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二章 周武王姬发(下)



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包围了朝歌城。

商纣王带着几名士兵登上鹿台,放眼望去,都城四面人喊马嘶,烟尘滚滚,漫山遍野都是西周军及其联盟军队。他知道大势已去,仰天长叹,大呼:“非我子受无能,乃天灭我也!”他从容地命士兵点燃鹿台,自焚而死。——据说纣王一向是不敬鬼神不信天命的,可临死之前却把自己的失败归之于天命,看来他还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周武王姬发是个残忍无情的君王,他入城后发现纣王已死,觉得很不解气,竟然向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亲自用名贵的宝剑砍下他的头颅,命士兵将头颅悬挂在大白旗的旗杆顶上示众。这还不算,他还把纣王已经自杀了的两个女儿的头也砍下来,命士兵将她们的头颅悬挂在小白旗的旗杆顶上示众,让人目不忍睹。

旧时代的所谓正史一直把周武王奉为仁德之君,其实都是慌言。他和纣王一样,都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商、周之战只是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天下,臣子和奴隶们不过是他们战争中的牺牲品。

为了能够笼络人心,周武王灭商后也做出了几件被认为是有德政的事。一是把商朝大臣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恢复自由,表彰商亡臣比干,以此拉拢殷商贵族。二是打开商朝的金库和粮仓,把一些不值钱的商品和粗粮发放给平民和奴隶,使他们感恩于周武王。三是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即子禄父)为商侯,借以显示他的宽宏和大度。

周武王灭商后,商王朝原有的诸侯国并不服从西周,对西周政权进行坚决抵抗。于是,周武王姬发开始了大规模的征讨和屠杀,历史上称之为周武王东征。据《逸周书,世浮》记载,武王东征时先后共灭掉九十九个诸侯国,斩杀各国将士十七万七千七百七十九人,俘虏各国臣民三十一万零二百三十人。这些被俘的各国臣民后来大部分成了西周王朝的生产奴隶。由于周武王施行了残酷的灭国政策,在血腥屠杀的淫威下,有六百五十二个诸侯国投降了西周。周武王终于达到了统一全国的野心。

武王十二年(丙申,前1045)夏四月,姬发平定东方后率师回归西周的王都丰京。他在太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祀祖宗的大典。之后,他总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宁,担心商侯武庚会领导殷人叛乱。他和相父姜尚商议,决定把殷商旧地分割成三部分,然后派他的三个弟弟去监管。命管叔姬鲜驻守殷商南部的庸邑(今河南新乡

市西南),命蔡叔姬度驻守殷商中部的卫邑(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一带),命霍叔姬处驻守殷商北部的邶邑(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南)。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负责监视殷商旧族的活动,以防他们叛乱。史称“三监”。

这年秋天,武王姬发带人到管国(管叔姬鲜的封国,今河南郑州市一带)去打猎,并了解当地的民情。他看到有许多田野荒芜,村庄焚毁,残砖断瓦,满目凄凉的景象时,心中十分沉痛。咳,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所造成的啊!他仿佛又看见了战场上尸骨如山,荒野里饿殍遍地的情景,而这一切都与他发动灭商的战争有关联。如今天下虽然安定了,可他心里却不安起来,那成千上万无辜的灵魂如今都在哪里呢?他们会不会恨怨于我呢?

姬发从管国归来就病倒了,病情很重。他经常做一些恶梦,梦见有无数的恶鬼向他索命,每次都惊出一身的冷汗,醒来后久久不能入睡。他的灵魂日夜得不到安宁,精神疲惫,身心日益憔悴。他的弟弟周公姬旦很为兄长担心,亲自动手修筑了三座祭坛,并以自身为抵押,请求三王(太王、王季、文王)把疾病和死亡降在自己身上,他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盼望武王能早日康复。也许是他的真诚感动了祖宗,武王的病情果然好转。

武王十三年(丁酉,前1044),姬发的病虽有好转,身体仍十分衰弱。有巫者说武王之病是因为王宫里有鬼魂作崇,只有迁都才能把这些鬼魂甩掉。姬发信以为真,立刻下令迁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沣河东岸斗门镇一带)。此后,西周人便把丰京称作西都,把镐京称作东都。

