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据考古发掘,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

公元前12世纪末,周灭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周奴隶主贵族所说的德,具体内容仍是“从天命、劝人事”。《尚书·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就是说,做国王的要认真崇尚德政,用德行事,才可以求得永保天命。

被称为奴隶社会大圣人的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表了一整套思想统治的言论。“天命”说可以说是他炮制的。他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弄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只有“保民”才能“享天命”。“保民”也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要注意统治之术,好好地保护奴隶不让他们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保民思想的提出,是奴隶起义暴动的结果,是“天”的绝对权威削弱的结果。

一、夏商时期宗教信仰形态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开始于夏王朝,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奴隶主贵族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提高和改造。

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商朝奴隶主贵族,为了加强其统治,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制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借助这至上神对各种族的奴隶实行血腥的统治。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这就是说其祖先是“帝”或“上帝”的儿子。实际上也就是宣称他们自己是“帝”或“上帝”的子孙,商最大的奴隶主——王,就是这至上神“帝”或“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

商奴隶主贵族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据说,上古时代的“皇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即将沟通“上帝”和人间的关系限制在巫、祝、史的手中,而国王就是这些巫、祝、史的首领。

商代人不仅经常祭天祀祖,而且在事事之前都必须进行占卜,乞求降福消灾,如作战、筑城、开河、种获等,都要烧灼龟壳和兽骨,观其裂纹(兆),来预定凶吉,决定行动。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不断地变换着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

二、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两爻,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的。《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

《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概括,不可混同于把阴阳解释为阴阳之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涵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庄子·天下篇》将其概括为“易以道阴阳”。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点。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商周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界变化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权交替、祸福转化等现象。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人们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现存《周易》一书中“易经”部分,原是周人问吉凶的卜筮之书,但其中却包含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据《易传·系辞》解释说,八卦作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所以,《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很可能是从观察天象、地理的变化或人类男女两性、禽兽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在《易经》中并没有把阴阳作为某种具体事物的两种对立性质,而是把阴阳当做一切具体事物共同的、最基本的两种对立性质提出来的,并用“”、“”两个抽象的符号表示。这是由《易经》作为占筮之用的宗教神学体系决定的。

《易经》中所包含的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把事物的“对立”和“转化”抽象化、神秘化,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法认识和驾驭的,而只能乞求于神的启示,然后再来决定人们的行动。

《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上。在早期的《易经》中,虽然还没有将一些相反的卦编排在一起,但从它对一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卦辞中所下的凶吉判断,也可看到某些“对立”思想的萌芽。如泰卦和否卦,两卦的上下卦象恰好相反,是两个对立的卦。《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向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如乾卦,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九二的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的爻辞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的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的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的爻辞为:“亢龙有悔。”

周人运用六十四卦以判断吉凶祸福及其变化,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事情的吉凶祸福,则均视六十四卦中阴阳两爻的变化而定。这也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这正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易经》在描述由低至高的变化发展情况中,也表露了一些转化的思想。以上述乾卦为例,它在讲由低至高的发展中,“龙”由“潜”到“飞”都是吉利的,然而到了上九,则亢龙“有悔”了。这是说,发展到了顶点,就会由吉变凶,转向反面。这里多少包含着一些“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因此,《易经》的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带有严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易经》中关于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晏婴的“相济相成”的思想等,虽然都还是十分简单,只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些萌芽,但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进程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三、古代的阴阳五行观念

经过世代的创造,商代已经有了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甲骨文已有三千多个单字,这些都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日趋尖锐,“天”在地上的代理人——天子权威的下降,“天”、“上帝”、“鬼神”的观念也逐渐动摇,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
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6)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5)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6)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