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锻铁造弩

房德这位边军名将统率了羽林军之后,林玧琰再一次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尴尬处境之中。

不过看着上林苑内,无论是官吏还是平民,都是在热火朝天的忙碌,他也是不好真闲下来。

尤其是在得知尚书府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林玧琰就更不好去偷懒了。

想来想去,林玧琰便是将视线打到了唐河左岸的铸造坊上。

如今这铸造坊,因为上林苑需要大量的铁质农具,便是将铁匠铺建造好了。

原泌阳城铁匠铺陆丰便先带着一部分人搬迁了过来。

铸造坊司署箔锡也是一位颇有才能的人,即便是行家的炼铁大匠陆丰过来对其铸造的打铁火炉也是无可挑剔。

陆丰此番过来,也是带过来了几个。好消息。

一是,经过上千人大半月的勘测,泌阳铁矿的另一矿口点已经是找到了,而且就埋藏在地表下面不深,极易开采。

二是泌阳铁矿不远处的炼铁基地搭建的三座炼铁高炉已经是出铁水锻铁胚了,而且速度比往常快了三倍不止。

如今,羽林军已经是派遣了一百多士卒前去组织先期开拔泌阳铁矿的两千人进行大炼铁。

如今铸造坊的任务还是要铸造大量的铁质农具,至于羽林军的兵器打造,则是被林玧琰推到了春上。

林玧琰画的图纸并不算复杂,放到陆丰这种大匠的手中稍一点拨,他便是完全清楚了。

比如说今日林玧琰拿出来的【风箱】图纸。

陆丰琢磨了这【风箱】许久,才将视线看向了林玧琰,开口问道:“殿下是说这种东西能够替代鼓气管?!”

林玧琰点点头,这鼓气管他也是知道的,是大概数尺长的铜管,当铁炉内火烧的正旺的时候,便是将这铜管伸入火炉内,人在另一头吹气,以此来达到火炉内增高温度。

不过这种方法又笨又不好,其弊端,便是鼓气管的风力小且不均匀,对铁器锻造也并非有很大的裨益,另一个就是这东西实在是不太安全,一旦倒吸了一口气,炉内的炙热温度很容易坏了一个人的喉咙。

因此,即便是大匠陆丰,也很少用到这东西。

看到殿下拿出来这【风箱】的图纸,陆丰也是颇为好奇,当下便是让人照着皇六子的说法打造了一个。

随后便是在现有的火炉凿了一个口子,接入了风箱的管子。

“添火!”陆丰吩咐匠人给炉内添火。

不一会儿,炉火便是将炉壁烧的通红。

陆丰手里拿过一个巴掌大的铁块,这是平日里锻造的边角料,便是朝着炉后的工匠吩咐使用风箱鼓风。

就是在风箱响起声音的一刹那,陆丰看见炉内的火焰迅速窜的老高,一股炙热的温度扑面而来。

“果真有用?!”陆丰放下了因为火浪掩住面部的手,便是将手中的巴掌大铁矿扔了进去。

陆丰运住呼吸,可以发现这是身为老匠人的经验,陆丰的呼吸极为均匀,似乎每一口呼吸时间都是一样长。

一息,三息,三息……七息!

短短七息之间,陆丰便是看到那铁块外部便是缓慢变红了,而平常时侯,到达如此火候,至少要到达二十息!

八息,九息,十息……二十六息!

二十六息的时候,陆丰伸出手中的铁钳,便是夹住了烧的通红的铁块拿了出来。

这样烧的通红的铁,已经是可以拿出来第一次锻造了。

而在往常,到达这一步至少需要近百息的时间!

毫无疑问,殿下拿出来的这【风箱】是真的有用。

将手中钳子夹住的通红铁块,甩到了灰池之中,陆丰沉声问道:“殿下在哪?!”

有匠人回道:“在青铜匠铺那里。”

陆丰点了点头,最近一段时间,他可是发现了,这位皇六子殿下似乎对铸造之术格外有研究。

当下陆丰沉吟一声,便是向着青铜匠铺走了过去。

青铜匠铺中,齐先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说,利用模版铸造一个个圆形小铜板?”

