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

他所说的“绝对本体”,其实,就是佛教所宣扬的摆脱束缚的灵魂,这种精神的实体,同其他有神论所虚构的“神”或“上帝”,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后来他终于又承认了灵魂不死和生死轮回的迷信,说什么人证得“阿赖耶识”本体,就可以“超脱轮回”,同“佛”一样,永远脱离“器世界”(物质世界),永恒地安乐了。辛亥革命后,他更加露骨地宣扬起灵魂不死的迷信,说什么人死以后,不是一切都消灭,精神现象(指感觉、思维和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可以变坏,但精神的实体并不消灭(“心体不灭”),从而又得出结论说:古代无神论者讲无鬼神,只是说,死后幽灵尚未转生,并非人死精神消灭。这样,他又成了有神论和有鬼论的鼓吹者了。

章炳麟对宗教迷信的分析,初步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的根源。他后来又把这种认识论上的根源概括为两点:一是来于人的“所知障”,即对自然现象的规律尚不理解,以为在自然界之上有一个实体支配自然现象的变化;一是来于人的“烦恼障”,即为饥寒苦疾所迫,感到死亡无日,以为有一神秘的东西支配自己的命运,祈求从它那里得到幸福。总之,他认为“神”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幻想。德国资产阶级无神论者费尔巴哈认为,上帝只是人的幻想的产物。章炳麟在反对有神论的斗争中,达到了同费尔巴哈相类似的结论,为我国无神论史增添了新的财富。但是,他的无神论,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章炳麟最后把宗教归之为人的“血气心智”的产物,把宗教的起源说成是基于人的求生和无知的心理,他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不是阶级社会中的人。因此,他不能揭露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相反,他认为,宗教在社会上有着增进人们道德的作用,说什么“若没有宗教,这道德必不得增进”。而且,革命党人要想树立革命的道德,就要有自己的宗教。这样,他又为宗教的存在保留了地盘。从这种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他终于提出了建立一种所谓“无神教”的口号,而且把佛教说成是无神的宗教,大肆鼓吹起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使他从唯物主义转向了唯心主义。

此外,他还宣扬了因果报应论和宿命论等迷信。章炳麟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当他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时,他的无神论思想就比较彻底,当他转入唯心主义时,他的无神论就显得软弱无力了,而且终于投降了有神论。

四、章炳麟的革命精神与虚无主义

章炳麟在反对有神论和康、梁改良派的斗争中,又研究了人的知识和才能的来源问题。在这个认识论的问题上,他最初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后来却陷入了佛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的认识论总的说来,具有唯理论的倾向。

他曾批判了王守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王阳明学说的根本错误在于“立义至车”,即从一个最简单的抽象观念(“良知”)出发,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这种哲学是从佛教禅宗那里搬来的。他说,研究学问和处理问题,应当像古代法家指出的那样,“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考)为决”,即用法令规定事物的名分,用名称表达事物的实际,通过检证和考核来判断是非。

后来,他在同保皇党的论战中,进一步驳斥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梁启超等保皇派把他们的“君主立宪”论说成是出于“良知”,说什么“人不服从其良知,是日非人”。章炳麟驳斥说:人们的政治观点同样不是生来就有的,婴儿并不知道什么是政治,更谈不上分辨“主义”的是非;长大了,有所见闻,加以比较,才有政治见解。

他认为,这就是今人所提倡的科学精神,而王守仁的学说是同这种精神相对立的。他还指出,王守仁的“致良知”的命题,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他揭露说,既然“良知”是先天的,就不应讲“致”,如果必待后天努力才发挥出来,那就不是“良知”了。他对王守仁学说的驳斥,表现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他指出,保皇派把他们的政论归之为“良知”,这同王守仁当年把他效忠于昏君的行为说成是“良知所信”一样荒唐可笑。在这里,他同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驳斥了改良派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章炳麟还谈到了关于人的智力的形成问题。他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先天决定的,是在生存竞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说,生物的官骸在竞争中总是“蜕其故用而成其新用”,使用它的官能则进化,不使用它的官能则退化。人类的智力也是这样,在竞争中,用其智力则聪明,不用其智力则愚蠢。这是说,人的智力是后天获得的,同样宣传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和唯心主义的“生知”说对立的。依据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章炳麟在同改良派的论战中,进一步驳斥了康梁宣扬的所谓中国民智未开、人民智力低下、不能行民主共和的谬论。章炳麟批驳说:“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他认为,人民的革命观念和革命的才智都是在实际斗争中形成的。如明末的李自成,并非生来就有救民济困的思想,而是因为被饥寒所迫,而揭竿而起,后来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了革命观念。又如义和团初起时,只讲“扶清灭洋”,后来在斗争中增长了智慧,从而提出了“扫清灭洋”的口号。最后他得出结论说: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一定会树立起民主观念,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民主之兴,是势所必至,不可阻挡。

他还认为,社会历史现象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其因必有其果,“因以求果,果以求因”,就会弄清礼俗政教演变的趋势,绝不能像康有为那样,主观虚构一套“三统”、“三世”的公式,硬套在历史事件上,像算命一样,预知未来。后来,他还指出,研究学术一定要“实事求是”,研究历史,如同“写真”一样,“悠短黑白,期于肖形而止”,把美的说成丑的,把丑的说成美的,都是错误的。

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
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