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先天不足

民国三年1月2日副总统黎?

“恢复国会!”?

一道惊雷般的悄息突然通过全国各地的报纸传来,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愣,而总统府恢复国会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

时局之变!?

当初解散国会,先是因国民党发动叛乱,国民党籍议员与其勾结,驱逐国民党籍议员后,议员数不足开会,几次攻伐之后,国会随之解散。?

而现在,恢复国会,原因同样简单,国家局势稳定,自当“还政于民”,在“还政于民”的帽子下,恢复国会根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在举国轰动之时,舆论完全是一边倒的对大总统袁世凯的称赞声,而借着“胶澳善后条约”的签字,一时间,贺电、祝电纷纷飞往北京,飞往中南海,飞到袁世凯的面前。?

这些天来,袁世凯的食欲和睡眠都特别好,心情也特别愉快,?

从早到晚,总是满面带笑。无论对谁,脸上都是带着微笑。每天餐桌上上的清蒸鸭子,他都吃得差不多只剩骨架子;摆在清蒸鸭左右的肉丝炒韭黄和红烧肉,他也频频挑挑夹夹。前儿午餐,他本来业经吃得差不多了,做梦似的,硬是叫三姨太金氏给他添一盘高丽白菜,气得金氏到处找梨丝、萝卜丝和葱姜丝。?

“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第一次,袁世凯真正体会到那种为万民真心拥护的感觉,现在不仅他的文臣武将个个拥护,而就是曾经通电反对他的人亦通电先是表示祝贺,尔后又对他恢复国会的举动给予肯定,给予支持。总之,赞同的信雪片似的飞来。全无一个骂声。?

这种感觉着实不错,心情大好的袁世凯,又一次翻开《顺天时报》,这报纸是日本人在中国办的汉文报纸,在北京影响极大。虽说是日本人的报纸。但是袁世凯却最爱看这张报。?

在过去的几天之中这《顺天时报》版版篇篇都是赞扬声,外国人赞扬,中国人赞扬,甚至就连那位在日本警察逮捕前得到消息流亡到夏维夷的孙文。面对美国记者提问时,也不得不说“若袁世凯真心恢复国会,于中国行施真正之宪政。确实做了一件利国利民、值得千秋歌颂的伟业!”?

或许他的称赞只是让袁世凯心生美感,可孙文却不同,孙文不是说他是国贼、独夫嘛?可现在,也不能不面对现实,至于孙文随后说的什么“恐袁氏恢复国会只复其名。而不复其神”,袁世凯反倒无视了,只看前半段“美国华侨,无不期盼,国会恢复。国事大定之日”的消息,只喜得袁世凯看完了报纸总兴奋得手舞足蹈。头摇脑晃,认为自己确确实实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

恢复国会,只复其名?不复其神!?

无所谓,那是李致远的事情,让李致去和国会斗,而他这个大总统,只要“秉公为国”就行了,到最后等到李致远的“刺”拔个差不多之后,再顺理成章的利用国会把他李致远弄下台,到那时,谁敢说国会无其神??

到那时,堂堂国务总理都会国会轰下台,谁敢说,中国这亚洲第一共和国是虚有其表?享受完前清御厨整治的美食之后,袁世凯便靠在沙发上,面带微笑的闭着眼睛,神清气爽啊!现在要做的就是等,等到春节过后的国会复会,然后再顺理成章邀请李致远赴京,再由国会提出恢复国务院,再任命李致远为国务总理,这局就算是完成了。?

在神清气爽的同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年青的让人嫉妒的李致远来,睁开眼睛他望望窗外的天空,一片漆黑,连星星也似隐似现。?

李致远啊!?

就等你来赴宴了!?

“国会!”?

放下手中的报纸,瞧着报纸上尽是不是国会恢复的新闻,便是某一位已恢复国会议员身份的国会议员歌功颂德的电报,放下手中的报纸,李子诚的面上却尽是嘲讽之色。?

清末‘筹备立宪‘多年,却迟迟未开国会,只有一个咨询性质的资政院。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才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国会。在历史上,人们将民初国会的失败一味归罪于它前后遭遇袁世凯与段祺瑞这两个大军阀加超级政客的蹂躏,从而导致国会制度的失败。?