“嗯,有难度么?!”林玧琰问道。

齐先想了想回道:“铸成圆形小铜板倒是不难,但是依照殿下说的上面正反面刻字,且镶纹清晰,这个就并非是容易办的了。”

“能办到吗?!”林玧琰问道。

齐先想了想:“殿下,二弟齐森对青铜器颇有研究,如果是他的话,一定有办法,不去从百工坊将他划过来。”

闻言,林玧琰点了点头,如今铸造坊新建,百工坊还有自己的使命,如马骏、齐森等大匠还没有调过来:“等铸造坊建造好了再议。”

此时,身后却是响起来了一串脚步声,林玧琰回过头看过去,是陆丰。

“陆丰见过殿下。”

“唔……”林玧琰点点头,然后问道:“风箱实验完毕了?!”

“嗯,”陆丰点点头,随即说到:“如殿下所说,使用风箱之后,炉温大为提高!”

“嗯……”林玧琰点了点头,这个结果他已经是预料到了。 ωwш▪ тTk an▪ ¢ ○

“殿下似乎是并不在意?”陆丰也是反问道。

“不过是提高了一下炉温让铁更快烧红而已,有什么可在意的……”林玧琰也是如此回道。

陆丰闻言,也是内心嗤笑一声,行内人和行外人看到的就是不一样,不过公子琰殿下乃是公子,对于锻铁一事不了解是正常的。

当下陆丰神情不由激动的道:“殿下,何止是让铁块更快烧红一面,殿下,炉温升高对锻铁可是有着极大的裨益的!”

“哦?”林玧琰看回了陆丰,道:“你说便是。”

“锻铁一靠炉火,二靠锻打,三靠淬火,其中,炉火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大秦如今最好的锻铁技术便是九锻铁,而殿下常见到的便是五锻铁,至于中原锻铁技术发达,可以达到十锻铁以上,传说吴越之地更是历害,已经是达到了三十锻锻铁的境界了!”

“锻铁?这是什么门道?!”林玧琰问道,他对锻铁也是知之甚少。

陆丰解释道:“这每次锻铁的步骤则是先将铁块烧红,反复捶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淬火,这一个步骤下来便是称为【一锻铁】,每次进行锻铁后,便是称重,若重量减少,便算是锻铁成功,计为一锻铁,若是没有减少,则不能算锻铁成功,五锻铁便是成功锻铁五次,以此类推,七锻铁,十锻铁,乃至二十锻铁皆是如此。”

陆丰顿了顿,继续说道:“每锻一次,这铁里的杂质就越少,相应的,铸造出来的兵器便是越加坚硬,中原锻铁技术最有名的便是韩国,曾经边军在战场上缴获了韩人的阔剑,已经是到达了十五的境界了,因此世人常说,【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指的便是韩人的军中阔剑!”

“唔……”林玧琰问道:“炉温提高就能提高锻数?!”

“这是当然了!”陆丰重重地点了点头,随即解释道:“以往限制锻数最大的便是炉温了,殿下如今拿出了风箱这等利器,想来我们也可以达到十锻以上,乃至二十锻,似乎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那韩国为何能够拥有十五锻额额技艺?!”林玧琰也是问道,诚然,风箱这等利器韩国是没有的。

陆丰想了想道:“韩国的铁炉构造似乎有所不同,极易聚温,再者,韩人的底火材质也是不同,取用的是一种叫做【黑石】的东西,至于是什么,韩人卡的很严,一直没有泄露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黑石】

林玧琰一听到这个名字,结合它作为底火材质的身份,便是知晓了此乃是何物……

煤!

应该就是煤了,煤燃烧的温度的确是要超过木头的。

想到这,林玧琰点点头,大秦境内也肯定分布着煤矿,不过想要短时间找到怕是不现实,因此也只是记下了此事,随即又是看向了陆丰问道:“那吴越之地呢,他们的三十锻又是怎么回事?!”

