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北伐之旅

“抬眼望,黄沙漫卷苍茫,狼烟急,虏骑猖,人臣岂可坐消亡?

当自强,山河万里雄壮,纵天倾,逢国殇,血洒疆场又何妨?”

悲沧的歌声回荡于数十万大军对峙的天地苍穹之间,逐渐从几个人的清吟,变作了成千上万人的共鸣,显得格外雄壮。

“都尉果然好文采!”

在刚刚经历了一轮厮杀而略显静寂的战场之上,一名二十多岁、浑身浴血的独臂军官倚着营寨的栅栏随便席地而坐,拿起葫芦、扬起脖子,“咕噜咕噜”的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便大声赞叹了起来: “这样豪迈的战歌,将会沸腾起男儿们心中的热血,让我们的战士充满了斗志,更加坚定的投入战斗!”

说着,全身遍布战火硝烟余味的年轻人,用满是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同样年轻也同样随便席地而坐于黄土尘沙中的上司——青龙军都尉风天华。

因为携带一把在圣龙大军中少见的又宽又厚的大剑而格外醒目的风天华,可以说是在风雨军这些年南征北战之中自行伍崛起的著名战将,以士卒的身份投入风雨军,经历了一系列的大战,累计军功至仅次于统领的都尉,更因为去岁统率三万兵马在弹丸小城昌化抗击了燕家军十万雄师而名扬天下。

不过更让部下们感到钦佩的,则是风天华不但擅长作战,而且还擅长编写战歌,一曲又一曲慷慨激昂、充满着男儿轻生死赴国难保家园豪情的战歌,自风天华之手传遍了战场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战火中疲惫不堪的将士们徒增继续奋战的勇气和骄傲。

“雅龙,你什么时候也学会了拍马屁?”

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都尉淡淡的一笑,算是回答了部下的话。

“我这哪是拍马?”

委屈的部下顿时几乎要跳了起来,争辩道: “都尉的战歌确实让人听了热血澎湃啊!”

可惜,风天华仅仅是不置可否的撇了撇嘴。

这倒不是对部下雅龙有什么不满,事实上对于这个前任轩辕军校学生军副指挥使,如今则作为从长史部军官调来出任自己副手的部下风天华非常满意。

虽然不似风天华那样从频繁的征战中脱颖而出,但是轩辕军校学生军为了让这些轩辕军校的学员随时都处于军旅状态而设立的,平时用于演习,危急时刻也可作为精锐部队投入战场,其中的领导职务都是学生自己选举经军校批准方才上任,因此能够担任聚集着风雨军未来军事精华的轩辕军校学生军副指挥使,那绝对是各科成绩都极其出色、深得师长钟爱和同窗拥戴的杰出人才。

而且雅龙也并非没有半点作战的经历。自从和燕家军开战以来,雅龙统率轩辕军校的学生军,参与了极为惨烈的黎仓保卫战,和风天华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也正是那一战,让这个前途似锦的军校骄子痛失了一条手臂。

幸好,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沉沦下去,由于受到风雨的赏识随后进入了长史部,伴随在一代名将风雨的身边,亲眼目睹了那一场圣龙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战全过程,自然是受益匪浅。

因此,当风天华被任命为北伐先遣军,远离风雨军领地、穿越整个中原投入到河北战场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点了雅龙作为自己的副将。

不过,此刻的风天华却没有显然精力过剩的部下那么好的心情,只因为呜咽的号角声再次急切的奏响,催促中断的战斗开始继续。

“列阵,出击!”

风天华倏得跃起,大喝了一声,一反刚才的温文尔雅,全身都洋溢着战斗的气息,举起了宝剑,发起了战斗的号令,一马当先杀出了营寨。

一时之间,刚刚平息的战场再次沸腾。

弓箭,在天空漫舞;擂鼓,在远方激荡;号角声,喊杀声在整个天地回响;投石车也不甘示弱得随即加入战团。

紧接着,疾驰的铁骑开始纵横沙场,激情的骑士在马背上跳动着生命的活跃,震天动地的铁蹄声仿佛要将地层揭开;严整的步兵方阵排山倒海的随后跟来,长枪的红缨,盔甲的鲜亮,在静穆中透着肃杀;相互敌视的阵营逐渐的逼近,逐渐的衔合,最终生死的厮杀在金属的撞击声中爆发。

