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武,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祖、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受家庭的影响孙武从小就喜欢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后因齐国内乱,孙武一家逃到吴国。吴王阖闾当政时期(前514—前496年),他被吴王重用为将,带兵三万与楚兵二十万大战,几次打败楚国,终于在公元前506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当时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武是一位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的军事家。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这部书,探讨了一些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国古代一部光辉的军事著作,一直到近代还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赞扬。总结了这个时期丰富的战争经验,阐述了“以正守国,以奇用兵”的战略战术。《孙子兵法》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这使孙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军事家。同时,这部书在总结战争经验中,还反映出了孙武的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哲学著作。

一、孙武“富国强兵”的军事思想

孙武拥护封建制度,主张进一步实行封建制的革命,以求富国强兵。他认为实行“富民少士”,可以富国强兵,还由于实行这些经济方面制度的改革,就能在政治上取得人民普遍的支持。孙武正是后来战国时期兵家和法家的先驱,战国中期的军事家孙膑和法家吴起等人的思想则是孙武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孙武认为,进行战争时要取得胜利,需要政治、天时、地利诸方面的条件。因此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条件,这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等“五事”。“五事”中居于第一位的“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也”,这正是指政治条件。他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也是说,善于领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所谓“天”,即指“阴阳、寒暑、时制”,也就是气候、时令等方面的条件。所谓“地”,就是指作战时的地形、地势的条件。将领方面则要选择有智有勇的人担任。所谓“法”,即指各种军事管理制度。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条件,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武很看重战争,他反对轻率地用兵,主张要在战争前充分考察和估计用兵的利害;“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对战争采取“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态度。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对于用兵决不可轻率从事,而应该深思熟虑,极端慎重。只有“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才是“安国全军之道”。春秋战国时代,功利主义的富国强兵思想开始流行,提倡这种思想的人都崇奉孙武等人。

孙武这些富国强兵思想和对战争的看法,是完全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兼并战争、称霸诸侯的要求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知己知彼”军事认知理论

《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孙武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在他总结战争经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与患等。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书中不少典故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

孙武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反对相信鬼神灾异的无神论思想,而主张从实际出发,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真理上。孙武一面要求在战争中“知彼知己”,根据客观实际的情况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还强调要在了解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全面掌握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不论这个对比的具体情况暂时是否对我有利,都可以主动创造对己有利对敌不利的形势,以取得胜利。

他提出指导战争要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要靠人调查研究,弄清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决不能靠祈求和相信鬼神,也不能依靠占卜和星象。他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他所说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要求充分做到这一点,以争取战争中的主动权,控制战争的发展趋势。在用兵的时候,他认为要禁止迷信和谣言的流行,即“禁祥去疑”。这都是他在战争的指导上要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在这里明显地表现出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怎样在战争中做到争取主动呢?他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办法:一个办法是“避实而击虚”。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敌人总会有弱点暴露出来的,“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只要全面地掌握敌人的真实情况,就一定可以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另一个办法是“以患为利”,即变不利甚至患害的情况为有利。例如,在战斗中,敌众我寡的情况是经常可以遇到的,我们绝不可用不利的条件对抗敌人有利的条件,“以少合众,以弱击强”,而应该变不利的条件为有利,想各种可能的办法使敌人兵力分散。这样,“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其一也”,这就是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敌人兵力分散,在战术上“以十击一”,就能在战略上达到“以一击十”的目的,战胜拥有优厚兵力的敌人。

孙武既主张战争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又主张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当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三、《孙子兵法》中的战争观念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深,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武要求指导战争必须从全面的观点出发,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他主张既要了解我方,也要了解敌方,只有这样全面地看问题,才能指导战争取得胜利。他的最后结论是“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就是说,全面地具体地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与动态,就能指导战争取得胜利,不然就会失败。孙武还提出了许多有名的战术思想,例如,在进行攻守时:“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在打仗时:“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等,都是他出奇制胜思想具体运用的实例。

他认为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从敌我双方作详尽的了解和分析。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意思是说,只知其一方,而不知其另一方,这样是不可能得到全胜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孙武主要是一个大军事家,《孙子兵法》主要也还是一部兵书,它是在研究军事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他还主张从一件事物的内在矛盾中,分析事物的性质和发展,争取矛盾的转化。他认识到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他研究战争的发展规律时,就能从对立的范畴出发,从治乱、主客、强弱、众寡、分合、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等出发,分析这些矛盾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条件,建立一整套战略战术的理论。

他强调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特点指导战争:“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孙武军事辩证法思想中,谈矛盾转化的问题,最突出最有创造性的部分是关于战势的奇正相生,奇正转化的问题。战争的变化运动,与其他许多社会现象比较,更为迅速和不可预料。虽然如此,战争仍是一种必然的运动,仍是矛盾的变化发展,关键是战争的指挥者要善于发现和促使矛盾的转化,孙武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要充分发挥战争指挥者的主动灵活性,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根据敌军态势的变化,随时变更战略战术,以出奇制胜。但高明的将领就在于识别和利用奇正的态势的变化取得胜利。他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这就是说,战争的态势或奇或正,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像无端的环一样,是很难完全掌握和穷尽的。这里所谓正,即指战争态势方面一般的正规的形式;所谓奇,即指其多变的特殊的形式。

他的哲学观点缺乏系统性,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他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不彻底的,而且最后陷入了循环论。

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
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4)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