迁都后,姬发病情果然大有好转。于是,他便在东都大封诸侯。封太公姜尚于齐,为齐候,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市北);封弟弟周公姬旦于鲁,为鲁侯,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市);封弟弟召公姬奭于燕,为燕侯,都于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宣武区一带)。他一口气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他的同胞兄弟封国有十五个,其它姬姓国有四十个。其余的异姓诸侯,大多数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他们的封国一般都很小。

这年冬天,周武王姬发命将九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他打算在洛邑修建一处更加豪华的都城,然后将国都迁到那里。他认为丰、镐两都虽然是西周王朝的发祥之地,但西部毕竟土地脊薄,经济落后,而洛邑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人民富庶,那里才是建立国都的最理想之地

武王十四年(戊戌,前1043)春,箕子(姓子,名胥余,商纣王的庶兄,为商朝太师)来朝见周武王。武王问他殷商为什么会灭亡,箕子没有回答。武王又问他安定国家的道法,箕子便向他介绍了“洪范九畴”。史官记录了箕子当时谈话的全部内容,写成了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第一部重要文献——《洪范》(见《尚书,周书,洪范》)。

夏四月,姬发病情再次加重,他自知死期将近,便召集文武大臣,传旨立世子姬颂为太子,正位东宫。

这年秋天,靠近东海的蒲姑国(今山东滨州市博兴县东南)不肯降周,姬发很愤怒,病中仍命周公姬旦率兵征伐,灭掉蒲姑国,杀死了许多蒲姑百姓,幸存者皆收为官奴。

冬十二月,周武王病死于镐京宫中。

姬发生于商王帝乙六年(前1096),四十二岁即位称王,五十一岁灭商,为王十年,为周天子四年,共在位虚记十五年(《史记,周本纪》),卒于武王十四年(前1043),终年五十四岁。死后葬在毕邑周武王墓(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陵乡),尊号周武王。古书上说“克定祸乱曰武”,故谥号为“武王”。

…………………………………………………………………………………………………

周武王在位年表(供参考)

公元纪年(干支)……在位时间……大事记

前1056(乙酉)…………元年……

前1055(丙戌)…………二年……

前10574(丁亥)…………三年……

前1053(戊子)…………四年……

前1052(己丑)…………五年……

前1051(庚寅)…………六年……

前1050(辛卯)…………七年……

前1049(壬辰)…………八年……

前1048(癸巳)…………九年……

前1047(甲午)…………十年……

前1046(乙未)…………十一年……

前1045(丙申)…………十二年……

前1044(丁酉)…………十三年……

前1043(戊戌)…………十四年……

………………………………………………………………………………………………………

(本章完)