尘烟开始遮掩日月的余辉,鲜血再次渲染方圆的土地,尸骨的堆砌铺设了英雄们的传奇,旌旗的展动飞扬着战士们的激情……

对于风雨军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一次极为特殊的作战,因为这一次风雨军远离自己的领地,却要和有着深仇大恨的燕家军并肩作战,收复被呼兰帝国侵占的幽燕—— 就在去年年底幽云燕家和巴蜀皇甫联手袭击正在全力筹划远征印月以至后方空虚的风雨军时,圣龙帝国历来最大的威胁,北方游牧民族的帝国呼兰,也在其大国师,因为怀才不遇自中原流浪而来如今却在草原位极人臣的张仲坚的策划下,乘着神州最强大的三大诸侯殊死决战,其他各路诸侯则因为恰逢广陵帝驾崩,为了究竟应该拥立哪一个皇室即位而争吵不休之际,挥师南下夺取了燕字世家的老巢——神州东北的门户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失守,顿时给神州中原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形势。

只因为幽云十六州居高临下,一旦为呼兰人所夺,则整个中原腹地尽数都在呼兰人的鸟瞰之下。无论是西进经晋州渡河威逼圣京,还是南下席卷整个河北进入齐鲁,都将对圣龙帝国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所以,当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在燕字世家为圣龙帝国镇守了数百年之后,终于易手之际,战略的主动权也随即掌握在了呼兰人的手里。

偏偏这个时候,圣龙帝国最具战斗力的雄师劲旅,却还在西北的尘土黄沙之中相互残杀,燕家军、皇甫世家相继惨败,其中皇甫世家甚至灭亡,而另一方风雨军虽然获胜但是元气大伤并且主力深入巴蜀,自顾尚且不暇,根本就没有余力支援河北。

危难时刻,自有英雄横空出世,力挽狂澜于中流。

燕家军的智囊,被燕家家主燕南天托付留守圣京重任的圣龙帝国户部尚书张兆,毅然放弃了原先拥立议政王萧成秋的计划,压服了燕家反对的声音,拥立素有贤王之称的辅政王萧剑秋,从而达成了燕家和其他各路诸侯之间的和解。

公孙世家的少年名将公孙飞扬,则统率三万精锐渡海深入幽云十六州,和境内纷纷揭竿起义的民众以及燕家残部,发动了对呼兰大军的袭击,连战连捷,有效袭扰了呼兰人的补给线,同时也迟缓了呼兰人继续南下的步伐。

而即位为宣武帝的萧剑秋,也表现出了一代名君应有的气度,宽待了离开自己的大军、从凉州狼狈逃回的燕字世家家主燕南天,让其继续主持燕家军的作战,并且宣布将实行牺牲相当部分皇室权力的宪政来争取诸侯们的支持,终于在最短时间之内云集了天下各路诸侯五十万大军,发动了反击,誓死收复失地。

这个时候,更令人欣慰的是传来了已经在三方诸侯决战中获取决定性胜利并且攻入巴蜀的圣龙帝国西北定凉侯对全天下的宣言:风雨军北线将止步于昌化,南线将止步于巴蜀,放弃对于圣京和荆州乃至整个中原的图谋,并且不计前嫌派遣北伐先遣军远离自己的领地投入河北战场,同包括宿敌燕南天在内的各路诸侯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呼兰人的入侵。

这道宣言,让全天下的有识之士总算松了一口气,圣龙帝国内战分裂的危机暂时过去,神州的各方势力在呼兰人的威胁之下终于达成了和平与同盟。

风天华便是这支北伐先遣军的统帅。

这是一支为数三万人的精锐部队。刚刚经历过生死决战的风雨军,实则已经是元气大伤,然而风雨还是咬着牙从各军之中抽调了最为精锐的部队组成了北伐先遣军,只是规模却只能够控制在三万人而已——这已经是当时承担着圣龙帝国面对呼兰的三分之二以上防线,同时主力还正在平定巴蜀的风雨军的极限。

这样的规模,显然不适合派遣按照圣龙军制应该统率五万人的统领,为了避免暴露风雨军实力受损的现状,便只能够选择都尉一级的军官。而这些中层的军官之中,最有能力的李逸如此时正远在印月战场,于是无论声望还是能力都出类拔萃的风天华便在云济的推荐之下,当仁不让的担当此任。

