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

陈亮、叶适都是代表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的利益的思想家。南宋时期,浙江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营商业,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地主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与当时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当时北方金国统治者的割据,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挫折,所以这部分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是坚决主张对金作战、反对南宋当局的屈服。南宋初期,出现了代表这个阶层的思想家,这就是陈亮、叶适。

一、陈亮、叶适的功利学派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生于1143年(宋高宗绍兴十三年),死于1194年(宋光宗绍熙五年),浙江永康人。他少年时即热心国事,喜谈兵略。曾作《中兴五论》,反对当时的“和议”。上书宋孝宗,力主抗金,遭当权的大官僚嫉恨,曾两次被诬入狱。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及到任而病死。他的学派旧称永康学派。著有《龙川集》,近年编为《陈亮集》。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生于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死于1223年(宋宁宗嘉定十六年),浙江永嘉人。他官至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宁宗时,韩诧胄发动对金战争,兵败,以罪被杀,叶适被诬附和韩诧胄起兵,夺官去职。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后人称他为叶水心。他的学派称为永嘉学派。著有《水心文集》、《别集》及《习学记言》。他的《文集》和《别集》,近年总编为《叶适集》。

陈亮、叶适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反对空谈,反对玄想。他们认为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没有实际效用的。陈亮上书宋孝宗曾说:“加惠百姓而富人无五年之积,不重征税而大商无巨万之藏,国势日以困竭。”他认为,大商富人是于国家有利的。他所谓富人包括一般的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他强调商业的重要性,反对封建国家对于经济实行全面的控制,断言“天下之民不齐久矣”,即以为贫富不均是当然的,这也反映了商人的观点。

陈亮坚决主张抗金,反对屈辱求和,他和当时的主和派大地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叶适也坚决主张抵抗金国统治势力的扩张。他并且参加了抗金的实际斗争,树立了劳绩。

朱陆两派有时也讲抗金,但不积极,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巩固南宋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统治。陈、叶也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抵抗金国统治的扩张,发展商品经济。他们在反对朱、陆唯心主义的斗争中,阐发了唯物主义的观点。陈亮、叶适的学说当时被称为“功利之学”,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思潮。

二、陈亮的功利思想

陈亮没有提出系统的哲学理论。他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观点,对道学唯心主义展开了批判斗争。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学以适用为主。

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他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这是说,所谓道不是超乎事物之外的,而即贯通于事物之间。他指出,世界上充满了事物,而道即在其中,就是“事物之故”。他说:“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今载之书者皆是也。”他批评当时朱陆“理学”或“心学”的谬妄是“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

他们追求脱离万物的抽象原则,程度浅的心为枯木死灰,程度深的大搞烦琐理论,其实都是脱离客观实际,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些人“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可哀也哉”?陈亮指出,所谓道不是脱离事物的,而是依凭于具体事物的法则:“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

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同时也肯定道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但是,他所谓的道,主要也还是指封建的道德原则。他在讲了“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万辙,因事作则”之后,即接着讲:如能细心研究,在情感流露上体会,就知道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不是假设之词了。

而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学为成人”,不一定要成为儒者,他说“亮以为学者学为成人。而儒者亦一门户中之大者耳”。又说“学者所以学为人也,而岂必其儒哉”,这就是想打破儒家的藩篱了,这种议论,在当时是大胆的、进步的。应当通过实际应用,看他是否确有成效,才是判断问题的标准。他讥讽当时那些只会讨论脱离实际问题的人,“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他还认为,道也就是喜怒哀乐等感情的流露恰到好处,道不能离开喜怒哀乐等感情,就是喜怒哀乐等感情发得恰当。所以他说:“夫道岂有他物哉?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而已。行道岂有他事哉?审喜怒哀乐爱恶之端而已。”这样,所谓道也就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准则,他虽然没有把这种人生之道当做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但他并不重视对于自然界根本规律的研讨。

陈亮还十分强调“事功”,强调应用。他批评当时一般道学唯心主义者,只“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他认为,判断人才应该以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才是重要的。所以他说:“人才以甩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见其盈虚,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

他认为,当时最大的实际问题是抵抗金族统治者的扩张,收复失地,舍此不管,专谈“性命”,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性命”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用处。他又批判唯心主义道学家的迂腐无能。陈亮和朱熹的争论,在于:第一,朱认为道是超越事物的,而陈强调道不能脱离事物;第二,朱把所谓道德与事功对立起来,陈亮则认为道德与事功是统一的。朱专讲动机,认为王霸之别就是“义利”之分,王者照道德原则(“义”)办事,霸者则图谋个人私利。他曾批评陈亮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虽不接受这个批评,但他比较重视效果,认为道德原则和实际效果是不可分的。朱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陈亮的观点则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陈亮同样吹捧所谓的英雄人物,而且特别美化刘邦、李世民等封建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同样陷于历史的唯心主义。

陈亮指出,从理学兴起以来,一些迂腐不懂事的人,专讲静坐,行动迟缓,让人莫名其妙,以掩盖自己的无能。于是,土人不讲文章行义,做官的不讲怎样办理事务,终于百事不理罢了。唯心主义道学家专门从事于脱离实际的烦琐理论,看不起具体的事物、具体的工作,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陈亮认为,从事学问,当以适用为主,他说他自己的态度是“正欲搅金银铜铁锡作一器,要以适用为主耳”。

陈亮强调“事功”,认为道德学问应该表现于事功。他的朋友陈傅良叙述陈亮的见解,以为陈亮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这就是认为,道德是与事功密切结合的,事实上的功效,就足以证明思想的正确。陈亮和朱熹展开辩论,反对朱熹所谓王霸之辩。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是王道,汉唐虽盛,也只是霸道,他说秦汉以后“千五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但道又是常存的,不因不实现而不存在。陈亮则认为,如果没有表现道的事物,道就不存在,道既然常存,足证汉唐也体现了道。他认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三代与汉唐的区别,只是做得尽与做不尽之不同,他说:“三代做得尽者也,汉唐做不到尽者也。”陈亮重视事功,他认为,汉高帝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都是“终不失其初救民之心,则大功大德固已暴著于天下矣”。所以他也肯定汉唐,汉唐既然能够建功立业,所以也就体现所谓道了。

三、叶适的唯物主义观点

叶适关于哲学问题的言论比陈亮多,但他也没有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和陈亮一样,叶适也注重事功,注重物质利益问题。他认为,所谓道德,所谓正义,不能脱离功利,如果没有功利,所谓道德正义,都不过是空话罢了。

他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董仲舒讲的“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问事情应该做不应该做,不问事情是否有利,效果如何,把道德的原理原则和物质利益对立起来。

他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对于当时道学唯心主义的空谈与玄想,展开尖锐的批判斗争。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道义不能脱离功利。他对于历史上许多派别的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批判和评论。

叶适认为,道在物中,他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4)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4)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8)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2)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一编·第六章 《易传》与《管子》中的积极思想 (2)第二编·第十一章 唐朝中期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3)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4)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