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一章 首任王姒禹



在位起讫:前2070—前2061年。

生卒年:前2160—前2061年。

出生地:石纽(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南十里)。

立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

年号:夏禹元年(辛卯,前2070)。

(一)

姒禹,姓姒,名禹,又称戎禹、崇禹、伯禹、大禹,字文命,号高密。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首任王。姒禹传说是黄帝的后裔,他的先祖为颛顼高阳氏,父亲是崇伯鲧,母亲为修已氏首领女志,(又称女狄、女嬉)。

鲧原是颛顼高阳氏的远支苗裔,其族因不被祖上重视,远迁于西部的边境地区,与西戎人为伍,故而又称他们为戎人。鲧年轻时到修己氏部落走婚,被年轻的女首领女志看中,二人便在修己氏的活动中心石纽(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南十里)结为夫妻。女志怀孕后于于帝密五年(辛酉,前2160)六月初六日在石纽生下了禹(据《竹书纪年》)。

据史书记载:说修已氏梦中见流星入于怀中,醒来时就有了身孕,又说是修已氏在山上游玩时,因为吞食薏苡而怀孕,后来便生下了禹。传说禹生下来时有虎一样的鼻子,嘴巴很大,耳朵有三个孔,头戴钩铃星宿,胸画北斗星宫,脚掌纹有字迹。因此便给他取名文命,又称禹,以姒为姓,称作姒禹,亦称姒文命。

鲧是一位机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物,以善于治水而闻名天下。在五任尧帝祁裘执政时,便奉命跟随共工氏治水,是共工氏的得力助手,但是共工氏多年治水无功,引起了朝廷的不满。有一次,五任帝祁裘命辅政大臣姜密往治水前线视察,因姜密毫无根据地对治水工作胡乱批评,激怒了年轻气盛的鲧,便当众顶撞了他,使他很没面子。姜密十分气恼,从此便和鲧结下了怨恨。

公元前2165年(丙辰),五任尧帝祁裘去世,六任尧帝姜密即位,大封群臣,把鲧封在了崇邑(今河南洛阳市嵩县北),此后鲧被称作崇伯鲧。(有个别人解释:说崇伯鲧,姓崇名伯鲧,这是错误的。崇是古代的地名,伯是首领的意思,鲧才是真正的名子。古时候的“伯”字相当于现在的“长”字,如现在的省长、市长、县长、社长、村长,古时候就可以称作省伯、市伯、县伯、社伯、村伯)

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共工氏治水无功,被六任尧帝姜密免去了治水总指挥的职务,大臣们一致推选崇伯鲧。尧帝姜密向来与崇伯鲧不和,不打算让他去领导治水,便对大臣们说:“鲧毁败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让他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许多大臣们都认为,崇伯鲧为了治水曾多次奔波于各地,见多识广,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领导大规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让他试一试。尧帝姜密见大臣们众口一词,都举荐崇伯鲧,也不好再固执己见,只好任命鲧来领导治水。

崇伯鲧受命治水时已经五十岁,但身体依然十分强壮。他率领修己氏、龟熙氏、鸱鴞(chi.xiao)氏、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先从黄河壶口治起,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工程。崇伯鲧总结了共工氏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认为:治理洪水的关键是引导千条江河归大海,引水归海的关键是清理出河流下游的河道,而清理下游河道必须得截断上游水道才能进行。于是,崇伯鲧率领着治水大军先用积石截断黄河上游,让黄河水暂时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在下游开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游水位猛涨,冲毁了堤坝,黄河像一头猛兽,带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冲向下游,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来的河道再次淤平。

面对失败,许多人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对治水失去了信心。崇伯鲧却没有灰心,继续率领治水大军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搏斗,堤坝冲毁了就再修筑,然后继续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来临,河堤再次被毁,河道又被淤平。就这样毁了修,修了毁,一连持续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万,治水却没有丝毫成就。