于是,在“大好河山岂容胡虏猖狂”的雄壮誓言中,风天华统率着三万凉州子弟,远赴千里之外的燕赵,成为圣龙联军中活跃的劲旅,热血抛洒在了异乡的战场之上,留下的是生命的绝响。

三月的燕赵大地,依然寒风刺骨。在这片充满着慷慨悲歌土地之上,历来都不乏轻生死重然诺的豪杰,如今更是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着自己的家园,一如既往的向全天下展现着自己的英勇和不屈。

只不过,这一次血染疆场的,不仅仅是幽燕子弟,还有来自中原、江南、西北天下各处的健儿。

在圣龙帝国的东北一角,如今绞动着的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生死较量,攻守双方的百万大军,还有更多难以计数的百姓,纷纷卷入了这样一场悠关存亡的决战之中。

没有了地域之分,没有了乡党之别,也没有了往日的恩怨纠葛,来自圣龙五湖四海的男人们,唱着激昂的战歌,扛着杀敌的兵刃,迈着坚定的步伐,汇聚到了这片苍茫的大地,身体内流畅着的一脉传承的血液让他们一见如故,共同的祖先和文明让他们凝聚成拳,尽管安逸封闭的生活已经让他们开始沉沦,尽管帝国的衰弱已经让他们开始分散,但是此刻,面对着北方所向披靡的呼兰铁骑带来的灭顶之灾,他们终究还是复苏了祖先的尚武,毫不畏惧的勇敢前进,不但挡住了入侵的敌人,甚至发动了凌厉的反击。

河北诸州节度使燕南天、都指挥使张兆统率剩余的燕家军主力二十万为东路自雄州直取涿州。

宣武帝亲自任命国丈镇北大将军卓不凡为中军统帅,集合齐鲁公孙世家、扬州刺史秦凤鸣诸部十五万兵马直取蔚州。

卞州留守上官明镜会合风雨军北伐先遣军、江南令狐世家、韩陵太守朱全、晋阳留守章翔、岭南节度使杜绍权各部十五万人逼近应州。

三军约定分进合击,会师于幽州城下,一举收复被夺取的国土。

一路之上,大军所向披靡,幽燕的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夹道欢迎,挑着的担子送来的不仅是衣食,还有河北父老对于朝廷王师的盼望和忠诚。

雄州收复了,蔚州起义了,应州攻陷了……,一个又一个的州县失而复得,一块又一块的失地重新返回圣龙的怀抱,过了岐沟关,过了固安,过了涿州,放眼北望,幽州的城楼已经隐约可见,幽云关的钟声也已经依稀传来,呼兰人节节败退,战士们已经憧憬着胜利凯旋的荣耀和自豪。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的却是“撤军”的天子召令。

“可恨!”

所有的战士木然,所有的战士落泪。

“呼兰国师张仲坚亲率主力二十万,竟然一直囤积于涿州东面的陀罗口隐忍不发,眼睁睁的看着城池一个接一个的失守,部下一批又一批的伤亡,就是无动于衷。直到东路军攻克涿州,因为急于收复家乡而轻兵冒进、远离了中军的时候,方才任命大将韩让正面死守幽州,同时又派遣各部牵制中路、西路两军,自己则从东面率主力急袭而来,虽然最终没有达到钳击东路军的目的,却还是成功的迫使东路军撤退,中路和西路也不得不无功而返,以免被呼兰人各个击破。”

在获悉撤军令之后,立于山丘之上遥望着北方,置身于西路军的雅龙一边分析着当前的战况,一边虎目通红,泛出了点点的泪光,沮丧、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雅龙!”

站立于雅龙身边指挥着部下撤退的风天华沉声喝道。

身经百战的他自然清楚,此刻士气低落军心动荡,牢骚和愤懑在所不免,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身为统兵将领就更应该镇定沉着来稳定将士。

“对不起,都尉!”

自觉到失态的部下,脸上不由一红,急忙垂手。

“刚才上官明镜大人下达了指令,我军将作为殿后部队驻守应州牵制呼兰人,掩护西路军主力撤退,你去准备一下吧!”

