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月夜杂谈

已是月底,没有月亮,满天的星星铺在漆黑的天幕上,闪闪烁烁装饰着神秘的天空。外面水塘里传来阵阵哇鸣,一声比一声响,就在你好奇它们是不是要把天上的星星都震下来的时候,它们却一下子停了,天地间突然一点声音都没有。草丛里不知名的虫子得到这空闲,欢快地叫起来,鼓声一下子变成了悦耳的琴音,直到蛙声再次起来,重复着这夏夜的乐曲。

岭南的夜宁静而祥和,吹进院子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和着水里蒸腾出来的水草的气息,舒服得从毛孔钻进心灵。

徐平在主位上坐下,旁边坐着段方和黄天彪,三个仅有的朝廷命官。

谭虎带着徐平手下的随身兵士提个大桶,一摞大瓷碗一一摆在下面坐着的人面前,满满倒上一大碗冰凉的酸梅汤。

二三十个移民的小首领好奇地看着瓷碗,并不敢喝,小声地交头接耳。

徐平笑笑高声道:“这一碗汤招待你们,不是要送客,是因为这里天气炎热,大家劳累一天,汗都还没有干透吧。一碗冰水,解解你们的暑气!”

下面乱七八糟地响起一片道谢声,一众八闽子弟端起大碗,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大口,纷纷滋滋地吐着凉气,感受着那种凉到心底的感觉。

福建跟岭南差不多的炎热,这些人从小到大都没尝过冰水的滋味,喝过一口之后俱都新奇不已,互相交换着心得。

不像明清时候端茶送客,宋人的习俗是迎客上茶,送客的时候上汤,与徐平前世的习惯倒是差不多,宴席最后的汤上来,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徐平今天反着这个规矩来,是因为冰水在这一带实在是个稀罕物,特意招待大家。

冰是用硝石做的,最近卖糖赚了钱,徐平托人从北方运了一大批过来,先制冰水让大家尝尝新鲜。这东西在东京城里的夏天不稀奇,到处都有人家在卖,南方基本不产硝石,除了几个特别繁华的大都市有,小地方可见不到。

这个年代硝石产量最高的是京西路,尤其是汝州一带,冬天白花花的到处都是。京城里有火药作,大量收购硝石做火药,制成兵器供给军队。徐平买硝石当然也是**,不过不是用来当兵器,而是修整田地,开辟道路。

这里的地质不比徐平的中牟田庄,到处都是石头,靠人力一点一点地去敲做到猴年马月去,上火药才是最有效率的办法。至于造枪造炮去对付蛮人,徐平还没那么没出息,跟蛮人对阵徐平的乡兵都能做到一对二,最大的麻烦不是打不过他们,而是道路不便,打输了向山林里一躲就再找不见人。

别说邕州管的蛮酋,就是南边的交趾,只要交通顺畅也是想打就打。大宋在西南方向最大的麻烦不是战力不够,而是人口太少,不足以支撑大军。全广南西路管下人口不过二十万出头,还赶不上江淮地区的一个大州。桂州作为岭南第一大州,人口密度甚至于两倍于岭南重镇广州,又占去一大部分,广阔的其他地区都是离开州城没多远,便就是蛮荒。

喝罢冰水,下面的二三十人精神一下振作起来,兴奋地看着徐平。

徐平看着众人扫视一遍,开口问道:“你们中有没有在岭南有亲戚的?”

七八个人站了起来道:“我们几个有,不过都是在东路,应朝廷招募在那里射种土地,也有好多年了。”

徐平点点头示意他们坐下。两广地区汉人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原动乱沿着岭南故道南迁,以桂州为最。第二大来源就是主要来自福建的射耕人,梅州潮州循州三州最多。射有点类似投标的意思,官府把标的明示,列出各种条件和优惠措施,符合条件的人指射,各地垦田大多都是用这种办法。

站在最后的一个伙子却没坐下,左右看了看,挠挠头道:“我有一个表哥是在西路浔州,不过不是射种土地,他原来在那里当厢军,更戍的时候除了军籍,没回家乡,留在那里。”

“哦,你叫什么名字?你表哥叫什么名字?”徐平一下来了兴趣,“他留在浔州多少年了?过得怎么样?”

