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是中国近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期,主要以龚自珍、魏源、洪秀全、郑观应等人的哲学思想为代表。在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开始形成。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等人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把资产阶级哲学推进了一步。孙中山的以进化论为特征的哲学思想,达到了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此,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发展起来,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革命,为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如J·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E·马赫的实证主义、B·A·W·罗素等人的新实在论,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A·叔本华的唯意志论、F·W·尼采的超人哲学等,也陆续传入中国。一些人构造了“唯生论”、“力行哲学”;20世纪30—40年代,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的唯心主义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新理学”、“新唯识论”等哲学体系。有的则运用现代的方法在逻辑学、认识论等领域进行新的探索。哲学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发生了多次论战。其中最著名的有“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社会主义”的论战等。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也开展了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

1840年4月,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近代的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在五四运动前,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运动是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亏损,又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密切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革命终于遭到了破产。中国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在近代史上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战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因为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革命也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表明:在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革命不可能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经过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近代新经济和新的政治力量的发展,反映在观念形态上产生了新文化,出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发展,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在政治上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观念形态上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启蒙思潮,改良派的启蒙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展开了一次大论战,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制造了舆论准备。改良运动破产后,到了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的发展,在政治上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观念形态上形成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又和转变为封建主义保皇派的改良主义思想展开了大论战,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了舆论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到了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观念形态上又出现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和封建主义旧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在这个世界革命号召之下,终于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出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这个新文化运动迅速地在中国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导下,开展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概括说来,中国近代有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反映在哲学上,出现了与封建时代不同的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资产阶级哲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哲学是为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服务的,它的任务是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制造理论根据。

由于他们的哲学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同时又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影响,其中大多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宣传了带有机械唯物主义因素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观;在发展观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进化论的拥护者,西方资产阶级的庸俗进化论对他们起了深刻的影响。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也曾宣传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特别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反对了封建道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们的唯物主义观点,开始突破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标志着我国唯物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他们在文化方面的斗争一样,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成分,无论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都是不彻底的,对有神论和唯心主义作了大的让步,最后往往又都变成了唯心主义者。在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曾经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可是上阵打了几个回合,便向封建时代的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妥协投降了。当他们在政治上从进步走向反动后,又公开打起唯心主义的大旗,转变为唯物主义的敌人。

在历史观上,他们都是唯心主义的宣扬者,都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和英雄史观的鼓吹者。他们在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同时,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某些伪科学和唯心主义的货色充当进步的东西。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划不清界限。所有这些,都是同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在一起的。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曾涌现出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在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同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解释,建立起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他们的哲学观点和他们的政治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同他们在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一样,是在反对封建时代的神权论和唯心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封建的君权论作辩护的宗教和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的唯心主义道学,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打击的主要对象,在斗争中,他们一方面从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中吸取了某些观点;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吸取了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建立起自己的体系。

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
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