突围经略关陕21第4章 行人司身返故国6第22章 学习心得第11章 苗刘兵变经略关陕14第149章 强敌初现第161章 攻心为上身返故国8第65章 出巡第170章 苦斗第十七章经略关陕18第11章 苗刘兵变(2)第二 卷身返故国3第56章 将军无义第120章 出使第96章 岳家军第95章 入城第153章 临颖决战第60章 雪夜夜话第一 卷蒙尘北国2第161章 攻心为上第154章 再见铁浮第6章 学习班第二十九章第一 卷蒙尘北国10身返故国9第62章 白龙鱼服第116章 兄弟辩论第8章 秦桧第151章 唯死战耳第98章 大道渊深第145章 扑朔迷离经略关陕17第127章 托孤第144章 战胜第134章 点将第99章 军事会议第71章 疾如电,驰如风第四十五章第一 卷蒙尘北国16第103章 天子诏来第11章 苗刘兵变(2)经略关陕20经略关陕17第一 卷蒙尘北国12第168章 突围第163章 赫赫之功第124章 初见端倪经略关陕27第一 卷蒙尘北国10
第52章 纵论天下第67章 大驾起行第104章 一见如故第51章 潼关大战(16)第67章 大驾起行第52章 潼关大战(15)第65章 出巡第107章 步人甲第128章 内乱将起经略关陕5第74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12章 安抚江南第1章 秦桧南归第116章 兄弟辩论第3章 南人北人引子经略关陕7第一百五十九章经略关陕2第三十一章第54章 攻伐河东第11章 苗刘兵变(3)经略关陕19第51章 潼关大战(3)第51章 潼关大战(3)第51章 潼关大战(2)第158章 封赏之道第二十四章经略关陕17第11章 苗刘兵变第2章 合纵连横第二 卷身返故国3第2章 合纵连横身返故国8第52章 潼关大战(18)第三十章第5章 政事堂第一 卷蒙尘北国11第107章 步人甲第113章 柳暗花明第一 卷蒙尘北国7第6章 学习班第123章 兴亡感慨经略关陕4第6章 学习班第一 卷蒙尘北国4第一 卷蒙尘北国4第168章 突围经略关陕21第4章 行人司身返故国6第22章 学习心得第11章 苗刘兵变经略关陕14第149章 强敌初现第161章 攻心为上身返故国8第65章 出巡第170章 苦斗第十七章经略关陕18第11章 苗刘兵变(2)第二 卷身返故国3第56章 将军无义第120章 出使第96章 岳家军第95章 入城第153章 临颖决战第60章 雪夜夜话第一 卷蒙尘北国2第161章 攻心为上第154章 再见铁浮第6章 学习班第二十九章第一 卷蒙尘北国10身返故国9第62章 白龙鱼服第116章 兄弟辩论第8章 秦桧第151章 唯死战耳第98章 大道渊深第145章 扑朔迷离经略关陕17第127章 托孤第144章 战胜第134章 点将第99章 军事会议第71章 疾如电,驰如风第四十五章第一 卷蒙尘北国16第103章 天子诏来第11章 苗刘兵变(2)经略关陕20经略关陕17第一 卷蒙尘北国12第168章 突围第163章 赫赫之功第124章 初见端倪经略关陕27第一 卷蒙尘北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