崇伯鲧心急如焚,为了制服这滔滔的洪水,他以身犯险,下令搬运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来修筑堤坝。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圣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袭来时都安然无恙。崇伯鲧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坝上都用息石和息壤护理,以对抗凶顽的洪水。这一招果然灵验,洪水绕开河堤流往别处,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息石”和“息壤”,实际上就是圣山上的岩石和粘土。圣山是尧帝的私有财产,是天子观光游览的地方。圣山在当时是不可侵犯的,动用圣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要向天子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按规定动用。崇伯鲧私自动用圣山的砂石,就等于是藐视天子,因此引起六任帝姜密的极大不满。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前2144),崇伯鲧治水初见成效,正欲使人往帝都报喜,忽闻信史传来消息,说天子已经选定舜为帝位继承人,位列三公之首。崇伯鲧大怒,对信史说:“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此帝之不公也!。”便使人入朝质问,以示抗议!尧帝姜密问计于虞舜。虞舜说:如今天下有“四凶”为害,崇伯鲧(有崇氏)就是其中之一,要想使天下宁静,必须要除掉四凶,以安民心。尧帝姜密觉得舜的主意很对,便授权给他,让他设计逮捕四凶族的大酋长,然后迫使其族远迁于边远蛮荒之地。

帝密二十二年(戊寅,前2143),虞舜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这时,崇伯鲧的小儿子姒禹已经十九岁,生得虎背熊腰,身高九尺九寸。近年来他一直在跟随父亲治水,他认为父亲治水已经尽力,尧、舜两帝对父亲的处置很不公正,他要求为父亲讨回公道,便指责虞舜说:“如今洪水肆虐,万民受害,治水排险,刻不容缓,怎么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治水呢?希望天子能容许家父戴罪立功,善始善终完成治水大业。”虞舜沉吟良久方说:“你父治水无功,而且犯有重罪,天子不可能再用他领导治水,我看你身强体壮精明强干,不如让我来奏明天子,保举你来领导治水。”就这样,舜把禹带回帝都,向尧帝姜密推荐他代父治水。

帝密二十三年(己卯,前2142),尧帝姜密任命禹为司空,代替他的父亲鲧领导治水。他认真地研究了父亲的治水经验,觉得父亲“开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诸水归海”的治水经验是可行的,并没有什么不对,可见尧帝和舜对父亲的治罪,并非是因为治水,主要还是父亲居功自傲,得罪了尧、舜二帝。

姒禹总结了父亲治水无功反而获罪的经验教训,十分注意摆正与尧帝和虞舜的关系,处处小心谨慎。他请求尧帝和虞舜给他调拨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同时给予他依法惩治阻碍治水工程的诸侯和部落的权力。尧帝和虞舜见他恭顺老实,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便答应了他的所有请求,对他的治水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于是,姒禹一面继续采用父亲所施行的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引百川归海的治水方案,一面挑选一批强壮的勇士组成军队,征讨那些阻碍治水的部族,使治水工程大大加快了进度。

(二)

帝密二十六年(壬午,前2139),崇伯鲧被流放到羽山后,对尧帝和舜又恼又恨,自己全身心扑在治水大业上,辛苦操劳将近十年,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和封赏,反而落得个流放治罪的下场,真是可恼可恨!可是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崇伯鲧暗气暗憋,不久他便恼恨成疾,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二岁。他死后,遗体被葬在了羽山。他的儿子姒禹因忙于治水,无暇去看望父亲,父亲去世他根本就不知道,因此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父亲死后月余,他才得到凶信,只好望空拜祭,放声大哭。

帝密二十七年(癸未,前2138),姒禹化悲痛为力量,决心努力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治水重任,以此取信于天下,赢得民心。他始终认为,他的父亲崇伯鲧是尧和舜迫害致死,这杀父之仇将来一定要报。姒禹仍然采用的是父亲鲧的治水方法,筑坝挖沟(远古时称河为沟),清理水道。筑坝时,仍使用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以镇河妖。可是,天子并没有因为他动用了“息石”和“息壤”而对他治罪。可见,当年天子治鲧之罪,并非是因为他盗用了“息石”和“息壤”,而是因为他与虞舜争权。姒禹把这一切都暗暗记在了心里。

帝密二十八年(甲申,前2137),禹在治水工程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居住在黄河和长江沿岸的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局部利益,不允许禹在他们的土地上开挖河道,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禹被迫向天子申请,要求建立一支维护治水的专业武装部队,对阻挠治水的部族进行打击和征伐。这一建议得到了尧帝和虞舜的支持。于是,禹便挑选一批勇武的壮士组成军队,使专人对这支军队进行军事训练。接着便开始以武力征伐那些阻挠开挖河道的部族,迫使他们牺牲局部利益,顾全治水的大局。

