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3)

程朱认为,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戴震提出对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新解释,批判了程朱的说法。他指出,气就是“形而上”的,不应以“形而上”为理。他说:“气化之于晶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晶物之谓,非气化之谓。……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

这是说,气化是形而上的,具体的“器”才是形而下的。他更明确指出,《易传》中所谓“形而上”,即指“形以前”,所谓“形而下”,即指“形以后”。不但“阴阳之未成形质”是形而上的,就是“五行之气”,也是形而上的,那“有质可见”的五行才是形而下的。他这样讲,意在证明程朱的说法不符合古代儒家经典的原意。戴震指出,气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就是“生生”;他说,“气化之于晶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与”,而所谓生就是运动变化,“生者动而时出”。气化即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这生生不已的气化过程不是紊乱的,而有一定的“条理”,“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这条理是“秩然有序”的,是“截然不可乱”的。惟其有条理,所以运动变化连续不已,如果没有条理,运动变化也就不能持续了。他说:“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这也就是说,自然世界的根本情况就是生生而条理,“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

戴震强调生生,但他又认为万物的种类是永久不变的,他说:“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矣。”这是说,每一类东西有其永恒的特点,永远不会变化。在这里,戴震陷入形而上学观点。

戴震指出,所谓理就是气化过程中的条理。他认为,理就是事物之间的区别,也就是事物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是故明理者明其区分也。”这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细微区别就是理。他又说“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名曰理”,即不同的事物各有不同的规律,这就是理。

戴震谈理,特别注重“区分”。他认为,理就是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区分,也就是每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殊规律。这是戴震关于理的学说的一个特点。于是,他进而批判了程朱所谓“万物一理”的说法。他指出,每一类事物有其一定的规律,这本来很明显,“举凡天地人物事为,求其必然不可易,理至明显也”。但程朱却把理看做超越事物的实体,“从而尊大之,不徒曰天地人物事为之理,而转其语曰理无不在,视之如有物焉”。

这被看做超然的实体的理,实际上是没有的,是虚假的。“将使学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这是说,只有事物的条理,哪里有超越事物的理?

戴震指出:庄子讲所谓“真宰”,佛家讲所谓“真空”,都是认为在天地事物之上还有一个超越的实体,佛家又讲“神识”,而“以神为有天地之本”,程朱所谓理乃是从老庄佛家所谓真宰、真空、神识等观念转化而来的。他说:“老庄释氏尊其神为超乎阴阳气化,此尊理为超乎阴阳气化。”“其以理为气之主宰,如彼以神为气之主宰也;以理能生气,如彼以神能生气也。”

程朱只是用理的观念来代替佛家所谓神识,“改其指神识者以指理”。他这里对程朱唯心主义的批判是相当深刻的。朱熹虽然强调理和心的区别,事实上他所谓理就是绝对观念,也就是绝对精神。宗教讲上帝,客观唯心主义讲绝对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讲主观精神,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戴震认为,在气化生生的过程中,也有相对的静止,叫做“息”。他说:“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这是说,从生而息,从息而生,连续不已,这就是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他更举例解释说:“卉木之株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草木长叶开花结果,这是生;果实中的白仁,保全了生机,这是息。息是运动的潜伏状态,其中包含了生的潜能。生生的过程中有暂时的间歇,这是永恒的运动借以延续不绝的条件。

戴震讲“生生而条理”,主要是讲自然的变化过程有一定的规律,但他有时把自然过程的规律和封建道德的标准混同起来,认为“生生而条理”就表现了仁、礼、义,“生生”是仁,“条理”是礼与义。他说:“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

这是认为,“条理之秩然有序”,表现了礼;“条理之截然不可乱”,表现了义。他这样为封建道德提供哲学根据,在这方面,他还没有完全摆脱程朱唯心主义的影响。

五、唯物主义反映论

在认识论上,戴震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首先肯定自然界是在先的,人是天地所生成的。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这是说,人类是天地之间最高等的生物。他指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这里,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

戴震指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实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因为世界上有声、色、臭、味等现象,所以人就有耳、目、鼻、口等感官。他说:“盈天地之间,有声也,有色也,有臭也,有味也,举声色臭味则盈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外内相通,其开窍也,是为耳目鼻口。”他认为,声色臭味都是客观世界的内容。戴震更肯定:“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

戴震分别了“私”与“蔽”。程朱陆王都讲心中本来含有真理,但“为私欲所蔽”,所以心中固有的真理不能显露了。戴震批判了这种观点,他指出,私与蔽是两回事,私是方面的问题,蔽是认识方面的问题,他说:“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欲之失为私,不为蔽。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实谬,乃蔽而不明。天下古今之人,共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固执己见,不顾违反事实,才是蔽而不明,这与私欲无关。一个人,主观上不要求私利,但如不顾事实,固执己见,也可能犯重大错误。把私与蔽分开,这也是戴震对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的一个方面。但他完全忽略了感望可能影响认识的情况,也未免失之于片面。戴震区分了客观真理与主观意见,这是正确的。

这是说,人的感觉乃是外物的作用所引起的,外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然后发生感觉。物质世界是人的感觉的来源。

戴震认为,人在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他说:“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同时,心有知识,心的知识可以发展到神明的境界。“心之精爽以知,知由是进于神明”,信心的作用是思,“心之精爽,有思辄通”。他又说:“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是思者心之能也。精爽蔽隔而不能通之时;及其无蔽隔,无弗通,乃以神明称之。”这里所谓神明,就是思无不通,但心的神明也是以身体为依据的。

