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

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以后主要是从事帮助奴隶主贵族办理丧事赞礼的“儒”的职业,快到晚年时做过鲁国的司寇三个月。相传他为了复兴周礼,曾积极整理奴隶制礼乐的历史文献,建立一套阐述奴隶制礼乐的系统理论,据说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奴隶主贵族,后来逃亡到鲁国,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的陬邑宰。在鲁国内部的阶级斗争中,他站在奴隶主贵族鲁公室一边,维护崩溃中的奴隶制,反对新兴的封建制。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一、孔子的“正名”思想

公元前548年,崔杼杀了齐庄公。虽然晋灵公和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但臣杀君,在孔子看来就是犯上作乱的“暴行”。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挽救奴隶制崩溃的趋势,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就是说,只有正名,才能挽救奴隶制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也只有正名,才能恰当地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孔子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将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开始兴起的春秋时代,看做“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孔子生长在鲁国,所以特别反对鲁国新兴的封建势力。例如,鲁国新兴封建地主的代表季孙氏,推行封建制度的赋税制,孔子则认为这种制度完全破坏了周礼而加以攻击。

他曾两次流亡到其他各诸侯国,企图投靠这些国家的奴隶主贵族,以实现他维护奴隶制、复兴周礼的反动政治理想。正如他自己所感叹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但是,当时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前进的潮流,他那套政治主张,遭到了各国新兴封建势力的反对,一些诸侯国的统治者并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最多也只是利用他摆摆样子,像一个葫芦,被人“系而不食”。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奴隶主统治者制定的,维护奴隶制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奴隶制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即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这就是他所说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至于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他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在臣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臣所应有的品行,得到臣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等。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已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处在君这个地位的人,应该具备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品行,得到君这个名称的人所应有的对待。孔子这种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已不再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所以,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这就是说,对周礼的了解不要停留在玉石丝帛这一类礼的形式上,虽然他对有些具体仪式和形式也是很重视的。另外,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的思想是他对周礼补充和发展的另一点。

最后,他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加强思想统治上,用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犯上作乱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继续发展,但是人民并不认识这类事件的罪恶而感到羞耻,这类犯上作乱的事仍旧有一天可能爆发出来。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就是说,一个不仁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周礼和实行周礼的。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归服了。这也就是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所谓德化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系统发挥,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最具特色的地方。

二、孔子的“仁”与“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相当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就是说,孝和忠是统一的,族权和政权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实行了孝,因此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周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所以有若概括孔子这种思想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孔子所说的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说明仁的自觉性的特点,实现仁依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是每个人完全可以做到的。

孔子的仁的又一个特点是说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孔子对于哪些品德近于仁,哪些品德不合乎仁、不属于仁都有明确的论述。如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因此他要求每一个人不管在怎么匆忙仓促和颠沛流离的情况下,都要时时刻刻追求这种成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有时还应该用生命来实现和保卫仁,所以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个意义上的仁,孔子也叫做“道”,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发挥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们的和谐发展,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具备仁的品德,又如何能去实行礼呢?所以,孔子宣扬为仁的自觉性,也就是把奴隶制等级统治制度的“礼”这种外在的约束,通过“仁”的德行修养,变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如何自觉地实现“仁”呢?孔子就提出了实现仁的简易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的方法,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孔子认为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善的事物,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同意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他在认识事物时,要求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他在处理事物时,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完全同一,而认为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调和折中。不然,就不能成为德行高尚的君子,而会沦为偏激的小人。孔子很推崇尧的“允执其中”的教导,由此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达到这种恰当的方法,是“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

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
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1)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7)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