“回上官,我叫彭叔俭,我表哥叫程齐,已经留在浔州六年了。至于过得怎么样,小的可说不好。不过我们都是建州人,家里山多没什么地,总不至于比不过家乡吧。”

“好,你也坐下。过了今晚,我再找你说话。”

张荣巡检及其手下的更戍期也快到了,徐平早就打起他们主意。不管古今,还有比退役军人更适合屯垦边疆的。

等大家全部坐好,徐平又问:“你们来了也有些日子了,在邕州这里过得还习惯?干活累不累?吃住如何?就跟你们以前的日子比。”

问起这些,众人便面面相觑,犹犹豫豫地没人说话。

徐平知道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这些顾虑,说好的上面长官满意,回去同伴们可不一定想的一样。说些不好的,平时管着他们的人就坐在旁边,心里惦记上自己以后还有好日子过?

“你们不需担心,有什么尽管直接说,找你们来就是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在邕州的日子。不用怕得罪旁边坐着的这些人,不管你们怎么想都与他们无关,第一次做这种事情,没点失误也不可能,听了你们的话才知道以后怎么改,怎么把事情做好。”

徐平话说得再好听,也没人敢当真,一时有些冷场。

外面的青蛙鼓噪起来,喝下去的冰水凉气散了,吹来的热风杂着水气,又闷又热,使人心情愈加烦躁。

徐平笑了笑,端起茶喝了一口,把杯子放下,摇头道:“你们不说,我可就当你们都在这里过得惯,吃得好睡得好,天堂一般的日子。等到以后如果吃了苦头,可不要再报怨。”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不耐烦,站起来高声道:“上官既然问起,我就直说。我叫宋成路,如果得罪了诸位官人,要拿捏我我就自认倒霉!”

徐平笑道:“谁敢拿捏你我就拿捏他,你怕个什么!”

宋成路涨红了脸,说道:“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吃不惯。我们那里人口味清淡,这里的饭菜油重盐重,实在难以下口!”

“原来是这样?这怨不得别人,口味是我定的,本来想的,这些日子又要开田插秧,又要开地种甘蔗,干得都是重活。邕州地方天气湿热,出汗多,油重盐重是补充养分和水分,不要亏空了你们的身子。”

宋成路挠挠头:“可——上官,我们真吃不惯!”

“没事,口味的事勉强不来。这样吧,以后你们自己开火,口味你们自己把握,想吃什么你们就自己做什么。至于怎么人力怎么排,一个月每个人算多少钱,明天我们再谈,如何?”

宋成路看看四周,小声道:“反正我这样想,也不知别人的意思。”

徐平高声道:“别人还有要说的没有?没有可就这样定了!”

这些人平时聚在一起,什么话不多?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想法,没人开口。

“好,吃的事情就这样。还有什么?”

有人开了头,也有了不错的结果,气氛便活跃起来。又有一个中年人站起来道:“小的也有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徐平道:“痛快一点,有话直接说!”

那人道:“邕州这里发的工钱,我们不少人都攒下来,就是不知道怎么寄回家里去,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好。”

一般来说,城里面维持基本的生活,成年人一天大约要二十文到三十文钱,徐平这里环境又辛苦,活又重,除了管吃住外每人每月还发五百文钱,这个时代算是不错的待遇。从福建路来的都是穷苦人家,平时苦日子过惯了,平时的花销极小,这钱大多攒了下来。不过没有汇兑业务,他们在这里攒了钱没地方用,家里缺钱又花不上,不少人急得不行。

徐平想了一下才说:“这件事情我不好一下回复你,得等回去与其他人商量,还得请示朝廷。尽量吧,争取让你们统一向家里寄钱,使用飞票。不过你们得与这里商量好,钱寄回去之后他们怎么领,可要仔细了。”

