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

公孙龙则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的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他的主要思想就是“离坚白”。据《庄子·天下篇》中记载,公孙龙一派的“辩者”,还提出了许多“离坚白”一类的命题,其中有些命题富有辩证法的思想。如“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是说,动中有静,又动又不动。但这一命题的缺点是他片面地夸大了静止的一面。又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说,一尺长的棍子,每天取其一半,万世也取不完。这是认为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其中也有些命题,属于诡辩,如“鸡三足”等。

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你用眼看石时,得不到“坚”,而只能得到“白”的感觉,这时是没有“坚”;同样,你用手摸石时,得不到“白”,而只能得到“坚”的感觉,这时是没有“白”。他还说,当见到“白”时得不到“坚”,那是“坚”自己隐藏起来了,摸到“坚”时得不到“白”,那是“白”自己隐藏起来了。这种藏与不藏、见与不见的情况,他叫做“不相同盈”,即“白”与“坚”是互相不渗透的。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不能把这块石头称为“坚白石”,因为“坚”、“白”是互相分离的。这就是“离坚白”的基本观点。

他在《坚白论》一文中,举了具有“白”和“坚”两种属性的“石”为例,专门论述了这个观点。按照一般人常识的见解,一块既坚又白的石头,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坚白石”。因为“坚”和“白”同时都是这一具体石头的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在这一具体石头中是与石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公孙龙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坚”与“白”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同时都是石的属性。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官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十分错误的。因此,当时就有人反驳他说,眼睛虽然得不到“坚”的感觉,手虽然得不到“白”的感觉,但绝不能说这时没有“坚”或没有“白”。这只是感官的职能不同,不能互相代替而已。“坚”与“白”同是这块石头的属性,同时包含在这块石头中,怎么能说是“离”呢?这是对公孙龙“离坚白”观点的一个致命驳难。公孙龙回答这一驳难时说:“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意思是说,我们说物“白”,那不是规定死了就是某一个物的“白”,说物“坚”,也不是规定死了就是某一个物的“坚”,这种不固定在一物上的性质,它可以兼而为其他物所具有,怎能说一定就在“石”里呢?

他认为,“坚”的性质既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而为其他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不与一切石或物联系在一起的“坚”的性质,纯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坚”的概念是不能为人所感觉到的。因此,他说,这就好像天下从没有这种“坚”的性质。其实,这种“坚”是自己隐藏起来了。关于“白”的情况也是如此。

公孙龙还把“离坚白”的命题,上升到哲学一般原理上来加以论证。这就是他在《指物论》中所做的工作。他在这篇文章中,一开始就明确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这句话是说,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指),而每一共性或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或概念。

他认为,“指”这种共性或概念,是不能为人所感觉到的,它与具体事物能感觉到不一样。所以说“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指”即感觉不到,所以也可以说是天下没有的,而物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天下存在的。但是,紧接着公孙龙就说,共性是一切物所共有的,虽说我们不能感觉到共性,可不能说物是没有共性的。其实“物”都只是一些共性。

那么,是如何由“指”到“物”的呢?公孙龙承认有尚未表现为任何具体事物的属性,或尚未与任何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属性,即纯粹抽象的独立自存的属性,他称为“指”,而把那些已表现为具体物的一个个属性,叫做“物指”。他说:“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意思是说,由“指”到“非指”完全是“指”的自我转化,“指”绝不需要依赖于具体的物才成为一种共性。“物指”又称为“非指”。这里,“指”不仅是独立自存的,而且是独自转化的,它不但不依赖于物,相反,物只是它的自我表现。所以说“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这就是说,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各种共性或概念,物也就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样的具体事物了。

公孙龙的结论是,由各个独立自存的“指”组成一个“概念世界”,然后又自我转化为各个具体的“物指”和“物”。公孙龙的这个结论,当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他在如何达到名实一致的问题上,走上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道路。他说:“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正其名也。”这是说,所谓“正”,就是正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正了实,名也就正了。《名实论》则是公孙龙专门讨论名实关系的著作。《名实论》中认为:“名,实谓也。”即是说,名是实的称谓。

又说:“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如果知道这个名称不是指这个事物,这个事物不应当用这个名称,那就不应当用这个名称去称谓这个事物。从这点看,公孙龙强调名与实必须一致的思想,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但公孙龙过分强调概念(名)的独立性与自存性,夸大事物与事物、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别,他的思想最终陷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诡辩论。

这种以名正实的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斗争中是属于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的保守思想。因此,公孙龙的思想在当时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守旧立场。

公孙龙还有一篇《白马论》,通过论证“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专门论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公孙龙认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是绝对没有相联系之处的。在他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是毫无联系的,所以,“白马”不是“马”。他说,“白马”这个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马”这个概念是名“形”的,“命(名)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从“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讲,它们是有区别的,“马”概念的内涵小,“白马”概念的内涵大,但是“马”这个概念的外延相比于“白马”这一概念的外延更广泛,它包含了“白马”在内的所有的马。

公孙龙证明“白马非马”的另一条论据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这里后一点是对的,求白马,送上黄黑马是不行的。但是,在前一点中,公孙龙故意不说,求马,送上白马也是可以的。他的结论是:“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于是就说明了白马非马了。

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说有类属关系,在哲学上有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的关系。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说,马和白马是有区别的,一般不等于个别,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方面或本质。但“白马”是与“马”相联系而存在的,“马”只能通过具体的“白马”、“黄马”、“黑马”而存在,离开了这些具体带色的马,是找不到一个抽象的“马”的。公孙龙看到马和白马的区别,就这一点说,他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由此否认两者的联系,否认“马”对“白马”来讲有着逻辑上的蕴涵关系。这当然是错误的。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就其指出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指出由于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应当区别概念的不同,这在逻辑上对明确概念这点来讲是有意义的。但就其排斥概念之间的联系来讲,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他的思想方法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局限。

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
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四编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