眼见部下认错,风天华的语气开始转缓,不过脸上的神色却是非常的严肃,毕竟主力后撤、敌军掩杀是兵家最大的忌讳,风雨军便曾经不止一次根据最高统帅风雨对于战争乃是“行军——作战——追击——再作战——再追击”的诠释,疾风闪电般的追杀撤退的敌人,将原先有限的战果无限扩大,从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

而如今,却轮到风雨军面对着乘胜追击的敌人,掩护的则是已经军心溃散的友军。

对此,作为西路军最军战斗力的部队,立誓保家卫国的风雨军责无旁贷,也毫无畏惧,然而大军败退人心惶惶,又有呼兰铁骑随后追击,纵然有应州城作为工事掩护,城小墙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这也同样意味着风雨军将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无数的西北健儿很有可能会永远的诀别在这块远离家乡万里的土地。

一想到这里,风天华的心中便不由异常沉重。

“都尉,卑职以为……”

就在风天华沉思之际,雅龙面显犹豫的神色,踌躇的说道: “其实适才中路军公孙飞扬将军传来的建议也很有道理,呼兰的主力必定是全力逼压东路军,再加上形势有利,追击中路和西路的敌军必然不会太多且心态也会很松懈,而飞扬将军和我军加起来共计六万人,完全可以相互配合杀一个回马枪,说不定乘势扭转整个战局也不是不可能啊!”

说着,雅龙的脸上呈现了渴望,对于每一个军人来说,力挽狂澜的反败为胜、浴血奋战的收复故土,都是军旅生涯中最为值得用生命来换取的荣誉,因此年轻的军官期盼着主将批准这个看似冒险然而一旦成功却足以惊天动地的作战计划。

“这个……”

雅龙的建议让风天华也为之心动,身经百战的都尉同样看到了其中的可行性,但是身为风雨军北伐先遣军的主帅,风天华的心中却不得不同时盘算着其中的巨大风险。

毕竟此次风雨军和公孙飞扬的部队,分别作为西路军和中路军的殿后部队,掩护着主力的后撤,首先一点是两支部队相隔有一段距离,很难进行默契的配合;其次如果“回马枪”失败,导致西路和中路三十万大军在后撤中得不到掩护而溃败,到时候呼兰大军势如破竹的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考虑到这些,风天华便实在无法立下决断。

“不好了,都尉!前面咱们的弟兄和幽燕人起了争执,眼看就要刀剑相向了!”

正当风天华左右为难的时候,却见一名士兵神色惊慌的跑来。

“什么!”

风天华和雅龙同时大吃一惊,相互望了一眼对方,深知自己所最为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发生在最为紧要的关头。

当初燕家军入侵凉州一路之上烧杀捋掠,便和根基于西北的风雨军结下了血海深仇。虽然这一次燕家军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东路军,同彼此间势如水火的风雨军相距很远,还有德高望重的国丈卓不凡坐镇中军隔开——这也是宣武帝在部署这次军事行动的时候特别考虑的一个方面——但是幽燕毕竟是燕家的根本重地,呼兰又是突然入侵,并未完全根除燕家的影响力,因此随着北伐大军日益深入幽燕,越来越多的百姓和军人陆续加入三路大军之中,其中主要便是燕家军的部属。

其实也不仅是风雨军和燕家军,圣龙帝国这两年分崩离析,各方势力相互攻伐,早就人为地造成了很多矛盾与仇恨,先前大军作战胜利,全军上下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因此曾经的矛盾隐藏了起来,而如今作战失利、人心动荡,顿时让各方阵营的这些矛盾浮出水面,局势早就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走,去看看!”

风天华强压下心中的不安,对着副将说道。

遥望远处正满布乌云的天际,年轻的风雨军都尉只觉得,如今圣龙帝国庞大的联军,也恰如天气一般,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军尚未安全,自家人却已经祸起萧墙,实在是不祥之兆啊!”