可是在身处这个时代,李子诚才知道历史没有那么简单,可是他们却都忽视了国会制度在中国的先天不足,可以说,正是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国会的瓦解。?

现代议会政治的成功,有赖于成熟的政党政治与完善的选举制度的支撑。议员选举制度之于国会的意义自不消说,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实为实现代议民主的必要工具与前提。但事实上,民初国会之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反倒滋生了有害于民主政治的派系;国会议员选举制度也未尽完善,选举过程中弊端重重;而派系斗争更加剧了选举之弊,从根本上毒化了国会的风气。?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与古代的所谓“政党”不同,古代中国的“政党”,只能称为“派系”,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在组织形式与性质功用上均有根本的差别。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基础深厚、组织严密,它承担着分析组织民意、形成政党纲领与推荐候选人、联接沟通政府各部门的使命。在竞选过程中,与个体的候选者相较,政党推选的候选人更容易赢得大众的信赖,政党有相对稳定的政纲与组织,更能对其竞选承诺负责。政党用各自的政纲吸引选民,候选人在当选后需兑现选举承诺;执政党则集体对其施政承担责任,其功过得失与人民满意与否,将通过下一轮选举结果体现出来。?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议会政治的民主精神,不是表现于政治制度之中。而是表现于政党政治的运用方式之中。”?

而民二国会却是由派系,而非政党组成的。即便是所谓的国民党。在国会召开期间,也从未考虑政纲吸引选民,候选人在当选后需兑现选举承诺,无论是进步党或是国民党国会议员,都仅仅只是国会当成战场。进步党以保袁当大总统为职责,国民党以反袁当大总统为职责,所以双方只是把国会变成给对方找麻烦的战场,至于参与国事。似乎从来就没成为他们的主业。?

他们的主业是什么呢?宋案后,袁世凯认为国会有维持的必要,因为正式总统的位置尚未到手。所以他维持着国会,而国民党两院议员却未曾想在国会上,通过正常途径维持,而是急进派认为国会无自由行使职权的余地,主张议员南下。多数议员不愿,又冒出密谋炸毁国会之事,可以说,他们只看到国会是战场,却根本就没明白这个战场的战场方式。?

而他们更是在该妥协的地方不妥协。不该妥协的地方,选择妥协。就像原本应该先制宪,再选总统的原则问题,国会最终却做出让步,改为先行选举总统,至于制宪,根本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在这种党非党的情况下,在国会参众两院的政党中,更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信念的前提下,这种大杂烩不乱才怪,最后国会解散根本就是意料之中。?

“……这些派系并没有稳定的政纲、缺乏意识形态上的共识,基础薄弱;派系内部非常不稳定,各派系之间的关系经常发生变动。虽然这些派系也组成了所谓的政党,但是政党纪律涣散,议员们往往兼跨多党,也常常因为金钱与官位的诱惑而脱党叛党。以现在势力最大的受到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为例,其本身也并非稳定的政团。”?

坐在办公室中,对着穆、张一麟、章炳麟、王宠惠四人,李子诚同他们分析着中国国会政治的不足,相比于他们,李子诚无疑是一个“政党专家”,毕竟在后世,作为国企秘书的他,经常接触一些党建类的工作。?

“同样也不是一个稳定的政党,也不像一个学会。原本袁世凯在授意他人组党的时候,也就没有具体的组织,而袁氏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什么理想,他以为拥有军人拥护。便拥有了全局,从来不曾思索要组织一个现代性的政党。至于也没有一个称之为意识形态的想法。他们共同的观念是掌握军政大权,称为一个坚强的势力。至于进步党是在无意中产生的,称为一个运作控制的工具,也只是袁世凯的御用政治工具而已。”?

因为工作的关系,帮助领导从事党建工作的经验,使得李子诚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政党去分析这个时代的政党的不同?

“无论是进步党或是国民党,都谈不上一个严密的组织,除了一些事务性质的机构,没有信条或党纲。甚至于进步党的存,也只是在于联络人际关系!像这样的政党,居然是中国的第二大政治团体!”?

肩膀微微一耸,李子诚不无感叹的说了句。?