帝密二十九年(乙酉,前2136),姒禹先后以武力征服了曹、魏、屈骜、有扈等诸候国,不但使治水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还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一次次征战的胜利,也使姒禹进一步认识到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的重要性。

帝密三十年(丙戌,前2135),姒禹治水八年到达涂山(今浙江绍兴市西北约四十五里),结识了涂山氏的少女女娇,二人一见钟情,很快便在族人的主持下结了婚。为了治水大业,姒禹婚后四天便告别爱妻,踏上了治水的征途。女娇与他情深难舍,依依惜别,一直目送他望不见踪影,才独自带着侍女归家。姒禹也深爱着女娇,在治水的日子里,他时常梦见女娇依偎在自己怀里。他真想长上一双翅膀飞到女娇的身边。但是他不能,治水的责任重如山,他怎么能因为一己私情而误了治水大业呢!为了控制自己的情感,他后来曾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探看妻子,这不是因为他心狠,而是他实在不忍心再面对那痛苦的离别之情。在他最后一次路过家门时,一位邻居告诉他,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让他回家去看看。他拒绝了,只是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作启。让邻居转告他的妻子女娇,说等他治水成功以后,马上就会回家去看望她和孩子。然后便匆匆赶往治水工地。

姒禹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节衣缩食,自己住在十分简陋的屋子里,而把全部财力都用在开沟挖渠的水利工程上。治水十三年,他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禹。至帝密三十五年(辛卯,前2130),他终于引百川归海,治服了泛滥的黄河和长江,完成

了治水任务。

姒禹治水成功后,尧帝姜密为了表彰他,将他封在了高密(即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并赐给他黑色的玉圭,特许他手捧着玉圭入朝。他治水归来入城时,全城百姓都扶老携幼走出来,争相观看这位了不起的治水英雄。

公元前2128年,六任尧帝姜密去世,虞舜即天子位,迁都于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改国号为虞,仍命姒禹为司空,掌管农业和水利。

由于姒禹治水立了大功,他的名气在全国也越来越大,声望已经超过了帝舜,他便渐渐有了谋取天下的野心。他先使匠人在一块绿色的石板上镌刻了一幅图,乘黄昏夜色朦胧之际,使人秘密潜入水中,用一条涂成黄色的雕刻着龙头的独木舟,将石板推上洛水岸边,连呼三声“文命”,然后又悄悄从水下把独木龙舟推走,这便是所谓的“黄龙献图”。姒禹命人将石板抬上岸。石板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红色文字,姒禹找来贤者辩识,说这是天书,载有“洪范九畴”,意思是禹乃真命天子,受命治理天下,舜应该让位于他。——当然这一切都是姒禹的亲信精心策划安排好了的。

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虞舜醉心于歌舞音乐,疏于朝政,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司空姒禹借机广交朋党,招纳英雄豪杰,在国内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这年春天,一个爽心悦目的晴朗天气,虞舜正率一班大臣在宫中欣赏歌舞和音乐,钟、鼓、石、磬、笙、竽之声播散在国都上空,十分悦耳。就在这时,姒禹突然率军队包围了宫殿,凶恶的士兵手拿着武器冲入了宫中,一下子打破了宫中美好和谐的气氛。突发的暴乱仿佛晴天霹雳,烈火烧屋,宫中立刻大乱,演奏的艺人吓得丢掉鼓槌,推倒钟、罄,舞蹈的艺人吓得抱头卧地,乐队的指挥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姒禹命令现场安静,然后在现场发表讲话,他列举了虞舜数条罪状,对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他贪欲误政,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天子,强迫他把天子的神权交给贤德之人。于是朝中的一些大臣便请求虞舜让姒禹代行天子之事。虞舜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早就看穿了姒禹的阴谋,但自己年事已高,子孙中又没有一个是出类拨萃的人,也只好顺水推舟,同意让姒禹来代行天子之事。于是,虞舜传旨诏告天下,由司空禹代替他行使天子神权。他自己只负责管理朝廷上的一些普通政务。

(三)

虞舜三十三年(丙寅,前2095),姒禹已经全面控制了朝政,完全把虞舜架空了。他首先对国家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虞舜的十二州,将全国重新划分为九州。