陆丰闻言特意解释道:“殿下,要特意说明的是,虽然如今在战场上发现了韩人有十五锻的技艺,并不是说明韩人只是掌握了十五锻,可能他们也有二十锻,不过耗时耗力,无法大规模运用于军队罢了。”

“但吴越之地却是占尽天时地利,名匠辈出,却是能够让二十锻技艺大规模应用于军队,其中吴国名匠干将莫邪都是锻铁大匠,他们以天地之火凝炼铁胚,锻造成器,其铸造的绝世宝剑即便是二十锻,也能够削断。”

“天地之火?!”林玧琰惊诧这个名头。

“嗯……”陆丰点点头,道:“吴越多荒山,每至暴雨之前,雷霆劈入山中,山中某处地池去燃起地火,长达数十年可以不息,吴越锻铁名匠便是以此锻铁,造出来的宝剑即便是中原的锻铁技艺也是望尘莫及!”

“天雷勾地火?!”

林玧琰脑海中突然是冒出来了这五个字。

林玧琰知道这可能是吴越之地的荒山多分布煤气口或者油气口,雷电送入火,便能够引燃,毫无意外的话,这种煤气口或油气口能烧个几十年不成问题。

看来这锻铁底火以煤气油气最佳,煤炭次之,而木柴最次了。

一想到这,林玧琰便是觉得油煤等物距离现在又是太远,想想还是作罢,风箱的加成应该能够弥补和韩人的锻铁技艺差距,顶多再从火炉的聚火构造入手,未必不能赶超晋韩氏。

大秦的【七锻铁】技艺或许能够满足日常农具的需求,但是远远达不到林玧琰心目中对武器制造的要求。

如今羽林军中的武器乃是边军淘换的军备,乃用的便是【七锻铁】的技艺,这种硬度的铁质兵器如戈、矛等替换需求很大。

因此,林玧琰对羽林军暂时的军备打算仅仅是放在了【弓弩】之上,因为弓弩并不需要用到多少铁,而大秦境内又是多生产桑柘木。

尤其是在泌阳铁矿至铸造坊的直道铺设中,便是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量上了年份的桑柘木,这种材质制成的弓弩身,无论是硬度还是韧性上说都是绝佳之物。

而至于戈矛长剑,林玧琰则是打算等到正月过后,铸造坊攻破了【十锻铁】技术壁垒再打造。

反正林玧琰也是想出来了模具制造这种方法,生产制式兵器倒是不怕时间有多慢。

确定了方向之后,林玧琰便是想要立刻着手兵器研制。

羽林军的建立,便是林玧琰针对为期不久将会爆发的大秦南境之患的国患。

这些天以来,上林苑接收到了不少从大秦南境,有的直接就是邓国人逃难到这里,他们也给林玧琰带来了有关【红巾军】的消息。

旧楚国不仅是占据了整个长江中部流域,国境边境一度延伸到大河以南,衍生出【楚王问鼎】的典故在。

近百年来,楚国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修养生息,其中虽然使楚国的贵族掌握了地方的权柄,但不得不说,极尽鱼泽山林之利的楚国也是因此人口猛涨,时至今日,连楚国自己都不知道拥有多少人口,除了楚国没有一个完备的户籍制度之外和贵族私蓄奴隶之外,其中人口数量之多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当年楚国郢都可是有着三十万的楚国正军,尤其是楚西大贵族各有身家,集结了近百万的守卫军在郢都,但依旧被太平天公的百万红巾军攻破。

究其原因,便是因为红巾军有百万之数,其裹挟而来的楚西民众奴隶足足又有数百万。

直接是用人海战术淹没了郢都,据说当年红巾军破郢都一战,双方战死的尸体堆积的如同郢都城墙一般高,连江水都变红了一直流到了吴越之地。

但尽管如此,楚国丢了郢都,丢了楚西,失去了半壁江山,依旧是没有伤了根骨,如今定都楚东寿春的楚国依旧乃是当世强国,曾经丢失在郢都的三十万楚国正军在到达楚东之后,便又是以新募五十万楚东正军规模东山再起了。