“没有竞争力啊!”?

一个政党连最基本的共同价值都没有,能有什么竞争力。?

可以说正因以派系作为政治组织的基础,必然会导致混乱的局面。国会风雨飘摇,政府方面也不免“城头变换大王旗”;议员们则南来北往、就食于诸侯。在这个过程中,就只能看见派系的分分合合,未见政党的成熟与民主政治的曙光。?

“不仅如此,咱们可以看到,在国会存在的一年之中,国会在立法方面几乎毫无作为,其重要的职权仅余制宪权与人事同意权。与行政官员相较,当时国会议员在**方面更加严重,也更加**裸。国会议员本来没有什么实权,但他们握有选票,对于总统有选举权、对握有实权的政府大员拥有提名的同意权。买票便成了当时立法、行政两机关之间关系的一大特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会有“法统”之名!“?

嘴上露出嘲讽之色,李子诚的神情中略带着些许轻蔑之意。?

шωш⊕ ttKan⊕ CΟ

“而就现在政局而言,“法统”更多的只是借口;就国会议员而言,“法统”则不过是争取饭碗的口号与图谋私利的遮羞布。当权者借“法统”来“正名”。以巩固其权位;而以“法统象征”自居的国会议员们也乐得与狼共舞、利益均沾。他们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最终只会砸了“法统”这块招牌。也断送了国会本身!”?

“经略使,看来您对国会重开,不抱希望啊!”?

张一麟试探性的问了一句,而穆干脆连问都不问,他清楚的知道李子诚对国会的态度。对国会议员的态度,除去轻蔑还是轻蔑。?

沉默着,李子诚到是没有回答,而这时章炳麟却开口说道。?

“固然有不少国会议员。以票为器,谋求私立,但。经略使,其中总还是有一些真君子,更何况,国会于中国,有总好过没有。没有国会,那不是连最起码的监督都没有了!”?

望着沉默不语的经略使,章炳麟又继续说道。?

“若是没有了国会的监督,那这个国家,还是亚洲第一共和国吗?的确。国会中确有蛀虫,然而。一届国会有,二届国会有,三届、四届之后,只要国会中有真正忧国忧民的国会议员在,总有一天,国会能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总有一天,国会能尽洗满身污秽,真正成为为民发言、为国所用的立法机构!”?

在章炳麟说话时,李子诚使终保持着沉默,而在沉默的时候,却在是微皱着眉头,他们根本就没有明白自己在说什么,或者说自己话里的意思。?

而这时,原本默不作声的穆在注意到致远的神色似乎有些不对,再联系之前他话里的意思,结和他在美国的见闻,便主动打破了沉默。?

“致远的意思是——国会中没有一个真正的政党,所以这个国会是没有希望的!”?

余光注意到的致远的脸上闪过一丝笑容,穆便知道自己猜对了。?

“我国的国会体系系参考美国,而在美国有民主、共和两大党,就拿现在赢得总统大选的威尔逊所属的民主党来说!”?

曾在美国目睹过国会议员选举的穆边说边思索着他所了解的美国政党。?

“民主党几乎同美国历史相当,在建党初期,民主党人将**的自耕农视为美国的中流柢柱,轻视都市、银行和工厂,按他们的说法就是将民意基础诉诸于人民!”?

在穆为大家上着课的时候,李子诚同样露出兴趣十足的模样,无论民主党的模式是适合中国,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堂“党课”。?

“换句话来说,在早期,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以自耕农为主的利益集体,而正是在将民意基础诉诸于人民的基础上,形成了民主党的这一复杂的政治联盟,而他们的支持者则是来自全国的农夫以及都市地区的劳工团体!当然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民主党人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同样也代表着商人、银行、铁路公司的利益,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一个政党,必定代表着一些行业、甚至某些地区的利益,嗯,这应该是政党的……”?

“使命!”?

用两个字打断穆的话,接过他的话语,李子诚将脸上的笑容收敛起来。?

“一个政党的存在,首先要明白自己所代言的利益群体,由此才能产生使命感,而在这一使命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了解本身职责的政党,而现在的中国呢?没有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了解本身职责的政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国会只是841个人在那里你攻我伐,为民作主?代表群体利益,841颗心能为谁代言?”?