这件事摆明了是在向虞舜示威,因为这九州制当初就是姒禹治水时,根据父亲崇伯鲧的“天下水行图”和亲身走过的地域而提出来的。当时虞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硬是把九州分割成了十二州。当时姒禹还羽翼未丰,也没敢反驳。如今他大权在握,恢复自己的建制那是理所当然的。恢复九州制后,一面安排亲信出任各州的州牧(州长),同时向各州牧摊派赋税(岁贡),建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税收制度。虞舜虽然对这项改革不满,但他已经无力与其抗争,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虞舜三十五年(戊辰,前2093),南方的有苗氏(古国名,又称三苗,为九黎蚩尤氏后裔)作乱,他们以姒禹专权为借口,不但拒绝纳贡,还向虞舜政权的边境发起攻击,疯狂掠夺边境居民的财产。虞舜以前曾多次派军队征讨,一直未能平服。姒禹决定亲征有苗,便把国内的工作都做了妥善安排,择吉日领兵出发。这一次征战打的十分艰苦,足足持续了三年。最后终于获胜,迫使有苗一族迁往三危(今甘肃九泉敦煌市东南)。

姒禹南征期间,朝政名义上仍交给虞舜管理。但是,虞舜已经是八十多岁,虽然有心乘机恢复自己的旧制,无奈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朝中上上下下四梁八柱的主要官员都是姒禹的人,想恢复旧制谈何容易,也只好作罢。

虞舜三十七年(庚午,前2091),岁尾,姒禹南征凯旋而归。文武大臣和城中百姓都出城迎接,欢迎南征的大将军归来。

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虞舜已经八十四岁,身体仍很健康。姒禹念念不忘当年先父遭尧帝和舜的迫害,全族流亡于羽山,使得父亲悲愤而死的旧账,心想:如今虞舜已经年老无能,我正好借机报复他一下,也给死去的父亲一点安慰。

于是,他在朝廷上宣布,为了体察民情,舜帝近日动身前往江南巡狩。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流放。众所周知,四千年以前的中国,还没有象样的道路,远行主要靠乘船走水路。如果走陆路,必须要有一拨人在前边开路,后面的人才能顺利通过。因此那时的出巡绝非像乾隆皇帝下江南那般潇洒,更不像我们今天坐火车乘飞机旅游那样轻松。那时的巡游极为辛苦,不要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长途跋涉的远行。但是,虞舜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姒禹已经向全国发布了帝舜南巡的公告,他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上路。他知道此番远行恐怕是再无归期了,便拉着爱妃女英的手老泪纵横。他的爱妃女英坚持和他同行,说是要和他生死相依永不分离。

姒禹为帝舜南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文武大臣都护送到出城才止步。

虞舜和他的妃子女英在卫队的保护下乘车离开帝都。

由于舟车劳顿,南巡的队伍渡过长江以后,虞舜就病倒了。

行至苍梧之野(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虞舜便含恨去世。

他的妃子女英悲痛欲绝,独自跑到竹林中痛哭。她的泪水滴在竹叶上,竹叶上便出现了斑斑纹络,就形成了后来的“斑竹”。唐朝诗人胡曾有诗云:“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泪竹成纹”,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女英又称灵妃,她痛哭之后,不愿再苟活于世,遂投河而死。

虞舜死后,姒禹的亲信和那些见风使舵极力巴结讨好他的大臣,都劝他自立为帝。姒禹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为了掩人耳目,进一步收买人心,没有采纳大臣们的意见,而是假惺惺地把虞舜的孙子美叔扶上了帝位。他这样做,既掩饰了他迫害君王的真像,又显示了他忠君贤孝的美名,可谓用心良苦。

姚美叔是一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物,空长了一副好皮囊,思想颓废,灵魂空虚,根本不堪为帝。他虽然坐上了帝位,但姒禹并没有给他实权,他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帝王。好在他这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多大兴趣,在他心目中,人生的价值就是享乐,天下兴亡无关紧要,每天只要能尽情地寻欢作乐,身边时刻有美女相伴这就足够了。其实姒禹早就看透了他,早就知道他是个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把他扶上台只是为了完成一个过渡阶段的使命而已。因此,他便极力满足美叔的奢华和欲望,让他终日沉迷于音乐歌舞和美女之中。

