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落子

两日后。

鲁肃受任槐里县中功曹,杨修为武功功曹,傅允为茂陵功曹。其余科举甲榜七人,悉数在关中大县中充任功曹,为县衙掾属。

而乙榜四十人中,则是以此十人为中心,各分诸人为县中佐吏。

毕竟,仅是扔下去一个科举士子到县内,势必会孤立无援,难以扩大王权的影响力。尤其是首先选择的这十个县,都是关中士族集中的地区,世家豪强根深蒂固,纵是鲁肃等人有天纵之才,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成事。

但有人帮衬就不一样了,五个人并不算多,占据的也算不上什么要职。可凭借着王权的支撑,足以在功曹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第一步,高诚不打算来的太过于猛烈。功曹一职,于县内诸职,称得上重要,也能说不重要。

县长、令下有县丞管诸吏,有县尉掌兵事。功曹只是虽独立于县丞之外,主考察官员属吏业绩,但能否发挥其影响力还是得看背景。

放到平常人身上,无身后背景,所谓的功曹只能成为县中主官手中的玩偶。然而鲁肃等人不同,科举甲榜十人,背后皆有王上支持,别说一县长、令了,便是郡中主官,也不可能忽视其等。

距离上任时间,还有半月之余。

鲁肃三人也是趁着这最后的一段闲暇,接连相聚,互为约定。

然而,世家大族也并非全是愚蠢之辈。刀都要架在脖子上了,哪能会毫无反应。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大王具体的部署,甚至都不甚清楚大王要从哪个地方下手。

因为他们眼前所能看到的只有科举,一场本以为当是可以为家族谋取厚利的科举,现在却成为了一把顶在喉尖的利刃。

纵是过活了数十载,历尽人生沧桑的杜翕,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此刻,与姻联亲家韦端,正坐在大殿之内,探讨着如何应对未来的未及。毫无疑问,世家鼎力相助的诸学及科举,搞砸了!

“大王还真是深谋远虑啊,仅是一场科举,就将吾等给逼到眼下这个地步。杜兄,如何应对,是支持大王,还是说抗衡一番?”

韦端眯着眼睛,手指不断轻敲着桌案,哒哒的声音,直击心头。

杜翕面色凝重,眉间愁色密布,心中更是纠结万分,直问向韦端:“韦兄,事无巨细,吾等先失一筹,入了大王的局。现在只怕为时已晚,大王手中十几万的大军,可不仅仅是摆设。”

“老夫不说支持大王,但跟大王作对,万万不会。科举甲榜十子,其中不乏吾关中大族,彼等子弟既愿为大王鹰犬,想必其等也会为王上前驱。”

韦端暗自冷哼一声,心中对于杜翕的想法再明白不过了。

还不是因为杜畿。

当年大王如此重视杜畿,不惜血本的培养,甚至都有传言杜畿在大王心中,就是钟相百年后的继承者。若不是中间出了天灾,钟相去相,阎象代之,杜畿也受到影响,去了益州。否则,现在杜畿的位置绝对是国相府的要职。

可眼下呢,杜伯侯还只是益州指挥使,手中丁点实权没有,还远离庙堂数载,声威尽丧!

也许,那杜畿只不过是大王当初抛出来的一个诱饵,来哄骗韦杜二族,尽心尽力维持其统制。

为了让杜畿坐上大周国相的位置,韦杜二族出了多大的力气?

没他们安稳前朝故吏,招敛士族豪强,提供粮秣钱财,大周早就在那场洪灾中烟消云散了。

现在好了,所有的支持反而加快了两家走入深渊的速度。国朝日渐强盛,王上威严逐日剧增,而杜畿在益州一窝就是数载之久,毫无动静。

伐蜀一战,本是为杜畿提供巨大功勋的良机。借着国朝欲拿下巴蜀的大势,两家费劲苦心,为杜畿提供了不知多少资源。结果,国朝主力屯于陈仓,按兵不动。仅靠着凉州、汉中兵马以及一群蛮夷,能夺下益州才怪。

只恨自己发现苗头时,为时已晚啊!