反问之时李子诚的语气神态都变得严肃起来,而语中却又有些遗憾。?

“也只能为他们自己代言了,他们所代表是什么?不少人把手中的选票变成钞票,还有一些人呢?他们固然是正人君子,看似在国会为国直言,可他们谋求的却是所谓的清名!”?

无奈的耸了耸肩膀,瞧着章炳麟,李子诚不无认真的说道。?

“明末时,负天下之名的东林党出仕后干了什么?那些人自出仕以来,没有什么实际业绩,只是靠结社讲学,放言高论“名震天下”,就自封为治世良臣,国难当头,既没有“中兴”的战略眼光,也没有能力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只知道朝堂上上些哗众取宠的奏章,地方上搞些赚取民众眼泪的言论。一切只是为了争夺权力中枢。当时的抗清义士夏允彝只不过说了几句公允的话,就惹得东林骨干黄宗羲大动肝火。夏说:“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却反驳道:“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临外寇入侵,国家民族存亡之机,却在那扯着什么亲君子远小人,这样种清流不要也罢!”?

在提及这个例子时,李子诚的面上认真中带着嘲弄。?

“民二国会,刚一成立之日,中央财政窘迫,每月地方解款不过两百万,却索要四百万经费,中央财力不济,欲行以借款,国会不论其它,只求阻止借款,太炎兄,致远有一疑问,当初全力阻止借款,是为国,还是为私?”?

一声反问,却让章炳麟顿时为之一哑,为国利?这句话他说出来都脸红,说到为借款不惜出卖国利,似乎那位临时大总统愿意拿出更多,为何阻止善后大借款,其目的是什么“阻借款,谋袁政府不战而倒!”,他们之所以以“国利”在议会挑动阻止大借款,并多次质询政府,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让袁世凯因财力不济倒台。?

“公道在人心,当时国会是什么样子?不用我说,大家都看到了,除去党争,全无他用,也正因如此,当初大总统要解散国会时,我李子诚才同意和程都督联名通电!”?

提及旧事,李子诚到是一笑,袁世凯解散国会,自己没反对,可要解散省议会时,自己却态度鲜明的予以反驳,而且早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江苏省议会就驱逐了国民党籍议员,至于补选议员,大都是陇海系,也正因如此,自己才能掌握江苏省议会。?

见章炳麟的神色变得似有些难堪,李子诚才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有些过重,于是便缓声解释道。?

“我承认,在国会之中正人君子比例是比较高,但其中以争权夺利卖直求名的却仍有不少,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中国国会的先天不足,这样的国会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遗憾且失望的摇了摇头,李子诚有些懒散的靠在沙发靠背上。?

“现代议会政治的成功,有赖于成熟的政党政治与完善的选举制度的支撑,而前者甚至比后者还重要,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实为实现代议民主的必要工具与前提,咱们,前者没有,后者,同样也不完善啊,这国会啊……”?

摇着头,说了半天感觉有些口渴的李子诚却是不再说话了,而且坐起身端起茶杯靠在沙发上品起了茶来。?

此时宽敞的办公室内,彻底的静了下来,谁也没有再说什么,所有人都在静静的思索着他们上的这堂“政治课”或者说“党课”,虽说手端着茶杯,但此时章炳麟却全没有一丁点喝茶的心思,在听穆李两人的话时他不断的结合自己知道的国会,尽管不愿承认,但也知道他们说的是事实。?

国会,难道真的就没有指往吗?就在心下涌起一阵绝望之意时,突然一线希望之光却又在章炳麟的眼前浮现,他望着懒散的靠在沙发靠背上的李子诚说道。?

“经略使,要不,您建个真正的政党吧!”?