至于楚西太平天公建立的【荆楚天神祝融庇佑之国】(简称荆国)也是在占领了郢都之后,分封有功诸王,扩充势力和地盘,已然成为了占据楚西千万里沃土,坐拥百万之卒的虎狼之国。

荆国东征西讨,无非是想扩大势力,好吞并楚东,恢复到楚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继而与中原诸侯一争雌雄。

毕竟比起富饶且多兵多将的楚东,邓,蓼,谷,随、唐,曾等汉水诸姬都是人口不上百万的小国,有的小国直接就是人口都是十万上下的,因此荆国的征伐方向便是北上。

而林玧琰对红巾军的作战方式也算是通过邓国逃溃的难民有了一些了解,红巾军分为革甲兵和布衣兵,革甲兵相当于正规军,而布衣兵则是奴隶兵了,革甲兵常常身上有着一件青铜革甲,手里还有一件像模像样的青铜兵器,但布衣兵衣衫褴褛,甚至连手上在战场上作战的兵器都是一个简单的木棍。

比起中原国家多讲究的【精兵路线】,似乎荆国更相信【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普通士卒并非是很看重。

进攻邓国的荆国军队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以北王芈权率领的东路【北王军】,另一支则是寿王桓羽的西路【寿王军】,规格上,北王军要比寿王军高一点,但是两者都是荆国的精锐之师,在参邓国战场上,寿王军的表现还是比北王军更要亮眼一点。

而林玧琰想要克制住以【人海战术】取胜的荆国军队,就是必须要发展远距离攻击武器。

如弓箭,弩器是林玧琰看重的首选武器,其中因为大量桑柘木的发现,使强弓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弩器这方面,林玧琰通过莒劢的关系,拿到了两三个边军的战利品——韩人的弩器。

天下劲弩皆从韩出!

韩国的弩器发展,中原诸侯之间是有名的,林玧琰也是从修复的一架韩国弩器试验出来,韩弩的确是可以达到六百步的射程,其中大部分也是不难仿制,但是韩人的冶铁技术的确是发达,其中悬刀至中心机括内构造林玧琰也是迟迟没有弄清楚。

不过林玧琰却是凭借着自己的记忆,以及参考韩人的弩具,自己硬是画了一份弩具的构造图案,其中,弓臂和弩身乃是采用桑柘木,弦乃是采用是桐油泡过的麻线,至于中枢机括,无非是达到拉下悬刀,使弩牙下缩,弦脱钩,射出箭而已。

大秦也有弩具,不过比起韩国来,差的可不是一点点,以至于边军的将士觉得还是手中的弓箭好使,因此弩具在武国边军之中并不普及。

林玧琰比较了大秦和韩人的弩具差异,才是发现武国的弩具从选材上便是差距韩人一筹。

因此林玧琰第一步便是进行选材上的改革。

至于第二步,则是怎么能够增加机括的发动力,毕竟弩具的射程可是直接和机括挂钩的。

林玧琰想了想,弩身之内的需要更大的拉力,很明显,这拉力并非是人力,而是齿轮,这就需要利用模具打造铁质齿轮,毕竟桑柘木虽然坚硬,但终究是木质,容易受力变形,没有铁的硬度大。

想到了齿轮,林玧琰便是拿起来了木炭在手中,这木炭乃是用布包裹着,以作笔用,毕竟论起构图,毛笔实在是有一点力不从心。

第一个齿轮应该有一个手柄,放在弩具的外面,由人力转动将勾上弦的牙拉到后面,为了达到最大的省力结构,弩具内应该可以放三至五个齿轮……

“不对不对……”林玧琰摇了摇头,依照如今铸造坊的技术,恐怕无法造出来薄如钱唇的齿轮,估计块头得大点,加上转动手柄的话,五个齿轮少说也有三十多斤,整个弩具也是达到了近五十斤,负重大了,并非是什么好事。