自京城到各州,有三司管理的飞票业务,商人出城前把现钱交到三司属下的交引铺,领取凭证,到州之后凭票取钱,每贯收取二十文的收续费。

宋初各地有钱禁,京城尤其严,有一段时间严禁携带超过数量的铜钱出城。现在虽然钱禁名存实亡,带大量铜钱旅行也不现实,朝廷都曾经有过从荆湖北路运不到五千贯钱至京城,路费花掉近两千贯的笑话,普通人就更加不用说。更不要说宋朝钱制复杂,不同的地方有铜钱有铁钱,各地钱监铸钱重量质量也稍有差别,零星汇兑起来极其麻烦。

太祖时候针对飞钱曾有经明诏,各州见票必须在当天兑付成现钱,违者处罚,到现在这业务已经非常成熟了。

不过在各州之间,除了一些大都市,并没有广泛的官办汇兑业务,长途旅行还是以换成金银缎匹等轻货为主。就连广南西路向朝廷上供,很多州都是换成金银,不要说普通商旅了。

徐平话出口,这事已经成了大半。他到底也是掌管一州财政的大员,朝廷不会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底下的人都喜不自胜,议论纷纷。

后面的人提的都是蚊子叮蛤蟆咬之类,再无大事。

这些移民只来两个多月的时间,本来在路上只觉得是一步步走向地狱,再没有活着回家乡的日子了,结果到了邕州,除了活重一点,吃得好住得好,每月还有钱发,比他们以前的日子还要好上许多,正在兴头上。这几个月还处于蜜月期,心中没有怨气,没有什么尖锐的矛盾。

这种乐观气氛甚至出乎徐平的意料,前世带农民工离家几十里路干活,一个个都怨气冲天,没想到这些人倒是好说话。却不想这帮移民以前过的什么日子,福建那个地方地狭人稠,但凡能种粮食,碗口大的地方都开垦出来,现在这种日子已经是他们以前梦里的美好生活了。

“说过你们不满意的,就再说点别的。来了两个多月,邕州的情况你们也都熟悉了,有什么你们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官人,我看这里种的都是本地稻种,我们福建那里都种占城稻,真宗皇帝还专门到福建买占城稻,让各地都种呢。我们这里能不能种?”

一个明显就是农民的中年人先开口,看起来就是种了好多年的地。

徐平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过些日子我派人去福建买稻种。”

这种事情徐平比他明白,占城稻是外来良种,先在福建广泛种植,慢慢流布到其他地方。真宗的时候官府买稻种,推广到江淮的广大地区。

占城稻对中国的水稻单产提高起到过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关键的倒不是良种,而是外来。不管什么作物,单一品种长期种植都会退化,中国传统的单株优选是能选出良种,但品种的长期退化无法避免,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粮食作物单产的高峰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引进占城稻,后续数百年产生了无数本土良种,单产高峰出现在清朝,潜力消耗殆尽,开始缓慢退化。直到后来采用科学育种法,选出其它良种,才扭转这一趋势。小麦更加明显,自汉朝通西域,引进外来的麦粟品种,本土品种开始改良,到宋朝达到高峰,也把外来品种的潜力耗尽。此后开始退化,到了民国年间,小麦的单产降到不足一百斤,只能达到宋朝时候的一半多。单产重新提高要过了二十世纪中叶,依赖新的知识。

说过稻种,又有人提出让徐平严格封山,不要乱开山上的土地。这倒是提醒了徐平,这一带山地丘陵多,水土保护还真是个大问题。福建缺少种粮食的土地,几乎是无节制地开山,这个年代已经让人吃到了苦头。好在宋朝跟以前的朝代一样,封山的制度还保持着,只是执行严不严的问题。到了清朝中叶由于人口压力开山禁,玉米种植迅速推广,给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中国内地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都是在那个时代被伐尽,到处是秃山。

这是徐平专业知识的内容,农具是跟着农艺来的。二十五度以上的山坡既不适合种粮也不适合种果树,只能保持自然植被,倒是可以调查一下这周围。

后面提的问题让徐平有些啼笑皆非,先是有人说闲着没事,能买的书也不多,徐平答应建个图书馆。这还算是正常,然后就有人说没有酒楼,大家聚会一下也不方便。接着就有人提缺少娱乐,没有勾栏瓦子,没有唱曲的,更没有个花枝招展的女妓陪着人聊聊天,生活索然无味。