第35章 算计第367章 袁世凯的妥协第153章 敌后穿插战事忙 乘车飞夺铁路桥第302章 炼狱第158章 不想让人坑你们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166章 胜利时刻第182章 风云际会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34章 观念第40章 袁氏兄妹议奇事 致远谋定内务事第230章 拖不得第138章 子弟兵远征欧罗巴 琪紫二人遇于海第276章 改变第64章 善与狠第17章 鹰游门内议新厂 新厂要为新陇海第285章 叹第109章 德华大学第8章 摩根的心思第263章 一个民族的觉醒第34章 观念第110章 袁与李第181章 一场秋雨一场寒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52章 倪嗣冲的奸与厚第363章 欲哭无泪的老袁第1章 时代的开局第87章 血与火的考验第140章 首战第67章 欧罗巴的欢迎方式第185章 前夜第131章 荣誉第187章 扬州夜第323章 袁世凯的决定第82章 白里安的心思第28章 袁世凯之愁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第304章 杀一儆百第231章 用场第161章 索姆河绞肉 军官初被俘第4章 忽悠第204章 他要名,我下棋第353章 阴谋第47章 他们敢第119章 开拓者第200章 赌第18章 另一个选择更!第284章 澧水号子第151章 官兵初战顾虑重 丈夫迎战不回头第156章 根基第9章 会馆会餐第205章 合肥魂第370章 印象第38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第129章 买一送一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龙第91章 困境第308章 改变第33章 杨度之才更!第134章 不得已间二人择第320章 拖他几天第126章 罪过连连第72章 我能第244章 血忠社第374章 双雄会第322章 解决之道第122章 为什么不是日本人第353章 阴谋第171章 东洋激变第278章 像训练时一样第97章 连污巷第262章 觉悟第11章 海盗第323章 袁世凯的决定第280章 金刚的末日第92章 解决之道第109章 德华大学第294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69章 消失第26章 连云谋租界 克定思黑金第329章 取舍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第6章 他不是第27章 面君子第84章 短视第371章 定策第191章 京与津第180章 第一师第91章 震惊第105章 市场反应第36章 打蛇顺棍第42章 地第191章 谋其短第19章 新的设想第86章 老朋友第33章 杨度之才更!第99章 现形记第242章 首衅不由我发第188章 报复第101章 袭击
第35章 算计第367章 袁世凯的妥协第153章 敌后穿插战事忙 乘车飞夺铁路桥第302章 炼狱第158章 不想让人坑你们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166章 胜利时刻第182章 风云际会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34章 观念第40章 袁氏兄妹议奇事 致远谋定内务事第230章 拖不得第138章 子弟兵远征欧罗巴 琪紫二人遇于海第276章 改变第64章 善与狠第17章 鹰游门内议新厂 新厂要为新陇海第285章 叹第109章 德华大学第8章 摩根的心思第263章 一个民族的觉醒第34章 观念第110章 袁与李第181章 一场秋雨一场寒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52章 倪嗣冲的奸与厚第363章 欲哭无泪的老袁第1章 时代的开局第87章 血与火的考验第140章 首战第67章 欧罗巴的欢迎方式第185章 前夜第131章 荣誉第187章 扬州夜第323章 袁世凯的决定第82章 白里安的心思第28章 袁世凯之愁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第304章 杀一儆百第231章 用场第161章 索姆河绞肉 军官初被俘第4章 忽悠第204章 他要名,我下棋第353章 阴谋第47章 他们敢第119章 开拓者第200章 赌第18章 另一个选择更!第284章 澧水号子第151章 官兵初战顾虑重 丈夫迎战不回头第156章 根基第9章 会馆会餐第205章 合肥魂第370章 印象第38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第129章 买一送一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龙第91章 困境第308章 改变第33章 杨度之才更!第134章 不得已间二人择第320章 拖他几天第126章 罪过连连第72章 我能第244章 血忠社第374章 双雄会第322章 解决之道第122章 为什么不是日本人第353章 阴谋第171章 东洋激变第278章 像训练时一样第97章 连污巷第262章 觉悟第11章 海盗第323章 袁世凯的决定第280章 金刚的末日第92章 解决之道第109章 德华大学第294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69章 消失第26章 连云谋租界 克定思黑金第329章 取舍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第6章 他不是第27章 面君子第84章 短视第371章 定策第191章 京与津第180章 第一师第91章 震惊第105章 市场反应第36章 打蛇顺棍第42章 地第191章 谋其短第19章 新的设想第86章 老朋友第33章 杨度之才更!第99章 现形记第242章 首衅不由我发第188章 报复第101章 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