“杜兄,还想着伯侯位居国相之日?依端看来,遥不可及啊!”

韦端神色一暗,没有丝毫嘲讽的意味。毕竟,这并不仅仅是杜家的错,韦家也有过失。何况,放在当年,那国相之位何其诱人?

京兆韦杜,传承数百载,却始终不能做到郡望。在人情际往方面,连已经破败的窦氏、耿氏都有些比不上。

一个国相,对于两家的壮大,有着难以想象的诱惑!

杜翕摇了摇头,注视着韦端,言道:“韦兄,大王信义之重,非汝吾可测。大王,也不会辜负韦杜,不会辜负伯侯。否则,积十余载之威,朝夕溃之,可谓得不偿失!”

“杜兄,如今调查司、宪兵司为王上爪牙,屏塞朝野。失信一伯侯,可能整个大周不会起丁点波澜。此时尚不反制,必晚矣~”

wωω☢ тt kān☢ ¢ Ο

韦端语重心长的劝慰着杜翕,希望能够改变其心中想法。

因为自己现在都不确定,康儿日后有没有能力接手尚书台大权。有了杜畿的之事在前,自己也算是看明白了,何人富贵,何人鄙凌,皆不过大王一念之差。

两日后。

鲁肃受任槐里县中功曹,杨修为武功功曹,傅允为茂陵功曹。其余科举甲榜七人,悉数在关中大县中充任功曹,为县衙掾属。

而乙榜四十人中,则是以此十人为中心,各分诸人为县中佐吏。

毕竟,仅是扔下去一个科举士子到县内,势必会孤立无援,难以扩大王权的影响力。尤其是首先选择的这十个县,都是关中士族集中的地区,世家豪强根深蒂固,纵是鲁肃等人有天纵之才,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成事。

但有人帮衬就不一样了,五个人并不算多,占据的也算不上什么要职。可凭借着王权的支撑,足以在功曹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第一步,高诚不打算来的太过于猛烈。功曹一职,于县内诸职,称得上重要,也能说不重要。

县长、令下有县丞管诸吏,有县尉掌兵事。功曹只是虽独立于县丞之外,主考察官员属吏业绩,但能否发挥其影响力还是得看背景。

放到平常人身上,无身后背景,所谓的功曹只能成为县中主官手中的玩偶。然而鲁肃等人不同,科举甲榜十人,背后皆有王上支持,别说一县长、令了,便是郡中主官,也不可能忽视其等。

距离上任时间,还有半月之余。

鲁肃三人也是趁着这最后的一段闲暇,接连相聚,互为约定。

然而,世家大族也并非全是愚蠢之辈。刀都要架在脖子上了,哪能会毫无反应。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大王具体的部署,甚至都不甚清楚大王要从哪个地方下手。

因为他们眼前所能看到的只有科举,一场本以为当是可以为家族谋取厚利的科举,现在却成为了一把顶在喉尖的利刃。

纵是过活了数十载,历尽人生沧桑的杜翕,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此刻,与姻联亲家韦端,正坐在大殿之内,探讨着如何应对未来的未及。毫无疑问,世家鼎力相助的诸学及科举,搞砸了!

“大王还真是深谋远虑啊,仅是一场科举,就将吾等给逼到眼下这个地步。杜兄,如何应对,是支持大王,还是说抗衡一番?”

韦端眯着眼睛,手指不断轻敲着桌案,哒哒的声音,直击心头。

杜翕面色凝重,眉间愁色密布,心中更是纠结万分,直问向韦端:“韦兄,事无巨细,吾等先失一筹,入了大王的局。现在只怕为时已晚,大王手中十几万的大军,可不仅仅是摆设。”

“老夫不说支持大王,但跟大王作对,万万不会。科举甲榜十子,其中不乏吾关中大族,彼等子弟既愿为大王鹰犬,想必其等也会为王上前驱。”

韦端暗自冷哼一声,心中对于杜翕的想法再明白不过了。

还不是因为杜畿。

当年大王如此重视杜畿,不惜血本的培养,甚至都有传言杜畿在大王心中,就是钟相百年后的继承者。若不是中间出了天灾,钟相去相,阎象代之,杜畿也受到影响,去了益州。否则,现在杜畿的位置绝对是国相府的要职。

可眼下呢,杜伯侯还只是益州指挥使,手中丁点实权没有,还远离庙堂数载,声威尽丧!