林玧琰想了想,可以将弩机的机身改薄,唤作两个齿轮。

那上了弦的牙利用齿轮拉到了最后面的弩口上,勾住的牙便是不会受弓臂的弹力而向前方弹去。

林玧琰将两组齿轮画上,再设计出牙和弩口,接下来便是要思考怎么用悬刀制动弩口放出弦了。

林玧琰看了一下拆开的大秦弩具和韩人弩具。

随即想到了只要将弩口设计成一个半环状,利用悬刀的向后力制动弩口转动,将弦放出来。

这样一来,林玧琰设计的弩口便是替代了先前弩牙的作用,加上上弦的那弩牙,这副弩具便是有了两个弩牙。

林玧琰想了想,这无不可,只要两个弩牙设计合理,且分工有序,不仅可以增大弩具的动力,还可以增加弩牙的使用年限。

一想到这,林玧琰便是发现,弩具的中枢机括全部要应用到铁质才可以保证拉动轮齿的攒下的爆发力不会冲击坏弩身,无论是韩人弩具,还是大秦的本土弩具,都是利用人力上弦的,但是林玧琰设计的弩具不同,是利用齿轮将上弦的弩牙推到悬刀直接制动的弩牙,这样设计,使转动齿轮的力气只有直接拉动上弦弩牙的三成力气,且不容易伤手。

不过碍于大秦目前的锻造技术,林玧琰设计的这弩具射程估计大概只有不到四百步的射程,比起来韩人弩具的六百步依旧不如,林玧琰对此已经是知足了,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虽说此韩人数代人的积累要发达,但是赖于大秦的铸造基础实在是太过薄弱了。

不过当务之急乃是南境的不安,林玧琰姑且只能不管这些了。

看着纸上的涂涂画画,林玧琰自言自语道:“姑且叫你【神臂弩】作期待吧!”

然后,林玧琰便是拿起来了一旁的青铜尺开始对纸上的设计定量尺寸,毕竟涉及到了齿轮以及机括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尺寸大小必须是要重视的,不能有太大的误差。