风天华心中苦笑,对于大军的前途深感忧虑的同时,也暗暗打消了原本就犹豫不决的同公孙飞扬返身合击呼兰大军的盘算。

第10章 风雨去向第11章 回伦玉关第11章 左右为难第8章 决胜之战第7章 高丽国王第3章 沙漠激战第1章 意外抉择第7章 呼兰狂骑第1章 肃清吏治第6章 意外的收获第5章 各有算盘第6章 灰鹰军团第6章 印月的战斗第9章 新的风云世家第6章 主力决战第2章 宗教改革第1章 秋风瑟瑟第3章 浓烟滚滚第4章 庙堂之争第4章 别无选择第6章 意外的收获第8章 夜幕烽火第3章 浓烟滚滚第10章 等候夜晚第3章 床第风光第6章 将军美人第4章 风景美人第2章 烟雨往事第6章 将军美人第9章 离开印月第8章 轻易得城第1章 江南君臣第4章 扑朔迷离第22章 仇人相见第11章 我未认输第11章 圣京突变第4章 庙堂之争第10章 凉亭相见第1章 突然袭击第4章 两军对阵第2章 重围之中第10章 昌马会谈第10章 最后机会第1章 权势洗牌第10章 昌马会谈第11章 我未认输第7章 重返玉门关第1章 意外抉择第8章 今夜悄然第2章 钳形攻击第8章 英雄红颜第10章 激战幽州第4章 万里海疆第2章 烟雨往事第7章 西征伊始第4章 麦坚舰队第14章 不速之客第4章 交趾之厄1第1章 教堂对话第4章 麦坚舰队第6章 巴蜀皇甫第1章 敦煌求援第3章 哈桑再现第15章 提议联姻第9章 大战之前第1章 远征印月前的准备第8章 政治与真相第5章 按兵不动第8章 决胜之战第8章 印月战场第1章 远征印月前的准备内容简介第13章 各方使者第7章 阶下之囚第5章 圣龙舰队第10章 天下纵横第8章 英雄红颜第7章 夺取胜利第2章 故友重逢第1章 江南君臣第11章 重新部署第9章 风起云涌第6章 战后余生第10章 兵败如山第1章 大食使者第7章 转战高丽第3章 五原会盟第4章 危急关头第2章 有备而来第3章 黑暗厮杀第10章 风雨去向第6章 踏上印月第9章 暗夜阴谋第14章 设伏擒敌第4章 秋风兵团第10章 战与和的煎熬第21章 江山美人第7章 交趾战云第5章 围点打援
第10章 风雨去向第11章 回伦玉关第11章 左右为难第8章 决胜之战第7章 高丽国王第3章 沙漠激战第1章 意外抉择第7章 呼兰狂骑第1章 肃清吏治第6章 意外的收获第5章 各有算盘第6章 灰鹰军团第6章 印月的战斗第9章 新的风云世家第6章 主力决战第2章 宗教改革第1章 秋风瑟瑟第3章 浓烟滚滚第4章 庙堂之争第4章 别无选择第6章 意外的收获第8章 夜幕烽火第3章 浓烟滚滚第10章 等候夜晚第3章 床第风光第6章 将军美人第4章 风景美人第2章 烟雨往事第6章 将军美人第9章 离开印月第8章 轻易得城第1章 江南君臣第4章 扑朔迷离第22章 仇人相见第11章 我未认输第11章 圣京突变第4章 庙堂之争第10章 凉亭相见第1章 突然袭击第4章 两军对阵第2章 重围之中第10章 昌马会谈第10章 最后机会第1章 权势洗牌第10章 昌马会谈第11章 我未认输第7章 重返玉门关第1章 意外抉择第8章 今夜悄然第2章 钳形攻击第8章 英雄红颜第10章 激战幽州第4章 万里海疆第2章 烟雨往事第7章 西征伊始第4章 麦坚舰队第14章 不速之客第4章 交趾之厄1第1章 教堂对话第4章 麦坚舰队第6章 巴蜀皇甫第1章 敦煌求援第3章 哈桑再现第15章 提议联姻第9章 大战之前第1章 远征印月前的准备第8章 政治与真相第5章 按兵不动第8章 决胜之战第8章 印月战场第1章 远征印月前的准备内容简介第13章 各方使者第7章 阶下之囚第5章 圣龙舰队第10章 天下纵横第8章 英雄红颜第7章 夺取胜利第2章 故友重逢第1章 江南君臣第11章 重新部署第9章 风起云涌第6章 战后余生第10章 兵败如山第1章 大食使者第7章 转战高丽第3章 五原会盟第4章 危急关头第2章 有备而来第3章 黑暗厮杀第10章 风雨去向第6章 踏上印月第9章 暗夜阴谋第14章 设伏擒敌第4章 秋风兵团第10章 战与和的煎熬第21章 江山美人第7章 交趾战云第5章 围点打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