徐平看着面前的二三十人越说越热烈,提到女人眼里到放出光来,哭笑不得地想,难不成自己还得在这里建个风月场所?好像这也没什么,现在这样干的官府貌似还真不少。

第48章 风波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310章 最后争取第111章 封堵第31章 攻略(三)第46章 慎选西平王第201章 一举两得第181章 陈公永归宋第267章 许怀德也不容易第13章 两手都要硬第101章 新法可验第58章 军政结合第137章 怒骂御史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112章 黑吃黑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章 购物券发行第152章 纠缠第265章 飞来横祸第89章 猛虎入狼群(七)第35章 三轮车第33章 迷惑第26章 前奏第44章 往事难回首第99章 晚生司马光第70章 山沟沟里转第24章 嫉妒第244章 孤单应对第189章 连锁反应第228章 欧阳修论钱第127章 素手解烦忧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第308章 怪物第168章 立万世法第129章 山雨欲来第53章 一条出路第206章 学士入东府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3章 秀秀(下)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81章 钱明逸第312章 邮寄司第17章 自己的路第42章 远方的稀罕物第88章 早说过数字会说话(下)第64章 归来第2章 黯然离去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228章 大战将临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第177章 天下大义第1章 太后崩殂第253章 亮剑第50章 防秋第329章 私下奏对第93章 多方牵连第195章 荒芜的土地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49章 席卷谅州(上)第216章 新的货币第222章 军国两张皮(上)第118章 渐有头绪第22章 试学士院第143章 举手之劳第88章 早说过数字会说话(下)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38章 与陈尧佐的分歧第202章 换相(上)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0章 巡视河道第24章 大动作第194章 进退之间第282章 桑怿归来第14章 茶法第165章 连夜回京第94章 万事俱备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68章 交权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术第88章 南来的汉人第87章 好事第119章 小令与慢词第37章 三头目第201章 一举两得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第194章 去往何处?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136章 疯狂时代(七)第114章 心经第49章 应有权变第80章 起风雷第163章 两府议事第216章 狭路相逢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224章 数字会说话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么办?第172章 夜战第77章 诀别第208章 进城走正门
第48章 风波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310章 最后争取第111章 封堵第31章 攻略(三)第46章 慎选西平王第201章 一举两得第181章 陈公永归宋第267章 许怀德也不容易第13章 两手都要硬第101章 新法可验第58章 军政结合第137章 怒骂御史第66章 心中无血,出师大吉!第112章 黑吃黑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章 购物券发行第152章 纠缠第265章 飞来横祸第89章 猛虎入狼群(七)第35章 三轮车第33章 迷惑第26章 前奏第44章 往事难回首第99章 晚生司马光第70章 山沟沟里转第24章 嫉妒第244章 孤单应对第189章 连锁反应第228章 欧阳修论钱第127章 素手解烦忧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第308章 怪物第168章 立万世法第129章 山雨欲来第53章 一条出路第206章 学士入东府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3章 秀秀(下)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81章 钱明逸第312章 邮寄司第17章 自己的路第42章 远方的稀罕物第88章 早说过数字会说话(下)第64章 归来第2章 黯然离去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228章 大战将临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第177章 天下大义第1章 太后崩殂第253章 亮剑第50章 防秋第329章 私下奏对第93章 多方牵连第195章 荒芜的土地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49章 席卷谅州(上)第216章 新的货币第222章 军国两张皮(上)第118章 渐有头绪第22章 试学士院第143章 举手之劳第88章 早说过数字会说话(下)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38章 与陈尧佐的分歧第202章 换相(上)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0章 巡视河道第24章 大动作第194章 进退之间第282章 桑怿归来第14章 茶法第165章 连夜回京第94章 万事俱备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68章 交权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术第88章 南来的汉人第87章 好事第119章 小令与慢词第37章 三头目第201章 一举两得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第194章 去往何处?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136章 疯狂时代(七)第114章 心经第49章 应有权变第80章 起风雷第163章 两府议事第216章 狭路相逢第112章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第224章 数字会说话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么办?第172章 夜战第77章 诀别第208章 进城走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