美叔的宫中有妃子和宫女百余人,都是姒禹从各地为他挑选来的美女。他贪色纵欲,日夜淫乐,强健的身体逐渐衰弱。但是,他却对姒禹感恩不尽,是姒禹满足了他生理上的种种欲望,姒禹才是他最值得尊敬的人。

美叔十六年(戊子,前2073),由于姚美叔终日荒淫无度,身体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阳寿不多了,便破天荒地临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宣布立姒禹为帝位继承人。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姒禹再次向二任舜帝姚美叔进献了两位极为性感的江南美女。姚美叔喜不自胜,对二女爱之颇深,日夜不离,仅月余便被二位美女靠的油尽灯干,一命呜呼。

——姚美叔称帝的这一段历史,在正统的历史书上是看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正统史书都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唐尧、虞舜都是儒家所塑造的圣贤,圣贤怎麽可以有这样的不肖子孙呢?所以便把这段历史改写了,让虞舜活了一百岁,又编撰了动人的禅让故事,世代流传,家喻户晓。而真正的史实却被当成了荒诞不经的野史,只能在民间悄悄流传。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二任舜帝姚美叔病死,姒禹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夏,以辛卯年(前2070)为夏禹元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此诞生了。

(四)

姒禹即位时已经九十岁,他出于政治目的将国都迁至阳城。史书上说尧、舜、禹都是圣贤之君,他们传贤不传子。其实这都是后世儒家学者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把心目中的帝王理想化,创造出了一系列所谓的圣贤。而实际上却是:虞舜为大臣时,网罗党羽架空了帝尧,并把尧的儿子朱放逐到丹水,阻止他回朝参与国政,最后夺了尧的天下。夏禹又效法虞舜,以自己在国中的强大势力,迫使虞舜退居二线,然后又把舜的儿子义钧放逐于商,最终夺了舜的天下。尧和舜都曾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后代,但他们没有能力做到。他们的所谓禅让,完全是无奈之举。

中国古代从黄帝开始便把帝王称为天子。当时所谓的天子,实际上就是各部落联盟的总首领。姒禹用十三年的时间领导人民抗洪排险,防治水患,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他被拥立为帝是当之无愧的。姒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的总首领,也是新兴的奴隶制夏王朝的奠基者;他是中国上古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制社会,把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姒禹虽然正式称帝较晚,而实际上他早在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时就已经主理朝政,代行天子之事,完全控制了虞舜政权。当时南方的有苗氏和北方的共工氏不服,他们断绝与夏王朝的交往,停止纳贡。姒禹大怒,亲自领兵征讨,南征有苗,北伐共工,经过了数年的残酷战争,终于降服了有苗和共工两大部族。姒禹将上万名俘虏分发给有功的贵族充当生产奴隶,为新兴的奴隶制政权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接下来,姒禹废除了虞舜的十二州行政区域,重新恢复自己治水结束时所拟定的“九州制”。为了便于统治,姒禹打破了原来以血缘氏族集团制分统治区域的旧的行政机构,建立以“州”为单位的新的地域制行政机构,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禹定九州”之说。

关于禹定九州,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九州说”是战国时才有,夏有九州之说完全是后人对大禹治水的附会。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尚书》、《史记》、《汉书》等史学权威著作,对禹定九州之事都言之凿凿,不可能是后人虚构,禹定九州当为史实。孰是孰非,难成定论。因本篇是以介绍帝王为主,权且以古史为准。

传说禹建九州是以洛水出书载有“洪范九畴”为依

据,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天子的统治。他在每个州设立一名主管军政的领导人,称作牧。九州设九牧,牡是每个州的最高领导人。

姒禹执政后,首先设立了一些新的权力机构。设立三正(天、地、人)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使国家的政务有了明确的分工。三正也就是远古时代的三公,其权力仅次于帝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政治协商会主席。六卿是各部门的最高领导,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属各部的部长。

其次是正式组建常规的专业武装力量,随时准备征伐那些“不享不通不道无道之民”。在夏王朝以前,国家平时是不设军队的,只有在外敌入侵时和国内出现动乱时才临时组建军队。这种临时组建的军队,人员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基本的作战常识和打斗技巧,战斗力很差。姒禹总结了历史的经验,首次建立起专业化的正规军队,平时训练,战时出征,有效地打击了外敌的入侵和国内的叛乱。