也许,那杜畿只不过是大王当初抛出来的一个诱饵,来哄骗韦杜二族,尽心尽力维持其统制。

为了让杜畿坐上大周国相的位置,韦杜二族出了多大的力气?

没他们安稳前朝故吏,招敛士族豪强,提供粮秣钱财,大周早就在那场洪灾中烟消云散了。

现在好了,所有的支持反而加快了两家走入深渊的速度。国朝日渐强盛,王上威严逐日剧增,而杜畿在益州一窝就是数载之久,毫无动静。

伐蜀一战,本是为杜畿提供巨大功勋的良机。借着国朝欲拿下巴蜀的大势,两家费劲苦心,为杜畿提供了不知多少资源。结果,国朝主力屯于陈仓,按兵不动。仅靠着凉州、汉中兵马以及一群蛮夷,能夺下益州才怪。

只恨自己发现苗头时,为时已晚啊!

“杜兄,还想着伯侯位居国相之日?依端看来,遥不可及啊!”

韦端神色一暗,没有丝毫嘲讽的意味。毕竟,这并不仅仅是杜家的错,韦家也有过失。何况,放在当年,那国相之位何其诱人?

京兆韦杜,传承数百载,却始终不能做到郡望。在人情际往方面,连已经破败的窦氏、耿氏都有些比不上。

一个国相,对于两家的壮大,有着难以想象的诱惑!

杜翕摇了摇头,注视着韦端,言道:“韦兄,大王信义之重,非汝吾可测。大王,也不会辜负韦杜,不会辜负伯侯。否则,积十余载之威,朝夕溃之,可谓得不偿失!”

“杜兄,如今调查司、宪兵司为王上爪牙,屏塞朝野。失信一伯侯,可能整个大周不会起丁点波澜。此时尚不反制,必晚矣~”

韦端语重心长的劝慰着杜翕,希望能够改变其心中想法。

因为自己现在都不确定,康儿日后有没有能力接手尚书台大权。有了杜畿的之事在前,自己也算是看明白了,何人富贵,何人鄙凌,皆不过大王一念之差。

康儿任尚书左仆射,也有数年之久,几乎很杜畿的经历相差不多。只是,尚书台的一把手是钟繇,二把手是钟繇一力培养的心腹庞柔。

可以预见,待到钟繇之后,庞柔必然代其位。至于康儿,或许得等到庞柔之后了。而那时候,韦家是何番模样,犹未可知啊!

“那汝意欲为何?聚集私兵,作乱造反?尔韦家想要受诛九族,莫要连累吾杜家!”

听到韦端的话,杜翕不知为何,徒然火气倍增,冲着韦端便是一通大喝。

这还没完,不待韦端说话,杜翕又喝道:“汝也不想想,大王手握十几万雄兵。莫说今日士孙瑞入宫,是否倒向大王。纵是有其相助,又能如何?仅靠士孙瑞手下的两千人,加上吾等私兵,一群乌合之众,如何于大周精锐对抗!”