随即,林玧琰便是招来了箔锡,嘱咐几句,尽早计百工坊和铸造坊合并,让他拿着神臂弩分解的图纸前去找陆丰等匠人打造,再另行实验。

第七百九十四章 弹指十年第一百八十五章 突飞猛进第四百一十九章 郢都落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斥责第八百一十八章 长平后事第七十四章 决战(上)第九十四章 真正用意第三百三十六章 韩悝请储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战前夕第四百九十二章 翻盘之战第六百二十七章 桐乡暂歇第二百七十三章 和谈(上)第七百九十七章 又闻变故第四百二十一章 楚军入郢第五百五十七章 巴墨和谈第六百三十九章 干柴烈火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于魏碑第一百九十章 荆奴贸易第七百五十七章 姬周之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封令祝融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劝谏第二百五十八章 击溃孟骧第五百二十七章 夫概攻秦第一百三十二章 公子叙来访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外之客第一百六十七章 惊现刺杀第四百八十五章 天子血诏第八百一十一章 招纳贤将第七十五章 决战(中)第一百四十八章 污秽之物第三百四十八章 成人之美第六百六十五章 战略落定第二十章 筹办上林苑第七百零二章 楚军发力第二百零九章 芈云离去第一百六十三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扩大第八十章 进军南郡(上)第七百四十一章 逄涓心思第七百零三章 冬春交际第四百九十五章 如意归来第六百八十五章 战后事宜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甘鱼口之危第三百六十二章 楚国的许诺第四十二章 谋划出兵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兄用意第六百二十三章 魏军反应第二百五十九章 黄列请求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秦国事第六百九十七章 冬岁之前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嬴复第三百八十九章 进军鄢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内生分歧第一百零二章 正面交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战前夕第七十五章 决战(中)第七百零一章 衡山冬日第二百七十二章 和约之盟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芈云第五十六章 火烧乌林第一百七十章 鲁阳君第三百五十八章 歃血为盟第四百七十五章 言尽意现第四百六十八章 公塾体系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兄用意第三百四十八章 冲突(上)第四十七章 上报田税(三)第六百五十七章 嬴行建言第六百零九章 张宜归来第二百八十三章 武关变化第七百六十七章 阅兵落幕第一百九十章 荆奴贸易第八百二十五章 终章第四百四十章 休养之策第四百六十六章 儒法之争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四百六十七章 九章算术第三百二十章 商司第三百二十二章 初面(上)第四百七十八章 二十等功爵第四百七十八章 二十等功爵第四百五十八章 魏朝谈判第六百九十八章 范离使间第七百四十一章 逄涓心思第一百二十一章 决意争储第六百八十九章 衡山纠缠第六百五十四章 回返宛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肆炼盐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打南梁第五百零四章 察觉秦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筹集粮草第四百二十六章 抢滩登陆第四百零七章 再起战事第五百八十三章 意动第三百四十六章 隶人筑第四百八十章 秦卒之忧第一百零七章 寿王赴宴第六十三章 返回旧唐第六百零八章 捷报传来
第七百九十四章 弹指十年第一百八十五章 突飞猛进第四百一十九章 郢都落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斥责第八百一十八章 长平后事第七十四章 决战(上)第九十四章 真正用意第三百三十六章 韩悝请储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战前夕第四百九十二章 翻盘之战第六百二十七章 桐乡暂歇第二百七十三章 和谈(上)第七百九十七章 又闻变故第四百二十一章 楚军入郢第五百五十七章 巴墨和谈第六百三十九章 干柴烈火第六百一十一章 始于魏碑第一百九十章 荆奴贸易第七百五十七章 姬周之意第五百六十三章 封令祝融第四百二十八章 屈平劝谏第二百五十八章 击溃孟骧第五百二十七章 夫概攻秦第一百三十二章 公子叙来访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外之客第一百六十七章 惊现刺杀第四百八十五章 天子血诏第八百一十一章 招纳贤将第七十五章 决战(中)第一百四十八章 污秽之物第三百四十八章 成人之美第六百六十五章 战略落定第二十章 筹办上林苑第七百零二章 楚军发力第二百零九章 芈云离去第一百六十三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扩大第八十章 进军南郡(上)第七百四十一章 逄涓心思第七百零三章 冬春交际第四百九十五章 如意归来第六百八十五章 战后事宜第七百七十八章 嬴肆城府第三百五十六章 甘鱼口之危第三百六十二章 楚国的许诺第四十二章 谋划出兵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兄用意第六百二十三章 魏军反应第二百五十九章 黄列请求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秦国事第六百九十七章 冬岁之前第二百一十三章 安置嬴复第三百八十九章 进军鄢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内生分歧第一百零二章 正面交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战前夕第七十五章 决战(中)第七百零一章 衡山冬日第二百七十二章 和约之盟第四百一十二章 扣留芈云第五十六章 火烧乌林第一百七十章 鲁阳君第三百五十八章 歃血为盟第四百七十五章 言尽意现第四百六十八章 公塾体系第六百五十八章 四兄用意第三百四十八章 冲突(上)第四十七章 上报田税(三)第六百五十七章 嬴行建言第六百零九章 张宜归来第二百八十三章 武关变化第七百六十七章 阅兵落幕第一百九十章 荆奴贸易第八百二十五章 终章第四百四十章 休养之策第四百六十六章 儒法之争第五百一十章 洛邑在手第四百六十七章 九章算术第三百二十章 商司第三百二十二章 初面(上)第四百七十八章 二十等功爵第四百七十八章 二十等功爵第四百五十八章 魏朝谈判第六百九十八章 范离使间第七百四十一章 逄涓心思第一百二十一章 决意争储第六百八十九章 衡山纠缠第六百五十四章 回返宛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肆炼盐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打南梁第五百零四章 察觉秦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筹集粮草第四百二十六章 抢滩登陆第四百零七章 再起战事第五百八十三章 意动第三百四十六章 隶人筑第四百八十章 秦卒之忧第一百零七章 寿王赴宴第六十三章 返回旧唐第六百零八章 捷报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