第三,建立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帝王的政治权力。史书上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皋陶乃立狱制罪,悬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肖佚礼,民知畏法”(《新语,道基》)。皋陶是狱官之长,可见夏朝不仅有了刑法,而且已经设置了监狱。

第四,姒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纳税制度,叫做“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说:“至虞、夏时,贡赋备矣”。可见,征收赋税已经是夏王朝的统治者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第五,姒禹还发明了我国最早的金币,“禹以历山之金铸造币”(《管子,山权数》)。当时所说的金,就是现在的铜。《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铸铜手工业。

建立军队,制定法律,设置政权机构,实行征税制度,制造货币,这一切都证明:夏王朝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部落联盟体,而是过渡成为新兴的奴隶制国家。

姒禹执政时期,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很发达,木器、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都有了专门的作坊。此时的陶器生产已经有了多种类型,《韩非子,十过》中说:“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我国考古出土的夏代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洛阳东干沟出土的陶瓷、陕西七里铺出土的陶鼎、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工艺水平都十分先进。

夏禹政权对社会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人类分为三等,一等为贵族,二等为自由民,三等为奴隶。姒禹以武力征服反叛他的部族,把战败部落的俘虏降为奴隶,让奴隶带着锁链为贵族劳动。各部落惧怕他,都主动献出许多黄金(铜)给他。姒禹把搜刮上来的铜铸造成九鼎,摆放在朝中,以显示权势的威力。

中国历代史家对夏禹多有赞美之辞,很少不恭之语,唯有《吕氏春秋•当务篇》上说:“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又说“禹以贪位之意”。伯成子高是位很有名气的诸侯,历经尧、舜、禹三代帝王,姒禹即位后不久,伯成子高便辞去了诸侯之职,回家种田去了。姒禹觉得很奇怪,便亲自到他住的村子去看望他,向他质问:“尧和舜在位时你肯立为诸侯,为什么轮到我执政你就辞职呢?”伯成子高说:“尧舜之时,民心朴实,没有奖赏和刑罚,大家都任劳任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没有争名夺利的坏风气。而今大王为政,重赏赐,多刑罚,人人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道德从此沦丧,天下将会大乱了,我还有何脸面去为官呢!”(《吕氏春秋,长利》)从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新旧两种观念的斗争相当激烈。一些保守的贵族部落首领为了抗议拟禹推行的新政,宁肯放弃手中的权力,也不愿向他俯首称臣。

(五)

关于姒禹在位执政的年数,史书上说法不一,有说四十五年的,有说七年的,有说十年的。有人据此就武断地认为姒禹的在位年不可信。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没有搞清楚当时的历史状况。事实上禹的在位年很准确,四十五年、十年、七年,三种说法都对。为什么呢?毛病主要出在写史人的观点上,因为写史人的观点不同,他们笔下的夏禹称王的时间也就不同了。四十五年之说是从虞舜二十三年(前2105)姒禹代行天子之事时算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姒禹代行天子之事就已经是行使帝权了,因此他的在位年应该从虞舜二十三年算起,这样就成了四十五年。十年之说是从姒禹正式即位算起的,这是准确无误的。而儒家学者为了宣扬姒禹的忠孝,从十年中扣除了三年为舜帝守丧的时间,所以才有了七年之说。其实这种所谓的三年丧期是极其荒谬的,难道这三年时间天下就没有帝王了吗!因此,本书仍以姒禹在位执政十年为准。

夏王姒禹在中华大地上曾经留下许多遗迹,如浙江绍兴市东南有“禹陵”和“禹庙”,山西河津市城西北有“禹门口”,河南禹州市城内有“禹王锁蛟井”,黄河三门峡上游有“禹王庙”,四川乌山县有“错开峡、斩龙台”。巫山县志上说:“斩龙台,治西南八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北,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

姒禹正式即位后,首先对他的族人进行了分封,据《史记》记载,姒姓贵族一共受封了十二个诸侯,这十二诸侯是: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斟罐氏(又作斟戈氏)、彤城氏、有褒氏(又作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这十二诸侯分封在全国各地,是夏王朝的嫡系核心力量。