第95章 北军抵洛第311章 江东猛虎第14章 衔尾追击第813章 计议第286章 常时法令第565章 兵败城破第188章 再归长安第882章 进军(上)第459章 休养生息第346章 布置第49章 论兵第546章 阵仗第600章 袁涣第665章 伏兵第892章 楚王术即皇帝位第459章 休养生息第693章 犍为之战(2)第209章 国事第456章 蓟县内外第415章 建国称制第330章 虢亭会战(终)第433章 离心离德第845章 内争第484章 逼迫第71章 辕门射纪灵第891章 彭城第635章 举城大庆第352章 太学博士第678章 诸路伐蜀第154章 掘平陵第883章 进军(中)第340章 回关中第557章 势气第926章 弱蜀岂难分第413章 宋斌归长安第413章 宋斌归长安第670章 丰年第243章 会师第364章 钱币第256章 高氏嫡长子第668章 失利第341章 洛阳群雄第703章 犍为之战(12)第916章 王平子均第620章 刘表第418章 天下纷争第617章 无题第614章 下阳城第100章 阵前相会第697章 犍为之战(6)第186章 美阳之战(26)第567章 礼、家、义、存第27章 督益州军事第396章 子弟军第210章 回归冀城第758章 议兵第660章 论第621章 诸蔡第817章 借道第26章 破城溃敌第394章 仁义之师第485章 离间计第541章 定议第190章 精兵悍将第537章 对峙第695章 犍为之战(4)第265章 老骥伏枥第377章 军第85章 夜入神都第856章 三士第791章 冬季攻势(17)第794章 冬季攻势(20)第313章 欲出关第642章 刺杀第78章 连锁反应第491章 安邑之变第840章 牵招第133章 阎行之勇第152章 两军对垒第781章 冬季攻势(7)第674章 刘焉病故第346章 布置第609章 甘泉宫第511章 易水之战(7)第20章 汉中战事第470章 无题第140章 棋局第359章 军旗第39章 一汉当五胡第5章 点卯第443章 逃荒第153章 急功近利第226章 孰轻孰重第318章 虢亭会战(4)第926章 弱蜀岂难分第124章 去职、削食邑第754章 河东第914章 定略(中)第870章 军议(中)
第95章 北军抵洛第311章 江东猛虎第14章 衔尾追击第813章 计议第286章 常时法令第565章 兵败城破第188章 再归长安第882章 进军(上)第459章 休养生息第346章 布置第49章 论兵第546章 阵仗第600章 袁涣第665章 伏兵第892章 楚王术即皇帝位第459章 休养生息第693章 犍为之战(2)第209章 国事第456章 蓟县内外第415章 建国称制第330章 虢亭会战(终)第433章 离心离德第845章 内争第484章 逼迫第71章 辕门射纪灵第891章 彭城第635章 举城大庆第352章 太学博士第678章 诸路伐蜀第154章 掘平陵第883章 进军(中)第340章 回关中第557章 势气第926章 弱蜀岂难分第413章 宋斌归长安第413章 宋斌归长安第670章 丰年第243章 会师第364章 钱币第256章 高氏嫡长子第668章 失利第341章 洛阳群雄第703章 犍为之战(12)第916章 王平子均第620章 刘表第418章 天下纷争第617章 无题第614章 下阳城第100章 阵前相会第697章 犍为之战(6)第186章 美阳之战(26)第567章 礼、家、义、存第27章 督益州军事第396章 子弟军第210章 回归冀城第758章 议兵第660章 论第621章 诸蔡第817章 借道第26章 破城溃敌第394章 仁义之师第485章 离间计第541章 定议第190章 精兵悍将第537章 对峙第695章 犍为之战(4)第265章 老骥伏枥第377章 军第85章 夜入神都第856章 三士第791章 冬季攻势(17)第794章 冬季攻势(20)第313章 欲出关第642章 刺杀第78章 连锁反应第491章 安邑之变第840章 牵招第133章 阎行之勇第152章 两军对垒第781章 冬季攻势(7)第674章 刘焉病故第346章 布置第609章 甘泉宫第511章 易水之战(7)第20章 汉中战事第470章 无题第140章 棋局第359章 军旗第39章 一汉当五胡第5章 点卯第443章 逃荒第153章 急功近利第226章 孰轻孰重第318章 虢亭会战(4)第926章 弱蜀岂难分第124章 去职、削食邑第754章 河东第914章 定略(中)第870章 军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