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九章 九任帝姜 孤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一章 炎帝神农(一)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八章 夏王姒发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一章 首任帝姜角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三章 三任王姒太康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七章 大 耀(伏羲氏23)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九章 黄帝转茸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二章 首任帝虞舜(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八章 雪 河(伏羲氏17)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七章 肆 杤(赫胥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四章 团 伏(骊连氏5)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四章 周康王姬钊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四章 四任帝己旸珢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一章 伏 纪(混沌氏1)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六章 燧人氏(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章 少 昊(伏羲氏7)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佳琚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二章 二任帝美叔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祥象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一章 黄帝恚文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九 夏王姒履癸(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六章 夏王姒孔甲(上)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七章 十七任帝森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印 枪(伏羲氏11)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七章 掮 师(昊英氏3)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六章 帝 螭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姜裘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一章 商王子帝辛(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二章 二任王姒启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六章 商王子廪辛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章 商王子太戊(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下)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一章 盘 古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一)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二章 炎帝炎居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住元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三章 地 皇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颛顼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一章 伏 羲(伏羲氏1)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上)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四章 周康王姬钊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五章 五任帝苟羿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住元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八章 夏王姒发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八章 附 前(祝融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九章 圭 嬜(伏羲氏1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概述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章 商王子仲壬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二章 峙 龙(葛天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七章 肆 杤(赫胥氏3)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六章 六任帝姜密(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九章 汝 信(有巢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六章 媒 兰(阴康氏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三章 夏王姒不降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十章 周夷王姬燮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四章 首任帝虞舜(四)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一章 商王子仲丁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颛顼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章 十任帝杜里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六章 炎帝共工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九章 洛 前(祝融氏4)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三章 十三任帝森浸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喾美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章 女 娲(伏羲氏2)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一章 盘 古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八章 归 纹(赫胥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章 羲 暤(伏羲氏10)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四章 团 伏(骊连氏5)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简介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一章 盘 古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姜散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佳琚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四章 黄帝姬豕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二章 周武王姬发(上)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六章 太 河(伏羲氏22)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十三章 十三任帝长幅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五章 周昭王姬瑕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己清喾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姬江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二十章 二十任帝将肃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姜承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八章 附 前(祝融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七章 起 望(栗陆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七章 立 路(阴康氏4)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四章 商王子祖庚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二章 姒 泄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一卷 夏王朝简介
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九章 九任帝姜 孤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一章 炎帝神农(一)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八章 夏王姒发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一章 首任帝姜角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三章 三任王姒太康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七章 大 耀(伏羲氏23)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九章 黄帝转茸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二章 首任帝虞舜(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八章 雪 河(伏羲氏17)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七章 肆 杤(赫胥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四章 团 伏(骊连氏5)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四章 周康王姬钊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四章 四任帝己旸珢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一章 伏 纪(混沌氏1)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六章 燧人氏(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章 少 昊(伏羲氏7)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佳琚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二章 二任帝美叔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祥象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十一章 黄帝恚文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九 夏王姒履癸(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六章 夏王姒孔甲(上)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七章 十七任帝森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印 枪(伏羲氏11)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七章 掮 师(昊英氏3)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六章 帝 螭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姜裘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一章 商王子帝辛(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二章 二任王姒启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六章 商王子廪辛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简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章 商王子太戊(下)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下)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一章 盘 古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权_第三章 帝蚩尤(一)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 尹(下)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二章 炎帝炎居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节并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住元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三章 地 皇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颛顼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一章 伏 羲(伏羲氏1)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八章 姒少康(上)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四章 周康王姬钊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五章 五任帝苟羿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住元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八章 夏王姒发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八章 附 前(祝融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九章 圭 嬜(伏羲氏1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时代概述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章 商王子仲壬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二章 峙 龙(葛天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七章 肆 杤(赫胥氏3)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六章 六任帝姜密(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五十九章 汝 信(有巢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六章 媒 兰(阴康氏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三章 夏王姒不降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十章 周夷王姬燮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权_第十二卷 第四章 首任帝虞舜(四)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一章 商王子仲丁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颛顼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章 十任帝杜里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权_第六章 炎帝共工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九章 洛 前(祝融氏4)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三章 十三任帝森浸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喾美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章 女 娲(伏羲氏2)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一章 盘 古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八章 归 纹(赫胥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十章 羲 暤(伏羲氏10)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三十四章 团 伏(骊连氏5)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简介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简介第一部 原始初民时代_第一章 盘 古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六章 六任帝姜散第二部 第八卷 颛顼高阳氏政权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佳琚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二部 第六卷 黄帝轩辕氏政权_第四章 黄帝姬豕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二章 周武王姬发(上)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七十六章 太 河(伏羲氏22)第二部 第十卷 帝挚青阳氏政权_第十卷 第十三章 十三任帝长幅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五章 周昭王姬瑕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权_第一章 首任帝己清喾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尧陶唐氏政权_第十一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姬江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二部 第九卷 帝喾高辛氏政权_第二十章 二十任帝将肃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农氏政权_第三章 炎帝姜承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盘庚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四十八章 附 前(祝融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二十七章 起 望(栗陆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娲氏政权_第六十七章 立 路(阴康氏4)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四章 商王子祖庚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二章 姒 泄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一卷 夏王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