帝禹元年(辛卯,前2070),有个叫仪狄的人发明了酒,并献给夏王姒禹。因为酒味甘甜,姒禹多喝了几杯,就醉了。醒来后他对大臣们说:“酒能麻醉人的心智,后世必将有因酒而亡国者。”于是,他从此不再饮酒,同时还疏远了发明酒的大臣仪狄。这里所说的仪狄发明酒,只是指他第一次为酒命名,其实我国早在黄帝朝以前就已经有了酒,只不过那时不叫酒,称作醴酪。《通鉴外纪》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可见中国的酒文化最少也有五千年历史了。

同年,姒禹“颁夏时于邦国”(《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之一,简称夏历,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实际是一种阴阳历。史称夏历为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十二月或十三月为一年。月分大尽和小尽,大尽每月三十天,小尽每月二十九天。每年所差时间用置闰法调整。夏历的置闰法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同年,姒禹认为皋陶是国中之大贤,因此确定他为天子继承人。而此时皋陶已经年过百岁,比姒禹还大十几岁。

帝禹二年(壬辰,前2069),年过百岁的皋陶病死于家中,姒禹又推举伯益为帝位继承人。据史书上说,唐尧和虞舜两朝施行的是“禅让制”,帝位不传给儿子或兄弟,而是传给本族内的所谓贤者。姒禹对此举并不赞成,但他为了能够赢得一个贤君之名,却不得不推举皋陶为天子的继承人。皋陶是位年过百岁的老头子,比他的年龄还大,不满一年就死了,姒禹便又推荐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但是,他确立伯益为接班人的同时,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他让姒启率国家的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从而埋下了禹死后夏王朝内部暴发战乱的隐患。

帝禹五年(乙未,前2066),姒禹率众往南方巡狩,在涂山(即当涂山,在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东南)大会诸侯。姒禹与众人乘船渡江,船行驶至江中心时,忽然看见有两条黄龙用背部把一条大船托了起来,船上的人都惊恐万状。姒禹笑道:“我受命于天,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造福,生是人的本性;死也是命中注定,对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那两条黄龙听了他的话,便摇头摆尾地离去了。

同年,“禹以历山之金铸币”(《通鉴外纪》)。姒禹下令把从历山(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南雷首山)开采的铜铸造成货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铸币记录。

帝禹八年(戊戌,前2063)春,姒禹往江南巡狩,大会诸侯于茅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会稽山)。因为南方的防风氏(古部落族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一带)首领到会迟些,姒禹当场就下令将他处死,吓得其它诸侯心惊胆颤,无不屈服。

在这次茅山大会上,姒禹封赏了有功的大臣和诸侯,惩罚了有罪的官吏。此后人们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称会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终年百岁(《通鉴外纪》)。

有人也许会问,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岁高龄,为什么还要东巡狩呢?难道也有人逼迫他吗?事情是这样的,姒禹在治水期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治水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好了长眠之所,那就是美丽的江南水乡。在他百岁的这年夏天,他忽然感觉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识到自己阳寿将尽,于是便决定趁着现在还没有病倒,要亲自前往会稽山寻找墓地,于是,便于这年秋天率领部分大臣东巡狩,行至会稽山时,突发急病而死。他死后,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会稽山。

姒禹五十六岁代行天子之事,九十一岁时正式即位称王,建立夏王朝,在位执政十年,东巡狩病死于江南,死后遗体葬在会稽山禹陵(今浙江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王号禹,尊号夏禹、夏后禹,谥号帝禹。(夏王生前称“后”,死后谥号为“帝”。)

…………………………………………………………………………………………………

帝禹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2070(辛卯)……元年……颁夏时于邦国

前2069(壬辰)……二年……皋陶病死

前2068(癸巳)……三年……

前2067(甲午)……四年……

前2066(乙未)……五年……帝禹往南方巡狩

前2065(丙申)……六年……

前2064(丁酉)……七年……

前2063(戊戌)……八年……帝禹大会诸侯于茅山

前2062(己亥)……九年……

前2061(庚子)……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

(本章完)

