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变革之年

实际上这次的军政改革是参考了后世的规划,同时也借鉴了清朝的模式。大明要多少军队才合适,这个问题一度的困扰了我。因为一旦决定后将有上百年的时间保持这个兵力水准,能否保证大明境内安全是我需要考虑清楚的。后来的清朝军队人数在八十万,比之明朝少了一半,可以说清朝是历代军队人口比率较小的一个朝代,所以他们可以不用军屯,粮饷直接由朝廷供给。要想让军人职业化关系到很多东西,不单是要粮食的亩产增加,最重要的是大明的国防防御。

并不是因为清朝比之明朝效率高,所以军队人数才是二分之一。而是大明的最大敌人蒙古在清朝时代已经纳入了满人的统治,原来的敌人已经成了边防力量,一增一减之间,人数自然不用太多。如果大明将九边人数减去,那么军力跟清朝也差不多。如果我想将军队的人数减下来,那么蒙古也是必须要解决掉的。

只是现在这个问题还太早,现在兵力最充足的还在北方,南方基本上驻兵加上卫所可以消化掉原有的卫所兵力,稍微多余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退役来解决。而北方则不同,九边人数多达五十万,虽然即使收复了草原需要驻兵,但也无需这么多,对于草原的策略只能是自治为主,融合为辅,将其分化成各个部落,则不用担心他们率兵突袭京师,这样明军的防御力量也不用再依靠长城处处防守。

这些设想我都跟孙承宗谈过,甚至也谈到了将来对乌斯藏跟吐鲁番地区进兵的可能。卢象升一直在兰州待命没有调回京师,我原打算用其来进攻乌斯藏,但仔细想想贸然进军的话只会让明军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因为乌斯藏不仅是可以才四川进入,而且青海一直通往喀尔喀部落跟卫拉特部落。进入乌斯藏倒不是很难,但是等明军撤离后蒙古部落又会顺着青海的路进入乌斯藏。

现在大明的兵力有了充足的剩余,倒可以考虑考虑。只是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很稳妥的办法,盲目的冲进乌斯藏后果难料,估计大臣们也不会同意。清朝收复青海都花了百年时间,大明也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至于那个**喇嘛我已经给了他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在京师帮我培养活佛,以后蒙古地区的活佛可少不了要从这些人里头挑选。

而明军真正的敌人还是蒙古,斡赤伦壮大之后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蒙古草原随着林丹汗西逃,女真人覆灭后,已经没有人可以作为斡赤伦的对手。鄂尔多斯部落只会留在黄河以西,而喀喇沁实力太过小,所以大同需要增持兵力以防止朵颜部乱来,祖大寿将率领两万关宁铁骑抵达哪里,跟黄得功一起驻守。满桂恢复两万骑兵建制然后驻兵在埠新,负责防守辽东蒙古。

辽东军是大明精锐人马之一,大战之后,辽东军损失并没有多大,相反是京军损失接近一半。设立辽东行省后,即使驻兵加上卫所,那么辽东也将剩余九万。这九万人怎么安排是一个问题,是否将其收入京军作为补充呢?还是补充到九边?辽东军最后怎么分流还需要等袁崇焕的奏折,不过辽东这一块也不会影响到全国的兵制改革。

当下孙承宗详细解说完兵制改革方案,内阁大臣们都没有反对算是通过了,因为这是孙承宗跟我商量了许久,然后由兵部所有人员不断完善出来的,基本上覆盖到了兵制改革的方方面面。只等到朝会的时候公布出来,让大臣们再挑一挑错。

兵制改革方案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因为本身熟悉兵事的官员都为这份方案出谋划策过,而五军督

府方面,重新划分五府之后保留了原有的机构,然后再增加了一个枢密府。枢密府只设一些常规机构,人员却是属于无定员、五品级。断事府由原来的断事官演变而成,倒没有多大的变化。稽查府属于重新设立,人员跟御史相同,属于军队内部核查。机构最庞大的是后勤府跟征兵府,每府下设五军,由原来每军的左右都督充任,改品级为与尚书同例为正二品。设大都督统领五军,我已经属意让开国公跟定国公两家轮流担任。

方案通过之后,后边还有很多事情陆续展开。特别是卫所将不再集结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府县分散出去。这样可以保证各个地方的治安,同时也可以在地方将粮饷勾兑掉,无需再将公粮运往省府。至于一省何处驻兵,那就关系甚大,绝非京师大臣能够想象得出的,所以很快全国发公文,要求各省都指挥使划出六卫人马屯守所在,同时需要列出各卫所屯兵的理由等等以示合理。