戴震指出: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声色臭味是客观的,耳目鼻口能辨别它;理义也是客观的,心能辨别它。他说:“味也,声也,色也,在物而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往事而接于我之心知。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义。”

所以说,味声色与理义都是外在的,并不在心中。“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理义在事情之条分缕析,接于我之心知,能辨之而悦之。”声色味在物,在于自然界;理义在事,这里所谓事包括了自然界中与人类生活的现象。戴震又用“火光之照物”来比喻人的认识。他说,火光所照到的就不谬,“不谬之谓得理”;所照不到的就有疑谬,“疑谬之谓失理”。火光照物还不就是反映,他用火光照物来作比喻,目的在说明认识的对象是外在的。

于是,戴震提出了对于程朱学派“理具于心”理论的有力批判。戴震区分了“理”与“意见”。理是客观真理,必须对于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才能得到。这就是他说的:“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如果不分析事物就有所主张,那只是主观的意见。把主观的意见认作客观的真理,乃是严重的错误。理是分析客观事物而后得到的,所以是人人所共同承认的;至于意见,则是少数人的主观臆断。他说:“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也。”他指出,程朱所谓理其实只是意见而已。他强调了以意见为理的严重危害:“吾惧求理义者之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极也哉!”

这是说,把主观的意见当做真理,不合乎客观的情况,不合乎实际的需要,一定是要“祸天下”的。

但他以“心之所同然”作为真理的标准却不恰当。在某一时期大多数人所共同承认的见解,后来被科学证明为错误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地球中心论就是最显明的例子。而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各有不同的观点,“心之所同然”的情况常常根本不存在。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戴震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知识的意义。

六、“理存于欲”

戴震强调理欲的统一,他更认为,欲是自然,理是必然,必然是出于自然的,是自然的完成,因而理是出于欲的,是欲的适当调整。自然就是本来的情况,必然就是应该遵守的标准。他所谓必然不是现在所谓必然规律,而是指当然的准则。他说:“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欲者血气之自然。……由血气之自然而审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谓理义。……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自然之极则。”

这里说明了自然与必然的联系。必然是自然的恰到好处,乃是自然所应达到的标准。这里他所强调的是,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的感望而谈论道德理义。所以,他进一步指出,离开也就无所谓理。他说:“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在人性问题方面,戴震力图用气一元论的观点说明人性,反对程朱学派把人性分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说法。他认为,性的内容就是血气心知的特点,每一类生物各有其特殊的血气心知,这也就是这类生物的性。人性包含三方面,即欲、情、知。“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欲的要求是声色臭味,情的发泄是喜怒哀乐,知的辨别是美丑是非。他仍然主张性善论,而主要从人的知觉高出于别类动物来讲性善。他说:“人以有礼义异于禽兽,实人之知觉大远乎物则然,此孟子所谓性善。”“人之异于禽兽者,虽同有精爽,而人能进于神明也。”人的知觉高出于其他动物之上,所以人性可以说是善的。戴氏所讲仍然是抽象的人性论。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不可能理解人的社会性,不可能理解社会中阶级对立的关系,所以,在人性问题上也就不可能摆脱唯心主义。

戴震猛烈地批判了宋明道学唯心主义的所谓“理欲之辨”,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进步学说。他认为,所谓理(道德原则)不是脱离感望的,“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

感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理即在欲中,不是与欲对立的。他又说:“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这是说,道德就在于感情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推而广之,使人人的感望都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理想境界。戴震完全不能看到阶级的矛盾,阶级的冲突。他这种理想只可能是空想。但他要求人人的都得到满足,这和程朱陆王压制人民生活的禁欲主义是针锋相对的。

他重视人民的物质生活要求,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他以感望为道德的基础,这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学说。他不可能从阶级斗争来观察道德问题,当然不可能提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学说。

人们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没有,也就无所谓作为。有了,有了作为,然后才有判定行为恰当不恰当的理。因此,没有作为,又哪来什么理呢,程朱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王主观唯心主义都以“去欲”。作为“存理”的前提,戴震认为,这不仅在理论上颠倒了是非,而在实际上是钳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本质上“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而理学家“以理杀人”,甚而至于比“以法杀人”更严重。

戴震深刻批判了道学唯心主义的理欲之辨,在当时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戴震的贡献在于提出对于心(思维)的作用的新解释,给予宋明道学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以决定性的反驳,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戴震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后的重要代表。

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
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四章 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4)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2)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1)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序言 东方的思想与智慧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5)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2)第三编·第十章 黄宗羲及其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四编·第四章 严复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1)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2)第一编·第五章 墨子及其构建的墨家哲学 (2)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1)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2)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二编 魏晋—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四编·第六章 章炳麟的民主革命理论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一编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4)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三编·第九章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5)第三编·第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二编·第四章 王充与范缜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3)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1)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一编·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名家哲学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四编·第三章 变法维新时期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第二编·第六章 裴和欧阳建的哲学思想 (2)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3)第四编·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2)第二编·第一章 汉朝初期的哲学流派 (3)第二编·第九章 汉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2)第一编·第八章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3)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三章 宋明理学的代表——二程 (1)第一编·第九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1)第三编·第七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1)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第一编·第三章 道家学说 (3)第二编·第五章 王弼与魏晋玄学的兴起 (1)第二编·第七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第二编·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思想概述 (1)第一编·第一章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形成 (2)第四编·第七章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第一编·第二章 孔子与儒学的发展 (1)第三编·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的唯物主义思想 (1)第三编·第八章 王艮李贽与泰州学派 (2)