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概述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下)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凯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尹(上)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七章 七任帝肖会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章 桑 味(伏羲氏16)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四章 四任帝己旸珢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六章 商王子沃丁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八章 归 纹(赫胥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章 团 暤(伏羲氏15)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八章 八任帝美勾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一章 商王子天乙(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三章 三任帝刚歌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一章 商王子帝辛(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七章 周恭王姬伊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七章 郁 莟(柏皇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四章 随 秦(中央氏5)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三章 商王子武丁(下)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_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六章 周穆王姬满(下)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五章 五任帝苟羿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七章 立 路(阴康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七章 掮 师(昊英氏3)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姜承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章 昊 嬟(伏羲氏6)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六章 伏 安(栗陆氏1)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西周王朝简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七章 周恭王姬伊扈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三章 地 皇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一章 伏 羲(伏羲氏1)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姗先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三章 黄帝仡谅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一章 炎帝神农(二)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凯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六章 黄帝姬常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一章 轩辕酋长姬邦卉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五章 周昭王姬瑕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七章 十七任帝森辈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八章 八任帝桑甘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_第一章 史皇仓颉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八章 商王子武乙(下)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八章 周懿王姬坚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颛顼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七章 帝 蚦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章 少 昊(伏羲氏7)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二章 革 池(尊卢氏2)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二章 二任帝己犬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七章 六任帝姜密(二)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二章 二任王姒启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五章 伏 义(赫胥氏1)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四章 三 那(尊卢氏4)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起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二章 随 嬄(混沌氏2)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章 商王子帝乙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章 羲 暤(伏羲氏10)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伏羲女娲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七章 商王子祖丁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己清喾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章 黄帝贯俞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八章 嬑 节(伏羲氏8)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六章 燧人氏(一)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五章 商王子祖甲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四章 随 秦(中央氏5)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十四章 十四任帝姜美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八章 归 纹(赫胥氏4)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九章 圭 嬜(伏羲氏14)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三章 首任帝虞舜(三)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控卯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三章 姯 印(大庭氏2)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七章 七任帝向妹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二章 炎帝临魁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姜裘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章 团 暤(伏羲氏15)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六章 太 河(伏羲氏22)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四章 四任帝上强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六章 帝 螭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九章 周孝王姬辟方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西周王朝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二章 伏 案(中央氏3)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二章 黄帝成契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章 象 伟(中央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九章 汝 信(有巢氏1)
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概述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下)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凯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尹(上)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七章 七任帝肖会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章 桑 味(伏羲氏16)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四章 四任帝己旸珢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六章 商王子沃丁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八章 归 纹(赫胥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章 团 暤(伏羲氏15)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八章 八任帝美勾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一章 商王子天乙(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三章 三任帝刚歌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一章 商王子帝辛(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七章 周恭王姬伊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七章 郁 莟(柏皇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四章 随 秦(中央氏5)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三章 商王子武丁(下)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_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六章 周穆王姬满(下)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五章 五任帝苟羿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七章 立 路(阴康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七章 掮 师(昊英氏3)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姜承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章 昊 嬟(伏羲氏6)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六章 伏 安(栗陆氏1)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西周王朝简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七章 周恭王姬伊扈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三章 地 皇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一章 伏 羲(伏羲氏1)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姗先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三章 黄帝仡谅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一章 炎帝神农(二)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凯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六章 黄帝姬常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一章 轩辕酋长姬邦卉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五章 周昭王姬瑕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七章 十七任帝森辈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八章 八任帝桑甘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仓颉氏政权_第一章 史皇仓颉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八章 商王子武乙(下)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八章 周懿王姬坚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颛顼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七章 帝 蚦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章 少 昊(伏羲氏7)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二章 革 池(尊卢氏2)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二章 二任帝己犬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七章 六任帝姜密(二)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二章 二任王姒启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五章 伏 义(赫胥氏1)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四章 三 那(尊卢氏4)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起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二章 随 嬄(混沌氏2)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章 商王子帝乙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章 羲 暤(伏羲氏10)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伏羲女娲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七章 商王子祖丁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己清喾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章 黄帝贯俞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八章 嬑 节(伏羲氏8)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六章 燧人氏(一)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五章 商王子祖甲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四章 随 秦(中央氏5)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十四章 十四任帝姜美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八章 归 纹(赫胥氏4)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九章 圭 嬜(伏羲氏14)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三章 首任帝虞舜(三)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控卯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三章 姯 印(大庭氏2)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七章 七任帝向妹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二章 炎帝临魁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姜裘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章 团 暤(伏羲氏15)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六章 太 河(伏羲氏22)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四章 四任帝上强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六章 帝 螭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九章 周孝王姬辟方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西周王朝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二章 伏 案(中央氏3)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二章 黄帝成契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章 象 伟(中央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九章 汝 信(有巢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