辽东袁崇焕最早发来方案,因为考虑辽东的区域较大,因此袁崇焕提议在锦州跟宁远设立卫所,此两卫划入蓟辽经略张春下辖,辽东再另外设六卫,两卫的往旅顺方向,两卫往朝鲜方向,另外两卫则朝吉林方向。这个构思与我原来在辽东的设想是一致的,而辽东北方则由驻兵进行防守。

而剩余九万辽东军的分流,袁崇焕给出的提议是让京军在其中挑选出五万士兵,其余的实行就地给田安置。因为袁崇焕招募的辽东军原本就是辽人,原来的四万班军就是辽东的壮丁,所以退役安置也不会有多少问题,特别是皮岛的人马,他们本是兵民结合。那么实际上退役的辽东军只有一万多人。

这个方案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朝廷训练朝辽东军这么多年,如果全部将他们退役处理实在太浪费了。而真正退役下来的多少都是战场上受过伤的士兵或者老兵。这一手法袁崇焕用的很漂亮,因为他也知道了我的心思。

京军已经损失过半,补充是肯定要的,但是迟迟没有动手是因为这是在年初来不及征兵补充,二来是因为要兵制改革,多余的兵丁会剩余出来,辽东军首当其冲。但是如果全部将辽东军接受过来,那么京军将不会成为京军,而是成了第二个辽东军,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袁崇焕也明白这点,所以他提出京军选兵,即是要兵不要将领。那么下边的兵丁充斥到京军来,京军还是京军!

这个方案我同意了!

随后各行省都相继提交了卫所规划,我命兵部再行审核,至于水师跟漕海运兵将会另外处理。如此轰轰烈烈的改革自然引起了朝野的轰动,就连着本年度的科举也不可避免的沾上了改革的气息,策论一文就是要求举子们针对崇祯十年改制的内容提出质疑不妥的地方。这下可让人不少晕了头,历来写朝廷的文章无不想着写的花团锦簇,歌功颂德,想不到主持春闱考试的刘宗周侍郎竟来了这一手。

很快就有多嘴的人向我禀报了会试的内容,我只能是一笑置之。刘宗周虽然不会明着反对改制,但是对于我动不动修改祖制的做法是不认同的,他这样做一来表明他的立场,二来也可以说是为我的改革做些有用的事情。能够将这篇策论写好的人,一来敢于说实话,二来就是真的有独到见解。

我没有表态,举子们可就郁闷了。好在在京师的御史们不够多,不然说不定还要对兵制改革指手画脚一番。

三天之后,刘宗周将评定好的进士文章呈了上来。这是崇祯朝第四次科举,对于考核格物杂学,实地考核,天

下读书人已经习惯了。而且从前三届的进士来看,大部分人都较为务实,吏部每年的考核都比较好。以前对科举改制的声音早就不见了。现在的学子不单是在家里读圣贤书,有些还在县里到县衙旁听,早早学习处理政务。这么一来,导致原来的幕僚们大量流失,估计师爷这个职业能否支撑下去都是未知之数,因为现行的科举考试内容,似乎师爷们更容易考上。

我翻看了下前三名的文章,赫然看到了吴伟业的名字,想不到他也进了刘宗周的推荐人选中,还有两个是刘同声、夏允彝。刘宗周挑选的人,在经史方面那是不用说的,所以我直接挑选看了他们的策论。

三人倒是大胆,对于驻兵改革的事宜直接抨击。吴伟业认为这样集中驻兵,人数已经高过一省之兵力,而总兵官虽然是驻兵之首,五年一调可以保证总兵官不能专权,但是下头的副官却是长期统帅士兵,唯恐会擅权架空总兵。刘同声则认为不能将兵制改革期望过高,他认为在太祖时代卫所屯田制度很好的防御了大明国防,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松弛,并非是因为制度的不好,而是因为人心涣散,他认为如何培养将领才是关键。夏允彝的突破点在于卫所分散到地方后,地方对军队拥有调遣的权力,那么怎么区分地方事务显得很重要,否则容易造成军权被滥用。

三人说的各有千秋,但对兵制也切中了要点。可以说他们这一届的进士是突然得到驻兵改革的消息,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去跟人参详得出的结论。能看出这些东西也算是可以了,总比有的进士居然反而行之,在策论上大赞驻兵的好处。

按着刘宗周他们几个人的观点,自然是推荐吴伟业为魁首,但是吴伟业是铭心堂的人,想起外边人都说要想当状元都要先进铭心堂。而从策论来看,刘同声显得大气一些。于是乎,我便提笔圈了刘同声做本科状元,吴伟业榜眼,夏允彝为探花。

除了科考进士,我还让五军督府招收了一批有心在督府任职的举人,他们将补充新建的稽查府。由于四月份连着两次发出改革的诏书,让百姓们目不暇接,连着原本很是引人注目的春闱也暗淡了不少颜色。

第207章 接应第49章 买卖第20章 战前风云第80章 喜事第244章 誓约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100章 危机四伏第169章 过招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88章 公主第46章 势如破竹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47章 通州之行第54章 被逼出城第185章 明荷战争(中)第273章 反应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95章 平沈战前第300章 转变第12章 文华殿的雷厉风行第8章 南粮北调(上)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317章 坐等第52章 进退两难(下)第275章 争夺(上)第216章 强行拦截第24章 朝鲜局势第309章 请旨第19章 大同会盟(上)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296章 下一步第115章 模拟实战第180章 放假&演戏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77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第99章 难以兼顾第39章 东巡第271章 指婚第148章 公平交易第13章 辽东局势第11章 应对计策第311章 乱子第106章 京师调兵第164章 福晋的决定第272章 热闹第115章 吃亏买卖第5章 亲自挑选第169章 后宫听政第173章 再起争执第118章 骑兵之战第198章 屠戮(下)第50章 会兵城下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68章 太原第5章 皇帝病了第183章 结果一样第253章 回銮第87章 朝鲜使者第155章 纨绔子弟第173章 再起争执第211章 战意第25章 驿馆闲谈第232章 扶持计划第120章 另起炉灶第262章 军数第213章 阴招第63章 杀伐第219章 填土作战第199章 另类策略(上)第223章 郁闷女真(上)第九十六章第50章 会兵城下第147章 私下协议第82章 夏季攻势(下)第124章 敛财大计第6章 再回宫中第233章 敌酋之死第169章 过招第158章 天工改组第57章 心事第127章 物尽其用第47章 通州之行第64章 暂时的宁静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128章 远方客人(上)第18章 雪上加霜第155章 纨绔子弟第263章 变革之年第24章 高手第179章 提议第94章 调动第62章 偷袭?!第83章 扬州风波第299章 应势(下)第147章 论谁对错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24章 朝鲜局势第243章 协议第42章 南退
第207章 接应第49章 买卖第20章 战前风云第80章 喜事第244章 誓约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100章 危机四伏第169章 过招第170章 惊天计划第88章 公主第46章 势如破竹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47章 通州之行第54章 被逼出城第185章 明荷战争(中)第273章 反应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95章 平沈战前第300章 转变第12章 文华殿的雷厉风行第8章 南粮北调(上)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317章 坐等第52章 进退两难(下)第275章 争夺(上)第216章 强行拦截第24章 朝鲜局势第309章 请旨第19章 大同会盟(上)第121章 打探到底第296章 下一步第115章 模拟实战第180章 放假&演戏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77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第99章 难以兼顾第39章 东巡第271章 指婚第148章 公平交易第13章 辽东局势第11章 应对计策第311章 乱子第106章 京师调兵第164章 福晋的决定第272章 热闹第115章 吃亏买卖第5章 亲自挑选第169章 后宫听政第173章 再起争执第118章 骑兵之战第198章 屠戮(下)第50章 会兵城下第208章 紧急军情第68章 太原第5章 皇帝病了第183章 结果一样第253章 回銮第87章 朝鲜使者第155章 纨绔子弟第173章 再起争执第211章 战意第25章 驿馆闲谈第232章 扶持计划第120章 另起炉灶第262章 军数第213章 阴招第63章 杀伐第219章 填土作战第199章 另类策略(上)第223章 郁闷女真(上)第九十六章第50章 会兵城下第147章 私下协议第82章 夏季攻势(下)第124章 敛财大计第6章 再回宫中第233章 敌酋之死第169章 过招第158章 天工改组第57章 心事第127章 物尽其用第47章 通州之行第64章 暂时的宁静第149章 碰巧邂逅第128章 远方客人(上)第18章 雪上加霜第155章 纨绔子弟第263章 变革之年第24章 高手第179章 提议第94章 调动第62章 偷袭?!第83章 扬州风波第299章 应势(下)第147章 论谁对错第49章 王京大火第12章 意外惊变(上)第24章 朝鲜局势第243章 协议第42章 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